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船舶與碼頭設備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船舶離靠泊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防止船舶與碼頭相撞,通常在碼頭停靠岸側壁上固定報廢的輪胎或其它橡膠物件作為防撞減震裝置,這種防撞裝置對船舶有一定的安全防護作用。但該防撞減壓裝置存在著很多缺陷:在船舶靠岸時,由于船舶還處于運動中,而防撞減震裝置是固定的,船舶只有靠近岸邊時,才起到保護作用,緩沖距離短、作用時間短,船舶的沖擊力很大,在防撞減震裝置與船舶之間會產生較大的摩擦,依然會對船舶表面造成損傷;固定的防撞減震裝置對快速停靠碼頭的船舶起到的保護作用有限,特別是較強橫向風作用下,船舶停靠速度過快時往往無法有效保護船身和前方樁臺;廢舊輪胎外觀難看,影響水域景觀,并且容易落入水中造成水質污染。此外,現有防撞減震裝置功能單一,僅僅用于船舶的靠岸緩沖,大中型船舶或笨重船舶在離靠泊時還需要依靠拖船拖離碼頭一定距離后,然后依靠自主動力駛離碼頭。
為改良上述情況,部分新碼頭或老碼頭改造時,出現了一些具有自主動力的船舶離靠泊裝置,但這些船舶離靠泊裝置也多為固定的形式。如授權公告號為CN203066030U的專利,公開了一種船舶靠岸減壓裝置,用于使船舶緩緩向碼頭靠岸,最終平穩地靠向碼頭,減小了船舶靠岸時對碼頭的撞擊力,保證了碼頭的安全性。固定的船舶離靠泊裝置僅能用于某一噸位船舶的離靠泊,其適用范圍受到很大限制。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碼頭上防撞減震裝置緩沖效果差、功能單一、適用范圍小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設有動力的船舶離靠泊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船舶離靠泊裝置,包括至少兩個液壓缸以及控制所述液壓缸動作的操作中心,所述液壓缸包括缸體與活塞桿,所述缸體的尾部鉸接在所述碼頭上,所述缸體可在豎直面轉動,所述活塞桿的端頭用于推頂船舶,所述活塞桿端頭的高度低于或等于缸體尾部的高度,所述碼頭上設有帶動所述缸體轉動的吊機,所述吊機由所述操作中心控制。
至少一個所述缸體的尾部萬向鉸接在所述碼頭上,所述碼頭在所述尾部萬向鉸接的所述缸體的兩側均設有所述吊機。
所述活塞桿的端頭為球頭,所述船舶的船舷上安裝有與所述球頭接觸的球窩,所述球窩接觸面的內徑大于所述球頭的外徑。
所述球窩由外向內依次包括接觸層、緩沖層、安裝層。
所述接觸層為彈性材料。
所述接觸層與緩沖層之間設有磁力層,所述磁力層為電磁鐵,所述球頭為磁性材料。
所述緩沖層為彈簧減震器。
還包括為所述液壓缸提高動力的液壓回路,所述液壓回路包括三位四通電磁閥、油泵、回油箱,所述三位四通電磁閥包括進油口、回油口、一號油口、二號油口,所述進油口與油泵連通,所述回油口與回油箱連通,所述一號油口與液壓缸的有桿腔連通,所述二號油口與液壓缸的無桿腔連通。
所述無桿腔內設有壓力傳感器,所述進油口與油泵之間設有電磁調壓閥,所述壓力傳感器的信號傳輸至所述操作中心,操作中心控制所述三位四通電磁閥與電磁調壓閥動作。
所述回油口與回油箱之間設有電磁節流閥,所述操作中心控制所述電磁節流閥動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通過液壓缸活塞桿的收縮完成船舶靠岸時的防撞減震,依靠活塞桿的伸長將船舶推離碼頭,具有雙重功能,而且防撞減震性能較之報廢輪胎等現有防撞減震裝置具有明顯改善;可旋轉的缸體使得活塞桿端頭的高度可變,以適用于不同噸位、不同水位、不同船舷高度船舶的離靠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A-A向的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A-A向另一種工況時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B-B向的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C處的放大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液壓回路的示意圖。
碼頭01、船舶02、液壓缸1、操作中心2、缸體11、活塞桿12、球頭13、有桿腔14、無桿腔15、吊機3、球窩4、接觸層41、磁力層42、緩沖層43、安裝層44、液壓回路5、三位四通電磁閥51、油泵52、回油箱53、壓力傳感器54、電磁調壓閥55、電磁節流閥56、進油口P、回油口T、一號油口A、二號油口B。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一種船舶離靠泊裝置,包括至少兩個液壓缸1以及控制所述液壓缸1動作的操作中心2,所述液壓缸1包括缸體11與活塞桿12,所述缸體11的尾部鉸接在所述碼頭01上,所述缸體11可在豎直面轉動,所述活塞桿12的端頭用于推頂船舶02,所述活塞桿12端頭的高度低于或等于缸體11尾部的高度,所述碼頭01上設有帶動所述缸體11轉動的吊機3,所述吊機3由所述操作中心2控制。本實施例中,通過液壓缸1的活塞桿12收縮完成船舶靠岸時的防撞減震,依靠活塞桿12的伸長將船舶推離碼頭,具有雙重功能,而且防撞減震性能較之報廢輪胎等現有防撞減震裝置具有明顯改善;缸體11可在豎直面轉動,即活塞桿12端頭的高度可變,以適用于不同噸位、不同船舷高度船舶02的離靠泊。
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至少一個所述缸體11的尾部萬向鉸接在所述碼頭01上,所述碼頭01在所述尾部萬向鉸接的所述缸體11的兩側均設有所述吊機3。本實施例結構,萬向鉸接保證某個缸體11可在空間某個角度錐形范圍內自由旋轉,使得某個活塞桿12端頭的前后位置可調,以適應與不同長度船舶02的離靠泊。
實施例中,如圖2、圖3、圖4、圖5所示,所述活塞桿12的端頭為球頭13,所述船舶02的船舷上安裝有與所述球頭13接觸的球窩4,所述球窩4接觸面的內徑大于所述球頭13的外徑。本實施例中球頭13與球窩4的接觸方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在船舶02離靠泊時出現晃動搖動時,可自主調節接觸位置。
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所述球窩4由外向內依次包括接觸層41、緩沖層43、安裝層44;所述緩沖層43為彈簧減震器;所述接觸層41為彈性材料。本實施例結構,為船舶02的靠岸提高足夠的緩沖和減震,避免船體表面的損傷。
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所述接觸層41與緩沖層43之間設有磁力層42,所述磁力層42為電磁鐵,所述球頭13為磁性材料。本實施例的磁力層42的磁力可接通、可斷開;球頭13與球窩4接觸時,磁力接通,保證接觸的穩定性,球頭13與球窩4分離時,磁力斷開,保證船舶02順利離港。
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還包括為所述液壓缸1提高動力的液壓回路5,所述液壓回路5包括三位四通電磁閥51、油泵52、回油箱53,所述三位四通電磁閥51包括進油口P、回油口T、一號油口A、二號油口B,所述進油口P與油泵52連通,所述回油口T與回油箱53連通,所述一號油口A與液壓缸1的有桿腔14連通,所述二號油口B與液壓缸1的無桿腔15連通。本實施例結構,所有液壓缸1、吊機3的操作或自動控制都集成到操作中心2上,便于離靠泊裝置的整體協調。
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所述無桿腔15內設有壓力傳感器54,所述進油口P與油泵52之間設有電磁調壓閥55,所述壓力傳感器54的信號傳輸至所述操作中心2,操作中心2控制所述三位四通電磁閥51與電磁調壓閥55動作。本實施例在船舶02離靠岸時,利用壓力傳感器54來檢測船舶02對碼頭01的作用力,通過操作中心2控制電磁調壓閥55,來調節液壓缸1的壓力,以適應不同噸位船舶02、不同氣候環境下的停靠岸,安全、節能。
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所述回油口T與回油箱53之間設有電磁節流閥56,所述操作中心2控制所述電磁節流閥56動作。本實施例,電磁節流閥56與電磁調壓閥55共同作用,使液壓回路5的進油和回油回路都用于控制,通過流量、壓力兩個條件的控制,使船舶02停靠岸更穩定、可靠。
顯然,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了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例。而這些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精神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