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建筑基礎樁施工中測定基礎樁承載力后可內部注漿同時回收加載液壓油的基樁自平衡檢測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活塞狀態可擠壓復位的樁基自平衡試驗用荷載箱。
背景技術:
現使用的基樁承載力測試用的荷載箱,它是在基礎樁樁底或樁中段安置多個液壓油缸,對基礎樁進行加載。該方案中采用單油管結構,不能準確判斷荷載箱是否處于正常工作狀態。采用液壓油作為加載體,由于液壓油不能與混凝土融合,無法對裝置內部進行二次灌漿,存在安全隱患。荷載箱加載后,不能適當泄壓,基樁不能適當回彈,測出的沉降量不精確;加載液壓油不能回收重復利用,浪費嚴重,易泄漏后對環境造成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是針對目前現有載荷箱在對基礎樁進行加載時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具有二次灌漿和注漿擠壓復位功能基樁自平衡檢測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裝置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活塞狀態可擠壓復位的樁基自平衡試驗用荷載箱,包括底板和面板,上位移桿固定于在面板上并套置上護套管,下位移桿固定于在底板上并穿過面板,下位移桿上套置下護套管,還包括注漿管和回漿管,加載系統,底板和面板之間均布安裝有多個自復位油缸,各自復位油缸的活塞上部外圓設有注漿導流孔和導流槽,各自復位油缸通過短油管組件串聯,其中一個為進油自復位油缸,其油嘴與進油管連接,該進油管通過管路直通地表與液壓站的進油閥相連;各自復位油缸的氣嘴匯總于氣管管路。
所述活塞為整體式活塞。
所述活塞為雙層活塞,并且下活塞中心開有通孔,所述上活塞與下活塞能夠配合滑動,所述注漿導流孔和導流槽設置于上活塞外圓。
所述上活塞為空心筒狀,下活塞的上部設有一臺階面且通過臺階面與上活塞插接。
所述活塞包括活塞頂筒和位于活塞頂筒與缸體之間的特殊結構氣囊,所述注漿導流孔和導流槽位于活塞頂筒上部外圓。
底板為環形底板,面板為環形面板。
該裝置安裝在基礎樁的中段,面板與基礎樁上段鋼筋籠焊接為一體,底板和整體缸體底部與下段鋼筋籠焊接為一體。
加載系統分別為油泵和水泥漿泵。
各自復位油缸通過注漿管和回漿管串聯起來,末端并通過管路直通地表。
本發明裝置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裝置油缸活塞加載后檢測試驗后,使用擠壓方式回收荷載箱內液壓油;
2.采用雙層結構、帶特殊結構的橡膠囊活塞或油缸,可使用事后注漿擠壓方式填充油缸間隙;
3.本發明裝置可以進行裝置可使用擠壓方式回收荷載箱內液壓油;
4.活塞開設特殊導漿槽和導漿孔,可實現對荷載箱內外二次注漿補強;
5.本發明裝置加載檢測試驗后,注漿液與回收液壓油不會混合,致使品質弱化;既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又可以重復使用,節約成本;
6.本發明裝置可以進行裝置內外二次注漿,解決斷樁問題,保證基樁的完整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裝置的三維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圖1的結構分解圖;
圖4為實施例一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二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三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為面板,2為自復位油缸,3為短油管組件,4為底板,5為進油自復位油缸,6為長油嘴一,7為氣嘴,8為氣管管路,9為上位移桿,10為拉桿,11為拉桿螺母,12為吊環,13為下位移桿,14為進油管,15為長油嘴二,16為上活塞,17為下活塞,18為注漿導流孔,19為導流槽, 20為整體式活塞,21為活塞頂筒,22為氣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1-4以及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提出的一種活塞狀態可擠壓復位的樁基自平衡試驗用荷載箱作更為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如圖1-4所示。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活塞狀態可擠壓復位的樁基自平衡試驗用荷載箱,包括底板4和面板1,上位移桿9固定于在面板1上并套置上護套管,下位移桿13固定于在底板4上并穿過面板1,下位移桿13上套置下護套管,還包括注漿管和回漿管,加載系統,底板4和面板1之間均布安裝有多個自復位油缸2,本實施例中,底板4和面板1分別為環形底板和環形面板,在環形底板和環形面板之間均布有四個自復位油缸2,各自復位油缸2的活塞上部外圓設有注漿導流孔18和導流槽19,各自復位油缸2通過短油管組件3串聯,其中一個為進油自復位油缸5,其油嘴與進油管連接,該進油管通過管路直通地表與液壓站的進油閥相連;各自復位油缸2的氣嘴7匯總于氣管管路8。
底板4為環形底板,面板1為環形面板。
該裝置安裝在基礎樁的中段,面板1與基礎樁上段鋼筋籠焊接為一體,底板4和整體缸體底部與下段鋼筋籠焊接為一體。
加載系統分別為油泵和水泥漿泵。
各自復位油缸2通過注漿管和回漿管串聯起來,末端并通過管路直通地表。
本案的重要發明點在于,在活塞上部外圓設有注漿導流孔18和導流槽19,同時各自復位油缸2通過短油管組件3串聯,能實現內外同時注漿及液壓油的回收。液壓油卸荷后,采用注漿管和回漿管二次注漿,可以排除腔內多余空氣,保證油缸內外注漿的質量。
本實施例中的活塞為整體式活塞20。
實施例二:參見圖5。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相同之處不贅述,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的活塞為雙層活塞,下活塞17頂部支撐上活塞16底部,所述上活塞16與下活塞17能夠配合滑動,所述注漿導流孔18和導流槽設置于上活塞16外圓。
所述上活塞為16空心筒狀,下活塞17的上部設有一臺階面且通過臺階面與上活塞插接。
實施例三:參見圖6。
所述活塞包括活塞頂筒和位于活塞頂筒21與缸體之間的氣囊22,所述注漿導流孔18和導流槽位于活塞頂筒上部外圓。
綜合上所述,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可以充分有效的完成上述發明目的,且本發明的結構原理及功能原理都已經在實施例中得到充分的驗證,從而能達到預期的功效及目的,且本發明的實施例也可以根據這些原理進行變換,因此,本發明包括一切在申請專利范圍中所提到范圍內的所有替換內容。任何在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內所作的等效變化,皆屬本案申請的專利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