本實用新型屬于混凝土施工領域,具體是一種能夠調節混凝土澆筑施工、養護所處內環境溫度的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
背景技術:
冬季環境溫度低,在混凝土澆筑施工時,容易導致混凝土表面和內部凍融損傷,出現混凝土表面強度低、塊體凍脹破裂、表面剝落脫皮等質量問題。而且冬季水結冰后,會在骨料和鋼筋表面形成冰棱,減弱骨料和鋼筋與混凝土的點結,影響混凝土的抗壓強度,當冰棱融化后,又會在混凝土內部形成不同的空隙,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實性和耐久性。
李永彬在《冬期混凝上的施工》中指出摻防凍劑混凝土應根據不同氣溫按下列方式進行加熱:氣溫低于-10℃時,骨料需加熱,加熱溫度不得高于60℃,用蒸汽直接加熱骨料帶入的水分,應從拌合水中扣除。摻防凍劑的混凝上攪拌時應有專人負責,嚴格控制摻量,控制水灰比。初期養護溫度不得低于防凍劑的規定溫度,否則應采取保溫措施:氣溫不低于-15℃時,混凝土受凍臨界強度分別不得小于4N/mm2和5N/mm2。拆模后混凝土的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之差大于15℃時,應采用保溫材料覆蓋養護。
王佩云、肖緒文等在《建筑施工手冊》中提到的低溫季節混凝土施工措施包括:砂石料倉、備料倉防護,混凝土拌和站防護,混凝土拌和溫控措施,混凝土運輸保溫措施,暖棚法混凝土繞筑及養護,滑模混凝土繞筑及養護以及特殊部位混凝土的冬季防護。
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因溫度變化而導致混凝土收縮產生的早期裂痕也相當嚴重。即使天氣溫度是相同的,有風、有陽光的天氣與無風、潮濕的天氣相比,施工中應采取更為嚴格的預防性的措施。
傳統情況下,特殊季節(嚴冬(<5℃)、酷暑(>35℃))混凝土構件是通過加入引氣劑、早強劑或搭建暖棚進行施工、養護,對施工場地較充裕、質量要求較低的一般混凝土施工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但隨著近年來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事故的大量出現,以及公路及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場地狹窄等問題的出現,傳統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施工建設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在進行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施工時,先拼裝混凝土鋼模板,再將混凝土施工內 環境溫度調節設備組裝在模板外側,當混凝土澆筑時,將熱水(或冷水)通過重力或壓力泵流經管路,對混凝土鋼模板內的混凝土進行加溫(或降溫),滿足混凝土澆筑施工及養護所需的溫度,提高施工質量。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包括內層保溫布和外層保溫布,所述的內層保溫布由若干塊內層單元保溫布靠拼接件拼接而成,所述的外層保溫布由若干塊外層單元保溫布拼接而成;每塊內層單元保溫布上設有一個第一懸掛孔,每塊外層單元保溫布上設有一個第二懸掛孔,第一懸掛孔與第二懸掛孔的位置相對應;每塊內層單元保溫布上設有至少一個卡環,卡環內設有直通管或U型管,相鄰的直通管之間、直通管與相鄰的U型管之間和相鄰的U型管之間均靠PVC管連通。
混凝土澆筑前,在支設混凝土鋼模板和腳手架后,將內層單元保溫布按照直通管和U型管靠近混凝土鋼模板的方式懸掛在腳手架上,并利用拼接件將內層單元保溫布拼接在一起,底部與地面固定,防止熱量從底部散失,利用PVC管將直通管與直通管、直通管與U型管、U型管與U型管橫向連接起來,形成水流通路,澆筑過程中,根據澆筑所需的溫度,調節進入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的水溫,管路中的水溫與混凝土鋼模板及圍在內層保溫布之間的空氣進行熱交換,改變混凝土澆筑的內環境的溫度,使混凝土鋼模板之間的混凝土處于適宜的溫度范圍內,進行澆筑;澆筑完成后,在混凝土鋼模板上架設支撐板,支撐板上方也設置本實用新型的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圍成密閉的養護空間,使澆筑好的混凝土在恒溫、恒濕、無風、無陽光直射的環境中進行養護,提高混凝土強度,提高施工質量。
內層保溫布上還設有溫度傳感器,用于指示混凝土澆筑的內環境的溫度。
所述的拼接件為拉鏈、掛鉤或紐扣,用拼接件將內層單元保溫布拼接成整塊內層單元保溫布,外層單元保溫布拼接成整塊外層保溫布,防止溫度從單元保溫布的接縫處流失,能夠長時間保持混凝土澆筑及養護的環境的溫度恒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的使用狀態的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的使用狀態的左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側面的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的管路布置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頂部的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的管路布置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如圖1~圖3所示,包括內層保溫布和外層保溫布,所述的內層保溫布由若干塊內層單元保溫布1靠拉鏈5(也可以是紐扣或掛鉤)拼接而成,所述的外層保溫布由若干塊外層單元保溫布8拼接而成,既方便收納、運輸,也可以降低溫度從接縫處散失,在其中至少一塊內層單元保溫布1上還設有溫度傳感器9,用于檢測并顯示內環境的溫度;每塊內層單元保溫布1上設有一個第一懸掛孔7,每塊外層單元保溫布8上設有一個第二懸掛孔,第一懸掛孔1與第二懸掛孔的位置相對應,用于將該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懸掛在施工腳手架B上;每塊內層單元保溫布1上設有至少一個卡環3,卡環3內設有直通管2或U型管6,相鄰的直通管2之間、直通管2與相鄰的U型管6之間和相鄰的U型管6之間均靠PVC管4連通。
混凝土澆筑前,在支設混凝土鋼模板M和腳手架后,將內層單元保溫布1按照直通管2和U型管6靠近混凝土鋼模板M的方式懸掛在腳手架B上,并利用拉鏈5將內層單元保溫布1拼接在一起,利用PVC管4將直通管2與相鄰的橫排直通管2、直通管2與相鄰的U型管6、U型管6與下方相鄰的U型管6連接起來,形成水流通路,并將內層保溫布和外層保溫布利用掛鉤D與地面固定,即內層保溫布與外層保溫布底部緊貼地面,防止熱量從底部散失;PVC管4的進水口可以與溫度調節罐連接起來,冷熱水先在溫度調節罐中調節好適宜溫度后,再進入本實施例的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澆筑過程中,根據澆筑所需的溫度,調節進入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的水溫,管路中的水溫與混凝土鋼模板A內的空氣進行熱交換,改變混凝土鋼模板A內的環境溫度,使混凝土鋼模板A之間的混凝土M處于適宜的溫度范圍內,進行澆筑;澆筑完成后,在混凝土鋼模板A上架設支撐板C,支撐板C上方也設置本實用新型的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頂部的混凝土施工內環境溫度調節設備的管路排列如圖4所示,管路沿澆筑的混凝土M的長度方向呈S型布設(也可以按其它方式布設管路),圍成密閉的養護空間,使澆筑好的混凝土M在恒溫、恒濕、無風、無陽光直射的環境中進行養護,提高混凝土M強度,提高施工質量。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設計原理的情況下,利用上述技術內容所作的更動或修飾 均應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