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棄流過濾一體機,屬于水處理領域。
背景技術:
在降雨初期,雨水通過濕沉降將大氣中的污染物沖刷到地面,并且屋面和地面的污染物及雜質也匯入雨水,因此降雨的前2—5mm雨水一般污染嚴重、處理難度大,如果初期雨水直接匯入雨水收集系統,會提高后續處理工作的難度。為了減輕后續處理的壓力,通常會將初期雨水直接排走(通常是利用棄流裝置實現的)。在對收集的雨水處理時,一般是采用過濾器(濾芯)進行過濾處理或沉淀后直接利用,而過濾器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其表面會堆積大量的泥沙,影響后期過濾效果,增大了處理工作的壓力,而且現有技術中的棄流裝置和過濾器為兩個單獨的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棄流過濾一體機,將過濾器和棄流裝置整合在一起,同時還能夠避免經常清洗或更換過濾器的弊端。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棄流過濾一體機,包括殼體,所述殼體上開設有進水口、出水口和棄流口,所述棄流口位于所述殼體的底部,所述進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位于所述殼體的上部;
所述殼體內固定有過濾分離裝置和折流裝置,所述過濾分離裝置位于所述折流裝置的上側,且所述折流裝置位于所述棄流口的正上方。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過濾分離裝置為上小下大的漏斗式過濾網,所述殼體的內部還固定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水平設置,且所述出水通道的一端與所述出水口直接連通,所述出水口的另一端與所述過濾網的頂端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過濾網為鋼板網或鋼絲網,且所述過濾網的孔徑為0.5-1.5mm。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折流裝置為圓環形的折流組件,所述折流組件豎直設置,所述折流組件的下端與所述棄流口之間留有間隙。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折流組件的直徑小于所述過濾網下端的直徑,所述折流組件的上端高于所述過濾網的下端,所述折流組件的下端低于所述過濾網的下端。
另一種技術方案為:所述折流組件的直徑與所述過濾網下端的直徑相等,所述折流組件的軸線與所述過濾網的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折流組件的上端與所述過濾網的下端之間留有間隙。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折流組件的外側與所述殼體的內壁之間通過連接桿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連接桿的數量為4個,且這4個所述連接桿位于同一高度,所述連接桿的軸線與所述折流組件的軸線相交,所述連接桿水平設置,所述連接桿均勻分布在所述折流組件的周側。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連接桿為長條形的平板結構,且所述平板的平面與水平面垂直。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殼體的內壁上還可設置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均呈螺旋設置,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均與進水口相對應;所述出水通道內設有閥門,用以控制出水口的打開或關閉。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棄流口和過濾分離裝置,使得本實用新型同時具備過濾和棄流功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3是圖2A-A方向的剖視圖。
其中:1、殼體;2、進水口;3、出水口;4、棄流口;5、過濾網;6、折流組件;7、連接桿;8、出水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圖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棄流過濾一體機,包括殼體1,所述殼體1上開設有進水口2、出水口3和棄流口4,所述棄流口4位于所述殼體1的底部,所述進水口2和所述出水口3均位于所述殼體1的上部;所述殼體1內固定有過濾分離裝置和折流裝置,所述過濾分離裝置位于所述折流裝置的上側,且所述折流裝置位于所述棄流口4的正上方。
雨水管道內的雨水從進水口2進入到殼體1內,雨水與過濾分離裝置接觸,雨水分離裝置能夠對雨水進行過濾,而含有濃度較高的泥水下沉到折流裝置處,折流裝置能夠防止泥水翻滾形成渦旋,這樣就使得殼體1內上部分為清水(與過濾分離裝置對應),下部分為泥水(與折流裝置對應)。
需要說明的是,在正常使用時,剛下雨時,含有大量污染物的雨水進入到殼體1內時,此時可直接打開棄流口4,此時便可直接將含有大量污染物的雨水直接排出。
關于過濾分離裝置
所述過濾分離裝置為上小下大的漏斗式過濾網5,所述殼體1的內部還固定有出水通道8,所述出水通道8水平設置,且所述出水通道8的一端與所述出水口3直接連通,所述出水口3的另一端與所述過濾網5的頂端固定連接。
由于過濾網5呈漏斗形狀(倒置)設置,雨水從進水口2進入到殼體1內,雨水直接沖向過濾網5的頂端,雨水沿著過濾網5的外壁呈螺旋狀向下流動,雨水在過濾網5上流動的過程中,泥土被阻擋在過濾網5的外側,而清水則可通過過濾網5的孔隙,進入到過濾網5的內部,過濾網5外側的泥水(未進入過濾網5的雨水為泥水)順著過濾網5的外壁繼續向下流動,到達殼體1的底部,這樣就實現了清水與泥水的分層(過濾網5內為清水,殼體1內的下部為泥水)。
一段時間后,可打開棄流口4將泥水排出即可。
需要強調的是,由于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而過濾網5在過濾時,泥沙極有可能卡在過濾網5的孔隙里,但是考慮到過濾網5的外壁上一直有水流動,流動的水能夠將孔隙里的泥沙帶出,對過濾網5具有一定的自清潔作用,因而無需人員更換過濾網5或者清洗過濾網5。
此外,殼體1的內壁上還可設置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均呈螺旋設置,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均與進水口2相對應,這樣雨水在通過進水口2進入到殼體1內時,雨水在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的引導作用下,呈螺旋的沖刷過濾網5,保證水流的沖擊力,更方便的能夠將過濾網5上的泥沙帶出。
由于雨水呈螺旋的進入到殼體1內,而螺旋的雨水本身具備較大的離心作用,因而雨水內的污染物(密度較高的污染物,泥沙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而緊貼在殼體1的內壁上,因而過濾網5外壁處的雨水為相對較為干凈的雨水(此部分的污染物大部分為樹葉等密度較低的污染物),而靠近殼體內壁處為污染物含量較大的雨水,這樣也方便過濾網對雨水的過濾,同時保證大部分污染物貼著殼體的內壁向下滑動直至到達棄流口處。
所述過濾網5為鋼板網或鋼絲網,且所述過濾網5的孔徑為0.5-1.5mm。
鋼板網為漏斗形的鋼板,并在該鋼板上沖擊處很多孔隙。
鋼絲網相對于鋼板網而言其孔隙的密度更大。
關于折流裝置
發明人考慮到,由于泥水從過濾網5上滑落到殼體1的底部,泥水流入到底部時,由于整個殼體1內均充斥著水,因而泥水極有可能在殼體1的底部形成渦旋,而過濾網5的下端敞開,也就是說,渦旋的泥水極有可能從過濾網5的下端進入到過濾網5的內部,從而攪渾過濾網5內部的清水。
為了解決該問題,發明人設置了折流裝置,在泥水進入到殼體1的底部時,泥水會與折流裝置產生碰撞,折流裝置能夠防止泥水產生大的渦旋,能夠擊散渦旋,只會產生小的渦旋,因而能夠防止泥水的渦旋對清水產生影響。
所述折流裝置為圓環形的折流組件6,所述折流組件6豎直設置,所述折流組件6的下端與所述棄流口4之間留有間隙。
折流組件6的設置可采用以下兩種方式中的任意一種:
(1)所述折流組件6的直徑小于所述過濾網5下端的直徑,所述折流組件6的上端高于所述過濾網5的下端,所述折流組件6的下端低于所述過濾網5的下端。
也就是說,折流組件6的上端伸入到過濾網5的內部,渦旋要進入到過濾網5內部,需沿著折流組件6的外側向上移動,而渦旋向上移動較為困難,而且過濾網5為漏斗形狀,渦旋向上移動的過程中,其空間越來越小,因而就粉碎了渦旋的行進,防止渦旋進入到過濾網5中。
(2)所述折流組件6的直徑與所述過濾網5下端的直徑相等,所述折流組件6的軸線與所述過濾網5的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折流組件6的上端雨所述過濾網5的下端之間留有間隙。
泥水在與折流組件6接觸后,折流組件6擋住了泥水的沖擊力,使得泥水只能在折流組件6的外側產生旋渦,由于折流組件6的阻擋渦旋無法進入折流組件6的內部,而折流組件6外側的空間較為有限,因而渦旋的尺寸并不會很大,當然渦旋有可能會從折流組件6的上側和下側的間隙進入到折流組件6的內部,但是由于間隙較小,進入到折流組件6內的渦旋就很小,其并不會攪渾泥水和清水。
而渦旋從折流組件6的下側進入到折流組件6內部時,渦旋均較小,而且渦旋能夠帶動泥沙進入到折流組件6的下部,保證泥沙基本全部堆積在棄流口4處。
所述折流組件6的外側與所述殼體1的內壁之間通過連接桿7固定連接。所述連接桿7的數量為4個,且這4個所述連接桿7位于同一高度,所述連接桿7的軸線與所述折流組件6的軸線相交,所述連接桿7水平設置,所述連接桿7均勻分布在所述折流組件6的周側。所述連接桿7為長條形的平板結構,且所述平板的平面與水平面垂直。
由于連接桿7的形狀,渦旋在與連接桿7接觸時,連接桿7可將渦旋進行切割,從而防止大的渦旋的形成。
所述出水通道8內設有閥門,用以控制出水口3的打開或關閉。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是:
雨水剛開始進入到殼體1內時,打開棄流口4,雨水直接從棄流口4流出(含有污染物較多),一段時間后關閉棄流口4,雨水繼續流入到殼體1內(此時的雨水含有的污染物較少),雨水沖擊到過濾網5上,部分水通過過濾網5上的孔隙進入到過濾池網中,實現了對雨水的過濾,另一部分雨水(包含泥沙)則順著過濾網5的外壁流入到殼體1的底部,泥水與折流組件6碰撞防止產生大的旋渦,確保殼體1內上部為清水,下部為泥水,打開閥門,清水從出水管道經過出水口3流出。當需要排出泥水時,打開棄流口4并關閉閥門即可,這樣泥水便會從棄流口4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