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升降器領域。
背景技術:
汽車玻璃升降器的功能是實現車門玻璃的上升和下降,有效改善車內空氣流通狀況,避免車內產生異味,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降低車內溫度。使車內顯得寬敞明亮。
專利申請號為“201520506223.5”,名稱為“車窗用升降器”的實用新型專利中公開了一種汽車車窗升降器(本專利亦為本申請人所擁有),其包括電機安裝板、設置在電機安裝板上的驅動電機、繩索部件、卷繞所述繩索部件的卷輪、滑軌、滑動設置在所述滑軌上的滑動支座,所述滑動支座包括用于滑動設置在所述滑軌上的滑板,在所述滑板兩側固定設置有滑塊,還包括用于固定車窗用的固定架,在所述固定架上設置有滑槽,所述滑塊設置于所述滑槽內。
上述升降器在實際使用時極其容易產生噪音,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進以將噪音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汽車車窗升降器。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汽車車窗升降器,包括電機安裝板、設置在電機安裝板上的驅動電機、繩索部件、卷繞所述繩索部件的卷輪、滑軌、滑動設置在所述滑軌上的滑動支座,所述滑動支座包括用于滑動設置在所述滑軌上的滑板,在所述滑板兩側固定設置有滑塊,還包括用于固定車窗用的固定架,在所述固定架上設置有滑槽,所述滑塊設置于所述滑槽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上設置有第一導向部件間隔所述第一導向部件設置的兩個第二導向部件,所述第一導向部件包括卡爪和在所述卡爪下方設置墊塊,在所述墊塊上設置有兩個第一弧形凸起部,所述第二導向部件上設置有配合滑軌的槽,在槽的兩相對側壁上設置有第二弧形凸起部。
上述技術方案中,在所述滑塊上套設有減振墊片。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電機安裝板上設置有相互嚙合的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所述第一齒輪通過所述電機驅動,所述卷輪與所述第二齒輪固定。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電機安裝板上設置有孔,在孔外設置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上設置有第三弧形凸起部,所述第一齒輪穿過所述孔并且其一側端面與所述第三弧形凸起部頂靠。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驅動電機通過緊固螺栓固定在所述電機安裝板上,所述緊固螺栓的螺栓頭下端面具有斜齒。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汽車車窗升降器通過合理設置導向部件,并且在導向部件上設置弧形凸起部以避免其在給予滑動支座提供導向時相互之間產生的面摩擦,因此最終使得車窗升降器在車窗升降時噪音得以被降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滑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電機安裝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電機安裝板和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的配合示意圖。
圖5為緊固螺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參見圖1至圖5,汽車車窗升降器,包括電機安裝板1、設置在電機安裝板1上的驅動電機2、繩索部件3、卷繞所述繩索部件3的卷輪6、滑軌4、滑動設置在所述滑軌4上的滑動支座5,所述滑動支座5包括用于滑動設置在所述滑軌4上的滑板50,在所述滑板兩側固定設置有滑塊52,還包括用于固定車窗用的固定架51,在所述固定架上設置有滑槽51a,所述滑塊52設置于所述滑槽51a內,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50上設置有第一導向部件50a間隔所述第一導向部件50a設置的兩個第二導向部件50b,所述第一導向部件50a和所述第二導向部件50b之間呈三角形分布,所述第一導向部件50a包括卡爪100和在所述卡爪100下方設置墊塊101,在所述墊塊101上設置有兩個第一弧形凸起部102,所述第二導向部件50b上設置有配合滑軌4的槽200,在槽200的兩相對側壁上設置有第二弧形凸起部201。通過合理設置導向部件,并且在導向部件上設置弧形凸起部以避免其在給予滑動支座提供導向時相互之間產生的面摩擦,因此最終使得車窗升降器在車窗升降時噪音得以被降低。
在所述滑塊50上套設有減振墊片53。所述電機安裝板1上設置有相互嚙合的第一齒輪10和第二齒輪11,所述第一齒輪10通過所述電機2驅動,所述卷輪6與所述第二齒輪11固定。所述電機安裝板1上設置有孔7,在孔7外設置有支撐架8,所述支撐架8上設置有第三弧形凸起部80,所述第一齒輪10穿過所述孔7并且其一側端面與所述第三弧形凸起部80頂靠。所述驅動電機2通過緊固螺栓9固定在所述電機安裝板1上,所述緊固螺栓9的螺栓頭下端面具有斜齒90。上述結構首先通過特殊的緊固螺栓使得電機在被固定于電機安裝板1時幾乎不會發生與電機安裝板1之間的位置偏移,并且由于將第一齒輪10和支撐架8之間的面接觸改變為第一齒輪10和第三弧形凸起部80之間的點接觸,這又進一步降低了在電機安裝板上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