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預制混凝土涵管,還涉及一種含有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預制綜合管廊,更涉及一種預制綜合管廊的維修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節奏的加快,以及地方經濟對產業化升級的迫切需求和綠色環保建設的需要,裝配式混凝土綜合管廊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各建設單位、設計院所、施工單位的廣泛關注,裝配式混凝土綜合管廊以其固有優勢將成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趨勢性產品。
裝配式地下綜合管廊采用工廠預制管節,構件的質量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在現場采用機械拼裝,接縫位置是防水薄弱點,而地下管廊又是100年工程,因此,行業內的研究機構都將裝配式管廊接口防水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為了解決該問題,我國的科技工作者以下努力。
如中國專利CN 105525628A,公開日期2016年4月27日,公開了《一種管廊接口密封裝置》。其結構包括設置在地表下且其中部設置為V形的防水密封帶,所述防水密封帶的V形兩端分別設置有上部凹槽和下部凸臺,所述的凹槽內設置有通過扣壓模塊固定在凹槽內的彈性壓條,所述防水密封帶兩側的管廊接口平面部位的水泥構件中分別設置有預埋型鋼,所述預埋型鋼的凹槽內設置有與其配套使用的旋扣,所述旋扣的上部鑲入所述的扣壓模塊,兩個所述扣壓模塊的頂部設置有與地表平齊的接縫蓋板,所述的接縫蓋板通過其兩端分別穿入所述扣壓模塊和旋扣的兩個螺栓予以固定。
如中國專利CN205502066U,公開日期2016年8月24日,公開了一種《管廊預制件及裝配式矩形綜合管廊》,該專利中提及“密封結構沿管段本體周向環形封閉設置在插接配合面上”。
如中國專利CN204098065U,公開日期2015年1月14日,公開了一種《一種可體內張拉的預制拼裝綜合管廊》,該專利中提及“相鄰預制節段構件之間設置有止水帶,保證了綜合管廊的防水止水性能”。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8)“1.0.3地下工程防水的設計和施工應遵循“防、排、截、堵相結合,剛柔相濟,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現有的技術的缺點是只注重“防”,而不注重“防、排、截、堵結合”的方式,由于管廊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由于材料質量、施工質量以及材料老化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滲漏,防不勝防,于是就形成了當前多道防水措施的做法,既增加了成本,又不能徹底解決滲漏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綜合管廊的連接處容易滲漏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預制混凝土涵管、預制綜合管廊和綜合管廊的維修方法,該預制混凝土涵管、預制綜合管廊和綜合管廊的維修方法解決了拼接部位的防水問題,實現“防、排、堵”的結合,材料壽命到期后,防水接口還能修復,確保防水效果。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預制混凝土涵管,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兩端的環形端面上均含有防水排水結構,該防水排水結構包括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周向設置的排水槽和密封膠條安裝槽,密封膠條安裝槽位于排水槽和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外表面之間,排水槽到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外表面的距離小于排水槽到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的距離。
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斷面為回字形,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兩端內設有用于連接固定的張拉連接孔。
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中心線沿水平方向設置,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的底部設有管廊排水溝,管廊排水溝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中心線方向設置,排水槽與管廊排水溝連通。
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壁厚為200mm~300mm,排水槽到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的距離為110mm~160mm。
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壁厚為250mm,排水槽到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的距離為125mm,排水槽的寬度為30mm,排水槽的深度為30mm。
密封膠條安裝槽的斷面由第一側邊、底邊和第二側邊連接組成,底邊為一條與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端面平行的線段,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在底邊的兩側互為鏡像,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均為一條弧線或直線段。
密封膠條安裝槽與排水槽之間的距離小于密封膠條安裝槽與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外表面之間的距離,密封膠條安裝槽的深度為10mm,密封膠條安裝槽的寬度為35mm~45mm。
一種預制綜合管廊,含有多個串聯的上述的預制混凝土涵管,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的所述防水排水結構的位置相對應,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密封膠條安裝槽之間設有第一遇水膨脹止水條,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之間還設有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第一遇水膨脹止水條和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均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周向設置,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到排水槽的距離小于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到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的距離。
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之間的距離為20mm~30mm,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之間還設有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周向設置,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位于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和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之間。
一種預制綜合管廊的維修方法,所述預制綜合管廊的維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當發現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的連接處出現滲漏時,向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和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之間放入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周向設置,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位于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和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之間。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遇水膨脹止水條由于左右兩側管節的壓實作用,能很好的起到止水效果;
2、當由于產品質量、施工或其他原因造成滲漏時,可由排水槽及時將滲進來的水排至管廊底板排水溝,同時遇水膨脹止水條由于膨脹壓實作用,可將滲進來的水止于排水槽內;
3、若遇水膨脹止水條也因其他原因造成漏點,導致水直接滲入管廊內部時,這是新設置遇水膨脹止水條,遇水膨脹后壓實,起到止水作用,實現運營期的修復功能。從而實現了“防、排、堵”的結合,還能進行漏水的修復。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
圖1是本發明所述預制混凝土涵管的端部未安裝遇水膨脹止水條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一根預制混凝土涵管的端部安裝了遇水膨脹止水條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的端部多次安裝遇水膨脹止水條后的結構示意圖。
1、排水槽;2、密封膠條安裝槽;3、張拉連接孔;4、管廊排水溝;5、第一遇水膨脹止水條;6、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7、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8、第四遇水膨脹止水條;9、第五遇水膨脹止水條;
10、預制混凝土涵管;
21、第一側邊;22、底邊;23、第二側邊。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一種預制混凝土涵管,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兩端的環形端面上均含有防水排水結構,該防水排水結構包括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周向設置的排水槽1和密封膠條安裝槽2,即排水槽1和密封膠條安裝槽2均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周向設置,密封膠條安裝槽2位于排水槽1和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外表面之間,排水槽1到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外表面的距離小于排水槽1到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的距離,如圖1所示。
在本實施例中,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斷面為回字形,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兩端內設有用于連接固定的張拉連接孔3。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中心線沿水平方向設置,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的底部設有管廊排水溝4,管廊排水溝4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中心線方向(垂直于圖1紙面的方向)設置,排水槽1與管廊排水溝4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壁厚為200mm~300mm,排水槽1到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的距離為110mm~160mm。具體的,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壁厚為250mm,排水槽1到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內表面的距離為125mm,排水槽1到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為表面的距離為95mm,排水槽1的寬度為30mm,排水槽1的深度為30mm。其中,排水槽1的寬度為沿圖3中上下方向的尺寸,排水槽1的深度為沿圖3中左右方向的尺寸。
在本實施例中,密封膠條安裝槽2的斷面由第一側邊21、底邊22和第二側邊23連接組成,底邊22為一條與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端面平行的線段,第一側邊21和第二側邊23在底邊22的兩側互為鏡像,第一側邊21和第二側邊23均為一條弧線或直線段,如圖3所示。
在本實施例中,密封膠條安裝槽2與排水槽1之間的距離小于密封膠條安裝槽2與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外表面之間的距離,密封膠條安裝槽2的深度為10mm,密封膠條安裝槽2的寬度為35mm~45mm。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環形端面應盡量平整光滑。
下面介紹一種預制綜合管廊,該預制綜合管廊含有多個串聯的上述預制混凝土涵管10,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端部對接,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所述防水排水結構的位置相對應,如圖2和圖3所示,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密封膠條安裝槽2之間設有第一遇水膨脹止水條5,即第一遇水膨脹止水條5的一部分位于密封膠條安裝槽2內,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10之間還設有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6,第一遇水膨脹止水條5和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6均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周向設置,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6到排水槽1的距離小于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6到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內表面的距離。
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10之間的距離為20mm~30mm,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10之間還可以設有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7,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7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周向設置,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7位于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6和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內表面之間,如圖3所示。根據使用情況,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7與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內表面之間還可以設置第四遇水膨脹止水條8和/或第五遇水膨脹止水條9。
下面介紹該預制綜合管廊的安裝方法:
將相鄰的兩根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端部設置第一遇水膨脹止水條5和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6,然后通過吊裝使相鄰的兩根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端部對接,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所述防水排水結構的位置相對應,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10通過預應力鋼棒連接固定,如圖2和圖3所示。
使排水槽1與管廊底部的管廊排水溝4聯通。
下面介紹一種預制綜合管廊的維修方法,即當上述預制綜合管廊出現問題需要維修時,所述預制綜合管廊的維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當發現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連接處出現滲漏時,向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6和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內表面之間放入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7,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7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周向設置,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7位于第二遇水膨脹止水條6和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內表面之間。
如果使用一段后,上述預制綜合管廊出現問題需要維修時,所述預制綜合管廊的維修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2、當發現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連接處出現滲漏時,向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7和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內表面之間放入第四遇水膨脹止水條8,第四遇水膨脹止水條8沿該預制混凝土涵管的周向設置,第四遇水膨脹止水條8位于第三遇水膨脹止水條7和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內表面之間,如圖3所示。
如果使用一段后,上述預制綜合管廊出現問題需要維修時,還可以向第四遇水膨脹止水條8和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內表面之間放入第五遇水膨脹止水條9等(按照此方式還可以繼續在相鄰的兩個預制混凝土涵管10的連接處放入遇水膨脹止水條),如圖3所示,通過多次放入遇水膨脹止水條,可以方便快速的解決滲漏問題。遇水膨脹止水條的用量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以不出現滲漏為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不能以其限定發明實施的范圍,所以其等同組件的置換,或依本發明專利保護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飾,都應仍屬于本專利涵蓋的范疇。另外,本發明中的技術特征與技術特征之間、技術特征與技術方案之間、技術方案與技術方案之間均可以自由組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