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一種防落梁結構,具體涉及一種橋梁用抗拉拔防落梁裝置。
背景技術:
橋梁落梁破壞是橋梁結構在地震等沖擊荷載作用下的主要破壞形式之一,其危害巨大,往往導致交通生命線中斷,造成生命財產的連帶損失。1968年日本的新瀉(niigata)地震、1994年美國的北嶺(northrige)地震、1995年日本的阪神(kobe)地震、1999年的中國臺灣地震及2008年我國的汶川地震均因為發生了橋梁落梁情況,給當地的交通網絡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導致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嚴重阻礙了外界及時進入災區救援以及災后重建工作。
但是,目前防落梁裝置在設計施工、抗震性、豎向限位等諸多方面還存在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種橋梁用抗拉拔防落梁裝置。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橋梁用抗拉拔防落梁裝置,包括通過上錨固裝置與梁體混凝土連接的上錨碇板,所述上錨碇板下端形成平行且相向呈l型的左扣臂、右扣臂,所述左扣臂、右扣臂之間形成扣合t型下錨碇板的扣合空間,所述下錨碇板下端設置有下錨固裝置,所述下錨固裝置與橋墩混凝土連接。
所述扣合空間與下錨碇板之間為間隙配合。
所述左扣臂、右扣臂橫向扣合端與所述下錨碇板配合端相適應。
所述左扣臂、右扣臂與下錨碇板之間還設置有防撞緩沖裝置。
所述上錨碇板通過上錨固裝置與梁體混凝土連接。
所述上錨碇板在順橋方向的一端向下設置擋塊形成限位裝置。
所述下錨碇板下部通過下錨固裝置與橋墩混凝土連接。
本發明增加了梁體豎向限位能力;上錨碇板與下錨碇板間設置有防撞緩沖裝置,達到緩沖豎向力的目標;上錨碇板與下錨碇板設置有合理的間隙,可以保證梁體正常的水平位移以及轉動不受約束;本發明采用錨固裝置與梁體、橋墩混凝土連接,整體強度高;上錨碇板設置有限位裝置,防止縱、橫及豎向落梁。本發明安裝方便、外形美觀、整體強度高,綜合經濟性好,實用性強,具有較廣闊的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沿橫橋向的橫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沿順橋向的橫斷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平面示意圖;
其中:
1上錨碇板2下錨碇板
3防撞緩沖裝置4上錨固裝置
5左扣臂6下錨固裝置
7限位裝置8右扣臂。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3所示,一種橋梁用抗拉拔防落梁裝置,包括與梁體混凝土連接的上錨碇板1,所述上錨碇板1下端形成平行且相向呈l型的左扣臂5、右扣臂8,所述左扣臂5、右扣臂8之間形成扣合t型下錨碇板2的扣合空間,所述下錨碇板2下設置有下錨固裝置6。
所述扣合空間與下錨碇板2之間為間隙配合。
所述左扣臂5、右扣臂8橫向扣合端與所述下錨碇板(2)配合端相適應。
所述左扣臂5、右扣臂8與下錨碇板2之間還設置有防撞緩沖裝置3。
所述上錨碇板1通過上錨固裝置4與梁體混凝土連接。
所述上錨碇板1在順橋方向的一端向下設置擋塊形成限位裝置7。
所述下錨碇板2下部通過下錨固裝置6與橋墩混凝土連接。
所述下錨固裝置6、上錨固裝置4由錨固螺栓、套筒、螺桿組成。
所述防撞緩沖裝置3為橡膠材料或具有緩沖能力的其它材料。
所述限位裝置7為上錨碇板1在順橋方向的一端向下設置擋塊形成。
所述上錨固裝置4設置在上錨碇板1上,所述下錨固裝置6設置在下錨碇板2上。
本發明增加了梁體豎向限位能力;上錨碇板與下錨碇板間設置有防撞緩沖裝置,達到緩沖豎向力的目標;上錨碇板與下錨碇板設置有合理的間隙,可以保證梁體正常的水平位移以及轉動不受約束;本發明采用錨固裝置與梁體、橋墩混凝土連接,整體強度高;上錨碇板設置有限位裝置,防止縱、橫及豎向落梁。本發明安裝方便、外形美觀、整體強度高,綜合經濟性好,實用性強,具有較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