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土建結構工程、軌道交通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接觸網立柱基礎與道床軌道板合建結構。
背景技術:
現代有軌電車一般采用地面整體無砟道床,接觸網供電的型式。整體無砟道床由軌道下鋼筋混凝土板、基床表層水泥穩定碎石(水穩層)、路基組成,而接觸網立柱一般采用獨立基礎,由于接觸網立柱需要承受較大的拉力及彎矩,其獨立基礎需要的尺寸及埋深較大,會破壞軌道基礎的水穩層及路基,可能造成軌道不均勻沉降,從而給列車的安全運營帶來一定安全隱患;同時觸網立柱采用獨立基礎施工比較困難,成本也比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上述背景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施工方便快捷、成本低的接觸網立柱基礎與道床軌道板合建結構。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接觸網立柱基礎與道床軌道板合建結構,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設置的路基、基床表層和混凝土軌道板,所述混凝土軌道板中部設有接觸網立柱基礎,所述觸網立柱基礎包括接觸網立柱和位于接觸網立柱底部的混凝土立柱,所述混凝土立柱與混凝土軌道板一體化連接。混凝土立柱與混凝土軌道板一體化連接能保證接觸網立柱受力較大時混凝土軌道板能分擔部分受力,提高接觸網立柱的可靠性;同時不需要開挖已完成的軌道路基,施工方便快捷。
進一步地,所述混凝土立柱包括混凝土塊和澆筑于混凝土塊內部的地腳錨栓,所述混凝土塊與混凝土軌道板一體化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塊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第一預埋鋼板和第二預埋鋼板,所述地腳錨栓頂部和底部分別與第一預埋鋼板和第二預埋鋼板固定連接,所述接觸網立柱底部與第一預埋鋼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預埋鋼板貼合混凝土軌道板內部底部的受力鋼筋。
進一步地,所述混凝土塊頂部的高度高于混凝土軌道板頂部的高度。混凝土塊的高度高于混凝土軌道板的高度,能夠增強地腳錨栓錨固強度,以提高結構受力性能,使接觸網立柱受力更好的傳遞至軌道板。
更進一步地,所述接觸網立柱下端側壁上垂直設有多個加勁肋。
本實用新型接觸網立柱基礎與混凝土軌道板一體化連接,受力合理,施工方便快速,減少了破壞軌道道床下路基,能節省大量工程造價及工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剖面圖。
圖中:1-路基;2-基床表層;3-混凝土軌道板;4-受力鋼筋;5-接觸網立柱基礎;6-接觸網立柱;7-混凝土立柱;8-混凝土塊;9-地腳錨栓;10-第一預埋鋼板;11-第二預埋鋼板;12-加勁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實用新型,但它們不對本實用新型構成限定。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設置的路基1、基床表層2和混凝土軌道板3,所述混凝土軌道板3中部設有接觸網立柱基礎5,所述觸網立柱基礎5包括接觸網立柱6和位于接觸網立柱底部的混凝土立柱7,所述混凝土立柱7與混凝土軌道板3一體化連接,接觸網立6下端側壁上垂直設有多個加勁肋12。
上述方案中,混凝土立柱7包括混凝土塊8和澆筑于混凝土塊內部的地腳錨栓9,所述混凝土塊8與混凝土軌道板3一體化連接。混凝土塊8頂部和底部分別設有第一預埋鋼板10和第二預埋鋼板11,所述地腳錨栓9頂部和底部分別與第一預埋鋼板10和第二預埋鋼板11固定連接,所述接觸網立柱6底部與第一預埋鋼板10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預埋鋼板11貼合混凝土軌道板3內部底部的受力鋼筋4與其固定連接。所述混凝土塊8頂部的高度高于混凝土軌道板3頂部的高度。
本實用新型接觸網立柱基礎5與混凝土軌道板3合為一體,一次性澆筑即可,無需再開挖基礎,不破壞軌道路基及水穩層,施工方便快捷、節省工時,工程造價低。并且接觸網立柱受力能夠通過地腳錨栓傳遞至軌道板,受力合理可靠,滿足接觸網受力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施工過程為:
1)基礎施工前,應根據場地地質勘查報告選定路基加固方案,完成路基加固。
2)路基加固經檢測驗收滿足設計要求之后,施工基床表層水泥穩定碎石(水穩層)。
3)安裝模板,綁扎軌道板鋼筋,安放預埋鋼板及地腳錨栓,澆筑混凝土軌道板及混凝土塊。
4)混凝土養護及檢測。
5)吊裝接觸網立柱,澆筑素混凝土基礎頂帽,對地腳錨栓鋼柱腳進行保護。
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于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