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道床翻漿冒泥修復,具體涉及一種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治理方法。
背景技術:
1、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現象指的是軌道道床在受到列車荷載和環境因素影響下,產生的泥漿上涌、滲出道床表面,導致軌道穩定性和安全性降低。而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治理技術主要是針對道床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翻漿冒泥問題進行的修復處理,目前,針對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治理主要是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的,1)更換道床材料:將受損的道床材料更換為新的材料,改善道床穩定性;2)加氫道床排水系統:通過改進和優化道床的排水系統,確保水分能夠及時排出;3)加固道床結構:采用注漿加固技術,增強道床的承載能力和穩定性;其存在的問題是,這些操作主要集中在對道床結構的修復處理上,其雖然能夠快速的解決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現象,修復后的軌道交通道床耐久性較差,長期效果不理想,往往需要重復修復和維護,此外,其中的道床材料更換,還具有施工復雜、費用高的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種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治理方法,修復后的軌道交通道床強度高、耐久性好、且抗滲性好。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3、一種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治理用施工結構,包括從下到上依次設置的圍巖層、初期支護結構、第一防水層、仰拱二襯結構和道床結構、若干注漿孔、若干長注漿針和若干微樁,所述道床結構包括設置于仰拱二襯結構上方的道床,設置于道床上的排水溝,鋪設于排水溝底壁和側壁上的第二防水層,所述注漿孔貫穿所述道床、仰拱二襯結構、第一防水層、初期支護,延伸至所述圍巖層內,所述長注漿針貫穿所述仰拱二襯結構和道橋延伸至所述仰拱二襯結構內。
4、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包括微樁,所述微樁貫穿所述道床延伸至所述仰拱二襯結構內。
5、一種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治理方法,按照所述的施工結構進行施工,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6、首先,進行地質探測,找出圍巖層、仰拱二襯結構和道床結構的問題區域及缺陷類型,確定待加固區域位置和范圍;
7、然后,針對待加固區域,依次對圍巖層進行注漿加固、對第一防水層漏水、竄水缺陷進行注漿修復、對仰拱二襯結構滲漏病害進行注漿修復、對道床與仰拱二襯結構間剝離、脫空缺陷進行注漿填充及加固、對排水溝、道床及仰拱二襯結構開裂裂縫進行二次注漿,對道床排水通道進行防水增強后,完成對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的治理。
8、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進行地質探測,找出圍巖層、仰拱二襯結構和道床結構的問題區域及缺陷類型,包括:
9、對圍巖層地質進行檢測,確定圍巖層疏松地質的位置和范圍;
10、對仰拱襯砌結構進行檢測,確定仰拱二襯結構的滲漏水缺陷及第一防水層的漏水和竄水缺陷的位置;
11、對道床結構進行檢測,確定道床脫空、剝離、疏松等缺陷的位置和范圍,以及排水溝、道床的開裂裂縫的位置。
12、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對圍巖層進行注漿加固時,貫穿道床、仰拱二襯結構、第一防水層、初期支護進行打孔,且深入圍巖層;采用高壓注漿的方式及注漿材料a進行注漿;所述注漿材料a采用水泥基注漿料。
13、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對第一防水層漏水、竄水缺陷進行注漿修復時,將注漿材料b注入第一防水層和仰拱二襯結構之間;注漿材料b采用丙烯酸鹽灌漿料。
14、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對仰拱二襯結構滲漏病害進行注漿修復時,根據道床結構的混凝土厚度,在道床結構上進行斜打孔,直至仰拱二襯結構的滲漏病害處;并將長注漿針頭深入至滲漏病害處;且采用注漿材料c進行注漿,所述注漿材料c采用改性環氧樹脂灌漿材料或超細型水泥基灌漿材料。
15、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對道床與仰拱二襯結構間剝離、脫空缺陷進行注漿填充及加固時,在道床結構上垂直打孔,直至道床結構的剝離脫空區,相鄰孔孔距1~2m,孔徑25~50mm;且采用注漿材料d1和注漿材料d2依次進行注漿,所述注漿材料d1包括地鐵道床用水泥基特種灌漿料,所述注漿材料d2包括改性環氧樹脂灌漿材料。
16、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對排水溝、道床及仰拱二襯結構開裂裂縫進行注漿加固時,對于大于0.3mm的開裂裂縫,采用鑿槽法進行擴縫,并距離裂縫300mm進行傾斜45~60°角鉆孔,鉆孔貫穿開裂裂縫,相鄰孔孔距為200–500mm;采用注漿材料e進行注漿封閉,所述注漿材料e采用堵漏寶或環氧砂漿;
17、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對排水溝、道床及仰拱二襯結構開裂裂縫進行注漿加固時,對于小于0.3mm的開裂裂縫,先進行封縫處理,然后距離裂縫300mm進行傾斜45~60°角鉆孔,鉆孔貫穿開裂裂縫,相鄰孔孔距為150~300mm,采用注漿材料f進行注漿,所述注漿材料f為改性環氧樹脂灌漿材料。
18、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對道床排水通道進行防水增強時,在排水溝內設置第二防水層;所述第二防水層采用彈性環氧樹脂防水涂料或聚合物防水灰漿制備,所述第二防水層的厚度為1~2mm。
19、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當道床結構與仰拱二襯結構嚴重剝離、脫空或疏松時,道床結構與仰拱二襯結構還需進行微樁錨固;
20、所述微樁錨固,包括:在道床上緊貼兩軌內側或者外側垂直打30~100mm圓孔至仰拱二襯結構內100~150mm深,內設1根25mm~45mm螺紋管兼注漿管,并在螺紋管的內部灌注速凝型灌漿材料,進行微樁錨固。
2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2、1、我司在采用傳統方案進行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的修復過程中,意外發現:軌道交通道床被反復修復的區域,其地下水水位變化往往較大,且還經常伴隨著圍巖層地質疏松情況的發生,為此,我司發明人進行了系統性檢測調查,發現:影響軌道交通道床修復耐久性的原因,除技術人員公認的道床結構缺陷外,更多的是來源于通常被技術人員所忽視的如下問題:1)圍巖層地質疏松問題,2)地下水水位變化造成水壓增大,從而導致仰拱二襯結構缺陷,使水能夠滲透到道床下,影響道床穩定性,3)仰拱二襯結構施工質量不佳,比如仰拱二襯結構表面處理不到位,道床回填層及道床混凝土澆筑質量差、二襯結構及道床結構界面脫空等問題;因此,本發明上述問題的發現對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的修復方案的選擇和確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2、本發明打破傳統的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進給針對道床結構進行檢查和修復的限制,首次將圍巖層缺陷、仰拱二襯結構缺陷納入監測范圍,并將圍巖層疏松地質、仰拱二襯結構漏水滲水以及道床與仰拱二襯結構間的缺陷一起納入軌道交通道床翻漿冒泥的修復中,其相較于現有技術而言,極大地增強了修復后軌道交通道床的耐久性。
24、3、本發明采用注漿的方式對道床結構的進行修復,相較于傳統技術中更換道床材料的修復方案而言,不僅施工簡便,而且降低了道床結構的修復成本。
25、綜上,本發明各項修復措施綜合作用,極大地提高了修復后的軌道交通道床的強度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