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軟弱地基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軟弱地基邊坡加固結構。
背景技術:
軟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質土、沖填土、雜填土或其他高壓縮性土層構成的地基。這種地基天然含水量過大,承載力低,在荷載作用下易產生滑動或固結沉降,邊坡加固是工程中常見的問題,傳統的加固方法是在地基中打入樁限制土體的滑動,以達到防止邊坡失穩的目的。這種方法技術的關鍵是樁要穿過地質條件比較差的軟弱土層甚至是流塑態的土層,達到比較堅硬的持力地層才能有效地發揮樁基的作用,否則就像豆腐里面插針一樣,樁會隨軟土一起滑動,甚至由于樁自身容重較大,而使地基更加不穩定。但是,當在軟弱地基開挖邊坡時,現有的樁加固方法就會產生問題。另外,因為軟弱土層較厚,所以現有的打樁技術無法將樁打入持力土層。另外,樁長越長,所需成本越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軟弱地基邊坡加固結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軟弱地基邊坡加固結構,包括地面加固層和鋼筋混泥土層,所述地面加固層的下表面與地面接觸,所述地面加固層的內部安裝有地樁,所述鋼筋混泥土層的下表面與地面加固層的上表面連接,所述鋼筋混泥土層的內部設置有橫放鋼筋和豎放鋼筋,所述橫放鋼筋與豎放鋼筋垂直安裝,且橫放鋼筋與豎放鋼筋交點處與地樁的上端焊接固定。
優選的,所述地面加固層由碎石塊、細沙以及水泥混合制成,且碎石塊的直徑小于地面加固層的三分之二。
優選的,所述鋼筋混泥土層的上表面設置有雨水防滲透層,且在邊坡額上表面同樣設置有雨水防滲層。
優選的,所述地樁設置有若干個,整體采用梅花樁結構,單個地樁的側邊焊接有固定桿。
優選的,所述地面加固層、鋼筋混泥土層、雨水防滲層在水平面與邊坡的連接處就設置為弧形過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實用新型通過在地表設置地面加固層,且地面加固層由碎石塊、細沙和水泥混合制成,能有效的地面進行加固,通過在地面加固層的上表面設置鋼筋混泥土層,同時在橫放鋼筋與豎放鋼筋的交點處焊接地樁,且與地面加固層連接,能進一步的對地面進行加固,通過在鋼筋混泥土層的表面設置雨水防滲層,能有效的防止雨水滲透進地面加固層,且進入地面,對地表進行沖刷,造成地表的不穩定,通過在地樁的側邊焊接固定桿,使地樁的受力均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鋼筋混泥土層鋼筋的俯視圖。
圖中:1-地面加固層;2-鋼筋混泥土層;3-地樁;4-橫放鋼筋;5-豎放鋼筋;6-碎石塊;7-雨水防滲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軟弱地基邊坡加固結構,包括地面加固層1和鋼筋混泥土層2,所述地面加固層1的下表面與地面接觸,所述地面加固層1的內部安裝有地樁3,所述鋼筋混泥土層2的下表面與地面加固層1的上表面連接,所述鋼筋混泥土層2的內部設置有橫放鋼筋4和豎放鋼筋5,所述橫放鋼筋4與豎放鋼筋5垂直安裝,且橫放鋼筋4與豎放鋼筋5交點處與地樁3的上端焊接固定。
所述地面加固層1由碎石塊6、細沙以及水泥混合制成,且碎石塊6的直徑小于地面加固層1的三分之二,有效的保證邊坡與水平面大的地表的強度和穩定性;所述鋼筋混泥土層2的上表面設置有雨水防滲透層7,且在邊坡額上表面同樣設置有雨水防滲層7,能有效的防止雨水進入地面加固層1,對內部進行沖刷,保證了地表的強度與穩定性;所述地樁3設置有若干個,整體采用梅花樁結構,單個地樁3的側邊焊接有固定桿,使地樁3的受力均勻;所述地面加固層1、鋼筋混泥土層2、雨水防滲層7在水平面與邊坡的連接處就設置為弧形過度,在設置時能有效的保證碎石塊6或細沙、水泥等進行填充,不會出現空隙。
工作原理:工作時,通過碎石塊6、細沙與水泥混合在地表鋪設地面加固層1,能有效的地面進行加固,同時在內部安裝地樁3,然后將橫放鋼筋4與豎放鋼筋5安裝好,且在交點處于地樁3的上端焊接,將鋼筋混泥土層2鋪設好,最后在鋼筋混泥土層2的表面設置雨水防滲層7,能有效的防止雨水滲透進地面加固層,且進入地面,對地表進行沖刷,造成地表的不穩定,通過在地樁3的側邊焊接固定桿,使地樁3的受力均勻。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