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橋梁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連續剛構橋合攏段頂推用外剛性支撐構造。
背景技術:
連續剛構橋是墩梁固結的連續梁橋,分主跨為連續梁的多跨剛構橋和多跨連續-剛構橋,均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有兩個以上主墩,采用墩梁固結體系,具有T形剛構橋和連續梁橋的優點。連續剛構橋合攏段施工時,一般需要施加頂推力,以消除施工期溫度及長期混凝土收縮徐變影響。采用外剛性支撐構造(也稱剛性支撐構造,如外置式勁性骨架)進行頂推時,頂推力施加前應先在合攏段的底板及頂板上方設置預埋構件,并在最后一個懸臂澆筑節段實施預埋。實際頂推時,千斤頂的頂推力通過外剛性支撐構造施加于合攏段底板或頂板的預埋構件上;頂推完成后,外剛性支撐構造與預埋底座進行連接并鎖定。其中,連續剛構橋合攏段是指連續剛構橋的主梁中進行合攏的梁段,即連續剛構橋主梁的結合部位,包括邊跨合攏段和主跨合攏段。
現有的外剛性支撐構造,一般采用型鋼或由型鋼焊接而成,存在以下缺陷:第一、鎖定及頂推位置均位于外剛性支撐構造的中間部位,由于要設置千斤頂導致中間部位構造復雜,整體剛度降低;第二、鎖定采用現場焊接,施工麻煩,且焊接鎖定后誤差不易調整;第三、頂推及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外剛性支撐構造需切割拆除,重復利用率低;第四、外剛性支撐構造的重心偏高,頂推時附加彎矩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連續剛構橋合攏段頂推用外剛性支撐構造,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簡便、使用效果好,現場不需要焊接,拆裝簡便、連接可靠且重復利用率高,頂推過程中產生的附加彎矩較小。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連續剛構橋合攏段頂推用外剛性支撐構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水平鋼板、布設在下水平鋼板上的剛性支撐件和兩個分別布設在下水平鋼板前后兩端的端部鋼板,所述下水平鋼板和所述剛性支撐件均沿所施工連續剛構橋的懸臂梁段頂推方向進行布設且二者的長度相同,所施工連續剛構橋的主梁合攏段為連接于兩個所述懸臂梁段之間的合攏段;所述下水平鋼板為矩形鋼板,所述剛性支撐件位于下水平鋼板的正上方且其寬度小于下水平鋼板的寬度;兩個所述端部鋼板均沿下水平鋼板的寬度方向進行布設且二者均為豎向鋼板;所述下水平鋼板的前后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所述端部鋼板上,且所述剛性支撐件的前后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所述端部鋼板上;所述剛性支撐件焊接固定在下水平鋼板上,所述剛性支撐件為第一支撐件、第二支撐件或第三支撐件,所述第一支撐件為一根倒扣在下水平鋼板上的槽鋼,所述第二支撐件由兩根對稱布設的角鋼組成,所述第三支撐件由左右兩個對稱布設的豎向鋼板和支撐于兩個所述豎向鋼板上的上水平鋼板組成;所述下水平鋼板的左側前后兩端均設置有多個分別供多個左側固定螺栓安裝的左側螺栓安裝孔且其右側前后兩端均設置有多個分別供多個右側固定螺栓安裝的右側螺栓安裝孔,多個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和多個所述右側螺栓安裝孔均沿下水平鋼板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所述下水平鋼板通過多個所述左側固定螺栓和多個所述右側固定螺栓鎖緊固定在所施工連續剛構橋的懸臂梁段上;兩個所述端部鋼板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供連接螺栓安裝的連接螺栓安裝孔。
上述一種連續剛構橋合攏段頂推用外剛性支撐構造,其特征是:所述端部鋼板為矩形鋼板或等腰梯形鋼板。
上述一種連續剛構橋合攏段頂推用外剛性支撐構造,其特征是:兩個所述端部鋼板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
上述一種連續剛構橋合攏段頂推用外剛性支撐構造,其特征是:所述端部鋼板與下水平鋼板和所述剛性支撐件之間均以焊接方式進行固定連接。
上述一種連續剛構橋合攏段頂推用外剛性支撐構造,其特征是:多個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和多個所述右側螺栓安裝孔呈對稱布設;多個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均位于所述剛性支撐件左側,多個所述右側螺栓安裝孔均位于所述剛性支撐件右側。
上述一種連續剛構橋合攏段頂推用外剛性支撐構造,其特征是:兩個所述端部鋼板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多個所述連接螺栓安裝孔,多個所述連接螺栓安裝孔由左至右進行布設;每個所述端部鋼板左側所設置的連接螺栓安裝孔均為左側連接孔,所述左側連接孔位于所述剛性支撐件左側;每個所述端部鋼板右側所設置的連接螺栓安裝孔均為右側連接孔,所述右側連接孔位于所述剛性支撐件右側。
上述一種連續剛構橋合攏段頂推用外剛性支撐構造,其特征是:所述槽鋼的高度h=100mm~150mm、腿寬b=200mm~300mm且其腰厚d=10mm~16mm。
上述一種連續剛構橋合攏段頂推用外剛性支撐構造,其特征是:所述下水平鋼板和端部鋼板的板厚均為10mm~16mm,所述下水平鋼板的寬度為2D,其中D=h+Δd,Δd=8cm~16cm。
上述一種連續剛構橋合攏段頂推用外剛性支撐構造,其特征是: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和右側螺栓安裝孔均為長圓孔。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投入成本較低。
2、加工制作及安裝布設簡便,施工成本較低,提前在加工廠完成加工,加工精度易于保證。
3、結構設計合理,主要包括下水平鋼板、布設在下水平鋼板上的剛性支撐件和兩個分別布設在下水平鋼板前后兩端的端部鋼板,實際安裝簡便。實際施工時,通過下水平鋼板兩端安裝的豎向螺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限位,確保頂推過程安全、可靠,本實用新型與預埋底座與反力架之間連接簡便、可靠;并且,通過端部鋼板將本實用新型與預埋底座上安裝的反力架進行鎖緊固定。
4、采用端部頂推方式,施工方便快捷,現場只需進行螺栓連接即可,現場不需要焊接,施工進度快,不影響其它工序進度。并且,頂推位置位于本實用新型端部,能有效保證剛度連續,剛性能滿足頂推需求。
5、結構標準化,本實用新型的頂推端與固定端結構相同,不易搞錯,實際操作簡便。
6、拆除方便快捷,且拆除后可重復利用,重復利用率高。
7、重心低,能有效減小頂推過程中的附加彎矩。
8、使用效果好且實用價值高,頂推千斤頂的頂推力通過本實用新型施加于預埋底座上,頂推完成后本實用新型與反力架進行鎖緊固定,并緊固安裝在預埋底座上。
9、適用范圍廣,既能用于合攏段的縱橋向頂推過程,也能用于合攏段的斜向頂推過程。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簡便、使用效果好,現場不需要焊接,拆裝簡便、連接可靠且重復利用率高,頂推過程中產生的附加彎矩較小。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端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下水平鋼板與剛性支撐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中下水平鋼板與剛性支撐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中下水平鋼板與剛性支撐件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
1—下水平鋼板; 2-1—槽鋼; 2-2—角鋼;
2-3—豎向鋼板; 2-4—上水平鋼板; 3—端部鋼板;
3-1—連接螺栓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下水平鋼板1、布設在下水平鋼板1上的剛性支撐件和兩個分別布設在下水平鋼板1前后兩端的端部鋼板3,所述下水平鋼板1和所述剛性支撐件均沿所施工連續剛構橋的懸臂梁段頂推方向進行布設且二者的長度相同。所述下水平鋼板1為矩形鋼板,所述剛性支撐件位于下水平鋼板1的正上方且其寬度小于下水平鋼板1的寬度。兩個所述端部鋼板3均沿下水平鋼板1的寬度方向進行布設且二者均為豎向鋼板。所述下水平鋼板1的前后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所述端部鋼板3上,且所述剛性支撐件的前后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所述端部鋼板3上。所述剛性支撐件焊接固定在下水平鋼板1上,所述剛性支撐件為第一支撐件,所述第一支撐件為一根倒扣在下水平鋼板1上的槽鋼2-1。所述下水平鋼板1的左側前后兩端均設置有多個分別供多個左側固定螺栓安裝的左側螺栓安裝孔1-1且其右側前后兩端均設置有多個分別供多個右側固定螺栓安裝的右側螺栓安裝孔1-2,多個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1-1和多個所述右側螺栓安裝孔1-2均沿下水平鋼板1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所述下水平鋼板1通過多個所述左側固定螺栓和多個所述右側固定螺栓鎖緊固定在所施工連續剛構橋的懸臂梁段上。兩個所述端部鋼板3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供連接螺栓安裝的連接螺栓安裝孔3-1。
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螺栓安裝孔3-1為圓形。
實際使用時,所述端部鋼板3為矩形鋼板或等腰梯形鋼板。
本實施例中,所述端部鋼板3為等腰梯形鋼板且其寬度由上至下逐漸增大。所述端部鋼板3的底部寬度與下水平鋼板1的寬度相同。
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端部鋼板3的結構和尺寸均相同。
實際加工時,所述端部鋼板3與下水平鋼板1和所述剛性支撐件之間均以焊接方式進行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1-1和多個所述右側螺栓安裝孔1-2呈對稱布設;多個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1-1均位于所述剛性支撐件左側,多個所述右側螺栓安裝孔1-2均位于所述剛性支撐件右側。
并且,多個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1-1和多個所述右側螺栓安裝孔1-2均呈均勻布設。
本實施例中,所述左側固定螺栓和所述右側固定螺栓均為呈豎直向布設的豎向螺栓。實際施工時,通過多個所述豎向螺栓將本實用新型(具體是下水平鋼板1)鎖緊固定在所施工連續剛構橋的懸臂梁段上的預埋底座上,所述預埋底座通過多個所述豎向螺栓固定在所施工連續剛構橋的懸臂梁段上。相應地,所述預埋底座上開有多個供所述豎向螺栓安裝的螺栓安裝孔。
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1-1和右側螺栓安裝孔1-2均為光孔(即未設置內螺紋的孔),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1-1和右側螺栓安裝孔1-2的孔徑均大于所述豎向螺栓的直徑,便于對本實用新型的位置進行誤差調整。本實施例中,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1-1和右側螺栓安裝孔1-2的孔徑均略大于所述豎向螺栓的螺栓桿直徑。
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端部鋼板3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多個所述連接螺栓安裝孔3-1,多個所述連接螺栓安裝孔3-1由左至右進行布設;每個所述端部鋼板3左側所設置的連接螺栓安裝孔3-1均為左側連接孔,所述左側連接孔位于所述剛性支撐件左側;每個所述端部鋼板3右側所設置的連接螺栓安裝孔3-1均為右側連接孔,所述右側連接孔位于所述剛性支撐 件右側。
并且,多個所述左側連接孔與多個所述右側連接孔呈對稱布設。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端部鋼板3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兩個所述連接螺栓安裝孔3-1,每個所述端部鋼板3上所述左側連接孔和所述右側連接孔的數量均為兩個。兩個所述左側連接孔分別為第一左側連接孔和位于所述第一左側連接孔右側的第二左側連接孔,所述第二左側連接孔位于所述第一左側連接孔上方。
實際加工時,所述槽鋼2-1的高度h=100mm~150mm、腿寬b=200mm~300mm且其腰厚d=10mm~16mm。
本實施例中,所述槽鋼2-1的高度h=100mm、腿寬b=200mm且其腰厚d=12mm。
實際加工過程中,可根據具體需要,對槽鋼2-1的高度h、腿寬b且其腰厚d的大小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下水平鋼板1和端部鋼板3的板厚均為10mm~16mm,所述下水平鋼板1的寬度為2D,其中D=h+Δd,Δd=8cm~16cm。
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螺栓呈水平布設,并且所述連接螺栓沿縱橋向布設。所述連接螺栓安裝孔3-1的孔徑略大于所述連接螺栓的螺栓桿直徑。
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螺栓的直徑(即其螺栓桿的直徑)為Φ20mm~Φ32mm。
實際進行頂推時,當需對所施工連續剛構橋的懸臂梁段進行縱橋向頂推時,所施工連續剛構橋的懸臂梁段頂推方向為縱橋向,此時所述下水平鋼板1沿所施工連續剛構橋的縱橋向進行布設。
本實施例中,所述左側螺栓安裝孔1-1和右側螺栓安裝孔1-2均為長圓孔。并且,所述長圓孔沿下水平鋼板1的長度方向進行布設。
施工之前,先在加工廠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加工。為便于重復利用和頂推過程中進行誤差調整,對左側螺栓安裝孔1-1和右側螺栓安裝孔1-2在頂推方向上的長度進行適當增大,因而左側螺栓安裝孔1-1和右側螺栓安 裝孔1-2均為長圓孔。
頂推之前,先在所施工連續剛構橋的兩個懸臂梁段上分別預埋所述預埋底座,并在所述預埋底座上分別固定安裝一個反力架;再在兩個所述懸臂梁段的所述預埋底座之間安裝本實用新型;之后,對頂推千斤頂進行安裝;最后,采用所述頂推千斤頂進行頂推。
實際安裝時,本實用新型的兩端分別位于兩個所述懸臂梁段上預埋的兩個所述預埋底座上方,本實用新型位于兩個所述預埋底座上固定安裝的所述反力架之間,并且本實用新型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預埋底座上固定安裝的所述反力架連接。本實用新型的長度與兩個所述預埋底座之間的距離對應,本實用新型的兩端分別通過多個所述豎向螺栓安裝在兩個所述預埋底座上,確保頂推過程安全、可靠。本實用新型的一端為固定端且其另一端為頂推端,所述固定端支頂的所述預埋底座為固定側底座,所述頂推端支頂的所述預埋底座為頂推側底座。所述固定端通過多個所述連接螺栓直接與所述固定側底座上固定安裝的所述反力架進行鎖緊固定,所述頂推千斤頂的前端支頂于本實用新型的頂推端上且其后端支撐于所述頂推側支座上固定安裝的所述反力架上。頂推完成后,通過多個所述連接螺栓將本實用新型的所述頂推端與所述頂推側底座上固定安裝的所述反力架進行鎖緊固定。
實施例2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剛性支撐件為第二支撐件,所述第二支撐件由兩根對稱布設的角鋼2-2組成,兩根所述角鋼2-2均焊接固定在下水平鋼板1上。
本實施例中,其余部分的結構和連接關系均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剛性支撐件為第三支撐件,所述第三支撐件由左右兩個對稱布設的豎向鋼板2-3和支撐于兩個所述豎向鋼板2-3上的上水平鋼板2-4組成。并且,兩個所述豎向鋼 板2-3均焊接固定在下水平鋼板1上。所述上水平鋼板2-4為矩形鋼板且其尺寸與下水平鋼板1的尺寸相同,所述上水平鋼板2-4與兩個所述豎向鋼板2-3之間均以焊接方式進行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中,其余部分的結構和連接關系均與實施例1相同。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