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釘或釘子固定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具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一端能相對第二支架的一端靠近或遠離,第一支架的一端設有至少兩個勾連部件,第二支架的一端設有至少一個勾連部件,第二支架的至少一個勾連部件能穿插于第一支架的兩個勾連部件之間,所述螺釘或釘子能插入第一支架的勾連部件和第二支架的勾連部件并被第一支架的勾連部件和第二支架的勾連部件固定。本實用新型避免了在錘擊釘子時使用手進行抓持所帶來釘子彎曲、手部容易受傷等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當螺釘型號較小或者連接位置處于較為狹小的空間內時,用手抓持非常困難,視線容易被遮擋,螺釘易掉落等問題;且使用過程中螺釘或釘子的擱置或撤出極為便利。
【專利說明】螺釘或釘子固定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一種用于夾持螺釘或釘子的裝置,特別是一種在旋擰螺釘或錘擊釘子的過程中用于夾持螺釘或者釘子的固定器。
【背景技術】
[0002]螺釘和釘子是生產生活中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連接件,將螺釘旋擰至連接位置或者將釘子錘擊至連接位置,即可實現較為緊固地連接。在旋擰螺釘或者固定釘子的過程中,使用者通常采用一只手抓持螺釘或者釘子,另一只手使用螺絲刀或者錘子進行旋擰或者錘擊動作,以將螺釘或者釘子旋擰或者錘擊至連接位置。用手進行抓持螺釘或者釘子,一方面,因為是手抓持,所以使用者一般不敢用較大力,螺釘和釘子常因此而彎曲,盡管如此,也經常會出現抓持螺釘或者釘子的手被螺絲刀或者錘子擊中而受傷;另一方面,當螺釘或者釘子型號較小或者連接位置處于較為狹小的空間內時,用手進行抓持非常困難,視線容易被遮擋,且螺釘或者釘子也較易掉落,使旋擰或者錘擊較為困難。
[0003]目前,出現了帶有磁性的螺絲刀,該螺絲刀可以在旋擰過程中可以對螺釘產生一定的吸附力,從而避免螺釘在旋擰過程中產生掉落。不過,使用這種螺絲刀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一只手對螺釘進行抓持,且對螺釘的材質有一定要求,并不能廣泛進行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解決擰螺釘和釘釘子不便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螺釘或釘子固定器,能夠在螺釘或者釘子在被旋擰或錘擊的過程中,能夠被抓持于連接位置,并防止螺釘或釘子由于受力過小而產生彎曲,避免使用者手部被擊中受傷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當螺釘或者釘子型號較小或者連接位置處于較為狹小的空間內時,用手抓持困難,視線容易被遮擋,螺釘或者釘子較易掉落等問題;且使用過程中螺釘或釘子的擱置或撤出極為便利
[0005]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的一端能相對第二支架的一端靠近或遠離,第一支架的一端設有至少兩個勾連部件,第二支架的一端設有至少一個勾連部件,勾連部件能鉤掛螺釘或釘子,第二支架上的至少一個勾連部件能插于第一支架上的兩個勾連部件之間,所述螺釘或釘子能插入第一支架上的勾連部件和第二支架上的勾連部件并被第一支架上的勾連部件和第二支架上的勾連部件固定。
[0006]勾連部件的一端為能鉤掛所述螺釘或釘子的固定部,勾連部件的另一端為連接部,連接部與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連接。
[0007]固定部為環狀結構,該環狀結構包括外圓和內圓,所述螺釘或釘子頭部的直徑小于所述環狀結構的內圓直徑。
[0008]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垂直于該環狀結構所在的平面,或者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平行于該環狀結構所在的平面。
[0009]該環狀結構的厚度為0.4mm,該環狀結構的外圓直徑為12mm,該環狀結構的內圓直徑為8mm。
[0010]固定部為問號狀結構。
[0011]第一支架的一端設有兩個勾連部件,兩個勾連部件之間的距離在4mm,第二支架的一端設有一個勾連部件。
[0012]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和第二支架的另一端相連接形成為U型結構或V型結構。
[0013]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為彎折結構。
[0014]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呈L型。
[001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避免了在旋擰螺釘或者錘擊釘子時使用手進行抓持所帶來的螺釘或釘子彎曲、手部容易受傷等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當螺釘或者釘子型號較小或者連接位置處于較為狹小的空間內時,用手抓持困難,視線容易被遮擋,螺釘或者釘子較易掉落等問題;且使用過程中螺釘或釘子的擱置或撤出極為便利。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螺釘或釘子固定器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0017]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問號狀結構的固定部。
[0019]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方式。
[0020]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方式使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23]附圖標記說明:
[0024]121.第一支架,122.第二支架,20.勾連部件,201.連接部,202.固定部,21.第一勾連部件,22.第二勾連部件,23.第三勾連部件,30.固定空間,100.釘子。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26]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螺釘或釘子固定器,所述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具有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第一支架121的一端(如圖1所示為下端)能靠近或遠離第二支架122的一端(如圖1所示為下端),第一支架121的一端設有至少兩個勾連部件20,第二支架122的一端設有至少一個勾連部件20,勾連部件20能鉤掛螺釘或釘子’第二支架122上的至少一個勾連部件20能穿插于第一支架121上的兩個勾連部件20之間,螺釘或釘子100能插入第一支架121上的勾連部件20和第二支架122上的勾連部件20并被第一支架121上的勾連部件20和第二支架122上的勾連部件20勾住固定。
[0027]由于螺釘或釘子100被第一支架121的至少兩個勾連部件20和第二支架122的至少一個勾連部件20施加了方向相反的力,螺釘或釘子100在旋擰或者錘擊過程中,能夠被該螺釘或釘子固定器穩固抓持于需要設置釘子100的連接位置,使用者不需要用手抓持釘子100,可以使足夠的力進行旋擰或錘擊,能有效避免螺釘或釘子100由于受力過小而產生彎曲,也避免了使用者手部可能會被擊中而受傷的問題。[0028]在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勾連部件20為金屬制成,勾連部件20的一端為能鉤掛螺釘或釘子100的固定部202,另一端為連接部201,連接部201與第一支架121或第二支架122連接。固定部202可以為環狀結構,且螺釘或釘子100能夠穿過所述環狀結構的內環,即固定部202為環狀結構,該環狀結構包括外圓和內圓,所述螺釘或釘子頭部的直徑小于所述環狀結構的內圓直徑,如圖4所示。或者,固定部202也可以為問號狀結構,如圖2所示。
[0029]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可以垂直于該環狀結構所在的平面,如圖1和圖4所示,或者為了便于釘釘子,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還可以平行于該環狀結構所在的平面,如圖5所示。另外,該環狀結構的厚度為0.4mm,該環狀結構的外圓直徑為12mm,該環狀結構的內圓直徑為8mm,該環狀結構的寬度為2mm。
[0030]在如圖4所示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支架121的一端設有兩個勾連部件20,兩個勾連部件20具體是第一勾連部件21和第三勾連部件23,第一勾連部件21和第三勾連部件23之間的距離為4mm。第二支架122的一端設有一個勾連部件20,該勾連部件20為第二勾連部件22。
[0031]在一個可行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支架121的另一端和第二支架122的另一端相連接,形成為U型結構或V型結構。
[0032]為了便于抓持操作,并避免在操作過程中手部遮擋視線,如圖3所示,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為彎折結構。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大致呈L型。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還可以為活動式結構,如圖6所示,第一支架121由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組成,兩個支桿之間通過螺釘和螺母(圖中未示)連接,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之間的夾角可以通過螺釘和螺母調節后固定,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之間的夾角為100°?120°。第二支架122的結構與第一支架121相同。
[0033]下面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固定器的使用方法:
[0034]第一支架121的下端設置第一勾連部件21和第三勾連部件23,并使第一勾連部件21和第三勾連部件23之間形成一定距離;第二支架122的下端設有第二勾連部件22,并使得第二勾連部件22能夠插設于第一勾連部件21和第三勾連部件23之間。向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同時施加一個相向的力,使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相互靠近,并使第二勾連部件22插設于第一勾連部件21和第三勾連部件23之間,形成固定空間30,如圖4所示,將釘子100擱置于固定空間30內。撤掉向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施加的力,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回彈,由于第一勾連部件21、第二勾連部件22和第三勾連部件23對釘子100的鉤掛,釘子100被固定于固定空間30內。用錘子錘擊釘子100至連接位置,當釘子100穩固于連接位置時,再次向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施加一個相向的力,將本實用新型的螺釘或釘子固定器自釘子100的上端撤出。
[0035]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而且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各組成部分并不僅限于上述整體應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描述的各技術特征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一項單獨采用或選擇多項組合起來使用,因此,本實用新型理所應當地涵蓋了與本案創新點有關的其他組合及具體應用。
【權利要求】
1.一種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包括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第一支架(121)的一端能相對第二支架(122)的一端靠近或遠離,第一支架(121)的一端設有至少兩個勾連部件(20),第二支架(122)的一端設有至少一個勾連部件(20),勾連部件(20)能鉤掛螺釘或釘子,第二支架(122)上的至少一個勾連部件(20)能插于第一支架(121)上的兩個勾連部件(20)之間,所述螺釘或釘子能插入第一支架(121)上的勾連部件(20)和第二支架(122)上的勾連部件(20)并被第一支架(121)上的勾連部件(20)和第二支架(122)上的勾連部件(20)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勾連部件(20)的一端為能鉤掛所述螺釘或釘子的固定部(202),勾連部件(20)的另一端為連接部(201),連接部(201)與第一支架(121)或第二支架(122)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固定部(202)為環狀結構,該環狀結構包括外圓和內圓,所述螺釘或釘子頭部的直徑小于所述環狀結構的內圓直徑。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垂直于該環狀結構所在的平面,或者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平行于該環狀結構所在的平面。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其特征在于,該環狀結構的厚度為0.4mm,該環狀結構的外圓直徑為12mm,該環狀結構的內圓直徑為8mm。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固定部(202)為問號狀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121)的一端設有兩個勾連部件(20),兩個勾連部件(20)之間的距離為4mm,第二支架(122)的一端設有一個勾連部件(20)。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121)的另一端和第二支架(122)的另一端相連接形成為U型結構或V型結構。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為彎折結構。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螺釘或釘子固定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22)呈L型。
【文檔編號】B25B23/00GK203804927SQ201420220999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30日
【發明者】吳澤群 申請人:吳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