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調節精準的阻尼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阻尼器大都采用焊接等固定阻尼機構,該固定阻尼機構在轉軸轉動時通過阻尼油壓力推動撥片擺動實現油腔的打開或封閉,來實現快速過油或緩慢過油,緩慢過油時產生阻尼緩沖效果。但是,該結構阻尼機構一旦焊接后,并不能對其緩沖時間進行調整,這要求其生產過程需要嚴格的品質控制,一旦出現批量的不良,將會造成嚴重的浪費;例如,便器蓋板若采用這種固定阻尼機構,由于蓋板產品的多樣性,不同便器蓋板對扭矩參數要求各不相同,如果阻尼器輸出的扭矩固定,將造成其通配性受限制,不能適應不同的需求,配置時容易出現便器蓋板太快下落,達不到慢落靜音的效果,或者出現便器蓋板下落時需等候很長時間,影響其使用的便捷性。現有技術中,也出現了一些阻尼力可調節的阻尼機構,但是,現有的可調阻尼機構一般調節都不夠精準,稍微一調節,阻尼力就改變很大,不方便調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調節精準的阻尼機構,能夠通過阻尼調節使其通配性更好,并且,能夠更精準的控制阻尼調節。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調節精準的阻尼機構,包括一填充阻尼油的殼體、一與殼體內腔密封轉動配合的轉軸,所述轉軸上設有擾動阻尼油流動的葉片,該葉片將所述殼體的內腔劃分為至少一高壓油腔和至少一低壓油腔,所述葉片擾動阻尼油使得阻尼油在所述高壓油腔和低壓油腔之間流動,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的軸心處由前向后軸向延伸一軸心通道以及一與該軸心通道緊密貼觸并軸向移動配合的調節件,所述軸心通道的側壁上設有至少一截流孔和至少一過流孔,所述截流孔通過截流通道連通所述軸心通道及所述高壓油腔和所述低壓油腔二者之一,所述過流孔通過過流通道連通所述軸心通道及所述高壓油腔和所述低壓油腔二者之另一,并且所述截流孔與所述軸心通道的后端間隔設置。
優選的,所述調節件采用調節螺桿,該調節螺桿包括相連的螺紋桿和光桿,所述螺紋桿與所述軸心通道前段設有的螺紋段螺紋連接配合,所述光桿與所述軸心通道后段設有的光滑段的內壁緊密配合,并且,所述調節螺桿上還設有與所述軸心通道密封配合的密封件。
優選的,所述截流孔的形狀采用圓形、方形或者跑道形。
優選的,所述截流孔與所述過流孔周向間隔設置且沿軸心通道的軸向前后錯開設置,所述調節件沿所述軸心通道軸向移動時先完全打開位置在后的過流孔,再部分打開或者完全打開位置在前的截流孔,通過對位置在前的截流孔的開度調節以實現阻尼力的調節。
優選的,所述截流通道遠離所述截流孔的一端開口設置在所述轉軸位于所述殼體內腔部分的外壁上并與所述高壓油腔或所述低壓油腔相連通,所述過流通道遠離所述過流孔的一端開口設置在所述葉片的外壁上并與所述高壓油腔或所述低壓油腔相連通。
優選的,所述過流通道還沿所述轉軸和所述葉片的軸向向后延伸到所述轉軸和葉片的端部形成端部開口。
優選的,所述截流通道遠離所述截流孔的一端開口設置在所述葉片的外壁上并與所述高壓油腔或所述低壓油腔相連通,所述過流通道遠離所述過流孔的一端開口設置在所述轉軸位于所述殼體內腔部分的外壁上并與所述高壓油腔或所述低壓油腔相連通。
優選的,所述過流孔與所述截流孔周向間隔設置且軸向對齊設置,所述調節件沿所述軸心通道軸向移動并完全打開、部分打開或者完全封閉所述過流孔和所述截流孔,所述截流孔的過流速度小于所述過流孔的過流速度,通過對截流孔的開度調節以實現阻尼力的調節。
優選的,所述軸心通道前端開口以供所述調節件插入,所述軸心通道后端封閉,所述調節件的后端與所述軸心通道的后端形成過流間隙;或者,所述軸心通道貫穿所述轉軸形成前后兩端開口,所述調節件的后端與所述殼體內腔的后端形成過流間隙。
優選的,所述葉片沿轉軸徑向設有兩個以將所述殼體的內腔劃分為兩個所述高壓油腔和兩個所述低壓油腔,所述過流孔與所述過流通道設有兩個并分別與所述兩高壓油腔相連通,所述截流孔設有一個并與其中一個所述低壓油腔相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在所述轉軸的軸心處由前向后軸向延伸一軸心通道以及設置一與該軸心通道緊密貼觸并軸向移動配合的調節件,所述軸心通道的側壁上設有至少一截流孔和至少一過流孔,所述截流孔通過截流通道連通所述軸心通道及所述高壓油腔和所述低壓油腔二者之一,所述過流孔通過過流通道連通所述軸心通道及所述高壓油腔和所述低壓油腔二者之另一,并且所述截流孔與軸心通道的后端間隔設置,使阻尼機構的調節響應快速、靈敏,而且截流控制更精準,動作更平穩,阻尼效果更好,適用于便器蓋板的緩降時間的精準控制,并且由于截流孔是相間于軸心通道的后端設置的,當需要對軸心通道進行完全密封時,只需將調節件移動并貼觸到軸心通道后端即可對軸心通道進行完全密封而不受截流孔影響,并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
2.所述調節件采用調節螺桿,該調節螺桿包括相連的螺紋桿和光桿,所述螺紋桿與所述軸心通道前段設有的螺紋段螺紋連接配合,所述光桿與所述軸心通道后段設有的光滑段的內壁緊密配合,并且,所述調節螺桿上還設有與所述軸心通道密封配合的密封件,利用螺紋調節使調節件移動位置更精確,進而使調節更精準。
3.所述軸心通道前端開口以供所述調節件插入,所述軸心通道后端封閉,所述調節件的后端與所述軸心通道的后端形成過流間隙;軸心通道的后端封閉,使轉軸的強度更高。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機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機構的調節機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局部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機構的完全截流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機構的完全截流狀態的橫向剖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機構的部分截流狀態的縱向剖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阻尼機構的部分截流狀態的橫向剖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阻尼機構的調節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的縱向剖視圖;
圖中:
10-殼體;11-高壓油腔;12-低壓油腔;13-端蓋;14-端蓋密封件;
20-轉軸;21-軸心通道;211-軸心通道的后端;22-截流通道;23-截流孔;
24-端部開口;
30-葉片;31-過流孔;32-過流通道;
40-調節件(調節螺桿);41-螺紋桿;42-光桿;43-密封件;
50-撥片。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調節精準的阻尼機構,其包括一填充阻尼油的殼體10、一與殼體10內腔密封轉動配合的轉軸20、一與殼體10端部密封固定配合的端蓋13和端蓋密封件14,密封件14為密封圈,轉軸20上設有擾動阻尼油流動的葉片30,該葉片30將殼體10的內腔劃分為至少一高壓油腔11和至少一低壓油腔12,葉片30擾動阻尼油使得阻尼油在高壓油腔11和低壓油腔12之間流動,阻尼機構的轉軸20轉動時通過阻尼油壓力推動鉸接在殼體10內壁上的撥片50擺動進行打開或封閉轉軸20與撥片50之間的過油通道,來實現快速過油或緩慢過油,緩慢過油時產生阻尼緩沖效果,此結構為現有技術,這里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除了撥片50控制的過油通道,還提供一調節機構來形成過油調節通道。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發明點是調節機構包括:一設置在所述轉軸20的軸心處由前向后軸向延伸的軸心通道21以及一與該軸心通道21緊密貼觸并軸向移動配合的調節件40,軸心通道21的側壁上設有至少一截流孔23和至少一過流孔31,截流孔23通過截流通道22連通軸心通道21及高壓油腔11和低壓油腔12二者之一,過流孔31通過過流通道32連通軸心通道21及高壓油腔11和低壓油腔12二者之另一,并且截流孔23與軸心通道21的后端211間隔設置,這里所謂的“間隔設置”,是指截流孔23既不直接設置在軸心通道21的后端211,也不延伸到軸心通道21的后端211,截流孔23與軸心通道21的后端211之間存有間距。
第一實施例(截流通道遠離所述截流孔的一端開口設置在所述轉軸位于所述殼體內腔部分的外壁上,過流通道遠離所述過流孔的一端開口設置在所述葉片的外壁上)
如圖1至圖7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調節件40采用調節螺桿40,該調節螺桿40包括相連的螺紋桿41和光桿42,所述螺紋桿41與所述軸心通道21前段設有的螺紋段螺紋連接配合,所述光桿42與所述軸心通道21后段設有的光滑段的內壁緊密配合,并且,所述調節螺桿40上還設有與所述軸心通道21密封配合的密封件43,具體為,密封件43設置于螺紋桿41和所述光桿42之間。本實施例中,所述截流孔23的形狀采用圓形、方形或者跑道形,可根據結構需要進行設計為不同形狀,不以此為限。
本實施例中,所述過流孔31與所述截流孔23周向間隔設置且沿軸心通道21的軸向前后錯開設置,所述調節件40沿所述軸心通道21軸向移動時先完全打開位置在后的過流孔31,再部分打開或者完全打開位置在前的截流孔23,通過對位置在前的截流孔23的開度調節以實現阻尼力的調節。
本實施例中,截流通道22遠離所述截流孔23的一端開口設置在轉軸20位于殼體10內腔部分的外壁上并與高壓油腔11或低壓油腔12相連通,過流通道32遠離過流孔31的一端開口設置在葉片30的外壁上并與高壓油腔11或低壓油腔12相連通,其中,優選的,過流通道32還沿轉軸20和葉片30的軸向向后延伸到轉軸20和葉片30的端部形成端部開口24,這樣設計可方便過流通道32的注塑成型,成型更容易。
具體為,所述截流孔23為兩端直徑不等的跑道型孔并位于軸心通道21側壁靠近軸心通道21后端211并與后端211相間隔的位置,并且截流通道22為從截流孔23沿轉軸20的徑向延伸并與軸心通道21垂直設置的直線型通道,使所述截流通道22遠離截流孔23一端的開口位于轉軸的外壁上,所述過流孔31位于軸心通道21側壁上位于截流孔23后方的位置上,過流孔31延伸到軸心通道21的后端211,過流通道32從過流孔31沿轉軸20的徑向并往葉片30延伸,使過流通道32遠離過流孔31一端的開口位于葉片30的側壁上,此外,過流通道32還沿轉軸20和葉片30的軸向向后延伸到轉軸20和葉片30的端部形成端部開口24,從而使得過流通道32為一與軸心通道21相垂直過流面;當然,截流通道22及過流通道32也可與軸心通道21非垂直的相交設置,截流通道22及過流通道32可以是直線型或彎曲型通道,以上均可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本實施例中,所述軸心通道21前端開口以供調節件40插入,軸心通道21后端211封閉,調節件40的后端與軸心通道21的后端211形成過流間隙;或者,還可以是軸心通道21貫穿轉軸20形成前后兩端開口,調節件40的后端與殼體10內腔的后端形成過流間隙,本實施例采用軸心通道21前端開口,后端封閉的結構。
本實施例中,葉片30沿轉軸20徑向設有兩個以將殼體10的內腔劃分為兩個高壓油腔11和兩個低壓油腔12,過流孔31與過流通道32設有兩個并分別與兩高壓油腔11相連通,截流孔23設有一個并與其中一個所述低壓油腔12相連通,同樣的,過流孔31與低壓油腔12相連通,截流孔23與高壓油腔11相連通,也可實現本發明目的,其原理與上述相一致,這里不再贅述,此外,截流孔23也可以設置兩個,且兩個截流孔23分別與兩低壓油腔12相連通,設置兩個截流孔23可以使得阻尼調節的范圍更大,但調節的精細度較一個截流孔23的調節精細度小。
如圖4和圖5所示,在完全截流狀態時,所述調節件40軸向移動至光桿42后端完全封閉所述截流孔23及其對應的截流通道22,使得本實用新型的調節機構的過油調節通道關閉,無法過油,而阻尼油僅能通過上述的撥片50控制的過油通道進行過油,并且由于截流孔23與軸心通道21的后端211間隔設置,因此調節件40只需往后調節至光桿42的后端完全越過截流孔即可對截流孔23實現完全封閉,完全截流效果好;
如圖6和圖7所示,在部分截流狀態時,所述調節件40軸向移動至光桿42部分封閉所述截流孔23及其對應的截流通道22,所述軸心通道21、所述截流通道22、所述截流孔23、所述過流通道32、所述過流孔31相互連通,使得本實用新型的調節機構的過油調節通道處于半開狀態,可根據過油量的需求調節截流孔23的開度大小,從而實現阻尼調節。
采用上述結構使阻尼機構的調節響應快速、靈敏,而且截流控制更精準,動作更平穩,阻尼效果更好,適用于便器蓋板的緩降時間的精準控制,并且調節件可對軸心通道進行完全密封,完全截流時效果好,并且結構簡單。
第二實施例(截流通道遠離所述截流孔的一端開口設置在所述葉片的外壁上,過流通道遠離所述過流孔的一端開口設置在所述轉軸位于所述殼體內腔部分的外壁上)
如圖8至圖9所示,與第一實施例的主要區別在于:本實施例中,所述截流通道22遠離截流孔23的一端開口設置在葉片30的外壁上并與低壓油腔12相連通,過流通道32遠離過流孔31的一端開口設置在轉軸20位于殼體10內腔部分的外壁上并與高壓油腔11相連通;以及本實施例中的截流通道22為設置在葉片30上沿葉片30寬度方向延伸的長條形槽,并且過流通道32僅在轉軸20的徑向方向上延伸,未沿轉軸20的軸向延伸到端部形成端部開口24,其余結構及其工作過程與第一實施例相似,在此不進行贅述。
可以理解的,本實用新型的過流孔31與截流孔23在軸心通道21側壁上的相對位置并不一定如上述實施例那樣前后錯開設置,還可以是過流孔31與截流孔23周向間隔設置且軸向對齊設置,調節件40沿軸心通道21軸向移動并完全打開、部分打開或者完全封閉過流孔31和截流孔23,截流孔23的過流速度小于過流孔31的過流速度,通過對截流孔23的開度調節以實現阻尼力的調節,同樣可實現本發明目的,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述的過流孔31與截流孔23沿軸心通道21的軸向對齊設置,可以是完全對齊,即過流孔31和截流孔23同時打開,同時關閉,也可以是前后具有一定錯位的對齊,即過流孔31與截流孔23在軸向上有部分重疊的對齊,如此也能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這里不再贅述。
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實用新型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