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橋梁承臺圍堰結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套箱圍堰承臺結構。
背景技術:
雙壁鋼套箱圍堰是一種常用的深水中的大直徑鉆孔群樁基礎承臺施工方案。其施工順序通常為a.圍堰的加工,b.圍堰的浮運,c.圍堰的下沉,d.封底混凝土層的施工,e.抽水制作承臺底模,f.在承臺底模上綁扎承臺鋼筋和澆筑承臺。其中承臺底模的制作有兩種方案,一種是利用封底混凝土層頂面作為承臺底模,這就需要承臺底面高程和封底混凝土層頂面高程一致;另外一種就是制作鋼底模將其掛在護筒的牛腿上,或者支撐在封底混凝土頂面。
但是,在深水區用套箱圍堰施工低樁承臺時,由于承臺底面高程與封底混凝土層頂面高程常常有一定的距離,不能將封底混凝土層的頂面直接作為承臺底模;若采用鋼底模則不僅構造復雜,施工不便,而且鋼模無法拆除造成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套箱圍堰承臺結構,構造簡單,有效的降低了工程造價,加快了施工進度。
為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套箱圍堰承臺結構,包括:圍堰本體;封底混凝土層,所述封底混凝土層設于所述圍堰本體底部;砂墊層,所述砂墊層設于所述封底混凝土層頂面上;墊層混凝土層,所述墊層混凝土層設于砂墊層頂面上,所述墊層混凝土層中水平鋪設有鋼筋網片;承臺,所述承臺設于所述墊層混凝土層頂面上。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砂墊層內設有多根沿所述圍堰本體圓周分布的濾水管,且所述圍堰本體中心區域還設有至少一濾水管。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沿所述圍堰本體圓周分布的濾水管之間相互連通,且沿所述圍堰本體圓周分布的濾水管與所述圍堰本體中心區域的濾水管之間設有連通管。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濾水管上設有多個濾水孔,所述濾水孔均勻分布于所述濾水管底部。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濾水孔設于所述濾水管下端兩米范圍內。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濾水孔外設有透水土工布。
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本實用新型在封底混凝土層上增設砂墊層至承臺底面標高,用鋼筋網片參與澆筑形成的墊層混凝土層取代一般的鋼底模。本實用新型的圍堰承臺構造簡單,既有效的降低了工程造價、加快了施工進度,同時降低了施工工藝難度,這對保證施工質量有很大幫助。本實用新型在深水區用套箱圍堰施工低樁承臺時應用前景廣泛,特別是在深水、河床面為光板巖施工難度較大的大型跨江橋梁中,取得了良好運用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套箱圍堰承臺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套箱圍堰承臺墊砂層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套箱圍堰承臺墊砂層的剖面示意圖。
圖中:1-圍堰本體,2-封底混凝土層,3-砂墊層,4-墊層混凝土層,5-透水土工布,6-承臺,7-濾水管,71-濾水孔,8-連通管,9-鋼護筒。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套箱圍堰承臺結構,包括:圍堰本體1;封底混凝土層2,封底混凝土層2設于圍堰本體1底部;砂墊層3,砂墊層3設于封底混凝土層2頂面上;墊層混凝土層4,墊層混凝土層4設于砂墊層3頂面上,墊層混凝土層4中水平鋪設有鋼筋網片;承臺6,承臺6設于墊層混凝土層4頂面上。
參見圖2和圖3所示,砂墊層3內設有多根沿圍堰本體1圓周分布的濾水管7,且圍堰本體1中心區域還設有至少一濾水管7。其主要作用是過濾填砂中的水,讓圍堰內填砂密實,降低砂的壓縮量,提高砂的承載力。濾水管7采用820mm鋼管制作,長5.0m,底口封閉,底端與封底混凝土層2頂面接觸。沿圍堰本體1圓周分布的濾水管7之間相互連通,且沿圍堰本體1圓周分布的濾水管7與圍堰本體1中心區域的濾水管7之間設有連通管8。連通管8保證各處的濾水管內水位基本等高,有利于加強通過濾水管7抽水的效果。濾水管7上設有多個濾水孔71,濾水孔71均勻分布于濾水管7底部。濾水管7下端兩米范圍管壁鉆10mm濾水孔71,孔間距為10cm*10cm。為防止砂從孔漏到管內,在管外裹一層透水土工布5。在圍堰內布置14根鋼排水濾管,其在圍堰內的分布如圖2所示。
本實用新型在封底混凝土上設砂墊層至承臺底面標高,用鋼筋網片參與澆筑成墊層混凝土層以取代一般的鋼底模,最后在墊層混凝土層上澆筑承臺。本實用新型的圍堰承臺構造簡單,施工便捷,既有效的降低了工程造價、加快了施工進度,同時降低了施工工藝難度,這對保證施工質量有很大幫助。本實用新型在深水區用套箱圍堰施工低樁承臺時應用前景廣泛,特別是在深水、河床面為光板巖施工難度較大的大型跨江橋梁中,取得了良好運用效果。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于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