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航道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樁墩式駁岸結構,適用于船閘引航道。
背景技術:
中國內河水運主通道的布局規劃是“兩橫一縱十八線”,由20余條河流組成的約15000km航道,目前我國已在長江干線、京杭運河、西江干線和嘉陵江、漢江、湘江、贛江、右江及紅水河等建船閘900余座,其中大中型船閘300余座。船閘的修建大大改善了航道的航運條件,提高了航道的通航等級,提高了航道的通過能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船舶大型化,使得原有已建的一些船閘等級偏低、結構不合理、通暢性差、通航保證率不高,無法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和船舶大型化的要求,因此需在原有船閘附近新建或擴建船閘。在原有船閘附近新建或擴建船閘,往往具有周邊建筑物(構筑物)密集,易受水利樞紐、橋梁限制,施工期不能斷航、斷流、環境影響要求高,地質條件復雜等特點。
船閘引航道包括導航段、調順段、停泊段和制動段等。根據引航道及連接段、口門段等不同的平面布置與結構功能,引航道水工結構可采用多種結構型式。引航道導航和靠船建筑物結構型式應根據地質條件、水流條件、水位變幅、船行波、船閘規模、材料來源、施工條件和使用要求等因素確定,并且在選擇結構型式時應考慮技術經濟條件,力求結構簡單、耐久性好,并便于施工。常規引航道駁岸結構型式有重力式結構、浮式躉船結構、墩板結構、框格結構及邊坡擋墻結構等。通常在原有船閘附近新建或擴建船閘,引航道駁岸建設需設置施工圍堰然后開挖邊坡,這不僅無法解決施工空間狹小,施工期不能斷航的問題,而且工程投資較大。
本駁岸結構采用在靠河側的駁岸端部建設高樁墩式結構,利用陸上打設樁基礎,現澆上部墩臺,并且在上部墩臺下設置隔流板樁,從而滿足原船閘引航道與新建船閘引航道的隔流作用。本駁岸結構不僅施工期不占用河道而影響老船閘正常運行,而且避免了大開挖,同時考慮陸上打樁然后現澆上部墩臺結構,加快了施工進度節省了工程投資,墩臺下通過設置隔流板樁從而起到隔流作用,并且上部結構可以通過設置靠泊裝置來靠泊船舶。本駁岸結構兼具駁岸、船舶靠泊、隔流等功能,結構安全可靠、經濟、施工方便,應用前景廣闊。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適用于船閘引航道的高樁墩式駁岸結構,岸側陸上打設樁基,所述樁基上現澆上部墩臺,所述上部墩臺下部設隔流板樁,從而滿足老船閘引航道與新建船閘引航道的隔流作用,滿足老船閘引航道與新建船閘引航道的隔流作用。
更進一步,所述樁基為間隔設置。
更進一步,所述上部墩臺設置靠泊裝置,用以靠泊船舶。
更進一步,所述隔流板樁為連續設置。
更進一步,所述隔流板樁的位置為靠近所述樁基一側縱向設置,從而隔斷橫向的水流。
有益效果:本發明不僅施工期不占用河道而影響老船閘引航道正常運行,而且避免了大開挖;同時陸上打樁基然后現澆上部墩臺結構,加快了施工進度節省了工程投資;上部墩臺下通過設置隔流板樁從而起到隔流作用,并且上部墩臺可以通過設置靠泊裝置來靠泊船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斷面圖。
圖中:1樁基、2隔流流板樁、3上部墩臺、4現有引航道泥面、5新建引航道設計泥面、6 陸域泥面線、7 設計水位。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適用于船閘引航道的高樁墩式駁岸結構,岸側陸上打設樁基1,所述樁基1為間隔設置,可選取8根樁基1,形成上下左右四個方位均為3根樁基1、橫截面為矩形或正方形,所述樁基1上現澆上部墩臺3,所述上部墩臺3下設隔流板樁2,所述隔流板樁2為連續設置,所述隔流板樁2的位置為靠近所述樁基一側縱向設置,從而隔斷橫向的水流,滿足老船閘引航道與新建船閘引航道的隔流作用。所述上部墩臺3設置靠泊裝置(圖中未示),用以靠泊船舶。本高樁墩式駁岸結構的樁基1的左側為新建引航道設計泥面5,本高樁墩式駁岸結構的樁基1的右側為現有引航道泥面4,陸域泥面線6位于設計水位7上方。
本發明的施工流程如下:
1、根據高樁墩式結構的現行規范進行結構穩定、強度等計算,確定樁基型式、樁基間距、樁基長度、上部結構等。請詳細描述。
2、結合引航道深度要求,確定隔流板樁的型式和入土深度等。請詳細描述。
3、施工駁岸結構下部樁基及隔流板樁結構。
4、施工駁岸結構上部結構。
5、新建引航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