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茶葉搖青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茶葉搖青機。
背景技術:
搖青是茶葉制作工序中的一道工序,即搖青工序。通過對搖青的機械運動力和機械摩擦力進行不同組合試驗,以探明搖青不同機械力對青葉理化變化及茶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機械運動力增強葉梢組織的輸導機能,協調茶湯呈味物質,具有內在效應;機械摩擦力造成葉細胞損傷,使茶多酚酶促氧化,誘發香氣,具有外在效應;運動力與摩擦力二者應協調配合,才能形成茶所特有的香高味醇品質。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茶葉搖青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茶葉搖青機,包括支撐腳、底蓋、通風管、鼓風機、導向環、噴淋主管、噴淋支管、頂蓋、搖青筒和水泵,所述頂蓋的下端與底蓋的上端均安裝有連接桿,所述搖青筒的上下兩端內壁上與連接桿的環面上均設置有螺紋,所述頂蓋上開設有規則分布的出風孔,所述噴淋支管規則分布在噴淋主管與搖青筒之間,所述噴淋支管的后端伸入搖青筒的內部,所述噴淋支管為搖青筒與噴淋主管的導通結構,所述噴淋主管的下端安裝有進水管,所述水泵安裝在進水管的右端,所述水泵安裝在水箱中,所述噴淋支管的右下方設置有觀察窗,所述底蓋的下端開設有規則分布的安裝孔,所述底蓋的下端安裝有規則分布的支撐腳,所述支撐腳的下端安裝有墊腳,所述鼓風機安裝在搖青筒的下端左右兩側,所述鼓風機的上端安裝有導向環,所述導向環的內側安裝有防護網,所述通風管為鼓風機與底蓋的導通結構。
優選的,所述墊腳上設置有防滑紋。
優選的,所述底蓋與搖青筒之間為可拆卸連接。
優選的,所述頂蓋與搖青筒之間為可拆卸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茶葉搖青機利用在搖青筒內形成的旋風對茶葉施加機械摩擦力和機械運動力,確保了葉梢組織的輸導機能與茶多酚酶促氧化,在保障了茶葉機械摩擦力和機械運動力的同時,向搖青筒內釋放適當的水分,以確保茶葉走水過程中有一定的水分含量差和保持葉肉細胞的生理機能,避免死青的大量產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頂蓋、底蓋和搖青筒的分解圖。
圖中:1、墊腳,2、支撐腳,3、底蓋,4、通風管,5、鼓風機,6、導向環,7、防護網,8、噴淋主管,9、噴淋支管,10、頂蓋,11、出風孔,12、搖青筒,13、觀察窗,14、進水管,15、水泵,16、水箱,17、連接桿,18、螺紋,19、安裝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茶葉搖青機,包括支撐腳2、底蓋3、通風管4、鼓風機5、導向環6、噴淋主管8、噴淋支管9、頂蓋10、搖青筒12和水泵15,頂蓋10的下端與底蓋3的上端均安裝有連接桿17,搖青筒12的上下兩端內壁上與連接桿17的環面上均設置有螺紋18,頂蓋10上開設有規則分布的出風孔11,噴淋支管9規則分布在噴淋主管9與搖青筒12之間,噴淋支管9的后端伸入搖青筒12的內部,噴淋支管9為搖青筒12與噴淋主管8的導通結構,噴淋主管9的下端安裝有進水管14,水泵15安裝在進水管14的右端,水泵15安裝在水箱16中,噴淋支管9的右下方設置有觀察窗13,底蓋3的下端開設有規則分布的安裝孔19,底蓋3的下端安裝有規則分布的支撐腳2,支撐腳2的下端安裝有墊腳1,墊腳1上設置有防滑紋,鼓風機5安裝在搖青筒12的下端左右兩側,鼓風機5的上端安裝有導向環6,導向環6的內側安裝有防護網7,通風管4為鼓風機5與底蓋3的導通結構,底蓋3與搖青筒12之間為可拆卸連接,頂蓋10與搖青筒12之間為可拆卸連接。
工作原理:使用時,打開頂蓋10,放入茶葉,關閉頂蓋10,鼓風機5向搖青筒12內輸入風力以形成旋風,利用在搖青筒12內形成的旋風對茶葉施加機械摩擦力和機械運動力,確保了葉梢組織的輸導機能與茶多酚酶促氧化,在保障了茶葉機械摩擦力和機械運動力的同時,向搖青筒12加適當的水分,以確保茶葉走水過程中有一定的水分含量差和保持葉肉細胞的生理機能,避免死青的大量產生。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