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噴嘴塊、氣流紡紗裝置以及紡紗機。
背景技術:
公知有如下氣流紡紗裝置,包含:通過旋轉氣流對導入的纖維加捻的噴嘴塊、供加捻的纖維導入的纖維導入口、以及設置有使從纖維導入口導入的纖維向外部導出的通路的中空導軸體單元(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09-001935號公報,日本特開2003-193339號公報)。
在氣流紡紗裝置中有時要求兼得穩定的卷繞性(對纖維加捻的程度)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紗線的生成速度)的提高。
然而,若要實現上述的兼得,則由于纖維的種類不同而存在作用于紗線的張力過高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噴嘴塊、氣流紡紗裝置以及紡紗機,能夠抑制紗線產生高張力并且能夠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
本發明的噴嘴塊具備:第一塊部分,其具有供纖維導入的第一空間、和供為了產生旋轉氣流而噴射的空氣通過的多個第一噴嘴;第二塊部分,其具有供來自第一空間的空氣通過的第二空間;以及第三塊部分,其具有供來自第二空間的空氣通過的第三空間,第一空間、第二空間以及第三空間從規定方向上的第一側向第二側排列,第二空間從第一側向第二側以第二內表面錐度擴大,第三空間從第一側向第二側以比第二內表面錐度大的第三內表面錐度擴大,第一空間在規定方向上的高度是3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第二空間在規定方向上的高度是第二空間在規定方向上的高度與第三空間在規定方向上的高度之和的30%以上且50%以下的值。
第一空間在規定方向上的高度是3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夠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第二空間在規定方向上的高度是第二空間在規定方向上的高度與第三空間在規定方向上的高度之和的30%以上且50%以下的值,由此能夠抑制紗線產生高張力。
在本發明的噴嘴塊中,第一空間可以從第一側向第二側以比第二內表面錐度小的第一內表面錐度擴大。由此,能夠更可靠地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
在本發明的噴嘴塊中,多個第一噴嘴的數量可以為5個。由此,能夠更可靠地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
本發明的氣流紡紗裝置包含:噴嘴塊,其供纖維導入;和中空導軸體單元,其具有供導入到噴嘴塊的纖維導入的纖維導入口、和將導入到纖維導入口的纖維向外部引導的通路,噴嘴塊具備:第一塊部分,其具有供纖維導入的第一空間、和供為了產生旋轉氣流而噴射的空氣通過的多個第一噴嘴;第二塊部分,其具有供來自第一空間的空氣通過的第二空間;以及第三塊部分,其具有供來自第二空間的空氣通過的第三空間,第一空間、第二空間以及第三空間從規定方向上的第一側向第二側排列,第二空間從第一側向第二側以第二內表面錐度擴大,第三空間從第一側向第二側以比第二內表面錐度大的第三內表面錐度擴大,中空導軸體單元具備:第一軸體部分,其配置成從第二空間到第三空間,以及第二軸體部分,其配置成從第三空間到比第三空間更靠第二側的區域,第一軸體部分以及第二軸體部分從第一側向第二側排列,第一軸體部分從第一側向第二側以第一外表面錐度擴大,第二軸體部分從第一側向第二側以比第一外表面錐度大的第二外表面錐度擴大,第一軸體部分的第一側的端部、與由第二空間與第三空間的邊界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間的距離是3mm以上且9mm以下的值。
根據該氣流紡紗裝置,能夠抑制紗線產生高張力并且能夠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
本發明的氣流紡紗裝置包含:噴嘴塊,其供纖維導入;以及中空導軸體單元,其具有供導入到噴嘴塊的纖維導入的纖維導入口、將導入到 纖維導入口的纖維向外部引導的通路、和供向通路噴射的空氣通過的第二噴嘴,噴嘴塊具備:第一塊部分,其具有供纖維導入的第一空間、和供為了產生旋轉氣流而噴射的空氣通過的多個第一噴嘴;第二塊部分,其具有供來自第一空間的空氣通過的第二空間;以及第三塊部分,其具有供來自第二空間的空氣通過的第三空間,第一空間、第二空間以及第三空間從規定方向上的第一側向第二側排列,第二空間從第一側向第二側以第二內表面錐度擴大,第三空間從第一側向第二側以比第二內表面錐度大的第三內表面錐度擴大,中空導軸體單元具備:第一軸體部分,其配置成從第二空間到第三空間;以及第二軸體部分,其配置成從第三空間到比第三空間更靠第二側的區域,第一軸體部分以及第二軸體部分從第一側向第二側排列,第一軸體部分從第一側向第二側以第一外表面錐度擴大,第二軸體部分從第一側向第二側以比第一外表面錐度大的第二外表面錐度擴大。
根據該氣流紡紗裝置,能夠抑制紗線產生高張力并且能夠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特別是在紡紗動作的開始時,在從多個第一噴嘴向噴嘴塊內噴射空氣的同時,從第二噴嘴向通路噴射空氣時,即便對纖維束加以足夠的假捻,也抑制纖維束產生高張力,所以能夠將纖維束可靠地導入氣流紡紗裝置內。
在本發明的氣流紡紗裝置中,第一軸體部分的第一側的端部、與由第二空間與第三空間的邊界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間的距離可以是3mm以上且9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夠抑制紗線產生高張力。
本發明的氣流紡紗裝置可以還包括將纖維向第一空間引導的纖維引導部。由此,能夠可靠地向第一空間引導纖維。
在本發明的氣流紡紗裝置中,纖維引導部中的向第一空間露出的端面、與第一軸體部分的第一側的端部之間的距離可以是2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夠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
本發明的紡紗機具備:上述氣流紡紗裝置、將在氣流紡紗裝置中生成的紗線卷繞于卷裝的卷繞裝置、以及在氣流紡紗裝置與卷繞裝置之間測定紗線的張力的測定裝置。
根據該紡紗機,能夠抑制紗線產生高張力并且能夠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由于測定紗線的張力,所以例如能夠確認紗線的張力是否適當。
本發明的紡紗機可以還具備顯示部,其顯示由測定裝置測定出的張力的值。由此,能夠向操作人員通知紗線的張力的值。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可抑制紗線產生高張力并且可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的噴嘴塊、氣流紡紗裝置以及紡紗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紡紗機的主視圖。
圖2是圖1的紡紗機的紡紗單元的側視圖。
圖3是圖2的紡紗單元的氣流紡紗裝置的剖視圖。
圖4是圖3的氣流紡紗裝置的一部分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此外,各圖中對相同或者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重復的說明。
如圖1所示,紡紗機1具備多個紡紗單元2、接紗臺車3、落紗臺車(圖示省略)、第一端框架4、第二端框架5。多個紡紗單元2排列成一排。各紡紗單元2生成紗線Y并卷繞于卷裝P。接紗臺車3在某一紡紗單元2紗線Y被切斷或由于某些理由紗線Y被剪切的情況下,在該紡紗單元2進行接紗動作。落紗臺車在某一紡紗單元2卷裝P成為滿卷的情況下,將卷裝P落紗,向該紡紗單元2供給新紗管B。
在第一端框架4收納有回收在紡紗單元2產生的纖維屑以及紗線屑等的回收裝置等。在第二端框架5收納有調整向紡紗機1供給的壓縮空氣(空氣)的氣壓并向紡紗機1的各部分供給空氣的空氣供給部、以及用于向紡紗單元2的各部分供給動力的驅動馬達等。在第二端框架5設置有機臺控制裝置41、顯示畫面(顯示部)42以及輸入鍵43。機臺控制裝置41集中管理以及控制紡紗機1的各部分。顯示畫面42能夠顯示 與紡紗單元2的設定內容以及/或者狀態有關的信息等。操作人員使用輸入鍵43進行適當的操作,能夠進行紡紗單元2的設定作業。
如圖1以及圖2所示,各紡紗單元2在紗線Y的行走方向上從上游側按順序具備牽伸裝置6、氣流紡紗裝置7、紗線監視裝置8、張力傳感器9、紗線存積裝置11、上蠟裝置12以及卷繞裝置13。單元控制器10針對每規定量的紡紗單元2設置,控制紡紗單元2的動作。
牽伸裝置6牽伸紗條(纖維束)S。牽伸裝置6在紗條S的行走方向從上游側按順序具有后羅拉對14、第三羅拉對15、中間羅拉對16以及前羅拉對17。各羅拉對14、15、16以及17具有底羅拉和頂羅拉。底羅拉由設置于第二端框架5的驅動馬達或者設置于各紡紗單元2的驅動馬達驅動而旋轉。對中間羅拉對16的底羅拉設置有龍帶18a。對中間羅拉對16的頂羅拉設置有龍帶18b。
氣流紡紗裝置7通過旋轉氣流對被牽伸裝置6牽伸的纖維束(纖維)F加捻而生成紗線Y。
紗線監視裝置8在氣流紡紗裝置7與紗線存積裝置11之間監視行走的紗線Y的信息,根據監視到的信息檢測紗線有無缺陷。紗線監視裝置8在檢測到紗線缺陷的情況下,將紗線缺陷檢測信號發送至單元控制器10。紗線監視裝置8例如檢測紗線Y的粗細異常以及/或者紗線Y所含有的異物作為紗線缺陷。紗線監視裝置8也檢測斷紗等。張力傳感器(測定裝置)9在氣流紡紗裝置7與卷繞裝置13之間,在氣流紡紗裝置7與紗線存積裝置11之間,測定行走的紗線Y的張力,將張力測定信號發送至單元控制器10。單元控制器10在根據紗線監視裝置8以及/或者張力傳感器9的檢測結果判斷為存在異常的情況下,在紡紗單元2將紗線Y切斷。具體而言,停止向氣流紡紗裝置7供給空氣,使紗線Y的生成中斷,由此將紗線Y切斷?;蛞部梢岳昧硇性O置的切割器將紗線Y切斷。
上蠟裝置12在紗線存積裝置11與卷繞裝置13之間對紗線Y上蠟。
紗線存積裝置11在氣流紡紗裝置7與卷繞裝置13之間吸取紗線Y的松弛。紗線存積裝置11具有從氣流紡紗裝置7穩定地拉出紗線Y的 功能、在接紗臺車3進行接紗動作時等使從氣流紡紗裝置7送出的紗線Y滯留而防止紗線Y松弛的功能、以及防止比紗線存積裝置11更靠下游側的紗線Y的張力的變動傳遞于氣流紡紗裝置7的功能。
卷繞裝置13將紗線Y卷繞于紗管B形成卷裝P。卷繞裝置13具有搖架臂21、卷繞鼓22以及橫動導紗器23。搖架臂21將紗管B支承為能夠旋轉。搖架臂21被支軸24支承為能夠擺動,使紗管B的表面或者卷裝P的表面以適當的壓力與卷繞鼓22的表面接觸。設置于第二端框架5的驅動馬達(圖示省略)同時驅動多個紡紗單元2的卷繞鼓22。由此,在各紡紗單元2中,使紗管B或者卷裝P沿卷繞方向旋轉。各紡紗單元2的橫動導紗器23設置在多個紡紗單元2所共用的軸25上。第二端框架5的驅動馬達對軸25沿卷繞鼓22的旋轉軸方向進行往復驅動,從而橫動導紗器23使紗線Y相對于旋轉的紗管B或者卷裝P以規定寬度橫動。
接紗臺車3在某一紡紗單元2中紗線Y被切斷或由于某些理由紗線Y被剪切的情況下,行走到該紡紗單元2進行接紗動作。接紗臺車3具有接紗裝置26、吸管27以及吸嘴28。吸管27被支軸31支承為能夠轉動,捕捉來自氣流紡紗裝置7的紗線Y并引導至接紗裝置26。吸嘴28被支軸32支承為能夠轉動,捕捉來自卷繞裝置13的紗線Y并引導至接紗裝置26。接紗裝置26進行被引導的紗線Y彼此的接紗。接紗裝置26為使用壓縮空氣的捻接器(splicer)、使用緯紗的接經器(piecer)、或者機械連接紗線Y的打結器等。
接紗臺車3在進行接紗動作時,使卷裝P沿反卷繞方向旋轉(反轉)。此時利用氣缸(圖示省略)使搖架臂21移動以使卷裝P與卷繞鼓22分離,并且利用設置于接紗臺車3的反轉用輥(圖示省略)使卷裝P反轉。
參照圖3以及圖4,更詳細地說明氣流紡紗裝置7的結構。以下,將纖維束F以及紗線Y的行走方向的上游側簡稱為“上游側”,纖維束F以及紗線Y的行走方向的下游側簡稱為“下游側”。
如圖3所示,氣流紡紗裝置7包含纖維引導部50、噴嘴塊60以及中空導軸體單元70。纖維引導部50、噴嘴塊60以及中空導軸體單元70在線L上從沿線L的方向(規定方向)的第一側(即上游側)向第二 側(即下游側)排列。
纖維引導部50具有引導從牽伸裝置6供給的纖維束F的引導孔51。在纖維引導部50設置有針52,該針52沿線L配置以使前端部52a位于下游側。
氣流紡紗裝置7在形成于噴嘴塊60與中空導軸體單元70之間的空間,利用旋轉氣流對從纖維引導部50引導的纖維束F加捻。噴嘴塊60具備第一塊部分61、第二塊部分62以及第三塊部分63。第一塊部分61、第二塊部分62以及第三塊部分63從上游側向下游側排列,例如一體地形成。纖維引導部50配置于第一塊部分61的第一側的端部。
第一塊部分61具有供纖維束F導入的第一空間64、以及供為了產生旋轉氣流而噴射的空氣通過的多個第一噴嘴65。多個第一噴嘴65例如繞線L以等角度間隔設置。多個上述第一噴嘴65的數量為5個。第二塊部分62具有供來自第一空間64的空氣通過的第二空間66。第三塊部分63具有供來自第二空間66的空氣通過的第三空間67。各第一噴嘴65的第一空間64側的開口部位于第一塊部分61與第二塊部分62的邊界。即,第一塊部分61具有各第一噴嘴65的至少一部分。此外,各第一噴嘴65的第一空間64側的開口部可以位于第一塊部分61,或也可以位于第二塊部分62。
如圖4所示,第一空間64、第二空間66以及第三空間67從上游側向下游側排列,連續地形成。第一空間64是從上游側向下游側以第一內表面錐度擴大且以線L為中心線的圓臺狀的空間。第二空間66是從上游側向下游側以第二內表面錐度擴大且以線L為中心線的圓臺狀的空間。第三空間67是從上游側向下游側以第三內表面錐度擴大且以線L為中心線的圓臺狀的空間。
第一內表面錐度是指在著眼于包含線L在內的假想平面的情況下,劃分第一空間64的內表面64a與該假想平面的兩條交線所成的角度。第二內表面錐度是指在著眼于包含線L在內的假想平面的情況下,劃分第二空間66的內表面66a與該假想平面的兩條交線所成的角度。第三內表面錐度是指在著眼于包含線L在內的假想平面的情況下,劃分第三空間67的內表面67a與該假想平面的兩條交線所成的角度。第三內表 面錐度比第二內表面錐度大,第二內表面錐度比第一內表面錐度大。此外,上述角度是小于180度側的角度。在上述交線為曲線的情況下近似于直線。
第一空間64在沿線L的方向的高度H1是3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第二空間66在沿線L的方向的高度H2是第二空間66沿線L的方向的高度H2與第三空間67沿線L的方向的高度H3之和的30%以上且50%以下的值。例如,高度H2與高度H3之和是8mm以上且18mm以下的值。第一空間64的高度H1是指包含噴嘴塊60的與纖維引導部50抵接的面的假想平面、與由第一空間64的下游側的端部(形成于噴嘴塊60的內表面的第一空間64與第二空間66的邊界)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間的距離(以下,在簡稱為“距離”的情況下是“沿線L的方向的距離”)。第二空間66的高度H2是指由第二空間66的上游側的端部(形成于噴嘴塊60的內表面的第一空間64與第二空間66的邊界)形成的假想平面、與由第二空間66的下游側的端部(形成于噴嘴塊60的內表面的第二空間66與第三空間67的邊界60a)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間的距離。第三空間67的高度H3是指由第三空間67的上游側的端部(形成于噴嘴塊60的內表面的第二空間66與第三空間67的邊界60a)形成的假想平面、與包含噴嘴塊60的下游側的端面的假想平面之間的距離。
在纖維引導部50中向第一空間64露出的端面53、與第一軸體部分81的上游側的端部之間的距離是2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第一軸體部分81的上游側的端部、與由第二空間66和第三空間67的邊界60a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間的距離是3mm以上且9mm以下的值。
如圖3所示,中空導軸體單元70具備中空導軸體80、引導管71、支承部件72以及固定部件73。
中空導軸體80具有第一軸體部分81、第二軸體部分82以及第三軸體部分83。第一軸體部分81、第二軸體部分82以及第三軸體部分83從上游側向下游側排列,例如由陶瓷形成為一體。在第三軸體部分83的下游側的端部設置有凸緣83a。
在第一軸體部分81設置有向中空的第二軸體部分82以及第三軸體部分83的內側開口的纖維導入路85。纖維導入路85的上游側的開口部 是供導入到噴嘴塊60的纖維束F導入的纖維導入口86。
在引導管71設置有將導入到纖維導入口86的纖維束F引導至外部的通路74。通路74在線L上朝上游側以及下游側開口。通路74的下游側的內徑比通路74的上游側的內徑大。在引導管71的上游側的端部設置有供噴射至通路74的空氣通過的多個第二噴嘴75。多個第二噴嘴75例如繞線L以等角度間隔設置。
在支承部件72設置有向上游側開口的收納孔76以及向上游側以及下游側開口的紗線導出路77。紗線導出路77的上游側的端部與收納孔76的下游側的端部連接。紗線導出路77的內徑與引導管71的通路74的下游側的部分的內徑大致相等,比收納孔76的內徑小。在支承部件72安裝有與收納孔76連通的空氣供給管78。在支承部件72的上游側的端部形成有外螺紋72a。
固定部件73是設置有凸緣73a的帽狀的螺母。在中空導軸體單元70中,引導管71配置于支承部件72的收納孔76內,中空導軸體80配置于支承部件72的上游側的端部以覆蓋引導管71的上游側的端部。由此,中空導軸體80的纖維導入路85與引導管71的通路74連接,引導管71的通路74與支承部件72的紗線導出路77連接。在該狀態下,固定部件73與中空導軸體80的凸緣83a卡合并且與支承部件72的外螺紋72a旋合。
如圖4所示,第一軸體部分81是從上游側向下游側以第一外表面錐度擴大且以線L為中心線的圓臺狀的部分。第二軸體部分82是從上游側向下游側以第二外表面錐度擴大且以線L為中心線的圓臺狀的部分。此外,第一軸體部分81是比中空導軸體80的上游側的端部(設置有纖維導入口86的上游側的開口部的部分,帶圓角的部分)更靠下游側的部分。
第一外表面錐度是指在著眼于包含線L在內的假想平面的情況下,第一軸體部分81的外表面81a與該假想平面的兩條交線所成的角度。第二外表面錐度是指在著眼于包含線L在內的假想平面的情況下,第二軸體部分82的外表面82a與該假想平面的兩條交線所成的角度。第二外表面錐度比第一外表面錐度大。此外,上述角度是小于180度側的角 度。在上述交線為曲線的情況下近似于直線。
第一軸體部分81相對于噴嘴塊60配置成從第二空間66到第三空間67。第二軸體部分82相對于噴嘴塊60配置成從第三空間67到比第三空間67更靠下游側的區域(第三空間67的外部)。即,切換內表面錐度的第二空間66與第三空間67的邊界60a,位于比切換外表面錐度的第一軸體部分81與第二軸體部分82的邊界80a更靠上游側的位置。
由此,第一空間64作為使被纖維引導部50引導的纖維反轉的反轉區域R1發揮功能。在第二空間66中,內表面66a與第一軸體部分81的外表面81a之間的區域作為使反轉的纖維旋轉的旋轉區域R2發揮功能。在第三空間67中,內表面67a與第一軸體部分81的外表面81a以及第二軸體部分82的外表面82a之間的區域,作為使從多個第一噴嘴65噴射并通過反轉區域R1以及旋轉區域R2的空氣排出的排出區域R3發揮功能。在氣流紡紗裝置7中,在紡紗動作中,固定部件73的凸緣73a與支承噴嘴塊60的支架(圖示省略)抵接,從而維持上述位置關系。
說明如上所述構成的氣流紡紗裝置7的紡紗動作。在紡紗動作的開始時,從多個第一噴嘴65向噴嘴塊60內噴射空氣的同時,從多個第二噴嘴75向通路74噴射空氣。由此,從牽伸裝置6經由引導孔51導入到第一空間64的纖維束F,通過通路74以及紗線導出路77導出至下游側。此外,從各第二噴嘴75噴射的空氣,經由空氣供給管78、支承部件72的收納孔76內的引導管71的外側的區域、中空導軸體80的第二軸體部分82以及第三軸體部分83的內側的引導管71的外側的區域被供給。
然后,繼續從多個第一噴嘴65向第一空間64噴射空氣,停止從多個第二噴嘴75向通路74噴射空氣。由此,借助從反轉區域R1到旋轉區域R2產生的旋轉氣流,使構成纖維束F的纖維在纖維導入口86的周圍反轉并旋轉,對纖維束F施加真捻。此時,利用針52,防止纖維束F的捻轉傳遞至氣流紡紗裝置7的上游側。對纖維束F施加真捻而生成的紗線Y,通過通路74以及紗線導出路77向下游側導出。從多個第一噴嘴65噴射的空氣通過反轉區域R1以及旋轉區域R2,與沒有成為紗線Y的纖維一起從排出區域R3排出。此外,在紡紗動作中,利用張力傳感器9測定紗線Y的張力,測定出的張力的值顯示于顯示畫面42。 因此,操作人員能夠通過確認顯示畫面42所顯示的值,確認是否以所希望的張力生成紗線Y。
如以上說明那樣,在噴嘴塊60中,第一空間64在沿線L的方向的高度H1是3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夠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在噴嘴塊60中,第二空間66在沿線L的方向的高度H2是第二空間66沿線L的方向的高度H2與第三空間67沿線L的方向的高度H3之和的30%以上且50%以下的值。由此,能夠抑制紗線Y產生高張力。因此,通過噴嘴塊60,能夠抑制紗線Y產生高張力并且能夠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此外,高張力例如是指比生成具有所希望的品質的紗線Y時的張力高規定值的張力。
在氣流紡紗裝置7中,第一軸體部分81相對于噴嘴塊60配置成從第二空間66到第三空間67,第二軸體部分82相對于噴嘴塊60配置成從第三空間67到比第三空間67更靠下游側的區域。即,在氣流紡紗裝置7中,切換內表面錐度的第二空間66與第三空間67的邊界60a,位于比切換外表面錐度的第一軸體部分81與第二軸體部分82的邊界80a更靠上游側的位置。由此,也能夠抑制紗線Y產生高張力并且能夠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特別是在紡紗動作的開始時,在從多個第一噴嘴65向噴嘴塊60內噴射空氣的同時,從多個第二噴嘴75向通路74噴射空氣時,即便對纖維束F加以足夠的假捻,也抑制纖維束F產生高張力,所以能夠將纖維束F可靠地導入至氣流紡紗裝置7內。
在噴嘴塊60中,第三空間67的第三內表面錐度比第二空間66的第二內表面錐度大,第二空間66的第二內表面錐度比第一空間64的第一內表面錐度大。由此,能夠更可靠地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
在噴嘴塊60中,多個第一噴嘴65的數量為5個。由此,能夠更可靠地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
在氣流紡紗裝置7設置有將纖維束F引導至第一空間64的纖維引導部50。由此,能夠將纖維束F可靠地引導至第一空間64。
在氣流紡紗裝置7中,纖維引導部50中向第一空間64露出的端面53、與第一軸體部分81的上游側的端部之間的距離是2mm以上且8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夠兼得穩定的卷繞性的確保以及紡紗速度的提高。
在氣流紡紗裝置7中,第一軸體部分81的上游側的端部、與由第二空間66和第三空間67的邊界60a形成的假想平面之間的距離是3mm以上且9mm以下的值。由此,能夠抑制紗線Y產生高張力。
在紡紗機1中,在氣流紡紗裝置7與卷繞裝置13之間設置有測定紗線Y的張力的張力傳感器9。由此,能夠確認紗線Y的張力是否適當。
在紡紗機1設置有顯示由張力傳感器9測定出的張力的值的顯示畫面42。由此,能夠向操作人員通知紗線Y的張力的值。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但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
可以將第一空間64在沿線L的方向的高度H1設定為構成纖維束F的纖維的平均纖維長的8%以上且15%以下的值。第一空間64也可以不是圓臺狀,而是圓柱狀。在圖4中,纖維引導部50中向第一空間64露出的端面53和纖維引導部50的與第一塊部分61抵接的抵接面共面,但端面53可以位于比該抵接面更靠上游側的位置,也可以位于比該抵接面更靠下游側的位置。多個第一噴嘴65的數量可以是3、4或者6等。由張力傳感器9測定出的張力的值,可以在每個紡紗單元2設置的顯示畫面上顯示。該顯示畫面也可以顯示除測定出的張力的值以外的信息。
中空導軸體單元70可以不具有第二噴嘴75。在中空導軸體單元70中,第一軸體部分81可以相對于第二軸體部分82以及第三軸體部分83獨立地形成,并且相對于第二軸體部分82以及第三軸體部分83獨立形成的第一軸體部分81一體地具有引導管71的設置有第二噴嘴75的上游側的端部(參照圖3)。在該情況下,相對于第一軸體部分81獨立形成的第二軸體部分82以及第三軸體部分83,可以與固定部件73形成為一體。
在圖4中,內表面64a、內表面66a以及內表面67a以直線來示出。然而,內表面64a、內表面66a以及內表面67a中的至少一個也可以是 曲線。在圖4中所示出的邊界60a具有由兩條直線形成的尖角,但該部分也可以由曲線形成。此外,該曲線在向噴嘴塊60內突出的方向形成。內表面66a與內表面67a可以不直接連接,而是在以直線示出的內表面66a和以直線示出的內表面67a之間設置有例如曲線狀的連接部。內表面64a與內表面66a也是同樣的。
在圖4中,外表面81a以及外表面82a以直線示出。然而,外表面81a以及外表面82a中的至少一個也可以是曲線。在圖4中所示出的邊界80a具有由兩條直線形成的尖角,但該部分也可以由曲線形成。此外,該曲線在向中空導軸體80內突出的方向形成。外表面81a與外表面82a可以不直接連接,而是在以直線示出的外表面81a與以直線示出的外表面82a之間設置有例如曲線狀的連接部。
氣流紡紗裝置7也可以不具備針52,而是利用纖維引導部50的下游側端部,防止纖維束F的捻轉傳遞至氣流紡紗裝置7的上游側。
在紡紗單元2中,紗線存積裝置11具有從氣流紡紗裝置7拉出紗線Y的功能,但也可以利用輸送羅拉和夾持羅拉從氣流紡紗裝置7拉出紗線Y。在利用輸送羅拉和夾持羅拉從氣流紡紗裝置7拉出紗線Y的情況下,可以代替紗線存積裝置11,而設置利用吸引空氣流吸收紗線Y的松弛的松弛管(slack tube)或者松緊調節輥(compensator)等。
在紡紗機1中,在機臺高度方向,將各裝置配置成使上側供給的紗線Y在下側被卷繞。然而,也可以將各裝置配置成使下側供給的紗線Y在上側被卷繞。
在紡紗機1中,牽伸裝置6的底羅拉中的至少一個以及橫動導紗器23由來自第二端框架5的動力(即,在多個紡紗單元2中共用)驅動。然而,紡紗單元2的各部分(例如牽伸裝置6、氣流紡紗裝置7、卷繞裝置13等)也可以針對每個紡紗單元2獨立地被驅動。
在紗線Y的行走方向,張力傳感器9可以配置于紗線監視裝置8的上游側。單元控制器10可以針對每個紡紗單元2設置。在紡紗單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蠟裝置12、張力傳感器9以及紗線監視裝置8。
在圖1中所示出的紡紗機1卷繞筒子形狀的卷裝P,但也可以卷繞 錐形的卷裝P。在錐形的卷裝P的情況下,由于紗線Y的橫動而產生紗線Y的松弛,但該松弛能夠被紗線存積裝置11吸收。各構成的材料以及形狀并不局限于上述材料以及形狀,也可以采用各種材料以及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