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工程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車輪自平衡式路緣石攤鋪機。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高等級公路的飛速發展,對路緣石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通常,路緣石指的是設在路面邊緣的界石,簡稱緣石,它是作為設置在路面邊緣與其它構造帶分界的條石。按照路緣石的材質分類為混凝土路緣石、天然石材路緣石。其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材行業標準 JC 899-2002 的定義,混凝土路緣石是鋪設在路面邊緣或標定路面界限的預制混凝土的界石。傳統的路緣石為預制場集中預制,現場安裝,該方法效率較低,且施工的路緣石質量不易達到要求。
另外,目前也有路緣石滑模攤鋪機,這種攤鋪機存在以下缺陷:結構復雜,施工作業不靈活;其車輪轉向裝置一般采用液壓動力轉向控制系統,技術復雜、成本高昂;或者采用普通轉向輪,轉向不靈活。以上車輪轉向裝置在跨越路面小型凸起、凹坑等障礙物會導致車體晃動,從而造成施工質量可靠性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靈活性強、便于安裝、跨越障礙物時能夠保持車體平衡、保證施工質量的車輪自平衡式路緣石攤鋪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車輪自平衡式路緣石攤鋪機,包括水平設置的框架,框架后側垂直設有左液壓升降支腿和右液壓升降支腿,框架前側中部垂直設有中液壓升降支腿, 左液壓升降支腿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下端均設有一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 中液壓升降支腿下端設有履帶支架, 履帶支架上鉸接設有支撐履帶輪,支撐履帶輪通過履帶液壓馬達驅動;框架上由后到前依次設有控制箱、料箱和動力箱,控制箱內設有液壓油箱和液壓控制閥,料箱內沿左右水平方向轉動連接有送料絞龍,送料絞龍一端伸出料箱并傳動連接有送料液壓馬達,料箱左側或右側底部設有下料接管,下料接管下端連接有位于框架外側的路緣石成型模具;動力箱內設有發動機和液壓泵;
兩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之間水平設有轉向連桿,其中一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前側傾斜向上設有轉向桿,轉向桿上端設有手把,手把上設有用于操控液壓泵及液壓控制閥工作的操作控制盒;發動機的輸出軸與液壓泵的輸入軸傳動連接,液壓泵通過高壓油管及液壓控制閥分別與左液壓升降支腿、右液壓升降支腿、中液壓升降支腿、履帶液壓馬達和送料液壓馬達連接;
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包括上安裝架、下安裝架和主軸,上安裝架和下安裝架均為開口朝下的U型板結構,上安裝架位于下安裝架上方,上安裝架和下安裝架的U型板結構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主軸左右水平固定設在下安裝架內,上安裝架上設有與主軸垂直的安裝軸,安裝軸位于主軸上方,安裝軸上轉動設有安裝管,安裝管上側沿軸線方向設有上支撐板,上支撐板上側邊沿與下安裝架內壁固定連接,安裝管下側沿軸線方向設有下支撐板,主軸垂直穿過下支撐板并與下支撐板固定連接,主軸上轉動連接有位于下支撐板左右兩側的車輪,上安裝架頂部設有安裝孔和位于安裝孔上端口外邊緣的安裝槽,安裝孔內穿設有支柱,支柱上端同心設有壓盤,支柱下端設有大于安裝孔的限位板,限位板通過螺栓與支柱下端面固定連接,安裝槽內轉動設有一圈上鋼珠以及位于上鋼珠和支柱之間的上限位環,上鋼珠直徑大于安裝槽的深度,壓盤下表面與上鋼珠頂壓配合;
左液壓升降支腿和右液壓升降支腿的下端對應與一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的支柱上端部同軸向固定連接并與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的壓盤上表面頂壓配合;
上安裝架后側設有與轉向連桿端部鉸接的連接件,上安裝架后側垂直設有位于連接件下方的兩個連接管,每個連接管通過垂直銷軸鉸接有兩塊安裝板,兩塊安裝板之間通過水平銷軸與轉向桿后端鉸接。
左液壓升降支腿、右液壓升降支腿和中液壓升降支腿的側部均設有一個定位支撐機構;右液壓升降支腿的定位支撐機構包括上下對應設在兩塊固定板、兩塊固定板之間垂直設有固定管,固定管上端封堵下端敞口,固定管內螺紋連接有向下伸出固定管的支桿,支桿下端與壓盤上表面頂壓配合,固定管內設有蝸輪蝸桿機構,渦輪蝸桿機構的蝸桿下端與支桿上端鉸接,渦輪蝸桿機構的渦輪連接有伸出固定管的搖把;中液壓升降支腿的支桿下端與履帶支架頂壓接觸。
框架后側水平設有安裝管,安裝管內穿設有導桿,導桿左端伸出安裝管,導桿徑向設有螺紋孔,螺紋孔內螺紋連接支撐螺桿,支撐螺桿上螺紋連接有與導桿上部壓接的螺母,路緣石成型模具前側上部設有連接環,支撐螺桿下端與連接環通過插銷連接。
料箱內設有液壓振動棒,液壓振動棒通過高壓油管與液壓泵連接。
左液壓升降支腿、右液壓升降支腿和中液壓升降支腿的頂部均設有一個吊環。
限位板與上安裝架之間設有水平縫隙,限位板呈圓盤形,限位板外邊沿設有高于限位板上表面的定位環,支柱上套設有位于水平縫隙處的下限位環,下限位環與定位環之間形成的環形空腔內設有一圈下鋼珠,下鋼珠頂部和底部分別與上安裝架下表面和限位板上表面頂壓配合。
支柱上端凸出于壓盤上方的部分為方形結構,壓盤上表面設有摩擦紋。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通過發動機驅動液壓泵,液壓泵驅動履帶液壓馬達帶動支撐履帶輪行進,驅動整機前后行進。將塑性混凝土或者干硬性混凝土倒入料箱,液壓振動棒振搗密實后,送料液壓馬達驅動送料絞龍將混凝土輸送到路緣石成型模具內,路緣石成型模具前端和底部敞口,工作人員手扶手把,通過操控操作控制盒上的按鈕控制支撐履帶輪行進、送料液壓馬達以及液壓振動棒的工作啟停,攤鋪機邊走邊振連續成型,成型后的路緣具有較高的抗沖擊強度和穩定性,其整體強度及穩定性遠遠強于傳統方式生產的路緣石,中液壓升降支腿、左液壓升降支腿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形成的三支腿單履帶驅動行走,三支腿具有自動升降功能可以調節路緣石成型模具底部與地面的高度。
中液壓升降支腿、左液壓升降支腿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在調節好路緣石成型模具的高度后,操作三個定位支撐機構搖把,通過渦輪蝸桿結構驅動支桿向下頂緊壓盤,然后鎖緊搖把,這樣可以減輕中液壓升降支腿、左液壓升降支腿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的液壓支撐強度。
中液壓升降支腿、左液壓升降支腿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在調節好路緣石成型模具的高度后,支撐螺桿通過連接環與路緣石成型模具連接,并將螺母與導桿擰緊,這樣可以避免路緣石成型模具前端向上翹起。另外,在導桿上還可以安裝上激光導向儀,用于引領路緣石成型模具行進的路線。
當需要轉向時,手扶把手轉動轉向桿,轉向桿驅動一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轉彎,同時通過轉向連桿驅動另一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同向轉彎;即左液壓升降支腿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通過轉動上安裝架可以帶動下安裝架以及與其連接的車輪轉向。
本實用新型在行走作業過程中,遇到路面小型凹坑或凸臺時,與車輪連接的下安裝架可以繞安裝軸左右擺動,在跨過障礙物的同時保證車身平衡。支柱與上安裝架之間通過上鋼珠配合,上安裝架可繞支柱周向轉動,上鋼珠用于減少摩擦并承受軸向的壓力;上鋼珠放置于上安裝架中心的O型安裝槽內,安裝槽內設置上限位環防止上鋼珠掉落。
由于左液壓升降支腿和右液壓升降支腿的下端對應與一個可調平衡車輪總成的支柱同軸向固定連接,固定管內螺紋連接有向下伸出固定管的支桿,支桿下端與壓盤上表面頂壓配合,為了避免在轉彎時限位板與上安裝架之間接觸產生滑動摩擦,在限位板與上安裝架之間設置一圈鋼珠,將滑動摩擦變為滾動摩擦,延長使用壽命。定位環和下限位環之間形成的環形空腔用于限定下鋼珠的滾動位置。
由于左液壓升降支腿和右液壓升降支腿均為方管制成,因此支柱上端設置對應的方形結構,便于定位及焊接固定;由于支桿下端與壓盤上表面頂壓配合,因此在壓盤上表面設有摩擦紋,增大支桿下端與壓盤的摩擦力,防止打滑。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在施工現場進行現場澆筑施工,一次性完成路緣石鋪設的全部過程,本實用新型安裝使用快捷便利、手動操控轉向靈活,車輪可以隨著地面的實際情況進行擺動調節,在保證車身平穩的狀態下跨過障礙物。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在一個視角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在一個視角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的俯視圖;
圖5是圖4中B-B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車輪自平衡式路緣石攤鋪機,包括水平設置的框架1,框架1后側垂直設有左液壓升降支腿2和右液壓升降支腿3,框架1前側中部垂直設有中液壓升降支腿4, 左液壓升降支腿2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3下端均設有一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5, 中液壓升降支腿4下端設有履帶支架6, 履帶支架6上鉸接設有支撐履帶輪7,支撐履帶輪7通過履帶液壓馬達8驅動;框架1上由后到前依次設有控制箱9、料箱10和動力箱11,控制箱9內設有液壓油箱和液壓控制閥,料箱10內沿左右水平方向轉動連接有送料絞龍12,送料絞龍12一端伸出料箱10并傳動連接有送料液壓馬達13,料箱10左側或右側底部設有下料接管14,下料接管14下端連接有位于框架1外側的路緣石成型模具15;動力箱11內設有發動機和液壓泵。
兩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5之間水平設有轉向連桿16,其中一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5前側傾斜向上設有轉向桿17,轉向桿17上端設有手把18,手把18上設有用于操控液壓泵及液壓控制閥工作的操作控制盒19;發動機的輸出軸與液壓泵的輸入軸傳動連接,液壓泵通過高壓油管及液壓控制閥分別與左液壓升降支腿2、右液壓升降支腿3、中液壓升降支腿4、履帶液壓馬達8和送料液壓馬達13連接。
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5包括上安裝架20、下安裝架21和主軸22,上安裝架20和下安裝架21均為開口朝下的U型板結構,上安裝架20位于下安裝架21上方,上安裝架20和下安裝架21的U型板結構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主軸22左右水平固定設在下安裝架21內,上安裝架20上設有與主軸22垂直的安裝軸23,安裝軸23位于主軸22上方,安裝軸23上轉動設有安裝管24,安裝管24上側沿軸線方向設有上支撐板46,上支撐板46上側邊沿與下安裝架21內壁固定連接,安裝管24下側沿軸線方向設有下支撐板25,主軸22垂直穿過下支撐板25并與下支撐板25固定連接,主軸22上轉動連接有位于下支撐板25左右兩側的車輪26,上安裝架20頂部設有安裝孔和位于安裝孔上端口外邊緣的安裝槽,安裝孔內穿設有支柱27,支柱27上端同心設有壓盤28,支柱27下端設有大于安裝孔的限位板29,限位板29通過螺栓30與支柱27下端面固定連接,安裝槽內轉動設有一圈上鋼珠45以及位于上鋼珠45和支柱27之間的上限位環31,上鋼珠45直徑大于安裝槽的深度,壓盤28下表面與上鋼珠45頂壓配合。
限位板29與上安裝架20之間設有水平縫隙,限位板29呈圓盤形,限位板29外邊沿設有高于限位板29上表面的定位環48,支柱27上套設有位于水平縫隙處的下限位環49,下限位環49與定位環48之間形成的環形空腔內設有一圈下鋼珠50,下鋼珠50頂部和底部分別與上安裝架20下表面和限位板29上表面頂壓配合。
支柱27上端凸出于壓盤28上方的部分為方形結構,壓盤28上表面設有摩擦紋47。
左液壓升降支腿2和右液壓升降支腿3的下端對應與一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5的支柱27上端部同軸向固定連接并與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5的壓盤28上表面頂壓配合。
上安裝架20后側設有與轉向連桿16端部鉸接的連接件32,上安裝架20后側垂直設有位于連接件32下方的兩個連接管33,每個連接管33通過垂直銷軸鉸接有兩塊安裝板34,兩塊安裝板34之間通過水平銷軸與轉向桿17后端鉸接。
左液壓升降支腿2、右液壓升降支腿3和中液壓升降支腿4的側部均設有一個定位支撐機構;右液壓升降支腿3的定位支撐機構包括上下對應設在兩塊固定板35、兩塊固定板35之間垂直設有固定管36,固定管36上端封堵下端敞口,固定管36內螺紋連接有向下伸出固定管36的支桿37,支桿37下端與壓盤28上表面頂壓配合,固定管36內設有蝸輪蝸桿機構,渦輪蝸桿機構的蝸桿下端與支桿37上端鉸接,渦輪蝸桿機構的渦輪連接有伸出固定管36的搖把38;中液壓升降支腿4的支桿37下端與履帶支架6頂壓接觸。
框架1后側水平設有安裝管47,安裝管47內穿設有導桿39,導桿39左端伸出安裝管47,導桿39徑向設有螺紋孔,螺紋孔內螺紋連接支撐螺桿40,支撐螺桿40上螺紋連接有與導桿39上部壓接的螺母41,路緣石成型模具15前側上部設有連接環42,支撐螺桿40下端與連接環42通過插銷連接。
料箱10內設有液壓振動棒43,液壓振動棒43通過高壓油管與液壓泵連接。
左液壓升降支腿2、右液壓升降支腿3和中液壓升降支腿4的頂部均設有一個吊環44,吊環44用于起吊本機到運輸車上進行搬運。
本實用新型通過發動機驅動液壓泵,液壓泵驅動履帶液壓馬達8帶動支撐履帶輪7行進,驅動整機前后行進。將塑性混凝土或者干硬性混凝土倒入料箱10,液壓振動棒43振搗密實后,送料液壓馬達13驅動送料絞龍12將混凝土輸送到路緣石成型模具15內,路緣石成型模具15前端和底部敞口,工作人員手扶手把18,通過操控操作控制盒19上的按鈕控制支撐履帶輪7行進、送料液壓馬達13以及液壓振動棒43的工作啟停,攤鋪機邊走邊振連續成型,成型后的路緣具有較高的抗沖擊強度和穩定性,其整體強度及穩定性遠遠強于傳統方式生產的路緣石,中液壓升降支腿4、左液壓升降支腿2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3形成的三支腿單履帶驅動行走,三支腿具有自動升降功能可以調節路緣石成型模具15底部與地面的高度。
中液壓升降支腿4、左液壓升降支腿2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3在調節好路緣石成型模具15的高度后,操作三個定位支撐機構搖把38,通過渦輪蝸桿結構驅動支桿37向下頂緊壓盤28和履帶支架6,然后鎖緊搖把38,這樣可以減輕中液壓升降支腿4、左液壓升降支腿2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3的液壓支撐強度。
中液壓升降支腿4、左液壓升降支腿2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3在調節好路緣石成型模具15的高度后,支撐螺桿40通過連接環42與路緣石成型模具15連接,并將螺母41與導桿39擰緊,這樣可以避免路緣石成型模具15前端向上翹起。另外,在導桿39上還可以安裝上激光導向儀,用于引領路緣石成型模具15行進的路線。
當需要轉向時,手扶把手轉動轉向桿17,轉向桿17驅動一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5轉彎,同時通過轉向連桿16驅動另一個平衡易調節車輪總成5同向轉彎;即左液壓升降支腿2下端和右液壓升降支腿3通過轉動上安裝架20可以帶動下安裝架21以及與其連接的車輪26轉向
本實用新型在行走作業過程中,遇到路面小型凹坑或凸臺時,與車輪26連接的下安裝架21可以繞安裝軸23左右擺動,在跨過障礙物的同時保證車身平衡。支柱27與上安裝架20之間通過上鋼珠45配合,上安裝架20可繞支柱27周向轉動,上鋼珠45用于減少摩擦并承受軸向的壓力;上鋼珠45放置于上安裝架20中心的O型安裝槽內,安裝槽內設置上限位環31防止上鋼珠45掉落。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而非限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盡管參照上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