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橋梁施工結構技術領域,具體地指一種用于帽梁二次施工的作業平臺。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交通運輸需求迅速增長,橋梁建設的施工技術也不斷提高。在橋梁工程設計過程中,大懸臂預應力帽梁+預制梁的組合體系,以其結構占用空間小、施工方便快捷、承載能力強及外觀優美等優點,在橋梁建設中應用越發廣泛。
大懸臂預應力帽梁的施工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帽梁的澆筑及預應力施工,該施工階段進行部分預應力束的張拉施工,確保前跨預制梁能夠安全架設;第二階段為帽梁的二次施工,該階段在前跨預制梁安裝完成后,再進行帽梁的剩余部分預應力束張拉、張拉槽口的封錨以及帽梁外觀的修飾施工,提高帽梁懸臂端的承載能力,以確保后跨預制梁能安全架設。
目前針對大懸臂預應力帽梁二次施工(二次張拉、封錨及修飾),主要通過搭設支架提供作業平臺,增加了材料的周轉次數,影響工期,而且要求預先對支架地基進行處理。對于水上墩大懸臂帽梁,通常采用從帽梁上懸掛作業平臺的方法進行二次施工,該方法安拆次數頻繁、過程繁雜,嚴重影響施工進度,同時水面懸掛施工的安全性無法保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 于帽梁二次施工的作業平臺。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用于帽梁二次施工的作業平臺,包括了沿橋向滑動連接于兩根相鄰T梁上的行走裝置和位于行走裝置下方的平臺;所述的行走裝置為橫橋向兩端分別架設在相鄰的兩根T梁上的門架結構,行走裝置的下端設置有滾輪;所述的平臺與行走裝置之間設置有連接架,平臺位于行走裝置的前端下方,平臺通過連接架固定在行走裝置上形成位于行走裝置前方的懸挑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的連接架為傾斜布置的支撐桁架,連接架的上端沿橋向向后延伸固定于行走裝置上,連接架的下端沿橋向向前延伸固定于平臺上;所述的平臺與行走裝置在豎直方向上不重疊。
進一步的所述的連接架包括沿豎直方向布置的支撐桿;所述的支撐桿的上端固定在行走裝置的前端中部,支撐桿的下端固定在平臺的后端中部。
進一步的所述的支撐桿的前后兩端分別設置有前斜撐和后斜撐;所述的前斜撐為上端固定在支撐桿上、下端固定在平臺中部的桿狀結構;所述的后斜撐為上端固定在行走裝置后端中部、下端固定在支撐桿下端的桿狀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的平臺中部設置有固定架,固定架的兩側與平臺上端面之間設置有傾斜布置的固定桿;所述的支撐桿和前斜撐的下端固定在固定架上。
進一步的所述的行走裝置包括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支撐架;所述的支撐架的橫橋向兩端分別設置有支承于T梁上的立柱;所述的立柱下端設置有滾輪。
進一步的所述的支撐架的后端設置有沿橋向向后延伸的承重架;所述的承重架上放置有配重塊。
進一步的所述的支撐架上安裝有電動絞盤。
進一步的還包括吊桿;所述的吊桿沿豎直方向布置,上端錨固在設置于帽梁上端面的扁擔梁上,下端固定在平臺上。
進一步的所述的平臺上端面設置有護欄,支撐架與平臺之間設置有爬梯。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有:
1)作業平臺支撐于T梁梁面上,適用于不具備帽梁二次施工條件的帽梁,如陸上高墩帽梁、水上墩帽梁等;
2)懸挑結構為帽梁二次張拉、封錨及修飾施工提供施工操作平臺,減少現場支架搭設,縮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建設成本;
3)采用懸挑結構,通過可在梁面行走的行走裝置配重確保平臺安全穩定,結構簡單,安全可靠;
4)帽梁多功能施工平臺具有高標準化作業特點,通過工廠加工、現場拼裝完成后,利用行走系統進行帽梁施工作業,施工安全、規范。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的順橋向結構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的橫橋向結構示意圖;
其中:1—支撐架;2—連接架;3—平臺;4—滾輪;5—支撐桿;6—前斜撐;7—后斜撐;8—固定架;9—固定桿;10—承重架;11—配重塊;12—電動絞盤;13—護欄;14—T梁;15—帽梁;16—扁擔梁;17—爬梯;18—吊桿;19—立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實施例的作業平臺是用于相鄰帽梁15之間的二次施工作業,帽梁15的上方架設T梁14后,進行作業平臺的安裝。如圖1~2,本實施例的作業平臺包括了沿橋向滑動連接于兩根相鄰T梁14上的行走裝置、位于相鄰兩個帽梁15之間的連接架2和固定在連接架2下端的平臺3。
如圖1~2所示,行走裝置為橫橋向兩端分別架設在相鄰的兩根T梁14上的門架結構,包括沿水平方向布置的支撐架1,支撐架1的 橫橋向兩端設置有立柱19,支撐架1通過立柱19支承于T梁14的梁面上,支撐架1固定在立柱19的上端與立柱19形成門架結構。立柱19下端設置有滾輪4,行走裝置通過滾輪4在T梁14上滑動,行走裝置上設置有電動絞盤12,通過電動絞盤12驅動行走裝置沿T梁14的長度方向行進。
為了防止平臺3傾覆,本實施例在支撐架1的后端安裝有承重架10,承重架10的上擱置有配重塊11,通過配重塊11的支撐防止行走裝置發生傾覆。
連接架2為豎向傾斜布置的桁架結構,包括沿豎直方向布置的支撐桿5,支撐桿5的上端固定在支撐架1的前端中部,支撐桿5的下端固定在平臺3的后端中部。平臺3位于行走裝置的前端下方,平臺3通過連接架2懸挑于行走裝置的前端(本實施例的前方指圖2中的右側方向,后方指圖2中的左側方向)兩個相鄰的帽梁15下方,施工人員在平臺1上對帽梁15進行二次施工。
為了穩定的支撐平臺3,本實施例在支撐桿5的前后后兩端分別設置有前斜撐6和后斜撐7,后斜撐7為上端固定在行走裝置后端中部、下端固定在支撐桿5下端的桿狀結構,前斜撐6為上端固定在支撐桿5上、下端固定在平臺3中部的桿狀結構。
平臺3中部設置有固定架8,固定架8的兩側與平臺3上端面之間設置有傾斜布置的固定桿9,支撐桿5和前斜撐6的下端固定在固定架8上。平臺2上端面設置有護欄13,保護作業人員施工安全。
使用時,待T梁14架設于帽梁15上后,將行走裝置吊裝在T梁14的上端,使立柱19下端的滾輪4支承于T梁14上,使用手動葫蘆對行走裝置進行固定,開始在行走裝置的下端安裝搭建連接架2和平臺3,調試穩定后,在支撐架1的前端安裝電動絞盤12,通過電動絞盤12驅動將平臺3運動至T梁14的前端,使平臺3位于帽梁15的正下方(T梁14的前端搭接在帽梁15上端的后半部分上,前半部分為下一段T梁14的搭接部位,支撐架1行走至T梁14的前端時,由于平臺3為懸挑結構,剛好位于帽梁15的正下方,便于帽梁 15二次作業施工)。再在帽梁15上面錨固扁擔梁16,使扁擔梁16前端伸出到帽梁15的前方,然后在扁擔梁16上安裝吊桿18將扁擔梁16與平臺3連接為整體結構,安裝的吊桿18以平臺3的中心線為中心對稱布置于平臺3上。作業人員通過行走裝置與平臺3之間的爬梯17下到平臺3上進行帽梁15底部二次作業施工。
施工完成后,開始進行下端T梁14的架設,待下一段T梁14架設完成后,拆除掉吊桿16使平臺3與帽梁15脫離,通過電動絞盤12驅動行走裝置沿新架設好的下一段T梁14移動到下一段帽梁15處,再次進行帽梁15的二次施工作業。
交替進行,直至所有的帽梁15二次作業施工完成。
為了保持施工過程中平臺3的穩定性,本實施例還可以在帽梁15上設置沿橋向的扁擔梁19,扁擔梁19的前端伸出帽梁15的前方,扁擔梁19固定在帽梁15的上端,扁擔梁19伸出帽梁15的端部上設置有豎向的吊桿18,吊桿18的下端錨固在平臺3上。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