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溝槽澆筑領域,特別是一種用于澆筑溝槽的一次成型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技術不斷發展,施工工藝趨于成熟,但是許多施工還沿用老式裝置,因規范、標準、要求的不斷提高,部分裝置已不能滿足目前高效率、高標準的需求。高速公路、鐵路、隧道的水溝或中心水溝及其他溝槽的澆筑是施工中的主要工序之一,其對施工工期的影響很大,解決各個建筑工程中的溝槽澆筑問題對軌道工程施工工效十分重要。
但是現有的溝槽澆筑模具使用工序多,制作復雜,精度要求較高,因此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誤差較大,由于制作的誤差,往往在澆筑砼時,砼很容易從兩側鋼模板與底模板之間縫隙滲入,因此影響模具的正常使用;且現有的溝槽澆筑模具必須重復利用的否則資源成本過高,使用次數越多滲入砼越多,到一定程度無法使用時,只能人工清除已凝固的砼,由于現有的溝槽澆筑模具結構復雜,很容易造成人員受傷和清除設備的損壞,也較大程度縮短其使用壽命;上述問題導致現有溝槽澆筑模具在使用時澆筑成型的溝槽彎曲變形量較大,嚴重影響影響質量與外觀。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澆筑溝槽的一次成型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一種用于澆筑溝槽的一次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體;所述的模具本體包括中箱梁、側箱梁、置模拉桿、脫模拉桿;兩個側箱梁分別位于中箱梁的兩側;所述的中箱梁內設置有一端與中箱梁的內部連接且另一端連接有拉桿橫擔的置模液壓缸。
兩個置模拉桿的一端分別通過拉桿銷與拉桿橫擔的兩端鉸接,其另一端分別通過拉桿銷與對應的側箱梁鉸接;所述的置模拉桿與拉桿橫擔連接的一端設置有便于拉桿銷滑動的條形孔。
兩個脫模拉桿的一端分別通過拉桿銷與中箱梁鉸接,其另一端分別通過拉桿銷與對應的側箱梁鉸接;所述的脫模拉桿與中箱梁連接的一端設置有便于拉桿銷滑動的條形孔。
所述的模具本體的前后兩端分別連接有牽引系統;所述的牽引行走系統包括與模具本體的前端連接的牽引行走系統及與模具本體的后端連接的從動行走系統;所述的牽引行走系統及從動行走系統均與中箱梁的上端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中箱梁的上端口設置有限位板;當模具本體處于置模狀態時,所述的限位板的下端與對應的側箱梁的上表面相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牽引行走系統包括牽引架、設置于牽引架上端的電機、與電機連接的驅動輪、與驅動輪連接的第一從動輪、一端連接于牽引架上端的第一脫模液壓缸;所述的第一脫模液壓缸的另一端分別與中箱梁的前端的上端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從動行走系統包括第二從動輪、一端與第二從動輪連接的第二脫模液壓缸;所述的第二牽引液壓缸的另一端與中箱梁的后端的上端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置模液壓缸為兩個,其分別位于中箱梁內的兩端。
作為優選,所述的中箱梁的縱截面為倒梯形;兩個側箱梁對稱設置于中箱梁的兩腰側且其與中箱梁的兩腰貼合。
作為優選,所述的置模液壓缸、第一脫模液壓缸、第二脫模液壓缸均為伸縮式液壓缸。
上述的用于澆筑溝槽的一次成型模具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置模過程;
2)脫模過程。
作為優選,步驟1)的具體步驟如下:
11)將置模液壓缸伸長,從而帶動中箱梁向下運動,使得拉桿銷在條形孔中滑動至脫模拉桿的中間部位,使得拉桿銷在條形孔中滑動至置模拉桿的一端端頭部位,中箱梁的側面與側箱梁的側面貼合,限位板的下端與對應的側箱梁的上表面相接;
12)打好地基,并通過牽引系統將模具本體牽引至地基的上方,并使得側箱梁的底面與地基之間存在高度差l;
13)從側箱梁的兩側澆筑混凝土。
作為優選,步驟2)的具體步驟如下:
21)待澆筑的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的50%-70%時,將置模液壓缸縮回,從而帶動拉桿橫擔向下運動,使得拉桿銷在條形孔中滑動至置模拉桿的中間部位;
22)將第一脫模液壓缸、第二脫模液壓缸伸長,從而帶動中箱梁向上運動,使得拉桿銷在條形孔中滑動至脫模拉桿的一端端頭部位,進而帶動側箱梁向上運動,使得中箱梁的側面與側箱梁的側面分離;
23)將第一脫模液壓缸、第二脫模液壓缸繼續伸長,從而帶動中箱梁繼續向上運動,使得中箱梁的側面與側箱梁的側面貼合;
24)電機運行,使得驅動輪轉動,帶動第一從動輪及第二從動輪轉動,從而將模具本體從地基上方移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模具主體只包括了中箱梁與側箱梁,結構簡單,使用時只需要操作置模液壓缸及兩個牽引液壓缸即可完成整個置模過程,操作簡便,且中箱梁與側箱梁整體不會滲入混凝土,使得模具內部不會損壞;同時,由于中箱梁的表面與側箱梁的表面均為光滑的表面,清理表面的混凝土時省時省力,避免了由于清除凝固的混凝土而導致模具本體的使用壽命過短,節約了成本。
本發明通過置模拉桿及脫模拉桿與置模液壓缸的配合使用,實現了溝槽一體澆筑避免了混凝土銜接處出現縫隙,提高了溝槽澆筑的質量,且減少了溝槽澆筑的時間,提高了整體施工效率。
本發明操作簡單,易于掌握,使得操作人員的工作強度降低,使得工效大幅度提高,在降低了施工成本的同時,保證了溝槽澆筑的工程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置模過程中步驟11)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脫模過程中步驟22)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a-a剖面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中箱梁,2-側箱梁,3-置模液壓缸,4-拉桿橫擔,5-置模拉桿,6-拉桿銷,7-脫模拉桿,8-限位板,9-模具本體,10-第二從動輪,11-第二脫模液壓缸,12-第一液壓缸,13-驅動輪,14-牽引架,15-電機,16-第一從動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
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澆筑溝槽的一次成型模具,包括模具本體;模具本體包括中箱梁、側箱梁、置模拉桿、脫模拉桿,中箱梁的表面與側箱梁的表面均為光滑的表面;兩個側箱梁分別位于中箱梁的兩側;中箱梁內設置有一端與中箱梁的內部連接且另一端連接有拉桿橫擔的置模液壓缸。本實施例中,中箱梁的上端口設置有限位板,當模具本體處于置模狀態時,限位板的下端與對應的側箱梁的上表面相接,由此保證置模狀態時中箱梁與側箱梁的連接位置確定,從而保證所澆筑的溝槽的形狀一致,保證了工程質量;置模液壓缸為兩個,其分別位于中箱梁內的兩端,由此使得中箱梁內的拉桿橫擔在上下運動的過程中保持平衡,從而保證脫模過程及置模過程正常進行;中箱梁的縱截面為倒梯形,兩個側箱梁對稱設置于中箱梁的兩腰側且其與中箱梁的兩腰貼合,由此使得中梁箱與側梁箱在脫模過程及置模過程中可以更好地配合運動。
兩個置模拉桿的一端分別通過拉桿銷與拉桿橫擔的兩端鉸接,其另一端分別通過拉桿銷與對應的側箱梁鉸接;置模拉桿與拉桿橫擔連接的一端設置有便于拉桿銷滑動的條形孔;由此使得置模拉桿與中箱梁及側箱梁通過拉桿銷可轉動連接,進而更好地實現脫模過程及置模過程。
兩個脫模拉桿的一端分別通過拉桿銷與中箱梁鉸接,其另一端分別通過拉桿銷與對應的側箱梁鉸接;脫模拉桿與中箱梁連接的一端設置有便于拉桿銷滑動的條形孔;由此使得脫模拉桿與中箱梁及側箱梁通過拉桿銷可轉動連接,進而更好地實現脫模過程及置模過程。
模具本體的前后兩端分別連接有牽引系統;牽引行走系統包括與模具本體的前端連接的牽引行走系統及與模具本體的后端連接的從動行走系統;牽引行走系統及從動行走系統均與中箱梁的上端連接;牽引系統主要有3個作用,一是脫模過程使得側箱梁脫離已澆筑好的溝槽,二是將模具本體牽引至下一個澆筑點,三是置模過程中穩定模具本體。
本實施例中,牽引行走系統包括牽引架、設置于牽引架上端的電機、與電機連接的驅動輪、與驅動輪連接的第一從動輪、一端連接于牽引架上端的第一脫模液壓缸;第一脫模液壓缸的另一端分別與中箱梁的前端的上端連接;驅動輪與電機通過減速機連接。
本實施例中,從動行走系統包括第二從動輪、一端與第二從動輪連接的第二脫模液壓缸;第二牽引液壓缸的另一端與中箱梁的后端的上端連接。
本實施例中,置模液壓缸、第一脫模液壓缸、第二脫模液壓缸均為伸縮式液壓缸。
上述的用于澆筑溝槽的一次成型模具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置模過程;
2)脫模過程。
本實施例中,步驟1)的具體步驟如下:
11)如圖2所示,將置模液壓缸伸長,從而帶動中箱梁向下運動,使得拉桿銷在條形孔中滑動至脫模拉桿的中間部位,使得拉桿銷在條形孔中滑動至置模拉桿的一端端頭部位,中箱梁的側面與側箱梁的側面貼合,限位板的下端與對應的側箱梁的上表面相接;
12)打好地基,并通過牽引系統將模具本體牽引至地基的上方,并使得側箱梁的底面與地基之間存在高度差l;
13)從側箱梁的兩側澆筑混凝土。
本實施例中,步驟2)的具體步驟如下:
21)待澆筑的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的50%-70%時,將置模液壓缸縮回,從而帶動拉桿橫擔向下運動,使得拉桿銷在條形孔中滑動至置模拉桿的中間部位;
22)如圖3所示,將第一脫模液壓缸、第二脫模液壓缸伸長,從而帶動中箱梁向上運動,使得拉桿銷在條形孔中滑動至脫模拉桿的一端端頭部位,進而帶動側箱梁向上運動,使得中箱梁的側面與側箱梁的側面分離;
23)如圖4所示,將第一脫模液壓缸、第二脫模液壓缸繼續伸長,從而帶動中箱梁繼續向上運動,使得中箱梁的側面與側箱梁的側面貼合;
24)電機運行,使得驅動輪轉動,帶動第一從動輪及第二從動輪轉動,從而將模具本體從已經澆筑完成了的溝槽的地基上方移除;由此可以進行下一段溝槽的澆筑。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實施例用于理解發明的結構、功能和效果,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