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測量、鉗工制作等領域,特別是一種用于在大型套類零件的端面上進行劃線的一種直徑劃線裝置。
背景技術:
在生產實踐中經常需要劃線,當在大型套類零件的端面上進行經過圓心劃線時需要大尺寸的量具,既不方便操作,劃線精度也不高,還沒有一個比較理想的工具能夠滿足工程上的這一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直徑劃線裝置,能讓使用者方便、精確劃線。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所述一種直徑劃線裝置主要由卡簧I,套I,推力球軸承I,墊圈I,螺母I,軸I,活動架,軸II,推力球軸承II,墊圈II,螺母II,卡簧II,套II,固定架,螺母III,推力球軸承III,壓板,軸III,套III,卡簧III和條形尺構成。所述卡簧I、所述卡簧II和所述卡簧III相同。所述套I、所述套II和所述套III相同。所述推力球軸承I、所述推力球軸承II和所述推力球軸承III相同。所述螺母I、所述螺母II和所述螺母III相同。所述墊圈I、所述墊圈II相同。所述軸I和所述軸III相同,有卡簧槽I,下圓柱I,矩形孔,上圓柱I和螺紋I。所述軸II有卡簧槽II,下圓柱II,中間圓柱,上圓柱II和螺紋II。所述固定架有扁平孔,圓孔I,固定架條形孔和固定架條形沉孔。所述活動架有圓孔II,扁平條和活動架條形孔。所述套I與所述軸I的所述下圓柱I配合。所述套III與所述軸III的所述下圓柱I配合。所述套II與所述軸II的所述下圓柱II配合。所述卡簧I與所述軸I的所述卡簧槽I配合。所述卡簧III與所述軸III的所述卡簧槽I配合。所述卡簧II與所述軸II的所述卡簧槽II配合。所述軸I的所述上圓柱I與所述活動架的所述圓孔II配合。所述軸II的所述上圓柱II與所述固定架的所述圓孔I配合。所述軸III的所述上圓柱I與所述固定架的所述固定架條形孔配合。所述壓板與所述固定架條形沉孔配合。所述推力球軸承I與所述軸I的所述上圓柱I配合。所述推 力球軸承III與所述軸III的所述上圓柱I配合。所述推力球軸承II與所述軸II的所述上圓柱II配合。所述螺母I與所述軸I的所述螺紋I配合。所述螺母III與所述軸III的所述I螺紋螺紋配合。所述螺母II與所述軸II的所述螺紋II配合。所述矩形孔與所述固定架條形孔垂直。所述條形尺與所述矩形孔配合。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所述一種直徑劃線裝置結構合理,劃線方法操作方便,劃線精度高。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本實用新型的圖形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爆炸圖。
圖3是所述軸I、所述軸III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所述軸I、所述軸III的工程圖。
圖5是所述軸II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所述固定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所述活動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應用舉例示意圖。
圖中,1.卡簧I,2.套I,3.推力球軸承I,4.墊圈I,5.螺母I,6.軸I,7.活動架,8.軸II,9.推力球軸承II,10.墊圈II,11.螺母II,12.卡簧II,13.套II,14.固定架,15.螺母III,16.推力球軸承III,17.壓板,18.軸III,19.套III,20.卡簧III,21.條形尺,22.卡簧槽I,23.下圓柱I,24.矩形孔,25.上圓柱I,26.螺紋I,27.卡簧槽II,28.下圓柱II,29.中間圓柱,30.上圓柱II,31.扁平孔,32.圓孔I,33.固定架條形孔,34.固定架條形沉孔,35.圓孔II,36.扁平條,37.活動架條形孔,38.工件,39.螺紋II。
具體實施方式
所述一種直徑劃線裝置主要由所述卡簧I(1),所述套I(2),所述推力球軸承I(3),所述墊圈I(4),所述螺母I(5),所述軸I(6),所述活動架(7),所述軸II(8),所述推力球軸承II(9),所述墊圈II(10),所述螺母II(11),所述卡簧II(12),所述套II (13),所述固定架(14),所述螺母III(15),所述推力球軸承III(16),所述壓板(17),所述軸III(18),所述套III(19),所述卡簧III(20)和所述條形尺(21)構成,如圖1、圖2。
所述軸I(6)的所述矩形孔(24)有面A,所述軸III(18)的所述矩形孔(24)有面A,如圖3。
所述下圓柱I(23)和所述上圓柱I(25)同軸,其中心軸線為O1O2。所述軸I(6)的中心軸線O1O2與所述軸I(6)的面A重合。所述軸III(18)的中心軸線O1O2與所述軸III(18)的面A重合。如圖4。
所述下圓柱II(28)和所述上圓柱II(30)同軸。
所述矩形孔(24)與所述固定架條形孔(33)垂直。所述矩形孔(24)的中心軸線與所述固定架條形孔(33)的中心軸線垂直相交于所述圓孔I(32)的中心軸線。如圖6。
所述圓孔II(35)的中心軸線與所述活動架條形孔(37)的中心軸線垂直相交。如圖7。
所述條形尺(21)與所述矩形孔(24)配合。所述軸I(6)的所述上圓柱I(25)與所述活動架(7)的所述圓孔II(35)配合。所述軸II(8)的所述上圓柱II(30)與所述固定架(14)的所述圓孔I(32)配合。所述軸III(18)的所述上圓柱I(25)與所述固定架(14)的所述固定架條形孔(33)配合。
如圖8,設點A2、A1、C1、C2四點共線且經過大圓圓心O。點A2、B2、C2位于大圓上。設A1、B1、C1分別為三個直徑相等的小圓圓心。三個小圓均與大圓相切,切點分別為A2、B2、C2。B2、B1、O共線。
根據平面幾何原理知,若A2C2為直徑,則A2B2與B2C2垂直。反之,若A2B2與B2C2垂直,則A2C2為直徑。
根據平面幾何原理知,因為A2A1=B2B1,A2O=B2O,所以A2B2與A1B1平行。同理可證,B2C2與B1C1平行。
于是,若A2C2為直徑,則A2B2與B2C2垂直,A1B1與B1C1垂直。反之,若A1B1與B1C1垂直,A2B2與B2C2垂直,則A2C2為直徑。
由此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原理是正確的。
使用時,將所述條形尺(21)分別插入所述軸I(6)的所述矩形孔(24)和所述軸III(18)的所述矩形孔(24),并使所述軸I(6)的面A和所述軸III(18)的面A與所述條形尺(21)的面B重合。如圖9。
劃線步驟如下:
步驟I:將需要劃線的大型工件水平放置,將欲劃線的端面朝上,將本實用新型的器材放入欲劃線的大型工件內孔;
步驟II:將所述條形尺(21)放在欲劃線的端面上并貼合,將所述軸II(8)的所述中間圓柱(29)的下端面放在欲劃線的端面上并貼合;
步驟III:使裝配在所述軸II(8)上的所述套II(13)與工件內孔相切。移動所述活動架(7),使裝配在所述軸I(6)上的所述套I(2)與工件內孔相切。移動所述軸III(18),使裝配在所述軸III(18)上的所述套III(19)與工件內孔相切;
步驟IV:將劃線針緊靠所述條形尺(21)的面B,在欲劃線的端面上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