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擋土排樁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扶壁式卸荷型排樁支擋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邊坡支擋工程中,常采用灌注排樁支護體系,也有采用錨拉樁支擋結構或雙排樁結構等。工程實際中,單一的排樁支擋結構,隨著基邊坡高度的增加,樁后土體壓力逐漸增大,樁身彎矩不斷增加,會一定程度上造成樁身彎曲變形,甚至傾覆,從而導致整個支擋體系失效。要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通常需要通過增加排樁數量、排數或者加大排樁直徑、增加排樁嵌固深度或者采取其他的聯合支護方式來提高樁體的抗變形、抗傾覆能力以及增強支護體系的穩定性。這樣勢必會造成施工成本的大幅增加,同時工期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延長,不利于工程成本的控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邊坡支擋技術的缺點,提供一減少樁身彎矩、增加樁身抗傾覆能力、減少支擋排樁樁后土壓力、減少布樁數量的扶壁式卸荷型排樁支擋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扶壁式卸荷型排樁支擋結構,它包括邊坡、卸荷板、擋土板以及支擋排樁,邊坡前緣設置有多根支擋排樁,每相鄰兩根支擋排樁之間且位于該樁的上部分均設置有擋土板,所述的支擋排樁上且靠近邊坡的土體側設置有卸荷板,卸荷板上部填筑有回填土。
所述的支擋排樁沿邊坡前緣依次設置,并嵌固在地基內。
所述的相鄰兩根支擋排樁的間距均相等。
所述卸荷板與支擋排樁剛性連接。
所述卸荷板與擋土板剛性連接。
所述擋土板與支擋排樁剛性連接。
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增強支擋效果、減少樁身彎矩、增加樁身抗傾覆能力、減少支擋排樁布樁數量,減短樁長及減少樁身配筋量,節約工程造價。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卸荷平臺上部的回填土土體荷重和卸荷板自重形成對支擋排樁的正向偏心荷載,減少樁身彎矩,增加抗傾覆能力。
2)充分發揮支擋排樁與擋土板的剛性連接的作用發揮整體穩定性和控制變形。
3)支擋排樁與卸荷平臺剛性連結的整體性,有效增加可支擋邊坡的高度。
4)利用卸荷平臺與支擋排樁樁間擋土板在縱向連接的整體性,減少布樁數量,降低工程造價。
5)卸荷平臺與支擋排樁樁間的擋土板形成的扶壁式擋土結構,增加整體抗滑移穩定性,減少支擋排樁的嵌固深度;
6)卸荷平臺上回填土體施工,改善土體重度,可有效增強卸荷效果,減少支擋排樁樁后土壓力。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 為圖1的左視圖;
圖3 為本實用新型的施工流程圖;
圖中,1-邊坡,2-卸荷板,3-擋土板,4-支擋排樁,5-回填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圖1和圖2所示,扶壁式卸荷型排樁支擋結構,它包括邊坡1、卸荷板2、擋土板3以及支擋排樁4,邊坡1前緣設置有多根支擋排樁4,每相鄰兩根支擋排樁4之間且位于該樁的上部分均設置有擋土板3,所述的支擋排樁4上且靠近邊坡1的土體側設置有卸荷板2,卸荷板2上部填筑有回填土5。
所述的支擋排樁4沿邊坡1前緣依次設置,并嵌固在地基內。
所述的相鄰兩根支擋排樁4的間距均相等。
所述卸荷板2與支擋排樁4剛性連接。
所述卸荷板2與擋土板3剛性連接。
所述擋土板3與支擋排樁4剛性連接。
所述的回填土5改善了原始土體重度,可有效增強卸荷效果,減少支擋排樁4樁后土壓力。此外,擋土板3背部與卸荷板2上部的回填土5的土體荷重和卸荷板2自重,形成對支擋排樁4正向偏心荷載,從而有效減少樁身彎矩,增加抗傾覆能力。卸荷板2與擋土板3構成的扶壁式擋土結構,增加了支擋體系的整體抗滑移穩定性,可有效減少支擋排樁的嵌固深度。如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施工步驟為:
S1、在邊坡1的前緣定樁位放線;
S2、按設計位置施工支擋排樁4,并預留與擋土板3和卸荷板2連接的構件;
S3、養護;
S4、開挖邊坡至設計卸荷板2深度,形成卸荷槽,并封閉開挖土體表面;
S5、同時施工卸荷板2和支擋排樁4樁之間的擋土板3,使卸荷板2、擋土板3與支擋排樁4剛性連接;
S6、養護;
S7、向卸荷板2上填筑回填土5,并使其密實;
S8、密實后使回填土5與原狀土頂面相接;
S9、逐層開挖基坑,其樁間防護結構應按設計要求施工防護面板和泄水孔;
S10、支擋結構頂部、底部設置排水溝;
S11、綠化,維護。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