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道路養護的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道路快速修補裝置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許多道路都因使用時間過長導致凹坑、部分坍塌都問題,目前常規的修補方法都是人工攪拌砂漿后再運至故障路段人工修補,速度極慢,也浪費了很多人力。在緊急情況下,需要設備快速對坑洼的路面進行修補。
現有的道路養護設備,普遍采用攪拌后的沙土進行填埋修補。攪拌的設備比較笨重,而且水泥對小型的土坑、非水泥瀝青路不適合。在需要快速填補道路時,鋪上粗細混合的沙石就滿足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出一種道路快速修補裝置,能夠快速傾倒沙石,修補路面。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道路快速修補裝置,包括輪胎、機架、細砂箱、粗石漏斗、第一搖桿、第二搖桿、細砂漏斗、碾壓輪、第一開合板和第二開合板,所述機架四周設有若干根立桿,立桿上安裝輪胎;所述機架上安裝有蓄水槽、細砂槽和粗石槽;所述蓄水槽上放置有水箱,細砂槽上放置有細砂箱,粗石槽上放置有粗石箱;所述細砂槽下方安裝有細砂漏斗,粗石槽下方安裝有粗石漏斗;所述機架的立桿之間安裝有碾壓輪。
作為優選,所述蓄水槽下方安裝有帶開關的水管,水管頭部放置在碾壓輪上方;所述蓄水槽上方的水箱與蓄水槽無縫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細砂槽下方的細砂漏斗內安裝有第二開合板,第二開合板繞軸旋轉;第二開合板的軸與第二搖桿連接,第二搖桿安裝在細砂漏斗外。
作為優選,所述粗石槽下方的粗石漏斗內安裝第一開合板,第一開合板繞軸旋轉;第一開合板的軸與第一搖桿連接,第一搖桿安裝在細砂漏斗外。
作為優選,所述碾壓輪采用金屬材料,碾壓輪的底部與輪胎的底部在同一水平線,碾壓輪與設備后部的兩個輪胎采用同軸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采用小車的形式,在車上放置可拆卸的水箱、細砂箱和粗石箱,對應不同的輸出;小車在路面移動時,通過控制倒出粗石、細砂和水,用碾壓輪壓實路面,實現快速修補路面的坑洼部分。
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優點將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道路快速修補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道路快速修補裝置的主體結構框圖。
圖中:1-輪胎、2-機架、3-蓄水槽、4-細砂箱、5-粗石槽、6-粗石漏斗、7-第一搖桿、8-第二搖桿、9-細砂漏斗、10-水管、11-碾壓輪、12-粗石箱、13-水箱、14-第一開合板、15-第二開合板。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一種道路快速修補裝置,包括輪胎1、機架2、細砂箱4、粗石漏斗6、第一搖桿7、第二搖桿8、細砂漏斗9、碾壓輪11、第一開合板14和第二開合板15,所述機架2四周設有若干根立桿,立桿上安裝輪胎1;所述機架2上安裝有蓄水槽3、細砂槽(未圖示)和粗石槽5;所述蓄水槽3上放置有水箱13,細砂槽上放置有細砂箱4,粗石槽5上放置有粗石箱12;所述細砂槽下方安裝有細砂漏斗9,粗石槽5下方安裝有粗石漏斗6;所述機架2的立桿之間安裝有碾壓輪11。所述蓄水槽3下方安裝有帶開關的水管10,水 管10頭部放置在碾壓輪11上方;所述蓄水槽3上方的水箱13與蓄水槽3無縫連接。所述細砂槽下方的細砂漏斗9內安裝有第二開合板15,第二開合板15繞軸旋轉;第二開合板15的軸與第二搖桿8連接,第二搖桿8安裝在細砂漏斗9外。所述粗石槽5下方的粗石漏斗6內安裝第一開合板14,第一開合板14繞軸旋轉;第一開合板14的軸與第一搖桿7連接,第一搖桿7安裝在細砂漏斗9外。所述碾壓輪11采用金屬材料,碾壓輪11的底部與輪胎1的底部在同一水平線,碾壓輪11與設備后部的兩個輪胎1采用同軸連接。
本實用新型工作過程:
本實用新型一種道路快速修補裝置在工作過程中,將設備放置在待修補路面的前方,安裝上水箱13、細砂箱4和粗石箱12。推動設備,當待修補的路面處于粗石漏斗6下方時,扳動第一搖桿7,第一搖桿7帶動第一開合板14旋轉,粗石漏斗6中出現縫隙,粗石箱12內的粗石進入粗石槽5后,又從縫隙中穿過,掉落在下方路面。粗石填補完畢,翻轉第一搖桿7,封閉粗石漏斗6。推動設備,當待修補的路面處于細砂漏斗9下方時,扳動第二搖桿8,第二搖桿8帶動第二開合板15旋轉,細砂漏斗9中出現縫隙,細砂箱4內的細砂進入細砂槽后,又從縫隙中穿過,掉落在下方路面。細砂填補完畢,翻轉第二搖桿8,封閉細砂漏斗9。繼續推動設備,打開水管10開關,水箱13中的水流下,掉落在剛填補的位置,碾壓輪11滾過,壓實路面,修補完坑洼地。
本實用新型,采用小車的形式,在車上放置可拆卸的水箱、細砂箱和粗石箱,對應不同的輸出;小車在路面移動時,通過控制倒出粗石、細砂和水,用碾壓輪壓實路面,實現快速修補路面的坑洼部分。
上述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說明,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對本實用新型簡單變換后的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