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橋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鋼圓筒底部的鋼抱箍支撐體系。
背景技術:
港珠澳大橋深水區段內的非通航孔橋設計采用埋置式預制墩臺,預制墩臺共有68個。墩臺安裝施工采用預制墩臺干法安裝施工工藝,振沉鋼圓筒,對其進行抽水和挖泥作業,直至達到墩臺安裝設計標高。鋼管支撐需支護68次。
預定方案中,通過澆筑600mm厚混凝土墊層將6根鋼管復合樁連接成整體。待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時,用鋼管支撐支立在混凝土墊層側面,將鋼圓筒圍堰與鋼管復合樁聯系起來。但由于考慮拌合船占用時間長,造成船舶使用緊張,船舶投入大,工效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鋼抱箍支撐體系,大大增加施工工效,施工進度加快顯著。
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
應用于鋼圓筒底部的鋼抱箍支撐體系,包括六個包裹在鋼管復合樁外的鋼抱箍、鋼管支撐、鋼撐梁和鋼圓筒圍堰,所述的鋼抱箍分為2片,每片的兩端安裝有帶有鉆孔的扣板,扣板背部的鋼抱箍外側設置加固扣板的筋板,通過螺栓穿過扣板的鉆孔,將2片鋼抱箍鎖緊,鋼抱箍除去兩端的其余部分均勻設置托板,鋼抱箍內側貼有橡膠墊,所述的鋼撐梁主支架為鋼圓筒圍堰內接八邊形支架,八邊形支架上,順次在每隔兩條邊的連接處和兩條邊的中間位置搭接隔斷梁,八邊形支架與隔斷梁間錯落搭接筋梁,鋼抱箍與隔斷梁和八邊形支架間以鋼管支撐頂緊。
所述的鋼管支撐與鋼抱箍接觸端安裝有C型托板。
所述的鋼管支撐和鋼撐梁為直徑400mm,壁厚15mm的鋼管。
所述的橡膠墊的厚度為5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應用本實用新型可以周轉使用鋼抱箍、鋼管支撐和鋼撐梁,提高其周轉使用率,不因混凝土齡期而使工期延后,緩解了拌合船的施工壓力,簡化施工人員操作難度,實現裝配化作業,同時鋼構件整體穩定性較好,保證施工安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鋼抱箍結構示意圖。
其中:1-扣板;2-筋板;3-托板;4-鋼抱箍;5-橡膠墊;6-隔斷梁;7-鋼管支撐;8-鋼管復合樁;9-八邊形支架;10-筋梁;11-C型托板;12-鋼圓筒圍堰。
具體實施方式
應用于鋼圓筒底部的鋼抱箍支撐體系,包括六個包裹在鋼管復合樁8外的鋼抱箍4、鋼管支撐7、鋼撐梁和鋼圓筒圍堰12,所述的鋼抱箍4分為2片,每片鋼抱箍4的兩端安裝有帶有鉆孔的扣板1,扣板1背部鋼抱箍4外側設置加固扣板1的筋板2,通過螺栓穿過扣板1的鉆孔,將2片鋼抱箍4鎖緊,鋼抱箍4除去兩端的其余部分均勻設置托板3,鋼抱箍4內側貼有橡膠墊5,所述鋼撐梁的主支架為鋼圓筒圍堰12內接的八邊形支架9,八邊形支架9上順次在每隔兩條邊的連接處和兩條邊的中間位置搭接隔斷梁6,八邊形支架9與隔斷梁6間錯落搭接筋梁10,鋼抱箍4與隔斷梁6和八邊形支架9間以鋼管支撐7頂緊。
所述的鋼管支撐7與鋼抱箍4接觸端安裝有C型托板11。
所述的鋼管支撐7和鋼撐梁為直徑400mm,壁厚15mm的鋼管。
所述的橡膠墊5的厚度為5mm。
使用時,鋼抱箍4加裝在鋼管復合樁8外,鋼圓筒圍堰12與鋼抱箍4之間的鋼管頂緊,達到穩固鋼圓筒圍堰12的目的。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