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折刀。
背景技術:
折刀便于攜帶,節省存放空間,為生活和野外生存常用工具。傳統的折刀為兩段式折刀,由刀身和刀柄組成,刀柄上設置有刀身容置槽。為了保證折刀在折疊狀態下不露出刀尖,折刀刀身的長度通常涉及為刀柄長度的90%左右,刀身長度有限。此外,反復折疊過程中,會造成刀身與刀柄的軸接處穩固性降低,刀體打開后易造成自傷,因此,為了保證折刀結構的穩定性,必須加裝額外的卡鎖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穩定、刀身長度長的折刀。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三段式折刀,包括刀柄和刀體,刀柄為雙段結構,包括軸接的主刀柄與輔助刀柄;刀體為三段結構,包括主刀體、輔助刀體I及輔助刀體II,輔助刀體I及輔助刀體II分別與主刀體軸接,且輔助刀體I還與輔助刀柄軸接,輔助刀體II還與主刀柄軸接。
作為優選:主刀柄包括與輔助刀體II結構相匹配的容置槽II,輔助刀體II與主刀柄的軸接處位于容置槽II內部;輔助刀體II上設置有與主刀體結構匹配的主刀體容置槽。
作為優選:輔助刀柄包括與輔助刀體I結構相匹配的容置槽I,輔助刀體I與輔助刀柄的軸接處位于容置槽I內。
作為優選:主刀柄與輔助刀柄相對的一側設置有互相匹配的限位卡合結構。
更進一步的:限位卡合結構為形狀和位置相匹配的限位凸起和限位槽,限位凸起位于主刀柄或輔助刀柄上,相應的,限位槽位于輔助刀柄或主刀柄上。
作為優選:主刀體上設置有定位栓,位于輔助刀體I和輔助刀體II之間,靠近刀柄的一側;輔助刀體I及輔助刀體II均設置有定位槽,輔助刀體I及輔助刀體II繞各自與主刀體的連接軸相對轉動到位置極限時,定位槽與定位栓卡合。
作為優選:主刀柄上設置有指孔。
作為優選:指孔外側設置有攻擊凸起。
作為優選:主刀體的一側或雙側開有刀刃,輔助刀體II上,與輔助刀體I相背離的一側開有刀刃。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與傳統的兩段式折刀不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三段式折刀,其刀體包括主刀體、輔助刀體I和輔助刀體II,折刀打開后,輔助刀體I和輔助刀體II共同作用形成一段功能刀體,因此,該折刀的刀體的長度可達到傳統折刀的刀體長度的兩倍左右。由于設計了輔助的卡合結構,折刀打開后及閉合過程中都能保證刀體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折刀閉合狀態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折刀半開狀態下結構示意圖。
圖3為折刀半開狀態下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折刀全開狀態下結構示意圖。
其中:101-主刀柄,102-輔助刀柄,201-主刀體,202-輔助刀體I,203-輔助刀體II,301-軸I,302-軸II,303-軸III,304-軸IV,305-軸V,401-容置槽I,402-容置槽II,403-主刀體容置槽,501-限位凸起,502-限位槽,6-定位栓,7-定位槽,8-指孔,9-攻擊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
三段式折刀,包括刀柄和刀體,刀柄為雙段結構,包括主刀柄101與輔助刀柄102,二者通過軸I301軸接;刀體為三段結構,包括主刀體201、輔助刀體I202及輔助刀體II203,輔助刀體I202及輔助刀體II203分別通過軸II302和軸III303與主刀體201軸接,且輔助刀體I202還通過軸V305與輔助刀柄102軸接,輔助刀體II203還通過軸IV304與主刀柄101軸接。
主刀體201的一側或雙側開有刀刃,輔助刀體II203上,與輔助刀體I202相背離的一側開有刀刃。
三段式折刀折疊狀態下如圖1所示,使用時,將主刀體201向刀柄的外側轉動,主刀體201此時繞軸II302和軸III30轉動;主刀體201轉出過程中,向主刀體201刀尖外側拔動主刀體201,帶動輔助刀體I202和輔助刀體II203分別繞軸V305和軸IV304轉動,同時會帶動兩段式刀柄打開,主刀柄101和輔助刀柄102繞軸I301相向轉動。如圖2所示,為三段式折刀半開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為三段式折刀完全打開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在圖2的狀態下,輔助刀體I202和輔助刀體II203已經打開到極限,當從圖2的狀態向圖4的狀態打開的過程中,輔助刀體I202和輔助刀體II203以及輔助刀柄102和主刀柄101均相對轉動,當轉動到另一極限時,輔助刀體I202和輔助刀體II203相對的一面向接觸,輔助刀柄 102和主刀柄101相對的一面向接觸,露出完整的刀體。
使用結束后,將主刀柄101與輔助刀柄102打開,到圖2所示的狀態后,繼續將輔助刀體I202向靠近輔助刀體202的方向、將輔助刀體II203向靠近主刀柄101的方向轉動,并將主刀體201向靠近輔助刀體II203的一側旋轉,折疊結束后,三段式折刀恢復到圖1所示的折疊狀態。
實施例2
除以下不同外,其他結構同實施例1。
主刀柄101包括與輔助刀體II203結構相匹配的容置槽II402,輔助刀體II203與主刀柄的軸接處位于容置槽II402內部;輔助刀體II203上設置有與主刀體201結構匹配的主刀體容置槽403。
輔助刀柄102包括與輔助刀體I202結構相匹配的容置槽I401,輔助刀體I202與輔助刀柄102的軸接處位于容置槽I401內。
其打開和折疊的過程同實施例1。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折刀折疊后,輔助刀體I202將被折疊到容置槽I401內,輔助刀體II203將被折疊到容置槽II402內部,主刀體201將被折疊到主導體容置槽403內。
實施例3
除以下不同外,其他結構同實施例1和實施例2。
為了保證折刀打開后結構的穩定性、安全性,本實施例設計了可使折刀開啟后實現固定、限位等功能的卡合結構,分別位于刀柄處和刀體處。
主刀柄101與輔助刀柄102相對的一側設置有互相匹配的限位卡合結構。
限位卡合結構為形狀和位置相匹配的限位凸起501和限位槽502,限位凸起501位于主刀柄101或輔助刀柄102上,相應的,限位槽502位于輔助刀柄102或主刀柄101上。當折刀完全打開到如圖4所示的狀態時,限位凸起501卡在限位槽502內,限制主刀柄101和輔助刀柄102之間的相互運動。
主刀體201上設置有定位栓6,位于輔助刀體I202和輔助刀體II203之間,靠近刀柄的一側;輔助刀體I202及輔助刀體II203均設置有定位槽7,輔助刀體I202及輔助刀體II203繞各自與主刀體201的連接軸相對轉動到位置極限時,即折刀完全打開到圖4所示的狀態時,定位槽7與定位栓6卡合,限制主刀體201、輔助刀體I202和輔助刀體II203之間的相對運動。
實施例4
除以下不同外,其他同實施例1、實施例2和實施例3。
主刀柄101上設置有指孔7,折刀使用過程中,手指穿過指孔7,手掌握住刀柄,使用更 方便,使刀不易脫手,且可保護持刀手。刀在開合的過程中,手指不必從指孔7中抽出,借助指孔7的作用,可單手實現折刀的開合,使折刀的開合更順暢。
指孔7外側設置有攻擊凸起8,當折刀用作野戰刀時,具有輔助攻擊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