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包括切割機筒體,在切割機筒體內設置有上安裝板、下安裝板,在上安裝板與下安裝板之間安裝有切割機構,在切割機筒體上方設置有進料斗,在切割機筒體內部安裝有一個傾斜的分隔篩板,在分隔篩板最低位置上設置有出料口,將所述進料斗改造成細料出口,在切割機筒體上部側壁安裝進料管,在分隔篩板下方的切割機筒體上安裝有進風口。本實用新型改變了細料的運動方向,將原料中合格的細料從細料出口排出,而不再經過切割機構,同時將切割好的藥材從細料口排出,完全解決了細料反復經過切割機構切割作用的目的,同時解決了粉料的堆積問題,使得傳動電機的空間得到保證,避免藥品堆積造成的散熱等問題。
【專利說明】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藥器械,具體是指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中藥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獨特的療效和較少的副作用受到全球廣大患者的推崇。但中藥的煎煮方法非常講究,從器具到火候,先煎后下,烊化沖服,但煎煮費時,服用攜帶不便。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提出:“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制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傳統的手工煎藥方式都是使用藥罐在開放狀態下進行,使得煎藥質量和保存成為困擾中藥療效的兩大難題。長期以來,手工煎藥質量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們的一大難題,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加水量的問題,加水量的多少應以藥物的重量、體積以及水能力、治療功效而定。但在手工煎藥的實際過程中,加水量相當難控制,按常規一般90克應加水300ml,現在一貼藥多的達800克,甚至更多,體積連22cm的藥鍋都裝不下。如果水不加夠,則要無法煎透,水加足了,煎出的藥汁又大大超過,結果往往是連渣帶汁的都進了垃圾桶。二是煎煮的時間問題。中藥一般涉及一煎二煎、文火武火的問題,這在實際過程很難控制。加上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經常沒有條件或沒有時間煎藥。同時,因為煎藥機真空包裝使得藥液保存時間達到50—70天,可冷藏,而手工煎藥只能保存2-3天。煎藥機的出現可以說是中醫中藥史上一次較大的改革。
[0003]如圖1所示,目前的藥材切割機主要包括切割機筒體,在切割機筒體I內設置有上安裝板、下安裝板,在上安裝板與下安裝板之間安裝有切割機構,在切割機筒體I上方設置有進料斗,在切割機筒體內部安裝有一個傾斜的分隔篩板,在分隔篩板最低位置上設置有出料口。使用時,往料斗內添加藥材,藥材在重力作用下從上至下進入到切割機筒體內,切割機構對藥材進行切割作用,經過切割的合格細料從過濾篩板落下,積累在切割機筒體底部,而顆粒較大的藥材則從出料口分離出來并再次進入到進料斗,進行循環切割。在其工作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切割后的細料堆積在切割機筒體底部,如果搬運不及時,則會造成堵塞,容易將驅動電機等部件埋沒,造成散熱不及時,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從進料斗進入的原藥材中有可能有一部分合格的細料,如果經過再次切割,很可能造成顆粒過小而不能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解決目前的中藥切割機存在的上述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0006]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包括切割機筒體,在切割機筒體內設置有上安裝板、下安裝板,在上安裝板與下安裝板之間安裝有切割機構,在切割機筒體上方設置有進料斗,在切割機筒體內部安裝有一個傾斜的分隔篩板,在分隔篩板最低位置上設置有出料口,將所述進料斗改造成細料出口,在切割機筒體上部側壁安裝進料管,在分隔篩板下方的切割機筒體上安裝有進風口。本實用新型是在現有的藥材切割機上做出的改進,其改進點有三處:第一,將進料口的位置改變,由原來的正上方進料改成側方位進料;第二,在切割機筒體上安裝一個進風口,進風口位于分隔篩板下方,且讓進風口的風能夠分布在整個分隔篩板上而不存在通風盲區;第三,將細料由底部堆積存放的方式改為由細料出口從頂部輸出的方式。傳統的中藥材切割機進過如此改造后,改變了細料的運動方向,將進風口通入調節好的風力后,將原料中合格的細料從細料出口排出,而不再經過切割機構,同時將切割好的藥材從細料口排出,完全解決了細料反復經過切割機構切割作用的目的,同時解決了粉料的堆積問題,使得傳動電機的空間得到保證,避免藥品堆積造成的散熱等問題。
[0007]所述切割機構包括轉軸,轉軸頂部通過軸承固定安裝在上安裝板上,轉軸的下端通過軸承安裝在下安裝板上,并在其末端安裝有驅動電機,在切割機筒體內安裝有多個環繞在轉軸上的固定刀,在轉軸上設置有與固定刀相匹配的活動刀。具體地講,切割機構包括轉軸,轉軸可以自由轉動,其傳動機構是位于下安裝板下方的驅動電機,通過固定刀與活動刀的相對運動從而完成對藥品的切割。
[0008]在所述轉軸上還設置有兩個限位器,固定刀與活動刀均位于兩個限位器之間。為了保持固定刀和活動刀之間的位置關系,可以通過在轉軸上設置兩個限位器,將刀具部分限制在兩個限位器之間,從而保持固定刀與活動刀之間的壓力,有利于完成切割作業,提高切割的效率。
[0009]在所述切割機筒體上還設置有檢修窗。由于藥材中難免存在異物而導致的切割裝置停產時,需要將其拆除,為了減少拆除工作,可以通過設置檢修窗的方式,打開檢修窗,將異物拖出后,在進行修理和維護,達到減少工作量的目的。
[0010]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0011]I本實用新型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傳統的中藥材切割機進過如此改造后,改變了細料的運動方向,將進風口通入調節好的風力后,將原料中合格的細料從細料出口排出,而不再經過切割機構,同時將切割好的藥材從細料口排出,完全解決了細料反復經過切割機構切割作用的目的,同時解決了粉料的堆積問題,使得傳動電機的空間得到保證,避免藥品堆積造成的散熱等問題;
[0012]2本實用新型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通過在轉軸上設置兩個限位器,將刀具部分限制在兩個限位器之間,從而保持固定刀與活動刀之間的壓力,有利于完成切割作業,提高切割的效率;
[0013]3本實用新型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由于藥材中難免存在異物而導致的切割裝置停產時,需要將其拆除,為了減少拆除工作,可以通過設置檢修窗的方式,打開檢修窗,將異物拖出后,在進行修理和維護,達到減少工作量的目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0015]圖1為現有的的藥材切割裝置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7]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
[0018]1-切割機筒體,2_上安裝板,3_下安裝板,4_分隔篩板,5-出料口,6-進料斗,7-細料出口,8-進料管,9-進風口,10-轉軸,11-驅動電機,12-固定刀,13-活動刀,14-限位器,15-檢修窗。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實施例
[0020]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包括切割機筒體1,在切割機筒體I內設置有上安裝板2、下安裝板3,在上安裝板2與下安裝板2之間安裝有轉軸10,轉軸10頂部通過軸承固定安裝在上安裝板2上,轉軸10的下端通過軸承安裝在下安裝板3上,并在其末端安裝有驅動電機11,在切割機筒體I內安裝有多個環繞在轉軸10上的固定刀12,在轉軸10上設置有與固定刀12相匹配的活動刀13,在轉軸10上還設置有兩個限位器14,固定刀12與活動刀13均位于兩個限位器14之間,在兩個限位器14之間的切割機筒體I上設置有一個檢修窗15 ;在切割機筒體I內部安裝有一個傾斜的分隔篩板4,在分隔篩板4最低位置上設置有出料口 5,在分隔篩板4下方的側壁上安裝有進風口 9,進風口 9與高壓氣源連接,在切割機筒體I上方設置有細料出口 7,在切割機筒體I上部側壁安裝進料管8。
[0021]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包括切割機筒體(1),在切割機筒體(I)內設置有上安裝板(2)、下安裝板(3),在上安裝板(2)與下安裝板(3)之間安裝有切割機構,在切割機筒體(I)上方設置有進料斗(6),在切割機筒體(I)內部安裝有一個傾斜的分隔篩板(4),在分隔篩板(4)最低位置上設置有出料口(5),其特征在于:將所述進料斗(6)改造成細料出口(7),在切割機筒體(I)上部側壁安裝進料管(8),在分隔篩板(4)下方的切割機筒體(I)上安裝有進風口(9)。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機構包括轉軸(10),轉軸(10)頂部通過軸承固定安裝在上安裝板(2)上,轉軸(10)的下端通過軸承安裝在下安裝板(3)上,并在其末端安裝有驅動電機(11),在切割機筒體(I)內安裝有多個環繞在轉軸(10)上的固定刀(12),在轉軸(10)上設置有與固定刀(12)相匹配的活動刀(13)。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轉軸(10)上還設置有兩個限位器(14),固定刀(12)與活動刀(13)均位于兩個限位器(14)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中藥藥材的切割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切割機筒體(I)上還設置有檢修窗(15 )。
【文檔編號】B26D7/06GK203485227SQ201320590460
【公開日】2014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5日
【發明者】張仁勇 申請人:都江堰申都中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