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級配
技術領域:
,特別是涉及一種混合料級配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為滿足國家公路綠色養護行業發展需要,開發出了一種可以回收舊瀝青路面材料(冷再生路面結構)重復利用的技術,目前國內外路面冷再生技術已經應用多年,冷再生技術分類很多,如泡沫瀝青冷再生、就地冷再生、全厚式冷再生、及本文中介紹的廠拌冷再生技術。上述冷再生技術,都存在一類共性問題,級配控制環節精度不足,其主因是冷再生混合料中使用了大量的回收銑刨料,而回收銑刨料的樣源涵蓋范圍從基層到瀝青層,使得回收銑刨料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和多變性。這兩種因素又取決于原路面的結構性質、礦料規格和級配范圍的條件折射,造成混合料級配環節控制因銑刨料級配的多變性而變得尤為復雜,如果將回收銑刨料按新粗細集料的規格進行分檔、精細化篩分處理,又不具備實施的綜合條件,冷再生混合料無法進行精細化控制主要受再生工藝和生產拌合設備兩方面的影響,冷再生混合料采用的是常溫拌合工藝,與熱拌混合料最大的區別是不進行二次篩分處理,而回收的舊瀝青材料粒徑存在較高的變異性,級配范圍波動大,緊依靠室內確定的目標級配進行生產施工,級配控制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很難保證最佳的工程質量,這是其一。其二是受混合料拌合設備的影響,冷再生混合料拌合設備是在水穩拌合站的基礎上升級改造成兩級拌合設備,通過一級拌合完成的骨料在冷料斗下皮帶的電磁調速計量骨料用量,缺少精確的二次篩分計量。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混合料級配控制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混合料級配控制方法的精度低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混合料級配控制方法,用于半柔性路面冷再生混合料,其中,所述混合料由多種礦料混合而成,所述方法包括:獲取所述混合料的工程設計級配曲線;根據所述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確定所述混合料的目標級配曲線;將所述多種礦料干拌混合得到第一混合料,其中,所述第一混合料中缺少乳化瀝青、水泥和水;將所述第一混合料進行過篩得到所述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將所述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所述目標級配曲線對比,確定所述混合料的生產級配曲線;通過路面性能測試判斷所述混合料的生產級配曲線是否滿足設計要求;若所述路面性能測試合格,則確定所述混合料的生產級配曲線滿足要求。進一步,所述根據所述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確定所述混合料的目標級配曲線的步驟,包括:按照每種所述礦料的試配比混合所述礦料得到第二混合料,其中,所述第二混合料中缺少乳化瀝青、水泥和水;將所述第二混合料過篩得到所述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將所述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所述工程設計級配曲線對比;若所述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所述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的差距未超出第一閾值,則將所述第二混合料進行路面性能測試;將所述路面性能測試的結果為最優結果的所述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確定為所述混合料的目標級配曲線。進一步,所述獲取所述混合料的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的步驟之后,所述方法包括:將每種所述礦料過篩分成n份;將n份每種所述礦料分別過篩得到每種所述礦料的過篩通過率的算術平均值和標準差;根據每種所述礦料的過篩通過率的算術平均值與兩倍的每種所述礦料的過篩通過率的標準差之和得到每種所述礦料的級配曲線的上限;根據每種所述礦料的過篩通過率的算術平均值與兩倍的每種所述礦料的過篩通過率的標準差之差得到每種所述礦料的級配曲線的下限;根據每種所述礦料的級配曲線的上限上和下限,分別獲得每種所述礦料的配比的上波動比例和下波動比例;按照所述上波動比例和所述下波動比例分別得到第三混合料和第四混合料;將所述第三混合料和所述第四混合料分別過篩得到上波動級配曲線和下波動級配曲線。進一步,所述將所述第三混合料和所述第四混合料分別過篩得到上波動級配曲線和下波動級配曲線的步驟之后,所述方法包括:將所述第三混合料和所述第四混合料分別進行路面性能測試;若所述第三混合料和所述第四混合料的路面性能滿足所述設計要求,則將所述上波動級配曲線和所述下波動級配曲線確定為第一判斷標準。進一步,所述將所述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所述目標級配曲線對比,確定所述混合料的生產級配曲線的步驟,包括:若所述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所述目標級配曲線的差距未超出第二閾值,則按照所述第一混合料的各種礦料的配比得到多個第五混合料;將多個所述第五混合料分別過篩得到每個所述第五混合料對應的級配曲線;若每個所述第五混合料對應的級配曲線均位于所述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內,則確定所述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為生產級配曲線。進一步,所述將所述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所述目標級配曲線對比,確定所述混合料的生產級配曲線的步驟,還包括:若至少一個所述第五混合料對應的級配曲線位于所述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外,則將超出所述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外的所述第五混合料進行路面性能測試;判斷所述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外的所述第五混合料的路面性能測試是否合格;若合格,則確定所述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為生產級配曲線;否則,調整所述第一混合料的每種所述礦料的配比得到多個第五混合料,直到所有所述第五混合料的路面性能測試均合格,則確定調整后的所述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為生產級配曲線。其中,每種所述礦料的配比的調整范圍位于第一調整范圍之內,所述第一調整范圍的下限為前次所述礦料的配比減少2%,所述第一調整范圍的上限為前次所述礦料的配比增加2%。進一步,所述通過路面性能測試判斷所述混合料的生產級配曲線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的步驟,包括:將所述第一混合料、所述乳化瀝青、所述水泥和所述水混合得到第六混合料;在乳化瀝青破乳前,采用水洗法將所述第六混合料進行篩分得到所述第六混合料的級配曲線;將所述第六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所述生產級配曲線對比;若所述第六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所述生產級配曲線的差距滿足第三閾值,則將所述第六混合料進行路面性能測試;若所述第六混合料的路面性能合格,則確定所述生產級配曲線滿足設計要求。進一步,所述礦料包括:回收舊料、新粗細集料和水泥。進一步:所述回收舊料占所述礦料的60%,其余為所述新粗細集料和所述水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本發明實施例的混合料級配控制方法,有效的控制了因冷再生混合料生產、加工過程中因礦料、礦料混合料變異性過大,引起的級配波動,對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響,使材料的變異性在配合比設計階段能達到有效的控制狀態。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混合料級配控制方法。該方法用于半柔性路面冷再生混合料,其中,該混合料由多種礦料混合而成。優選的,礦料包括:回收舊料、新粗細集料和水泥。更優選的,回收舊料占礦料的60%,其余為新粗細集料和水泥。具體的,該方法具體包括如下的過程:步驟S10:獲取混合料的工程設計級配曲線。該工程設計級配曲線指的是通過工程設計級配的上限和下限確定的中值曲線。步驟S20:根據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確定混合料的目標級配曲線。步驟S30:將多種礦料干拌混合得到第一混合料。其中,第一混合料中缺少乳化瀝青、水泥和水。步驟S40:將第一混合料進行過篩得到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步驟S50:將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目標級配曲線對比,確定混合料的生產級配曲線。步驟S60:通過路面性能測試判斷混合料的生產級配曲線是否滿足設計要求。步驟S70:若路面性能測試合格,則確定混合料的生產級配曲線滿足要求。優選的,步驟S20具體包括如下的過程:步驟S21:按照每種礦料的試配比混合礦料得到第二混合料。其中,第二混合料中缺少乳化瀝青、水泥和水。步驟S22:將第二混合料過篩得到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步驟S23:將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工程設計級配曲線對比。步驟S24:若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的差距未超出第一閾值,則將第二混合料進行路面性能測試。步驟S25:將路面性能測試的結果為最優結果的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確定為混合料的目標級配曲線。優選的,步驟S10之后,該方法還包括:第一步:將每種礦料過篩分成n份。第二步:將n份每種礦料分別過篩得到每種礦料的過篩通過率的算術平均值和標準差。第三步:根據每種礦料的過篩通過率的算術平均值與兩倍的每種礦料的過篩通過率的標準差之和得到每種礦料的級配曲線的上限。第四步:根據每種礦料的過篩通過率的算術平均值與兩倍的每種礦料的過篩通過率的標準差之差得到每種礦料的級配曲線的下限。第五步:根據每種礦料的級配曲線的上限和下限,分別獲得每種礦料的配比的上波動比例和下波動比例。第六步:按照上波動比例和下波動比例分別得到第三混合料和第四混合料。第七步:將第三混合料和第四混合料分別過篩得到上波動級配曲線和下波動級配曲線。第八步:將第三混合料和第四混合料分別進行路面性能測試。第九步:若第三混合料和第四混合料的路面性能滿足設計要求,則將上波動級配曲線和下波動級配曲線確定為第一判斷標準。優選的,步驟S50具體包括:步驟S51:若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目標級配曲線的差距未超出第二閾值,則按照第一混合料的各種礦料的配比得到多個第五混合料。步驟S52:將多個第五混合料分別過篩得到每個第五混合料對應的級配曲線。步驟S53:若每個第五混合料對應的級配曲線均位于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內,則確定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為生產級配曲線。通過上述的步驟,按照第一混合料的配比進行大樣本試驗得到多個第五混合料。當多個第五混合料的級配曲線均位于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內,則表明該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可以作為生產級配曲線。優選的,步驟S50還包括:步驟S54:若至少一個第五混合料對應的級配曲線位于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外,則將超出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外的第五混合料進行路面性能測試。若至少一個第五混合料對應的級配曲線位于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外,則表明發生了變異,需要通過路面性能測試來確認該變異是否會影響該生產級配曲線。步驟S55:判斷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外的第五混合料的路面性能測試是否合格。若合格,則進行步驟S56,否則進行步驟S57。步驟S56:確定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為生產級配曲線。當超出的第五混合物的路面性能測試合格,則表明該變異不會影響生產級配曲線的選擇,則可確定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為生產級配曲線步驟S57:調整第一混合料的每種礦料的配比得到多個第五混合料,直到所有第五混合料的路面性能測試均合格,則確定調整后的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為生產級配曲線。其中,每種礦料的配比的調整范圍位于第一調整范圍之內。第一調整范圍的下限為前次礦料的配比減少2%,第一調整范圍的上限為前次礦料的配比增加2%。例如,礦料的原來的配比為5%,則下一次該礦料的第一調整范圍為3%~7%。通過上述的過程,可避免生產過程中由于各種礦料的復雜性而產生的變異影響生產。優選的,步驟S60具體包括:步驟S61:將第一混合料、乳化瀝青、水泥和水混合得到第六混合料。步驟S62:在乳化瀝青破乳前,采用水洗法將第六混合料進行篩分得到第五混合料的級配曲線。步驟S63:將第六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生產級配曲線對比。步驟S64:若第六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生產級配曲線的差距滿足第三閾值,則將第六混合料進行路面性能測試。步驟S65:若第六混合料的路面性能滿足設計要求,則確定生產級配曲線滿足設計要求。下面以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作進一步說明。某國省道擬采用冷再生混合料作為下面層結構進行大修,工作原理是先將廢舊路面上的瀝青面層銑刨,銑刨后回收,采用廠拌冷再生工藝拌和成混合料,混合料由銑刨料、礦料、微膨脹乳化瀝青、水硬膠結料、水組成,具體的,由新粗集料20~30mm、銑刨料10~20mm、0~10mm、細集料0~3mm、水泥和乳化瀝青。其中,水泥為2%固定添加量,采用32.5級或42.5級道路硅酸鹽水泥、乳化瀝青具有4%的固定油石比。首先,獲取混合料的工程設計級配曲線。本實施例中的工程設計級配曲線可參考如表1所示的《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JF40)中的粗型和細型密級配礦料級配曲線來確定。表1《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中的粗型和細型密級配礦料級配曲線根據表1確定的工程設計級配曲線如表2所示。該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為通過表2中的級配上限和級配下限確定的中值曲線。表2工程設計級配曲線對所使用混合料的各種礦料如新粗集料20~30mm、銑刨料10~20mm、0~10mm、細集料0~3mm開展大樣本的篩分試驗。具體過程為:將每種礦料過篩分成n份。將n份每種礦料分別過篩得到每種礦料的過篩通過率的算術平均值、標準差和變異系數。過篩通過率的算術平均值其中,Xn為每種礦料的每個過篩通過率。變異系數其中,σ為過篩通過率的標準差。則,每種礦料的級配曲線的上限為:每種礦料的級配曲線的下限為:本實施例的過篩通過率的算術平均值和變異系數如表3所示。表3過篩通過率的算術平均值和變異系數根據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確定混合料的目標級配曲線,具體過程如下:按照每種礦料的試配比混合礦料得到第二混合料。該第二混合料中不加入乳化瀝青、水泥和水。將第二混合料過篩得到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將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表2中的工程設計級配曲線對比。如表4所示,為每種礦料的試配比。表4只示出了后續路面性能測試的結果最優的一個配比。如表5所示,為按表4的試配比得到的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表4每種礦料的試配比表5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表5中的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表2中的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的差距未超出第一閾值,則將第二混合料進行路面性能測試。該第一閾值可根據實際需求設置,使得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的接近程度可以滿足需求。該路面性能測試的測試項目如下:(1)確定第二混合料最佳液體含量除第二混合料以外,采用特種乳化瀝青作為第二混合料的膠結料時,第二混合料的潤滑劑是裂化前的特種乳化瀝青和水的混合液。依據工程經驗初擬水泥劑量2.0%,特種乳化瀝青用量4.0%,試驗過程中保持特種乳化瀝青用量不變,變化外加用水量來確定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試驗依據《公路工程無機結合穩定材料試驗規程》(JTGE51-2009)中的重型擊實試驗(T0804-94)方法(丙法)進行。結合工程經驗,選取4個不同含水量的擊實試驗獲得干密度隨含水量變化的曲線,即可求得最大干密度時對應含水量,即為最佳含水量(OWC),其中,得到的最佳含水量為5.9%,最大干密度2.174g/cm3。(2)測試路面性能為保證路面性能滿足各項指標要求,并結合多年來實施的工程經驗,冷再生路面采用4%的乳化瀝青用量添加到第二混合料中,路面用性能測試應檢測高溫穩定性、水穩定性、無側限抗壓強度等項目,第二混合料在最佳特種乳化瀝青用量4.0%條件下的路面性能測試結果如表6所示。表6僅示出了表4的第二混合料的路面性能測試結果。表6第二混合料的路面性能測試結果試驗項目試驗結果技術要求再生混合料空隙率(%)6.83~815℃劈裂強度(MPa)0.95≥0.415℃干濕強度比(%)84.3≥75馬歇爾穩定度(KN)8.22≥5浸水殘留穩定度(%)92.8≥75動穩定度(養生48h,60℃)/次/mm10995≥6000彎曲應變(養生48h+5d,-10℃)/με2690≥2000凍融劈裂強度比TSR(25℃)/%90.4≥70無側限抗壓強度(養生7天,25℃)/MPa1.91.4-2.0由表6可知,第二混合料的各項指標均能滿足設計要求,并為最優結果,則不需要重新確定各檔礦料的比例和目標合成級配,可將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確定為混合料的目標級配曲線。因此,混合料的目標級配曲線為表5中的第二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該目標級配曲線對應的混合料中各種礦料的配比為表4中的每種礦料的試配比。根據前述的礦料的級配曲線的上限和下限,分別獲得每種礦料的配比的上波動比例和下波動比例,如表7所示。表7每種礦料的配比的上波動比例和下波動比例通過確定上下波動比例時發現,在上下波動比例的每種礦料比例保持不變時,上下波動級配的合成通過率較為接近,故上下波動比例剛好相同。按照表7中的上波動比例和下波動比例進行配料分別得到第三混合料和第四混合料。將第三混合料和第四混合料分別過篩得到上波動級配曲線和下波動級配曲線,如表8所示。表8第三混合料和第四混合料的上波動級配曲線和下波動級配曲線將表8與表2對比可知,上、下波動級配曲線的篩分通過率與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的通過率相比有較大變化。通過對確定的各種礦料比例調整,上、下波動級配曲線與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相比誤差較小,且上波動、下波動合成級配曲線4.75mm的關鍵篩孔通過率,不受波動影響,波動下線的0.075篩孔超出工程設計級配曲線的范圍,其它篩孔波動范圍均能滿足設計要求的上下限范圍內。將第三混合料和第四混合料分別進行路面性能測試。上、下波動級配曲線的篩分通過率以基準的各種礦料的平均通過率的2倍標準差計算得來,采用逐檔篩分的方法,對各檔上下波動的篩分通過率進行反算計算得到每級篩孔上礦料質量,然后進行路用性能驗證,分別如表9和表10所示。表9第三混合料路面性能測試結果試驗項目試驗結果技術要求再生混合料空隙率(%)7.53~815℃劈裂強度(MPa)0.77≥0.415℃干濕強度比(%)82.3≥75馬歇爾穩定度(KN)6.88≥5浸水殘留穩定度(%)81.1≥75動穩定度(養生48h,60℃)/次/mm9649≥6000彎曲應變(養生48h+5d,-10℃)/με2490≥2000凍融劈裂強度比TSR(25℃)/%80.4≥70無側限抗壓強度(養生7天,25℃)/MPa1.71.4-2.0表10第四混合料路面性能測試結果試驗項目試驗結果技術要求再生混合料空隙率(%)7.03~815℃劈裂強度(MPa)0.65≥0.415℃干濕強度比(%)82.9≥75馬歇爾穩定度(KN)5.62≥5浸水殘留穩定度(%)86.3≥75動穩定度(養生48h,60℃)/次/mm8733≥6000彎曲應變(養生48h+5d,-10℃)/με2524≥2000凍融劈裂強度比TSR(25℃)/%82.7≥70無側限抗壓強度(養生7天,25℃)/MPa1.51.4-2.0表9和表10的結果表明第三混合料和第四混合料的路面性能滿足設計要求,則將上波動級配曲線和下波動級配曲線確定為第一判斷標準。凡是獲得的級配曲線在該第一標準范圍內,則可用于后續的步驟;否則,可將該級配曲線的混合物進行路面性能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對混合物的配比進行調整或者確定不需要調整。確定了目標級配曲線后,需要確定生產級配曲線,通過確定的目標配合比,可暫定為生產配合比設計的指導級配。具體過程如下:冷再生混合料按目標配合比的每種礦料的比例指導進行生產,冷再生混合料是通過2級拌合設備進行生產的,一級拌缸先拌合未加入乳化瀝青、水泥和水的礦料,拌合結束后一級傳送帶將未加入乳化瀝青、水泥和水的第一混合料傳送到二級拌缸拌合,取同級配、多批次生產的一級拌缸第一混合料進行大樣本試驗,過篩得到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如表11所示。表11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將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目標級配曲線對比,若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目標級配曲線的差距未超出第二閾值,則按照第一混合料的各種礦料的配比得到多個第五混合料,即進行大樣本試驗。該第二閾值可根據實際需求設置,使得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目標級配曲線的接近程度可以滿足需求。從表11中,可以看出,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未超出第二閾值,則該第一混合料的級配曲線一般可直接作為生產級配曲線指導生產。由于冷再生混合料礦料級配的復雜性和變異性,為確保上述的結論是正確的,進行大樣本試驗。具體的,按照第一混合料的各種礦料的配比得到多個第五混合料。通過對10個第五混合料的大樣本篩分結果表明:生產級配曲線2.36mm篩孔以下合成通過率偏差率較大,0.075mm通過率超出第一判斷范圍,說明冷再生混合料礦料級配的復雜性和變異性,大樣本試驗可以科學的分析出冷再生舊銑刨料的變異性較為突出。通過該大樣本試驗發現,有兩個第五混合料對應的級配曲線位于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外,如表12所示。表12第五混合料對應的級配曲線將表12中超出所述第一判斷標準的范圍之外的第五混合料進行路面性能測試,結果如表13和表14所示。表13一種超出第一標準的第五混合物的路面性能測試結果試驗項目試驗結果-1技術要求再生混合料空隙率(%)7.43~815℃劈裂強度(MPa)0.48≥0.415℃干濕強度比(%)77.1≥75馬歇爾穩定度(KN)5.72≥5浸水殘留穩定度(%)78.5≥75動穩定度(養生48h,60℃)/次/mm8833≥6000彎曲應變(養生48h+5d,-10℃)/με2415≥2000凍融劈裂強度比TSR(25℃)/%80.8≥70無側限抗壓強度(養生7天,25℃)/MPa1.71.4-2.0表14另一種超出第一標準的第五混合物的路面性能測試結果試驗項目試驗結果-2技術要求再生混合料空隙率(%)7.63~815℃劈裂強度(MPa)0.48≥0.415℃干濕強度比(%)78.4≥75馬歇爾穩定度(KN)5.86≥5浸水殘留穩定度(%)79.3≥75動穩定度(養生48h,60℃)/次/mm6933≥6000彎曲應變(養生48h+5d,-10℃)/με2328≥2000凍融劈裂強度比TSR(25℃)/%78.7≥70無側限抗壓強度(養生7天,25℃)/MPa1.61.4-2.0從表13和表14中可以看出,級配曲線不良或與目標級配曲線有明顯差異時,路用性能指標會隨著級配不良而降低。上述級配結果雖然導致路用性能的降低,但結果仍然合格,則第一混合物的級配曲線符合設計要求,可作為生產級配曲線,故生產級配可不作調整,該第一混合物中的各種礦料的生產配合比可作為各種礦料的生產配合比,如表4所示。通過路面性能測試判斷混合料的生產級配曲線是否合格。具體步驟為:將第一混合料、乳化瀝青、水泥和水混合得到第六混合料。在乳化瀝青破乳前,采用水洗法將第六混合料進行篩分得到第六混合料的級配曲線。將第六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生產級配曲線對比。若第六混合料的級配曲線與生產級配曲線的差距滿足第三閾值,則將第六混合料進行路面性能測試。該第三閾值可根據實際需求設置。若第六混合料的路面性能滿足設計要求,則確定生產級配曲線滿足設計要求。本實施例中,可將第六混合料從拌合站常溫運輸至施工作業現場,取10組攤鋪機虛鋪后的混合料,10組第六混合料分別進行水洗法篩分和路用性能驗證,結果如表15和16所示。表15和表16僅示出了其中一種第六混合料的結果以做說明。具體的,表15的結果通過下述過程得到:稱取5kg成品第六混合料,按四分法分至兩份,將第六混合料倒入0.075-31.5的套篩中,用水逐檔篩分進行清洗、洗凈,將洗凈盛有第六混合料的套篩放置60℃的烘箱中烘干恒重,稱取篩上質量。表15第六混合料水洗法篩分得到的級配曲線表16第六混合料的路面性能驗證結果試驗項目試驗結果技術要求再生混合料空隙率(%)6.43~815℃劈裂強度(MPa)0.88≥0.415℃干濕強度比(%)84.2≥75馬歇爾穩定度(KN)8.16≥5浸水殘留穩定度(%)84.3≥75動穩定度(養生48h,60℃)/次/mm10466≥6000彎曲應變(養生48h+5d,-10℃)/με2648≥2000凍融劈裂強度比TSR(25℃)/%86.2≥70無側限抗壓強度(養生7天,25℃)/MPa1.61.4-2.0由表15可知,對現場的冷再生混合料進行大樣本水洗法篩分,結果表明:水洗法篩分的級配符合設計級配的要求和范圍,冷再生混合料采用水洗法是具有代表性、適用性、實用性的一種現場控制方法,可以解決冷再生混合料長久以來缺乏現場控制的難題。由表16可知,通過對冷再生混合料現場級配控制,路用性能各項指標均滿足設計要求。以上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限制。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