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配件,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汽車內開啟手柄總成中的減震結構。
背景技術:
汽車的內開啟手柄總成,普遍是卡接在車門內壁上,手柄在手柄總成內圍繞手柄轉軸轉動,外接彈簧以實現復位。當手柄復位時,彈簧的彈性勢能釋放,讓手柄同車門內壁發生撞擊,產生撞擊噪音。為了抑制這種噪音,保持車內乘員的舒適性,普遍的降噪手段是在手柄總成內朝向把手復位方向設置一個軟質的緩沖塊,當把手受彈簧釋放的彈性勢能驅動發生復位運動時,將首先撞擊到該緩沖塊,緩沖塊受壓變形,吸收能量,消減了把手撞擊車門時的噪音。公開號為“CN204139795U”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車門內開把手降噪裝置”,包括內開車門把座,內開車門把座上轉動連接把手,在內開車門把座上對應于把手轉座轉動下壓的底部位置設置有第一減震塊,在內開車門把座還設置有第二減震塊,所述第二減震塊的連接端連接于內開車門把座側部的限位孔中。該技術方案在設置傳統緩沖塊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二減震塊,此第二減震塊雖然位置與第一減震塊不同,但是基本的減震思路還是一致的,即通過碰撞變形進行吸能。該類方案的問題在于,由于減震塊是可變形的,因此在手柄回彈碰撞到減震塊時,會受到慣性繼續超越初始位置對減震塊進行壓縮,如果減震塊的厚度不足,手柄很可能繼續沿著既有軌跡向前滑行,直至與車門內壁發生撞擊,仍然產生噪音。如果減震塊足夠厚,手柄無法接觸到車門內壁,則手柄的動能會完全傳遞到減震塊上,減震塊在被壓縮后無法向手柄釋放彈性勢能,勢必將該部分勢能釋放在車門內壁上,仍然會產生持續較長時間的低頻振動,推動車門內壁產生共振,發出噪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車門內開啟手柄總成的減震吸能降噪效果不佳,從而提供一種減震吸能降噪效果較好的汽車內開啟手柄減震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汽車內開啟手柄減震結構,包括手柄、基座和設于基座上的減震塊,手柄上設有轉軸通孔,基座上相應的設有手柄轉軸,兩者匹配在一起將手柄連接在基座上,手柄轉軸上還套接有手柄彈簧,使手柄在圍繞手柄轉軸旋轉后可以自動復位,其特征是,所述基座在靠近手柄的內側端設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的自由端與手柄內側端圓柱面緊配合。
本方案最大的發明點在于使用一個限位塊來和手柄內側端的圓柱面產生緊配合,這種緊配合讓手柄內側端圓柱面在手柄剛開始圍繞手柄轉軸旋轉、進行復位時,就產生了相應的摩擦阻力。當手柄受到彈簧釋放的彈性勢能驅動而彈回時,該限位塊首先對手柄施加摩擦力,消耗部分轉動勢能,同時減緩轉動速度,當手柄的轉動速度比較慢、攜帶能量已經被消減的時候,再與預設的減震塊發生碰撞,就可以大大減少手柄復位過頭、撞擊車門內壁的可能。
作為優選,所述手柄內側端的圓柱面設有若干軸向凹槽。在手柄內側端的圓柱面設計出軸向凹槽,限位塊在該凹槽處將無法與手柄內側端接觸,這樣的設計具有兩個意義:一是減輕摩擦力對該對摩擦副之間的表面磨損,延長使用壽命,二是改善打開手柄時的手感,避免生澀感。
作為優選,所述軸向凹槽的表面與所述手柄內側端的圓柱面平滑過渡。平滑過渡使限位塊在劃過圓柱面與軸向凹槽的連接部位時,具有平順的過渡感。
作為優選,所述限位塊的材質為硬質塑膠。采用硬質塑膠為材料,限位塊在具有足夠強度的同時稍具變形能力,一方面可以快速將受力傳遞到基座進行消散,一方面自身的形變也具有消能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減震吸能降噪效果較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圖1的A向剖視圖,
圖4是手柄內側端部與限位塊的在關閉狀態的位置關系圖,
圖5是手柄內側端部與限位塊的在半開狀態的位置關系圖,
圖6是手柄內側端部與限位塊的在開啟狀態的位置關系圖。
其中:1手柄,2基座,3鎖止鈕,4減震塊,11手柄內側端,12轉軸通孔,21限位塊,111軸向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圖2所示的實施例,一種汽車內開啟手柄減震結構,包括手柄1、基座2和設于基座上的減震塊4,手柄上設有轉軸通孔12,基座上相應的設有手柄轉軸,兩者匹配在一起將手柄連接在基座上,手柄轉軸上還套接有手柄彈簧,使手柄在圍繞手柄轉軸旋轉后可以自動復位。基座在靠近手柄的內側端設有限位塊21,限位塊與手柄內側端圓柱面緊配合。如圖3所示,在本例中,限位塊的形狀類似凸出的桿狀物,其自由端具有圓滑過渡的形狀。手柄內側端的圓柱面上設有若干軸向凹槽,本例中是設置了1條軸向凹槽,軸向凹槽的表面與手柄內側端的圓柱面之間平滑過渡。限位塊的材質為硬質塑膠,本例中選用了PC+ABS的組合材料,在保證強度的同時稍具彈性。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汽車內開啟手柄減震結構,如圖6所示,當手柄從最大打開位置,即開啟狀態向關閉位置運動時,手柄內側端的圓柱面首先與限位塊進行接觸,兩者之間的摩擦力消減了一部分手柄的勢能;如圖5所示,當手柄旋轉一定角度后,與限位塊相對的位置由接觸手柄內側端部的圓柱面換成了軸向凹槽,接觸消失,導致摩擦力也消失,手柄可以自由的受彈性勢能驅動進行旋轉;如圖4所示,當手柄繼續旋轉到即將靠近車門內壁時,手柄內側端圓柱面與限位塊再次緊貼,產生摩擦力,對手柄攜帶的剩余彈性勢能再次消減。最后,隨著手柄旋轉至初始位置,其攜帶的勢能也大部分被消減吸收,剩余的則通過觸及減震塊得以釋放,不再產生復位過度后與車門內壁的撞擊。本方案的優勢在于從手柄的回彈初始階段就開始介入消能,減震降噪的效果顯著。如果在手柄內側端圓柱面設置多個軸向凹槽,則限位塊能在手柄內側端圓柱面的整個旋轉復位過程中多次與圓柱面接觸,整個中間過程中均可產生消能效果,則減震降噪的效果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