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反力矩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反力矩裝置,涉及汽車制造領域。解決擰緊工具在擰緊螺栓過程中,擰緊的螺栓產生的反作用力通過擰緊工具傳遞到手臂,從而使得長期使用過程中對手臂造成疲勞傷害的問題。其中所述反力矩裝置,包括:與擰緊工具連接的反力矩本體;移動導軌,所述反力矩本體設置于所述移動導軌上,沿所述移動導軌在第一方向上進行位置變換,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為沿生產線側邊的槽鋼移動所述移動導軌的移動方向。這樣可以使擰緊工具擰緊螺栓過程中產生的反作用力,通過移動導軌泄于槽鋼上,不僅減輕擰緊過程中產生的反作用力直接作用于工人的手臂而造成的傷害,而且降低人力浪費和提高生產效率。
【專利說明】一種反力矩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制造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反力矩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同類產品,一般采用反力矩裝置與擰緊工具結合,吊裝在生產線橫梁上。在操作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是裝置笨重,取用需仰頭、抬高手臂,移動費時費力,影響生產效率,同時在螺栓擰緊過程中,擰緊反作用力通過反力裝置傳遞到手臂,長期使用,對手臂造成疲勞傷害等。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反力矩裝置,解決擰緊工具在擰緊螺栓過程中,擰緊的螺栓產生的反作用力通過擰緊工具傳遞到手臂,從而使得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對手臂造成疲勞傷害的問題。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反力矩裝置,包括:
[0005]與擰緊工具連接的反力矩本體;
[0006]移動導軌,所述反力矩本體設置于所述移動導軌上,沿所述移動導軌在第一方向上進行位置變換,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為沿生產線側邊的槽鋼移動的所述移動導軌的移動方向。
[0007]其中,所述反力矩裝置還包括:
[0008]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上,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移動調節裝置,所述反力矩本體通過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與所述移動導軌連接。
[0009]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包括:
[0010]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的至少一第一軸,所述第一軸沿所述第二方向設置;和
[0011]與所述第一軸相配合的第一軸承,通過所述第一軸與所述第一軸承相配合完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動位置調節。
[0012]其中,所述反力矩裝置還包括:
[0013]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上,且處于第三方向上的第二移動調節裝置,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分別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反力矩本體分別與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所述第二移動調節裝置以及所述移動導軌連接。
[0014]進一步的,所述第二移動調節裝置包括:
[0015]連接于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的至少一第二軸,所述第二軸沿所述第三方向設置;和
[0016]與所述第二軸相配合的第二軸承,通過所述第二軸與所述第二軸承相配合完成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移動位置調節。
[0017]其中,所述反力矩裝置還包括一連接塊,所述連接塊上設置有分別插設所述第一軸和所述第二軸的孔。
[0018]其中,所述反力矩裝置還包括:
[0019]設置于一預設高度的工作臺上的托盤,所述托盤設置于所述反力矩裝置正下方位置處。
[0020]進一步的,所述反力矩本體通過連接機構與所述擰緊工具連接,其中所述連接機構包括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上具有一個孔的平臺。
[0021]進一步的,所述平臺的一側邊緣向靠近所述工件一側的方向彎折90度。
[0022]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3]本實用新型的方案中,在擰緊工具擰緊工件的螺栓時,螺栓會產生反作用在擰緊工具上,由于擰緊工具與反力矩本體連接,且反力矩本體設置在移動導軌上,從而使得反作用力通過移動導軌泄掉,這樣不僅減輕了擰緊過程中產生的反作用力直接作用于工人的手臂而造成的傷害,而且降低了人力浪費,同時提高了生產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反力矩裝置示意圖;
[0025]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反力矩裝置的執行流程圖。
[0026]附圖標記說明:
[0027]1-反力矩本體,11-第一軸,12-第二軸,13-移動導軌,2-擰緊工具,21-彎頭,3-滑柱,4-工件,5-托盤,6-裝壓裝置,7-槽鋼,8-連接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使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0029]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擰緊工具2在擰緊工件4上的螺栓過程中,由于擰緊的螺栓產生的反作用力通過擰緊工具2傳遞到手臂,從而使得長期使用過程中對手臂造成疲勞傷害;同時在操作反力矩裝置過程,因為裝置笨重且安裝位置不正確而影響到生產效率;并且在加工工件4時,很難對準的工件4,也會影響工作效率的問題。提供一種反力矩裝置,不僅能夠消除擰緊螺栓產生的反作用力對人手臂造成的疲勞傷害,而且使反力矩裝置從頭上下降到胸前腹部位置處,從而減少取用時仰頭、抬高手臂等多余動作。這樣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還具有使用輕便靈巧和省時省力的優點,同時還能快速、準確的使擰緊工具2對正螺栓,提高了生產效率。
[003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反力矩裝置,包括:
[0031]與擰緊工具2連接、用于減小擰緊工具2擰緊工件4上的螺柱時所產生反作用力的反力矩本體I ;其中所述擰緊工具2通過彎頭21擰緊加工件4與滑柱3之間的螺栓。
[0032]移動導軌13,所述反力矩本體I設置于所述移動導軌13上,沿所述移動導軌13在第一方向上進行位置變換,移動導軌13設置于槽鋼7上,所述第一方向為沿生產線側邊的槽鋼7移動的所述移動導軌13的移動方向。
[0033]在擰緊工具2擰緊工件4的螺栓時,螺栓會產生反作用,由于擰緊工具2與反力矩本體I相連接,反作用力就可以通過連接的反力矩本體I進行泄力,同時由于所述反力矩本體I設置于所述移動導軌13上,從而通過改變反力矩本體I安裝位置,將反力矩本體I通過移動導軌13連接在生產線側邊的槽鋼7上,使得反作用力被泄于線體槽鋼7上。這樣對操作者不產生反作用力,不僅減少或者消除了擰緊過程中反作用力對操作者的傷害,而且提高了使用者舒適度。
[0034]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中,上述工件4可以是指轉向節,也可以是指滑柱3。任何可以使用反力矩裝置進行工作的工件4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在此不一一舉例。
[0035]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方向是指X向(如圖1所示的方向)。
[0036]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中,上述反力矩裝置中可以設置裝壓裝置6,用于將螺栓和螺母裝配按壓在一起的裝置。
[0037]如果不能快速且準確的使擰緊工具2對正工件4的螺栓,會降低生產效率,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反力矩裝置中,還包括:
[0038]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I上,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移動調節裝置,所述反力矩本體I通過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與所述移動導軌13連接。其中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用于使所述反力矩本體I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進行位置變換。
[0039]通過反力矩本體I上的第二方向(Y向)的第一軸11承在擰緊加工件4時,可以實現反力矩裝置在Y向的調節,可以快速、準確的使擰緊工具2對正螺栓,使安裝過程快速、準確,提高了生產效率。
[0040]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中,上述第二方向是指Y向(如圖1所示的方向)。
[0041]如果通過螺栓的擰進或者擰出作為移動調節裝置,存在生產、安裝和使用不方便的問題,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反力矩裝置中,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包括:
[0042]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I的至少一第一軸11,所述第一軸11沿所述第二方向設置;
[0043]和
[0044]與所述第一軸11相配合的第一軸11承,通過所述第一軸11與所述第一軸11承相配合完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動位置調節。
[0045]通過將第一軸11和第一軸11承相互配合安裝于反力矩本體I上,使第一軸11實現轉動,而控制第一軸11軸向和徑向的移動,這樣可以方便調節移動位置,可以實現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動。
[0046]上述軸承可分為好多種,滾針類軸承、調心球類、深溝球類或者調心滾子類等等。軸承除了有支撐承擔徑向載荷,還可以控制軸作軸向和徑向的移動。本實用新型優選直線軸承。
[0047]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上述至少第一軸11包括多個第一軸11,多個第一軸11之間是相互連接的作用在反力矩本體I上,如圖1所示的兩個Y向的直線軸承,通過連接片連接在一起作用。
[0048]如果不能快速且準確的使擰緊工具2對正工件4的螺栓,生產效率會變低,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反力矩裝置中,還包括:
[0049]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I上,且處于第三方向上的第二移動調節裝置,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分別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三方向分別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示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反力矩裝置分別與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所述第二移動調節裝置以及所述移動導軌13連接。其中所述第二移動調節裝置用于使所述反力矩本體I沿第三方向上進行位置變換;所述第三方向平行于工作臺平面。
[0050]如果通過外界的傳送帶或者螺栓的擰進或者擰出作為移動調節裝置,存在安裝和使用不方便的問題,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反力矩裝置,所述第二移動調節裝置包括:
[0051]連接于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的至少一第二軸12,所述第二軸12沿所述第三方向設置;和
[0052]與所述第二軸12相配合的第二軸12承,通過所述第二軸12與所述第二軸12承相配合完成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移動位置調節。
[0053]通過將第二軸12和第二軸12承相互配合安裝于反力矩本體I上,使第二軸12實現轉動,而控制第二軸12軸向和徑向的移動,這樣可以方便調節移動位置,可以實現在第三方向上的移動。這樣通過反力矩本體I上第三方向(Z向)的第二軸12承,在擰緊加工件4時,可以實現反力矩本體I在Z向位置的調節,使得擰緊工具2快速、準確的使擰緊工具2對正螺栓,使安裝過程快速、準確,提高了生產效率。
[0054]上述軸承可分為好多種,滾針類軸承、調心球類、深溝球類或者調心滾子類等等。軸承除了有支撐承擔徑向載荷,還可以控制軸作軸向和徑向的移動。本實用新型優選直線軸承。
[005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上述至少第二軸12包括多個第二軸12,多個第二軸12之間是相互連接的作用在反力矩本體I上,如圖1所示的兩個Z向的直線軸承,通過連接片連接在一起作用。
[0056]上述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通過移動導軌13及反力矩本體I上的第二方向(Y向)的第一軸11承及第三方向(Z向)的第二軸12承,在擰緊加工件4時,可以實現擰緊工具2快速、準確的使擰緊工具2對正螺栓,與安裝螺栓空間坐標式對正,使安裝過程快速、準確,提聞了生廣效率。
[0057]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的舉例如下。
[0058]舉例一:反力矩裝置加工工件4的使用流程。
[0059]將工件4總成放入指定位置,通過手柄拉動反力矩裝置在移動導軌13上滑動,實現擰緊工具2與工件4的X向對正,然后通過反力矩裝置在Y向上的直線軸承,實現擰緊工具2與工件4Y向對正,再通過反力矩裝置在Z向上的直線軸承,實現擰緊工具2與工件4Z向對正,使得擰緊工具2在X向、Y向以及Z向上的對正,啟動擰緊,在加工完成工件4后,退出反力矩裝置及擰緊工具2,取出工件4。
[0060]在其他工件4或者其它位置處均適用該使用反力矩裝置的使用流程。
[0061]舉例二:假設工件4為反力矩裝置擰緊轉向節與滑柱3。
[0062]在擰緊轉向節與滑柱3總成連接螺栓時,將輪邊總成、滑柱3總成放入指定位置,通過手柄拉動反力矩裝置在移動導軌13上滑動,實現擰緊工具2與工件4的X向對正,然后通過反力矩裝置在Y向上的直線軸承,實現擰緊工具2與工件4Y向對正,再通過反力矩裝置在Z向上的直線軸承,實現擰緊工具2與工件4Z向對正,使得擰緊工具2在X向、Y向以及Z向上的對正,啟動擰緊,在加工完成工件4后,退出反力矩裝置及擰緊工具2,取出工件4。
[0063]由于需要將第一移動調節裝置和第二移動調節裝置合理的安裝在反力矩本體I上,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反力矩裝置中,還包括一連接塊8,所述連接塊8上設置有分別插設所述第一軸11和所述第二軸12的孔。
[0064]由于反力矩裝置笨重,如果取用需仰頭、抬高手臂,移動費時費力,而且影響生產效率,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反力矩裝置中,還包括:
[0065]設置于一預設高度的工作臺上的托盤5,所述托盤5設置于所述反力矩裝置正下方位置處。其中,所述預設高度是指人體腰腹部的位置處,此位置方便用戶操作;其中反力矩裝置設置于所述反力裝置正下方位置處是為了使反力矩裝置重心穩定的安放在平臺上的一個安裝位置,其他能夠達到此效果的位置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66]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的托盤5,將托盤5設置在預設高度的工作臺上,可以改變傳統反力矩裝置的安裝位置,使其從頭上下降到腰腹位置,消除了擰緊工具2吊裝,取用時仰頭、抬高手臂等多余動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還具有使用輕便靈巧、省時省力的優點。
[0067]使用傳統吊裝在生產線橫梁使反力矩本體I和擰緊工具2結合在一起,操作復雜不方便用戶使用,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反力矩裝置中,所述反力矩本體I通過連接機構與所述擰緊工具2連接,其中所述連接機構包括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I上具有一個孔的平臺,其中所述平臺上的孔具有用于穿設所述擰緊工具2。
[0068]將擰緊工具2通過連接機構的平臺連接于反力矩本體I上,然后操作工可以將反力矩本體I和擰緊工具2均處于同一預設高度的工作臺上進行工作,用戶不用抬頭去操作擰緊工具2,通過螺栓快速、準確、省時省力的將零部件裝配在一起,使連接螺栓快速、準確的擰緊到規定力矩值,從而保證裝配連接的力矩要求,也方便用戶使用。
[0069]為了使擰緊工具2能夠準確且穩定的進行操作螺栓,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反力矩裝置中,所述平臺的一側邊緣向靠近所述工件4 一側的方向彎折90度。
[0070]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反力矩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與擰緊工具連接的反力矩本體; 移動導軌,所述反力矩本體設置于所述移動導軌上,沿所述移動導軌在第一方向上進行位置變換,其中所述第一方向為沿生產線側邊的槽鋼移動的所述移動導軌的移動方向。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力矩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上,且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的第一移動調節裝置,所述反力矩本體通過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與所述移動導軌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反力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包括: 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的至少一第一軸,所述第一軸沿所述第二方向設置;和 與所述第一軸相配合的第一軸承,通過所述第一軸與所述第一軸承相配合完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動位置調節。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反力矩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上,且處于第三方向上的第二移動調節裝置,其中所述第三方向分別與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反力矩本體分別與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所述第二移動調節裝置以及所述移動導軌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反力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動調節裝置包括: 連接于所述第一移動調節裝置的至少一第二軸,所述第二軸沿所述第三方向設置;和 與所述第二軸相配合的第二軸承,通過所述第二軸與所述第二軸承相配合完成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移動位置調節。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反力矩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連接塊, 所述連接塊上設置有分別插設所述第一軸和所述第二軸的孔。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力矩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設置于一預設高度的工作臺上的托盤,所述托盤設置于所述反力矩裝置正下方位置處。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力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矩本體通過連接機構與所述擰緊工具連接,其中所述連接機構包括連接于所述反力矩本體上具有一個孔的平臺。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反力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臺的一側邊緣向靠近所述工件一側的方向彎折90度。
【文檔編號】B25B29/00GK203918947SQ201420247351
【公開日】2014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14日
【發明者】楊文君, 來燦軍, 董鷗, 劉海濤, 王偉績, 趙喜龍 申請人:北京海納川汽車底盤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