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業機器人裝置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圓柱坐標型工業機器人。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在工業生產中人力的操作慢慢的被自動化裝置代替,延伸出來的是就是機器人結構,現在各個領域中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得到普及,使得很多的人力操作工作得到代替。
但是現有的工業機器人在結構上比較的死板,靈活性不強,往往達不到不同角度和高度的同時需求,實用性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圓柱坐標型工業機器人,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現有的工業機器人在結構上比較的死板,靈活性不強,往往達不到不同角度和高度的同時需求,實用性不高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圓柱坐標型工業機器人,包括底座外殼體、連接中軸、主臂、連接副臂、升降控制盤、升降卡體和液壓泵,所述底座外殼體的內部安置有第一電機體,且第一電機體與連接中軸之間連接安置有升降連接端,所述連接中軸的上端設置有旋轉盤,且旋轉盤與主臂之間固定連接,所述主臂與連接副臂之間通過轉軸進行連接,且轉軸的上端安置有第二電機體,所述連接副臂的前端垂直連接有連接臂,且連接臂上通過連接軸的作用連接安置有升降控制盤,所述升降控制盤與升降卡體之間相互卡和,所述液壓泵的上端體與升降卡體相連接,且液壓泵的上端安置有第四電機體和變速器,所述液壓泵的底端連接安置有抓手。
優選的,所述連接中軸和旋轉盤之間活動連接,且旋轉盤的旋轉角度為0-360°。
優選的,所述轉軸的轉動角度為0-180°。
優選的,所述升降控制盤的上端安置有第三電機體。
優選的,所述升降卡體上下滑動的距離長度與升降控制盤的高度相等。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圓柱坐標型工業機器人,結合現在普遍使用的機器人結構進行創新設計,考慮到使用的工業環境需求,現在將機器人進行結構上的多部分改造設計,使得整個機器人的機構靈活性得到增強,可以根據工作環境的需求進行角度和高度的自由變化,而且方位性可供多種選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外殼體,2、第一電機體,3、升降連接端,4、連接中軸,5、旋轉盤,6、主臂,7、第二電機體,8、轉軸,9、連接副臂,10、升降控制盤,11、連接臂,12、第三電機體,13、連接軸,14、第四電機體,15、變速器,16、升降卡體,17、液壓泵,18、抓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圓柱坐標型工業機器人,包括底座外殼體1、第一電機體2、升降連接端3、連接中軸4、旋轉盤5、主臂6、第二電機體7、轉軸8、連接副臂9、升降控制盤10、連接臂11、第三電機體12、連接軸13、第四電機體14、變速器15、升降卡體16、液壓泵17和抓手18,底座外殼體1的內部安置有第一電機體2,且第一電機體2與連接中軸4之間連接安置有升降連接端3,連接中軸4的上端設置有旋轉盤5,且旋轉盤5與主臂6之間固定連接,連接中軸4和旋轉盤5之間活動連接,且旋轉盤5的旋轉角度為0-360°,可以多方位的進行操作,主臂6與連接副臂9之間通過轉軸8進行連接,且轉軸8的上端安置有第二電機體7,轉軸8的轉動角度為0-180°,可以在豎直方向進行全角度的調整,連接副臂9的前端垂直連接有連接臂11,且連接臂11上通過連接軸13的作用連接安置有升降控制盤10,升降控制盤10的上端安置有第三電機體12,升降控制盤10與升降卡體16之間相互卡和,液壓泵17的上端體與升降卡體16相連接,且液壓泵17的上端安置有第四電機體14和變速器15,升降卡體16上下滑動的距離長度與升降控制盤10的高度相等,方便在工作過程中進行高度的調整,液壓泵17的底端連接安置有抓手18。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圓柱坐標型工業機器人之前,需要對整個機器人結構進行簡單的了解,首先通過第一電機體2的作用帶動連接中軸4的作用,在旋轉盤5的作用下進行柱體結構的角度旋轉,然后在主臂6的延伸下,通過第二電機體7控制轉軸8進行局部的角度調整,然后在升降控制盤10、連接臂11、第三電機體12和連接軸13的作用下可以進行高度上的自由調整,通過第四電機體14和變速器15來控制升降卡體16的升降運動,最后在抓手18的作用下可以對物體進行操作,就這樣整個工業機器人得到很好的使用。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