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不僅能夠持續對普通螺栓、接頭進行擰動拆裝,而且體積小,同時使用可靠性好、組裝與維修便捷的棘輪液壓扳手,屬于液壓扳手制造領域。
背景技術:
CN 103737524 A、名稱“液壓扳手”, 一種液壓扳手,包括帶有鉗口的扳手體和手柄,所述手柄固定在扳手體尾部,所述扳手體包括鉗口、本體、滑桿活塞和壓把,所述本體內設有液壓缸,所述壓把一端與本體鉸接,所述滑桿活塞垂直貫 穿于本體側壁,所述滑桿活塞的外露端與壓把中部鉸接,所述鉗口與本體為一體式,所述鉗口前端為圓弧形,所述鉗口包括靜鉗口和動鉗口, 所述鉗口內設有凹槽,可在凹槽內滑動的動鉗口與活塞一端固定連接 ;所述本體的尾端設有注油管;所述液壓缸內設有低油壓區和高油壓區,所述低 油壓區內設有液壓閥,液壓閥內設有第二單向閥,所述第二單向閥出口端與高油壓區連通,另一端與滑桿活塞下端的油缸室連通;所述液壓閥內還設有第一單向閥,第一單向閥的入口與低油壓區連通,第一單向閥的出口與滑桿活塞下端的油缸室連通;所述本體外壁設有泄壓閥,所述泄壓閥將液壓缸的高油壓區連通。所述靜鉗口和動鉗口的工作面均設有弧形耐磨塊,所述弧形耐磨塊內側設有齒槽。所述弧形耐磨塊與靜鉗口和動鉗口的工作面均通過螺栓連接。所述活塞的自由端設有環形凸臺,所述環形凸臺上固定有彈簧。所述本體上設有轉軸,所述 壓把端部與轉軸鉸接。所述本體上設有連接螺栓,所述連接螺栓中部設有通孔,所述滑桿活塞設置在連接螺栓的通孔內,所述滑桿活塞與連接螺栓的通孔之間設有橡膠密封套。所述液壓缸與本體的接觸端 面均設有密封圈。所述手柄為中空狀,所述手柄尾端設有端蓋,所述端蓋與手柄為螺紋連接。其缺點是:該種液壓扳手不僅結構復雜、體積大,而且拆裝費時費力、使用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設計目的:為避免背景技術中的不足,設計一種不僅能夠持續對普通螺栓、接頭進行擰動拆裝,而且體積小,同時使用可靠性好、組裝與維修便捷的棘輪液壓扳手。
設計方案:為實現上述設計目的。1、驅動板正反兩面分別設有一弧形凸塊且驅動板通過兩弧形凸塊與兩弧形凹槽凹凸配合安裝在兩扳手墻板間的設計,是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之一。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驅動板正反兩面分別設有一弧形凸塊且驅動板通過兩弧形凸塊與兩弧形凹槽凹凸配合安裝在兩扳手墻板間,由于弧形凸塊的弧長小于弧形凹槽的弧長(既驅動板能夠活動安裝在兩墻板間),使用時驅動板在液壓動力頭的帶動下能夠沿著弧形凹槽做往復轉動運動(既驅動板隨著液壓動力頭中活塞桿沿的伸縮弧形凹槽來回移動),同時由于弧形凸塊的圓心與棘輪安裝孔的圓心是重合的,在驅動板沿著弧形凹槽做往復轉動運動時位于驅動板上的棘爪將單向的、間歇式的持續對棘輪進行嚙合傳動,直到位于棘輪六角孔中的接頭、螺栓等被擰松或擰緊,這樣提高了棘輪液壓扳手的工作效率;另外棘輪液壓扳手中的重要部件液壓動力頭采用可拆卸的裝配結構,這樣不僅便于液壓動力頭在使用過程中隨時進行維修、更換,而且能夠提高扳手的生產效率(扳手組件采用模塊化組裝)。2、驅動板正面設有棘輪安裝孔且棘輪安裝孔內設有棘輪的設計,是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之二。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驅動板正面設有棘輪安裝孔且棘輪安裝孔內設有棘輪,由于驅動板由第一驅動半側板和第二驅動半側板構成且第一驅動半側板和第二驅動半側板通過多枚沉頭螺釘固定為一體,一是驅動板便于棘輪安裝在棘輪安裝孔內或從棘輪安裝孔內拆下;二是呈整體結構的棘輪其厚度較小(相對分離式棘輪),這樣厚度較薄的驅動板和棘輪,使得棘輪液壓扳手適用性更好(以適應條件更惡劣的工況)。3、所述棘輪安裝孔的內頂壁上開有棘爪安裝孔且棘爪安裝孔中安裝有彈性棘爪的設計,是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之三。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所述棘輪安裝孔的內頂壁上開有棘爪安裝孔且棘爪安裝孔中安裝有彈性棘爪,所述彈性棘爪由棘爪和彈簧構成,所述棘爪頂面開有彈簧安裝孔且彈簧安裝孔內安裝有彈簧,這樣在液壓動力頭中的活塞桿伸長時,活塞桿將推動驅動板沿弧形凹槽前移,由于棘爪與棘輪是相互嚙合的,棘爪將嚙合傳動棘輪使棘輪旋轉一定角度,在活塞桿收縮時,活塞桿將拉動驅動板沿弧形凹槽后移,在驅動板沿弧形凹槽后移過程中棘爪被上擠(棘爪上端的彈簧被壓縮)使得棘爪與棘輪相互脫嚙(既棘輪不會隨棘爪一起回轉),如此液壓動力頭做重復的伸縮運動時,棘輪在棘爪的傳動下做單向的、間歇式的持續旋轉,實現對接頭的快速安裝或拆卸;另外由于彈性棘爪結構簡單,從而確保了其使用的穩定性。4、所述兩扳手墻板間安裝有連接墊塊和反力支板的設計,是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之四。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所述兩扳手墻板間安裝有連接墊塊和反力支板,連接墊塊和反力支板對兩扳手墻板起到定距連接的作用。5、所述液壓動力頭上端設有旋轉管接頭的設計,是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之五。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旋轉管接頭為360°×182°旋轉頭,這樣旋轉頭可以在兩個方向上同時進行旋轉,便于旋轉頭與油管更好的進行對接。6、所述兩弧形凹槽的前側分別貫通所在扳手墻板的前側端面的設計,是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之六。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所述兩弧形凹槽的前側分別貫通所在扳手墻板的前側端面,在拆卸下液壓動力頭后驅動板就能從兩扳手墻板的前側端移出(無需將兩扳手墻板拆開),這樣在棘輪液壓扳手的使用過程中,能夠快捷的更換驅動板模塊,以適應不同尺寸的六角螺母,螺栓等。
技術方案:一種棘輪液壓扳手,包括兩扳手墻板,所述兩扳手墻板間安裝有液壓動力頭,所述兩扳手墻板的內壁面分別開有一弧形凹槽且弧形凹槽位于液壓動力頭前側,驅動板正反兩面分別設有一弧形凸塊且驅動板通過兩弧形凸塊與兩弧形凹槽凹凸配合安裝在兩扳手墻板間,該驅動板正面設有棘輪安裝孔且棘輪安裝孔內設有棘輪,所述驅動板上端設有兩凸耳且兩凸耳的正面分別開有“1”字形通孔,所述驅動板上端通過壓簧安裝有活動銷軸且活動銷軸的兩側端頭分別與兩“1”字形通孔插接配合,所述液壓動力頭中的活塞桿端頭設有勾接件且勾接件的勾頭勾住活動銷軸,所述棘輪安裝孔的內頂壁上開有棘爪安裝孔且棘爪安裝孔中安裝有彈性棘爪,彈性棘爪的齒面與棘輪的齒面嚙合。
本實用新型與背景技術相比,一是棘輪液壓扳手能夠間歇式持續對普通螺栓、接頭進行擰動拆裝;二是棘輪液壓扳手結構簡單,從而確保了其使用的穩定性;三是棘輪液壓扳手拆裝分別,從而便于其組裝與維修;四是驅動板和棘輪部分的厚度能做到超薄,以適應條件更惡劣的工況。
附圖說明
圖1是棘輪液壓扳手(去掉一塊墻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棘輪液壓扳手中驅動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棘輪液壓扳手中驅動板(去掉第二驅動半側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參照附圖1-圖3。一種棘輪液壓扳手,包括兩扳手墻板1,所述兩扳手墻板1間安裝有液壓動力頭3,所述液壓動力頭3通過插銷軸15可拆卸的安裝在兩扳手墻板1間,所述兩扳手墻板1的內壁面分別開有一弧形凹槽10且弧形凹槽10位于液壓動力頭3前側,驅動板5正反兩面分別設有一弧形凸塊51且驅動板5通過兩弧形凸塊51與兩弧形凹槽10凹凸配合安裝在兩扳手墻板1間,該驅動板5正面設有棘輪安裝孔52且棘輪安裝孔52內設有棘輪6且棘輪安裝孔貫通驅動板5正反兩面,所述驅動板5上端設有兩凸耳53且兩凸耳53的正面分別開有“1”字形通孔54。所述驅動板5上端通過壓簧7安裝有活動銷軸8且活動銷軸8的兩側端頭分別與兩“1”字形通孔54插接配合,所述驅動板5上端設有壓簧通孔,活動銷軸8下端正中間開有壓簧孔且活動銷軸8中中間軸段大于兩側軸段(這樣的活動銷軸8結構能夠確保其在沿兩“1”字形通孔54上下移動時不會出現偏移現象),壓簧7上端插接安裝在壓簧孔中、下端插接安裝在壓簧通孔中,所述液壓動力頭3中的活塞桿端頭設有勾接件9且勾接件9的勾頭勾住活動銷軸8,所述棘輪安裝孔52的內頂壁上開有棘爪安裝孔55且棘爪安裝孔55中安裝有彈性棘爪11,彈性棘爪11的齒面與棘輪6的齒面嚙合。所述兩扳手墻板1間安裝有連接墊塊12和反力支板13,所述連接墊塊12位于弧形凹槽10上方,反力支板13位于液壓動力頭3下方。所述弧形凸塊51的圓心與棘輪安裝孔52的圓心重合且弧形凸塊51的弧長小于弧形凹槽10的弧長。所述液壓動力頭3上端設有旋轉管接頭14。所述彈性棘爪11由棘爪111和彈簧112構成,所述棘爪111頂面開有彈簧安裝孔113且彈簧安裝孔113內安裝有彈簧112。所述驅動板5由第一驅動半側板56和第二驅動半側板57構成且第一驅動半側板56和第二驅動半側板57通過多枚沉頭螺釘固定為一體;所述第一驅動半側板56和第二驅動半側板57的上端分別設有一凸耳53且凸耳53的正面分別開有“1”字形通孔54,所述第一驅動半側板56的正面設有第一棘輪安裝孔561且第一棘輪安裝孔561內頂壁上開有第一棘爪安裝半側孔562,所述第二驅動半側板57的正面設有第二棘輪安裝孔571且第二棘輪安裝孔571內頂壁上開有第二棘爪安裝半側孔572,在第一驅動半側板56和第二驅動半側板57通過多枚沉頭螺釘固定為一體時,第一棘輪安裝孔561和第二棘輪安裝孔571合成棘輪安裝孔52,第一棘爪安裝半側孔562和第二棘爪安裝半側孔572合成棘爪安裝孔55。所述兩弧形凹槽10的前側分別貫通所在扳手墻板1的前側端面。
需要理解到的是:上述實施例雖然對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思路作了比較詳細的文字描述,但是這些文字描述,只是對本實用新型設計思路的簡單文字描述,而不是對本實用新型設計思路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實用新型設計思路的組合、增加或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