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簡易開口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主要揭示一種開口扳手,尤指具有棘動功能的開口扳手。
背景技術:
請參照美國專利號第2700315號的「OPEN-END RATCHET WRENCH」專利案,其為一種開放式棘輪扳手,在棘輪扳手的一端具有扳手頭(wrench head),扳手頭中形成一個槽(slot 11),槽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棘齒塊(dog 17),棘齒塊通過一個銷(pin 18)樞設于凹座(recess 16)中,使棘齒塊能夠相對扳手頭樞轉,并且棘齒塊的一側通過銷(pin 20)樞設有一個彈簧(spring 19),使棘齒塊在相對扳手頭樞轉的過程中,在自然狀態下會回復到原始位置。然而,棘齒塊通過銷件樞設于棘輪扳手的設計,致使棘輪扳手在制造時必須付出多余的制造及組裝成本,棘輪扳手在使用時,扭轉待驅動件時所需的扭力是由銷件承受,銷件在扳手頭與棘齒塊之間的截面承受使用者扭轉待驅動件所施予扭力而造成的剪力時,因承受面積小,容易造成銷件因受力過大而破壞,同時彈簧亦是通過銷而設于棘輪扳手中,亦有徒增制造及組裝成本的問題。并且,棘輪扳手用以容納棘齒塊的凹座的形狀設計不易加工,必須耗費多余的時間及加工成本才能完成加工,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再者,棘輪扳手在使用時若因棘齒塊角度不正確,以尖角位置接觸待驅動件而欲直接驅動待驅動件時,會因接觸面積過小,造成棘輪扳手棘齒塊或待驅動件其中的一損壞變形。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開放式棘動扳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棘動件樞設于貫穿式樞轉槽的設計,棘動件直接樞設于開口扳手本體能夠有效降低開口扳手的制造及組裝成本,并且開口扳手在作動時,使用者扭轉待驅動件所施予扭力全部皆由棘動件與扳手本體之間的接觸面分擔,有效增強開口扳手的結構強度,增加開口扳手的使用壽命,同時,貫穿式樞轉槽的設計加工容易,能夠有效降低開口扳手本體的制造成本。本實用新型開放式棘動扳手其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棘動件的棘動頭呈圓形柱狀的設計,無論棘動件以任何角度接觸待驅動件,棘動件皆能夠平均分攤受力,維持棘動件的結構強度,增加開口扳手的使用壽命。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簡易開口扳手,其包括有:一個本體,該本體包括有一個握持部及一個工作頭,該握持部能夠供使用者握持以使該本體帶動待驅動件沿該本體的旋轉中心轉動,該工作頭包括有一個第一顎及一個第二顎,該第一顎與該第二顎之間形成一個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能夠容納待驅動件以供該開口扳手驅動待驅動件,該第一顎靠近該容置空間的一側形成一個抵靠面,該第二顎靠近該容置空間的一側形成一個棘動部,該棘動部相對于該抵靠面,該工作頭沿該本體旋轉中心的軸向包括有一個第一外表面及一個第二外表面,該棘動部包括有一個樞轉槽及一個閃避槽,該樞轉槽與該閃避槽沿該本體的旋轉中心軸向貫穿該工作頭的第一外表面及第二外表面,該閃避槽連通該樞轉槽;一個棘動件,該棘動件包括有一個樞轉部及一個抵靠部,該抵靠部連接于該樞轉部,該樞轉部樞設于該樞轉槽,該棘動件能夠相對該本體樞轉,該棘動件的樞轉中心平行于該本體的旋轉中心,該棘動件能夠于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該棘動件于第一位置時,該棘動件的抵靠部脫離該本體的閃避槽,當該棘動件于第二位置時,該棘動件的抵靠部容置于該本體的閃避槽中;一個彈性裝置,該彈性裝置設于該本體與該棘動件之間,該彈性裝置同時抵推于該閃避槽及該抵靠部,該彈性裝置能夠使該棘動件在自然狀態時維持在第一位置。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中,該樞轉槽形成一個缺口,該缺口的寬度形成一個第一距離,該樞轉部沿樞轉中心徑向任兩點之間的最大距離形成一個第二距離,該第二距離大
于該第一距離。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中,該本體沿旋轉軸心的軸向于該樞轉槽的兩端分別沿旋轉軸心的徑向往旋轉軸心凸設有一個卡掣緣,該棘動件樞轉部沿樞轉中心的兩端分別抵靠于所述本體的兩個卡掣緣。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中,該本體沿旋轉軸心的軸向于該樞轉槽的兩端分別沿旋轉軸心的徑向遠離旋轉軸心凹設有一個卡掣緣,該樞轉部沿該棘動件樞轉軸向的兩端分別凹設有一個環槽,所述的兩個環槽中分別套設有一個C型扣環,所述的兩個C型扣環分別抵靠于所述本體的兩個卡掣緣。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中,該本體沿旋轉軸心的軸向于該樞轉部的兩端分別沿旋轉軸心的徑向遠離旋轉軸心凹設有一個卡掣緣,該樞轉部沿該棘動件樞轉軸向的一端凹設有一個環槽,相反于該環槽的一端凸設有一個卡抵緣,該環槽中套設有一個C型扣環,該C型扣環及該卡抵緣分別抵靠于所述本體的兩個卡掣緣。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中,該彈性裝置包括有一個容置槽、一個彈簧及一個頂塊,該容置槽凹設于該閃避槽,該容置槽呈圓孔狀,該彈性裝置的彈簧及頂塊依序容置于該容置槽中,該頂塊受該彈簧彈力推擠而抵靠于該棘動件的抵靠部。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中,該棘動件設有一個容置孔,該彈性裝置為一個彈簧,該彈簧的一端容置于該容置孔中,該彈簧相反于該容置孔的一端抵靠于該本體的閃避槽。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中,該樞轉槽呈圓柱形通孔,該樞轉槽包圍的圓柱形圓周長大于完整圓柱形圓周長的一半。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中,該抵靠部包括有一個銜接段及一個棘動頭,該樞轉部呈圓柱狀,該銜接段連接于該樞轉部的側面,該棘動頭呈圓形柱狀連接于該銜接段,該樞轉部形成一個第一半徑,該棘動頭形成一個第二半徑,該第二半徑小于該第一半徑。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中,該容置空間于該第一顎與該第二顎之間形成一個開口,該第一顎靠近該開口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一開口面,該第二顎靠近該開口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二開口面,該第二顎靠近該容置空間的一側形成一個側面,該第二開口面相對于該第一開口面,該第一開口面與該第二開口面皆呈平面且平行,該抵靠面連接于該第一開口面并與該第一開口面形成一個夾角,該夾角小于180度,該側面呈凹弧狀,該側面連接于該第二開口面。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中,該本體靠近該容置空間的一側于該棘動部與該抵靠面之間形成一個底面,該底面呈凹弧狀,該閃避槽呈凹弧面,該抵靠部呈凸塊狀,該銜接段呈長方形凸塊狀。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棘動件樞設于貫穿式樞轉槽的設計,棘動件直接樞設于開口扳手本體能夠有效降低開口扳手的制造及組裝成本,并且開口扳手在作動時,使用者扭轉待驅動件所施予扭力全部皆由棘動件與扳手本體之間的接觸面分擔,有效增強開口扳手的結構強度,增加開口扳手的使用壽命,同時,貫穿式樞轉槽的設計加工容易,能夠有效降低開口扳手本體的制造成本;棘動件的棘動頭呈圓形柱狀的設計,無論棘動件以任何角度接觸待驅動件,棘動件皆能夠平均分攤受力,維持棘動件的結構強度,增加開口扳手的使用壽命。
圖1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沿圖1中的3-3線所取的剖面圖;圖3A為本實用新型沿圖3所取的局部放大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沿圖1中的4-4線所取的剖面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操作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操作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操作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操作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操作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操作示意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沿圖11中的13-13線所取的剖面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三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三個實施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6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四個實施例的操作示意圖;圖17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四個實施例的操作示意圖;圖18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四個實施例的操作示意圖;圖19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二個使用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0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二個使用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1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二個使用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0_開口扳手;20_本體;21_握持部;22_工作頭;221_第一外表面;222_第二外表面;23_第一顎;231-第一開口面;232_抵靠面;24_第二顎;241_第二開口面;25_容置空間;251-開口 ;252_側面;253_底面;26_棘動部;27_樞轉槽;271_缺口 ;272_卡掣緣;28-閃避槽;29_彈性裝置;291_容置槽;292_彈簧;293_頂塊;30_棘動件;31-樞轉部;311-第三外表面;312-第四外表面;32_抵靠部;33_銜接段;34_棘動頭;R1_第一半徑;R2-第二半徑;10a-開口扳手;20a-本體;21a_握持部;22a_工作頭;221a_第一外表面;222a_第二外表面;23a_第一顎;24a_第二顎;241a_第二開口面;25a-容置空間;251a-開口 ;252a_側面;253a_底面;26a_棘動部;27a_樞轉槽;272a_卡掣緣;28a_閃避槽;29a_彈性裝置;291a_容置槽;292a_彈簧;293a_頂塊;30a_棘動件;31a-樞轉部;311a_第三外表面;312a_第四外表面;32a_抵靠部;33a_銜接段;34a_棘動頭;35a-環槽;36a-C型扣環;10b_開口扳手;20b_本體;21b-握持部;22b-工作頭;221b-第一外表面;222b-第二外表面;23b-第一顎;24b_第二顎;241b_第二開口面;25b-容置空間;251b-開口 ;252b-側面;253b_底面;26b_棘動部;27b_樞轉槽;271b_缺口 ;272b-卡掣緣;28b-閃避槽;29b-彈性裝置;291b_容置槽;292b_彈簧;293b_頂塊;30b-棘動件;31b-樞轉部;311b-第三外表面;312b-第四外表面;32b_抵靠部;33b_銜接段;34b-棘動頭;35b-環槽;36b-C型扣環;37b-卡抵緣;10c-開口扳手;20c_本體;21c-握持部;22c-工作頭;23c-第一顎;232c_抵靠面;24c-第二顎;25c-容置空間;252c-側面;253c-底面;26c_棘動部;27c_樞轉槽;28c-閃避槽;29c_彈性裝置;292c_彈簧;30c-棘動件;31c-樞轉部;32c-抵靠部;33c-銜接段;34c_棘動頭;38c_容置孔;90-待驅動件;D1-第一距離;D2-第二距離;O -夾角。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及剖面圖。本實用新型開口扳手10包括有一個本體20、一個棘動件30及一個彈性裝置29 ;其中:請繼續參照圖3A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剖面結構局部放大圖。該本體20包括有一個握持部21及一個工作頭22,該握持部21能夠供使用者握持以使該本體20帶動待驅動件90 (如圖5所示)沿該本體20的旋轉中心轉動。該工作頭22呈開口狀,該工作頭22包括有一個第一顎23及一個第二顎24。該第一顎23與該第二顎24之間形成一個容置空間25,該容置空間25能夠容納待驅動件90以供該開口扳手10驅動待驅動件90,該容置空間25于該第一顎23與該第二顎24之間形成一個開口 251。請繼續參照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剖面圖。該第一顎23靠近該開口 251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一開口面231,該第一顎23靠近該容置空間25的一側形成一個抵靠面232,該第二顎24靠近該開口 251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二開口面241,該第二顎24靠近該容置空間25的一側形成一個側面252及一個棘動部26。該第二開口面241相對于該第一開口面231,該第一開口面231與該第二開口面241皆呈平面且平行,該抵靠面232連接于該第一開口面231并與該第一開口面231形成一個夾角O,該夾角Θ小于180度,該側面252呈凹弧狀,該側面252連接于該第二開口面241。該棘動部26相對于該抵靠面232,該本體20靠近該容置空間25的一側于該棘動部26與該抵靠面232之間形成一個底面253,該底面253呈凹弧狀。該工作頭22沿該本體20旋轉中心的軸向包括有一個第一外表面221及一個第二外表面222,該第一外表面221與該第二外表面222平行,該棘動部26包括有一個樞轉槽27及一個閃避槽28,該樞轉槽27與該閃避槽28沿該本體20的旋轉中心軸向貫穿該工作頭22的第一外表面221及第二外表面222,該樞轉槽27呈圓柱形通孔,該閃避槽28連通該樞轉槽27,該閃避槽28呈凹弧面,該閃避槽28連通該樞轉槽27后,使該樞轉槽27形成一個缺口 271,該缺口 271的寬度形成一個第一距離D1,該樞轉槽27包圍的圓柱形圓周長大于完整圓柱形圓周長的一半。該本體20沿旋轉軸心的軸向于該樞轉槽27的兩端分別沿旋轉軸心的徑向往旋轉軸心凸設有一個卡掣緣272。該棘動件30包括有一個樞轉部31及一個抵靠部32,該樞轉部31樞設于該樞轉槽27,使該棘動件30能夠相對該本體20樞轉,該棘動件30的樞轉中心平行于該本體20的旋轉中心,該棘動件30能夠于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該棘動件30于第一位置時,該棘動件30的抵靠部32脫離該本體20的閃避槽28,當該棘動件30于第二位置時,該棘動件30的抵靠部32容置于該本體20的閃避槽28中,該樞轉部31沿樞轉中心徑向任兩點之間的最大距離形成一個第二距離D2,該第二距離D2大于該第一距離D1。該樞轉部31呈圓柱狀,該抵靠部32連接于該樞轉部31,該抵靠部32呈凸塊狀。該抵靠部32包括有一個銜接段33及一個棘動頭34,該銜接段33連接于該樞轉部31的側面,該銜接段33呈長方形凸塊狀,該棘動頭34呈圓形柱狀連接于該銜接段33。該樞轉部31形成一個第一半徑R1,該棘動頭34形成一個第二半徑R2,該第二半徑R2小于該第一半徑R1。該棘動件30樞轉部31沿樞轉中心軸向的兩端分別形成一個第三外表面311及相反于該第三外表面311的一個第四外表面312,該第三外表面311與該第四外表面312平行,該樞轉部31樞設于該樞轉槽27時,該第三外表面與311與該第四外表面312不超出該第一外表面221與該第二外表面222之間,該棘動件30樞轉部31沿樞轉中心軸向的兩端分別抵靠于所述本體20的兩個卡掣緣272,所述的兩個卡掣緣272皆以鉚接方式形成,該本體20以鉚固方式確實卡固該棘動件30,使該棘動件30不會沿樞轉中心軸向脫離該本體20(如圖3及圖3A)。該彈性裝置29設于該本體20與該棘動件30之間,該彈性裝置29同時抵推于該閃避槽28及該抵靠部32,該彈性裝置29包括有一個容置槽291、一個彈簧292及一個頂塊293。該容置槽291凹設于該閃避槽28,該容置槽291呈圓孔狀,該彈性裝置29的彈簧292及頂塊293依序容置于該容置槽291中。該頂塊293受該彈簧292彈力推擠而抵靠于該棘動件30的抵靠部32,該彈性裝置29能夠使該棘動件30在未受外力的自然狀態時維持在第一位置,當該棘動件30受到外力而推擠該彈性裝置29時,該彈簧292能夠因為變形而使該頂塊293往該本體20的容置槽291中內縮。請繼續參照圖5及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驅動操作示意圖。當使用者將待驅動件90容置于該開口扳手10的容置空間25中而抵靠于該底面253時(如圖5),能夠握持該握持部21并將該本體20沿旋轉中心順時針方向轉動(如圖6),待驅動件90的兩側將分別抵靠于該抵靠面232及該棘動件30,該本體20沿旋轉方向順時針轉動時,待驅動件90無法抵推該棘動件30往第二位置移動,使待驅動件90能夠被該開口扳手10驅動而達到鎖固或釋放的效果,并且因該抵靠面232連接于該第一開口面231時形成該夾角O,該夾角Θ小于180度,使用者在使用該開口扳手10驅動待驅動件90的過程中,能夠防止待驅動件90在該開口扳手10旋轉的過程中脫出該開口扳手10,該棘動件30沿樞轉中心軸向不凸出該本體20的設計,使該棘動件30能夠相對該本體20樞轉順暢。請繼續參照圖7至圖10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一個實施例的棘動操作示意圖。待驅動件90容置于該開口扳手10的容置空間25中時,當使用者握持該握持部21并將該本體20沿旋轉中心逆時針方向轉動時(如圖7),待驅動件90將抵推該棘動件30往第二位置移動,該本體20的側面252同時提供閃避的效果(如圖8),此時該本體20沿旋轉中心相對待驅動件90旋轉而不具驅動效果,持續的將該本體20沿旋轉中心逆時針方向轉動(如圖9),待驅動件90將持續抵推該棘動件30使該棘動件30越來越靠近第二位置,直至該棘動件30完全容置于該閃避槽28中,待驅動件90無法抵推該棘動件30更加深入該閃避槽28而持續使該本體20旋轉時,該棘動件30將又再次回到第一位置(如圖10),改變該本體20相對于待驅動件90的角度后,能夠繼續通過該開口扳手10驅動待驅動件90使待驅動件90轉動。該棘動件30直接以貫穿方式樞設于該本體20使該開口扳手10容易制造,有助于減低加工及組裝成本,并且該棘動件30的兩端通過鉚接方式固定于該本體20中,整體采用確實卡固的連接方式,結構強度強,因該樞轉部31及該棘動頭34皆呈圓柱狀,能夠平均分散該棘動件30所受的力量,增加該棘動件30的強度。請參照圖11至圖1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二個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及剖面圖。第二個實施例與第一個實施例的差異僅在于該棘動件30a固定于該本體20a的方式,第二個實施例的該本體20a沿旋轉軸心的軸向于該樞轉槽27a的兩端分別沿旋轉軸心的徑向遠離旋轉軸心凹設有一個卡掣緣272a,該樞轉部31a沿該棘動件30a樞轉軸心軸向的兩端分別凹設有一個環槽35a,所述的兩個環槽35a中分別套設有一個C型扣環36a,所述的兩個C型扣環36a分別抵靠于所述本體20a的兩個卡掣緣272a,使該棘動件30a不會沿樞轉中心方軸脫離該本體20a。請參照圖14及圖1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三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及剖面圖。第三個實施例與第二個實施例的差異僅在于該棘動件30b固定于該本體20b的方式,第二個實施例的該本體20b沿旋轉軸心的方向于該樞轉槽27b的兩端分別沿旋轉軸心的徑向遠離旋轉軸心凹設有一個卡掣緣272b,該樞轉部31b沿該棘動件30b樞轉軸心徑向的一端凹設有一個環槽35b,相反于該環槽35b的一端凸設有一個卡抵緣37b,該環槽35b中套設有一個C型扣環36b,該C型扣環36b及該卡抵緣37b分別抵靠于所述本體20a的兩個卡掣緣272b,使該棘動件30b不會沿樞轉中心軸向脫離該本體20b。請參照圖16至圖1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四個實施例的操作示意圖。第四個實施例與先前的實施例的差異在于第四個實施例的該棘動件30c設有一個容置孔38c,該彈性裝置29為一個彈簧292c,該彈簧292c的一端容置于該容置孔38c中,相反于該容置孔38c的一端抵靠于該本體20c的閃避槽28c,當使用者將待驅動件90容置于該開口扳手IOc的容置空間25c中而抵靠于該底面253c時,并握持該握持部21c將該本體20c沿旋轉中心方向順時針轉動,待驅動件90的兩側將分別抵靠于該抵靠面232c及該棘動部26c,該本體20c沿旋轉方向順時針轉動時,待驅動件90無法抵推該棘動件30c往第二位置移動,使待驅動件90能夠被該開口扳手IOc驅動而達到鎖固或釋放的效果,當使用者握持該握持部21c并將該本體20c沿旋轉中心逆時針方向轉動時,待驅動件90將抵推該棘動件30c往第二位置移動,該本體20c的側面252c同時提供閃避的效果,此時該本體20c沿旋轉中心相對待驅動件90旋轉而不具驅動效果,直至該棘動件30c完全容置于該閃避槽28c中,該彈簧292c因變形而使容置于該容置孔38c的部位增加。請參照圖19至圖2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第二個使用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的棘動結構亦能夠實施于不同形式的扳手,在此所列舉的范例為活動扳手,除能夠使活動扳手達成本實用新型的棘動效果,同時具有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優點。就以上所述可以歸納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1.為本實用新型開放式棘動扳手,其中棘動件樞設于貫穿式樞轉槽的設計,棘動件直接樞設于開口扳手本體能夠有效降低開口扳手的制造及組裝成本,并且開口扳手在作動時,使用者扭轉待驅動件90所施予扭力全部皆由棘動件與扳手本體之間的接觸面分擔,有效增強開口扳手的結構強度,增加開口扳手的使用壽命,同時,貫穿式樞轉槽的設計加工容易,能夠有效降低開口扳手本體的制造成本。2.為本實用新型開放式棘動扳手,其中棘動件的棘動頭呈圓形柱狀的設計,無論棘動件以任何角度接觸待驅動件90,棘動件皆能夠平均分攤受力,維持棘動件的結構強度,增加開口扳手的使用壽命。
權利要求1.一種簡易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個本體,該本體包括有一個握持部及一個工作頭,該握持部能夠供使用者握持以使該本體帶動待驅動件沿該本體的旋轉中心轉動,該工作頭包括有一個第一顎及一個第二顎,該第一顎與該第二顎之間形成一個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能夠容納待驅動件以供該開口扳手驅動待驅動件,該第一顎靠近該容置空間的一側形成一個抵靠面,該第二顎靠近該容置空間的一側形成一個棘動部,該棘動部相對于該抵靠面,該工作頭沿該本體旋轉中心的軸向包括有一個第一外表面及一個第二外表面,該棘動部包括有一個樞轉槽及一個閃避槽,該樞轉槽與該閃避槽沿該本體的旋轉中心軸向貫穿該工作頭的第一外表面及第二外表面,該閃避槽連通該樞轉槽; 一個棘動件,該棘動件包括有一個樞轉部及一個抵靠部,該抵靠部連接于該樞轉部,該樞轉部樞設于該樞轉槽,該棘動件能夠相對該本體樞轉,該棘動件的樞轉中心平行于該本體的旋轉中心,該棘動件能夠于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該棘動件于第一位置時,該棘動件的抵靠部脫離該本體的閃避槽,當該棘動件于第二位置時,該棘動件的抵靠部容置于該本體的閃避槽中; 一個彈性裝置,該彈性裝置設于該本體與該棘動件之間,該彈性裝置同時抵推于該閃避槽及該抵靠部,該彈性裝置能夠使該棘動件在自然狀態時維持在第一位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該樞轉槽形成一個缺口,該缺口的寬度形成一個第一距離,該樞轉部沿樞轉中心徑向任兩點之間的最大距離形成一個第二距離,該第二距離大于該第一距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沿旋轉軸心的軸向于該樞轉槽的兩端分別沿旋轉軸心的徑向往旋轉軸心凸設有一個卡掣緣,該棘動件樞轉部沿樞轉中心的兩端分別抵靠于所述本體的兩個卡掣緣。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 簡易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沿旋轉軸心的軸向于該樞轉槽的兩端分別沿旋轉軸心的徑向遠離旋轉軸心凹設有一個卡掣緣,該樞轉部沿該棘動件樞轉軸向的兩端分別凹設有一個環槽,所述的兩個環槽中分別套設有一個C型扣環,所述的兩個C型扣環分別抵靠于所述本體的兩個卡掣緣。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沿旋轉軸心的軸向于該樞轉部的兩端分別沿旋轉軸心的徑向遠離旋轉軸心凹設有一個卡掣緣,該樞轉部沿該棘動件樞轉軸向的一端凹設有一個環槽,相反于該環槽的一端凸設有一個卡抵緣,該環槽中套設有一個C型扣環,該C型扣環及該卡抵緣分別抵靠于所述本體的兩個卡掣緣。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該彈性裝置包括有一個容置槽、一個彈簧及一個頂塊,該容置槽凹設于該閃避槽,該容置槽呈圓孔狀,該彈性裝置的彈簧及頂塊依序容置于該容置槽中,該頂塊受該彈簧彈力推擠而抵靠于該棘動件的抵靠部。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該棘動件設有一個容置孔,該彈性裝置為一個彈簧,該彈簧的一端容置于該容置孔中,該彈簧相反于該容置孔的一端抵靠于該本體的閃避槽。
8.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該樞轉槽呈圓柱形通孔,該樞轉槽包圍的圓柱形圓周長大于完整圓柱形圓周長的一半。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該抵靠部包括有一個銜接段及一個棘動頭,該樞轉部呈圓柱狀,該銜接段連接于該樞轉部的側面,該棘動頭呈圓形柱狀連接于該銜接段,該樞轉部形成一個第一半徑,該棘動頭形成一個第二半徑,該第二半徑小于該第一半徑。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該容置空間于該第一顎與該第二顎之間形成一個開口,該第一顎靠近該開口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一開口面,該第二顎靠近該開口的一側形成一個第二開口面,該第二顎靠近該容置空間的一側形成一個側面,該第二開口面相對于該第一開口面,該第一開口面與該第二開口面皆呈平面且平行,該抵靠面連接于該第一開口面并與該第一開口面形成一個夾角,該夾角小于180度,該側面呈凹弧狀,該側面連接于該第二開口面。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簡易開口扳手,其特征在于,該本體靠近該容置空間的一側于該棘動部與該抵靠面之間 形成一個底面,該底面呈凹弧狀,該閃避槽呈凹弧面,該抵靠部呈凸塊狀,該銜接段呈長方形凸塊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簡易開口扳手包括有本體及棘動件,工作頭包括有第一顎及第二顎,第一顎與第二顎之間形成容置空間,第二顎靠近容置空間的一側形成棘動部,棘動部包括有樞轉槽及閃避槽,樞轉槽與閃避槽沿本體的旋轉中心軸向貫穿本體的兩面,棘動件包括有樞轉部及抵靠部,抵靠部連接于樞轉部,樞轉部樞設于樞轉槽,抵靠部選擇性的容置于閃避槽,棘動件樞設于貫穿式樞轉槽的設計,棘動件直接樞設于開口扳手本體能夠有效降低開口扳手的制造及組裝成本,并且開口扳手在作動時,使用者扭轉待驅動件所施予扭力全部皆由棘動件與扳手本體之間的接觸面分擔,有效增強開口扳手的結構強度,增加開口扳手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25B13/46GK202964486SQ20122056575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30日
發明者黃秉文 申請人:志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