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軸承拆裝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軸流泵底端軸承拆裝模具。
背景技術:
軸流泵的底端軸承安裝位置距軸底部垂直距離有450mm,而一般使用的機械拉碼爪子最長延伸300mm,無法正常收爪,且軸流泵底端是3柄軸承疊加安裝,就算加長爪長,機械拉碼也不夠力度將其拉出。以往軸流泵大修時,只能用切割機割破軸承,極容易傷到軸面,且工作量大,存在安全隱患。同時,在安裝底部3柄軸承時,由于是含油軸承,不能熱裝,只能冷裝,以往用銅棒逐步對稱敲打下去,易產生銅屑,且受力不均,安裝費時費力。為此,有必要設計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且安全性能高的軸流泵底端軸承拆裝模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且安全性能高的軸流泵底端軸承拆裝模具。
為了解決以上提出的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軸流泵底端軸承拆裝模具,包括拆卸模具和安裝模具,所述拆卸模具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鋼板和第二鋼板,設于第一鋼板和第二鋼板兩個端部之間的第一螺桿和第二螺桿,分別安裝于第一螺桿和第二螺桿上的第一絲桿和第二絲桿,安裝于第一絲桿和第二絲桿上的頂板,所述頂板上分別設有與第一絲桿和第二絲桿相配合的第一絲孔和第二絲孔;所述安裝模具包括鋼圈,對稱的安裝于鋼圈表面的第一鐵桿和第二鐵桿,以及安裝于第一鐵桿和第二鐵桿頂部的頂桿。
進一步地,在所述頂板的表面還焊接有兩個L形加強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在拆卸時,將待拆卸的具有軸承的軸設置在第一鋼板和第二鋼板上,即軸承內圈分別搭接在第一鋼板和第二鋼板上,并在軸的上端設置千斤頂,千斤頂的頂部與頂板的下端配合,通過千斤頂的頂壓即可使軸承脫離軸;在安裝時,將軸承置于鋼圈上,軸通過鋼圈穿在軸承上,采用大錘垂直敲打頂桿即可實現安裝。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軸流泵底端軸承拆裝模具中拆卸模具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軸流泵底端軸承拆裝模具中拆卸模具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軸流泵底端軸承拆裝模具中安裝模具的主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1、第一鋼板,2、第二鋼板,3、第一螺桿,4、第二螺桿,5、第一絲桿,6、第二絲桿,7、頂板,8、L形加強板,9、鋼圈,10、第一鐵桿,11、第二鐵桿,12、頂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參閱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軸流泵底端軸承拆裝模具,包括拆卸模具和安裝模具,所述拆卸模具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鋼板1和第二鋼板2,設于第一鋼板1和第二鋼板2兩個端部之間的第一螺桿3和第二螺桿4,分別安裝于第一螺桿3和第二螺桿4上的第一絲桿5和第二絲桿6,安裝于第一絲桿5和第二絲桿6上的頂板7,所述頂板7上分別設有與第一絲桿5和第二絲桿6相配合的第一絲孔和第二絲孔。
作為優選,在所述頂板7的表面還焊接有兩個L形加強板8。
作為優選,在具體制作時,取200mm×40mm×20mm鋼板2塊,兩頭鉆φ20mm的空孔,安裝2根φ18mm×150mm的不銹鋼螺桿(可以調節2塊鐵板之間的距離,適用于不同尺寸的軸承內圈),中間支架采用2根φ20mm×800mm的絲桿,頂端250mm×150mm×20mm鐵板整合,另焊接2塊∟63mm的角鐵加筋即可。
參閱圖3所示,所述安裝模具包括鋼圈9,對稱的安裝于鋼圈9表面的第一鐵桿10和第二鐵桿11,以及安裝于第一鐵桿10和第二鐵桿11頂部的頂桿12。
作為優選,在具體制作時,取φ70mm的鐵圈,支架用φ25mm×600mm鐵桿,頂部用鐵 桿與支架焊接。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在拆卸時,將待拆卸的具有軸承的軸設置在第一鋼板1和第二鋼板2上,即軸承內圈分別搭接在第一鋼板1和第二鋼板2上,并在軸的上端設置千斤頂,千斤頂的頂部與頂板7的下端配合,通過千斤頂的頂壓即可使軸承脫離軸;在安裝時,將軸承置于鋼圈9上,軸通過鋼圈9穿在軸承上,采用大錘垂直敲打頂桿即可實現安裝。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拆裝模具后,整體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且安全性能高的優點。
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