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能光伏組件領域,特別是一種開口樁接頭套件。
背景技術:
太陽是地球上生物賴以生存的主要能量供給體,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太陽能,同時也是其它諸多類型能量的制造者,如風能、波浪能、潮汐能和海洋溫差能等。隨著傳統的燃料能源正在一天天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日益突出,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夠改變人類的能源結構,維持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這之中太陽能以其獨有的優勢而成為人們重視的焦點。豐富的太陽輻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污染、廉價、人類能夠自由利用的能源。中國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理論儲量達每年17000億噸標準煤。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非常廣闊。中國光伏發電產業于20世紀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進入穩步發展時期。太陽電池及組件產量逐年穩步增加。經過30多年的努力,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在“光明工程”先導項目和“送電到鄉”工程等國家項目及世界光伏市場的有力拉動下,中國光伏發電產業迅猛發展。
簡單的光伏電池可為手表以及計算機提供能源,較復雜的光伏系統可為房屋提供照明以及交通信號燈和監控系統,并入電網供電。光伏板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狀,而組件又可連接,以產生更多電能。天臺及建筑物表面均可使用光伏板組件,甚至被用作窗戶、天窗或遮蔽裝置的一部分,這些光伏設施通常被稱為附設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統。
現有的光伏支架的開口樁在施工時由于打樁誤差會產生開口樁高低不平的問題,且打樁完成后開口樁高度難以調節,導致光伏支架安裝后穩定性較差,因此,需要一種可以調節開口樁高度的開口樁接頭套件。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開口樁接頭套件,所述開口樁接頭套件配合使用螺栓及螺母,安裝于開口樁頂部,通過下管體兩側面中心設置的矩形通孔來調節外接頭的上下位置,進一步調節高度,解決了因打樁誤差出現的開口樁高低不平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光伏支架的穩定性,延長其使用壽命。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開口樁接頭套件,包括:
外接頭:包括上管體及下管體,所述上管體為圓柱形筒狀結構,上管體頂部還設置有一弧形頂蓋,與上管體之間形成空腔,所述下管體為方形,頂部具有凹部,下管體兩側面中心分別設置有一矩形通孔,上管體的外徑小于下管體的寬度;
內接頭:為方形管狀,內接頭兩側面分別設置有U型凹槽,所述內接頭放置于下管體內部。
進一步地,所述內接頭的長度小于下管體的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內接頭的寬度小于下管體的寬度。
進一步地,所述U型凹槽與上管體及下管體的開口方向一致。
進一步地,所述內接頭各個角為倒圓角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開口樁接頭套件,配合使用螺栓及螺母,安裝于開口樁頂部,通過下管體兩側面中心設置的矩形通孔來調節外接頭的上下位置,進一步調節高度,并通過旋緊螺栓及螺母固定高度,解決了因打樁誤差出現的開口樁高低不平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光伏支架的穩定性,延長其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開口樁接頭套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開口樁接頭套件在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外接頭,10為上管體,11為下管體,12為頂蓋,13為通孔,2為內接頭,20為U型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開口樁接頭套件,包括:
外接頭1:包括上管體10及下管體11,所述上管體10為圓柱形筒狀結構,上管體10頂部還設置有一弧形頂蓋12,與上管體10之間形成空腔,所述下管體11為方形,頂部具有凹部,下管體11兩側面中心分別設置有一矩形通孔13,上管體10的外徑小于下管體11的寬度;
內接頭2:為方形管狀,內接頭2兩側面分別設置有U型凹槽20,所述內接頭2放置于下管體11內部。
進一步地,所述內接頭2的長度小于下管體11的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內接頭2的寬度小于下管體11的寬度。
進一步地,所述U型凹槽20與上管體10及下管體11的開口方向一致。
進一步地,所述內接頭2各個角為倒圓角結構。
具體使用原理是:配合使用螺栓及螺母,使螺栓依次貫穿開口樁頂部的開孔、外接頭1下管體11側面的通孔13、內接頭2的U型凹槽20,調節上管體10的上下位置來進一步調節高度,使各個開口樁頂部的高度保持在同一水平面,旋緊螺栓及螺母固定高度。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開口樁接頭套件,解決了因打樁誤差出現的開口樁高低不平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光伏支架的穩定性,延長其使用壽命。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