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市政排水設施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放置于道路收水井內可提取的垃圾物收集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國內各大城市都在推行海綿城市建設,其核心就是在地下布設大量的管道,在雨季容納儲存雨水,減輕排水管道壓力,在降雨結束后再把儲存的雨水用于綠化,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由于城市道路排水管均埋置于地下,道路收水井內經常遺落入垃圾物,垃圾物會在水動力較小時滯留在排水管內,長期以往管道內垃圾物越積越多,使排水管道的可流水斷面變小,在雨季會由于雨水不能及時排除而致使路面積水及至形成湖泊,降低雨季排洪能力,造成道路擁堵、交通混亂甚至危及車輛和行人安全。目前本領域對城市道路收水井的清理主要靠人工清理,清理的難度和勞動強度都很大,也難于清理徹底,因此研究一種可有效阻止垃圾物進入排水管的設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提供一種放置于道路收水井內可提取的垃圾物收集裝置,該裝置可保證道路排水管的排水暢通,安裝清理方便且外形美觀。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而采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的:所提供的放置于道路收水井內的垃圾物收集裝置具有一個帶上端敞口的雙層斗狀殼體,殼體的下層腔內徑小于上層腔內徑,在殼體上沿中部連裝有直桿提手,在殼體的上層腔一側的腔壁上等間隔開設有多個條形泄水孔,在殼體的下層腔一側壁的底部開有一排多個滲水孔,在殼體上部側邊裝有用于與道路收水井壁連接的抗浮銷栓。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還包括,在殼體上層腔一側壁的下部開有兩排多個滲水孔,在殼體下層腔壁上均勻開設有多個滲水孔。
實際應用中,將該垃圾物收集裝置的殼體通過抗浮銷栓(以及附設于收水井內壁上的支撐錨栓)安裝在位于道路井篦子下的收水井中,平時用于收集儲存由井篦子上落入的垃圾物,防止垃圾物進入雨水排水管道造成堵塞;在雨季來臨之前,打開收水井的井篦子,解除裝置殼體的抗浮銷栓與收水井間的連接,通過提手將該裝置提出收水井,然后清理內存垃圾物,清理完畢后再將裝置放入收水井中使其繼續工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實用、易于安裝拆卸,利用其收集儲存垃圾物方便,清理垃圾物更方便,可有效杜絕垃圾物進入雨水管道造成的管道堵塞,同時降低了人工清理頻次,減少了道路擁堵時間,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向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Ⅱ-Ⅱ剖向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2的Ⅲ-Ⅲ剖向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安裝工作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的側向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數字標號的名稱分別是:1-殼體,2-提手,3-泄水孔,4-抗浮銷栓,5-滲水孔,6-支撐錨栓,7-井篦子,8-排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內容做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際制作結構并不僅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參見附圖,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垃圾物收集裝置為一種放置在道路收水井內的隨時可提出清理的1.5mm厚不銹鋼板制雙階層斗狀殼體設備,設備的底部收集垃圾物,側上部出水,在雨季來臨前提出該裝置清理儲存垃圾物,清理完畢后將裝置裝放入收水井中使其繼續工作。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結構如圖1-圖6所示。它具有一個帶上端敞口的雙階層斗狀殼體1,殼體1的下層腔內徑小于上層腔內徑,在殼體1上沿中部連裝有用于提取裝置本體的直桿提手2,在殼體1的上層腔一側壁上等間隔開設有多個條形泄水孔3,在殼體1的下層腔一側壁的底部開有一排滲水孔5,在殼體1上部側邊裝有用于與道路收水井壁連接的抗浮銷栓4(具體為壁厚2mm直徑20mm的鋼套筒)。圖5中的標號6為預置于收水井內壁上用于托撐該垃圾物收集裝置的支撐錨栓,該支撐錨栓6為直徑12mm的化學錨固螺栓,錨固深度為90mm。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實施結構如圖7所示。它具有一個帶上端敞口的雙階層斗狀殼體1,殼體1的下層腔內徑小于上層腔內徑,在殼體1上沿中部連裝有用于提取裝置本體的直桿提手2,在殼體1的上層腔一側壁上等間隔開設有多個條形泄水孔3,在殼體上層腔一側壁的下部開有兩排多個滲水孔5,在殼體下層腔壁上均勻開設有多個滲水孔5,在殼體1上部側邊裝有用于與道路收水井壁連接的抗浮銷栓4(具體為壁厚2mm直徑20mm的鋼套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