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建筑垃圾制作的濕地生態砌塊及其制作方法,其屬于環保設施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生態環境污染惡化日趨嚴重。特別是水污染導致的水體富營養化,使人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近期濕地生態治理類的工程日益增多。各地紛紛建設人工濕地,用于河道和湖泊水體的生態修復。為加強岸坡的整治,干砌塊石,漿砌塊石,現澆混凝土等岸坡不斷增多,具有總體成本高,生態性差,景觀性差等缺陷。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建筑業也同時快速發展,相伴而產生的建筑垃圾日益增多,中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1/3以上。目前,建筑工程產生的建筑垃圾,一般是填埋處理,浪費垃圾填埋場占地。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利用建筑垃圾制作的濕地生態砌塊及其制作方法。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利用建筑垃圾制作的濕地生態砌塊,包括由底板和四周的圍板組合而成的種植槽,在所述底板、圍板上均布有通孔。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種植槽中間設有用于加固的隔板。
進一步,所述底板的尺寸為500mm×250mm,所述圍板的高度為200mm,所述通孔的直徑為20mm。
一種利用建筑垃圾制作的濕地生態砌塊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⑴對建筑垃圾進行篩選、分類和處理,對體積較大的建筑垃圾進行破碎處理,以達到碎石直徑為5~20mm的使用要求;
⑵按照以下重量比混合制得混合料,即建筑垃圾40~60%、水泥10~25%、水8~10%和石英砂20~30%;
⑶將混合料放置到模具內,震動壓縮,成型后,置于室內養護8~15天;
⑷檢查通孔是否達到直徑20mm、貫通的要求。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施工方便,強度高,透水性好,施工完成后的生態護坡具有良好的結構穩定性,良好的物質交換能力,較大的植被覆蓋面積;該方法制得的濕地生態砌塊透水性能好,抗壓強度高,具有良好的防滑性能,實現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節約成本,安全環保。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明的左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立體圖。
在圖中,1、種植槽;2、圍板;3、隔板;4、通孔;5、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一種利用建筑垃圾制作的濕地生態砌塊,包括由底板5和四周的圍板2組合而成的種植槽1,在所述底板5、圍板2上均布有通孔4;所述種植槽1中間設有用于加固的隔板3;
本發明在制作時,所述底板5的尺寸為500mm×250mm,所述圍板2的高度為200mm,所述通孔4的直徑為20mm。
一種利用建筑垃圾制作的濕地生態砌塊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⑴建筑垃圾進行篩選、分類和處理,對體積較大的建筑垃圾進行破碎處理,以達到碎石直徑為5~20mm的使用要求;
⑵按照以下重量比混合制得混合料,即建筑垃圾40~60%、水泥10~25%、水8~10%和石英砂20~30%;
⑶將混合料放置到模具內,震動壓縮,成型后,置于室內養護8~15天;
⑷檢查通孔4是否達到直徑20mm、貫通的要求,用于使用時的物質包括水的流通。
本產品在使用時,可在種植槽1內填充碎石和種植土,用以種植植物。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