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印刷、包裝行業領域的機器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印刷制品的清廢機頂針沖頂部結構。
背景技術:
:
印刷、包裝行業的紙板廢邊清理稱為清廢,是紙板、瓦楞紙等切邊成形工序的必經程序,清廢機的出現,代替了手工鐵錘除廢,不僅降低勞動強度,而且提高工作效率。現有智能清廢機是依靠頂針沖頂方式清廢,頂針設置在頂針支撐盤上并依照印刷圖形分布,通過沖頂動力實現頂針沖頂。然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常見需要處理的是若干個不同圖形印刷制品的清廢工作,頂針分布需要跟隨印刷圖形變化,因此頂針的安裝速度及質量決定了清廢機的清廢工作效率及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清廢機頂針沖頂部結構,獲得極佳的頂針安裝速度及質量,提升清廢機的清廢工作效率及質量。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智能清廢機頂針沖頂部結構,該結構具有頂針、頂針支撐盤及頂針限位盤;所述頂針支撐盤與頂針限位盤之間連接形成上下層關系,且頂針支撐盤與頂針限位盤之間留有間隔空隙;頂針限位盤上設有限位孔,限位孔的正投影落在頂針支撐盤的面向頂針限位盤的平面上;所述頂針的安裝端穿過頂針限位盤的限位孔后通過磁吸固定在頂針支撐盤上。
上述方案進一步地,所述頂針支撐盤安裝在一旋轉機構上,旋轉機構連接沖頂動力單元。
上述方案進一步地,所述頂針限位盤上的相鄰限位孔間距為6~14mm。
上述方案進一步地,所述頂針限位盤的限位孔的直徑8~16mm。
上述方案進一步地,所述頂針限位盤上的相鄰四個限位孔的孔心連線成菱形,且所成菱形有一對內角為60度。
上述方案進一步地,所述頂針支撐盤與頂針限位盤之間通過四根支柱支撐連接,四根支柱分布在頂針支撐盤的四個方位處。
上述方案進一步地,所述頂針支撐盤上安裝有旋轉復位檢測器。
上述方案進一步地,所述沖頂動力單元具有沖頂氣缸、沖頂支撐盤、導柱,沖頂支撐盤上側面承載旋轉機構,而沖頂支撐盤下側面連接沖頂氣缸的活塞桿及導柱,導柱插入機座的導孔中。
上述方案進一步地,所述導柱有四根,分布在沖頂支撐盤下側面的四個方位處,沖頂氣缸的活塞桿緊固于沖頂支撐盤下側面的中心位置。
上述方案進一步地,所述間隔空隙的高度為5~20mm。
本發明的頂針依據頂針限位盤上設有限位孔安插布置,以獲得需要的圖形,頂針的安裝端穿過頂針限位盤的限位孔后通過磁吸固定在頂針支撐盤上,安裝及更換方便、快速。頂針限位盤配合頂針支撐盤組裝頂針,確保頂針豎直、穩定,獲得極佳的頂針安裝速度及質量。同時,頂針支撐盤與頂針限位盤之間留有間隔空隙,通過該間隔空隙方便清理頂針支撐盤上的雜物,保證頂針支撐盤的安裝平面平整、干凈,利于頂針豎直、穩定的安裝。
本發明的頂針支撐盤安裝在一旋轉機構上,實現頂針、頂針支撐盤及頂針限位盤同步旋轉,獲得不同工作角度,這樣也滿足不同圖形的清廢作業,大大提升頂針沖頂部結構的實用性,符合產業利用,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明其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圖1實施例的頂針支撐盤與頂針限位盤連接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圖2實施例的另一角度示意圖;
附圖4為圖1實施例組合到智能清廢機上實施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發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參閱圖1、2、3所示,本發明有關一種智能清廢機頂針沖頂部結構,該結構至少具有頂針1、頂針支撐盤2及頂針限位盤3。所述頂針支撐盤2與頂針限位盤3之間連接形成上下層關系,且頂針支撐盤2與頂針限位盤3之間留有間隔空隙4。頂針限位盤3上設有限位孔31,限位孔31的正投影落在頂針支撐盤2的面向頂針限位盤3的平面21上;所述頂針1的安裝端穿過頂針限位盤3的限位孔31后通過磁吸固定在頂針支撐盤2上。實施時,頂針1依據頂針限位盤上設有限位孔31安插布置,以獲得需要的圖形,頂針的安裝端穿過頂針限位盤的限位孔31后通過磁吸固定在頂針支撐盤2上,安裝及更換方便、快速。頂針限位盤3配合頂針支撐盤2組裝頂針1,確保頂針豎直、穩定,獲得極佳的頂針安裝速度及質量。同時,頂針支撐盤2與頂針限位盤3之間留有間隔空隙4,通過該間隔空隙4方便清理頂針支撐盤上的雜物。工作中,難免會有清廢過程落下的紙屑等雜物停留在頂針支撐盤2的平面上,如果不能有效去除紙屑等雜物,雜物會影響頂針支撐盤2的平面21的平整性,以及影響頂針1與頂針支撐盤2之間的磁吸力。因此,通過該間隔空隙4可方便、快速地清理頂針支撐盤上的雜物,保證頂針支撐盤的安裝平面平整、干凈,利于頂針豎直、穩定的安裝。
圖1、2、3所示,本實施例中,頂針限位盤3呈蜂窩狀,頂針限位盤3的材料是非磁性材料,以免影響頂針安裝。頂針限位盤3的厚度為20~30mm,這樣可方便加工,減少限位孔31加工誤差。頂針限位盤3上的相鄰限位孔31間距為6~14mm,最佳為10mm;因為頂針在沖頂受力過程中對限位孔31的接觸邊壁有擠扭撞壓,間距太小,則間隔壁厚太薄,易裂損。限位孔31的直徑8~16mm,最佳為12mm。因為被限位的頂針的用途是:沖頂受力、圖形布局,所以頂針1的直徑大小的最優數據為12mm,直徑太小易折損,直徑太大不利布局圖形。頂針限位盤3上的相鄰四個限位孔31的孔心連線成菱形,且所成菱形有一對內角為60度,這樣更方便頂針圖形布局,達到安裝及更換方便、快速。頂針支撐盤2與頂針限位盤3之間留有間隔空隙4的高度為5~20mm,優選地間隔空隙4的高度為10mm,這樣可確保頂針豎直、穩定的安裝。本實施例的頂針支撐盤2與頂針限位盤3之間通過四根支柱7支撐連接,四根支柱7分布在頂針支撐盤2的四個方位處,使頂針支撐盤2與頂針限位盤3穩定連接成一整體,工作中,頂針限位盤3受到頂針擠壓也不易錯位、變形,確保頂針豎直沖頂清廢。
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頂針支撐盤2安裝在一旋轉機構5上,旋轉機構5連接沖頂動力單元6。這樣,可實現頂針1、頂針支撐盤2及頂針限位盤3同步旋轉,獲得不同工作角度,滿足不同圖形的清廢作業,大大提升頂針沖頂部結構的實用性,符合產業利用,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所述頂針支撐盤2上安裝有旋轉復位檢測器22,方便檢測頂針支撐盤2回位情況,達到智能化控制。所述沖頂動力單元6具有沖頂氣缸61、沖頂支撐盤62、導柱63,沖頂支撐盤62上側面承載旋轉機構5,而沖頂支撐盤62下側面連接沖頂氣缸61的活塞桿及導柱63,導柱63插入機座8的導孔中。本實施例的導柱63有四根,分布在沖頂支撐盤62下側面的四個方位處,沖頂氣缸61的活塞桿緊固于沖頂支撐盤62下側面的中心位置,沖力均衡。
圖4所示為本發明組合到智能清廢機上實施示意圖,將本結構安裝到智能清廢機100上,即可根據工作需要,先用人工將所需數量的頂針1排列并安插在頂針限位盤3的限位孔31中,通過磁吸固定在頂針支撐盤2上。然后啟動已輸入工作指令的控制系統,載模座架按指令滑動至相應位置,接著起壓裝置9下行,帶動模板座裝置壓緊印刷制品,接著沖頂動力單元6帶動頂針1、頂針支撐盤2頂針限位盤3及旋轉機構5上行,頂針1從下方將印刷制品頂出模板鏤空圖形外,停留于控制系統所預設的高度,等待上述印刷制品被取走,即實現印刷制品與紙板廢邊分離,達到清廢效果,以此類推。
本發明提供的智能清廢機頂針沖頂部結構,獲得極佳的頂針安裝速度及質量,提升清廢機的清廢工作效率及質量;具有結構科學、合理,操控簡便,也方便維護,使用成本低的優點,符合現代產業需求。
當然,以上結合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了詳細說明,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因此,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