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紡紗領域,涉及一種轉杯紡方法,具體涉及一種轉杯內濕度可調的轉杯紡方法。
背景技術:
轉杯紡紗在我國又稱為氣流紡紗,是新型紡紗技術的一種,屬于自由端紡紗工藝范疇。由于轉杯紡紗具有生產效率高、成紗條干好、工藝流程短、勞動環境好、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是目前最普及的一種新型紡紗形式。在我國轉杯紡紗已較為普及,其棉紗的生產總量僅次于環錠紡紗。因而,轉杯紡紗在紡紗行業中也有著較大的影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現有技術中的轉杯紡紗器結構如圖2所示,當采用現有技術中的轉杯紡紗器紡紗時,轉杯紡生產車間最適合的相對濕度為55%~60%,若相對濕度太多棉纖維尤其是化學纖維或毛、麻纖維,與高速旋轉的機件發生強烈摩擦產生靜電,靜電荷之間便發生相互排斥或吸附作用,因而,影響了纖維之間的并和和疊加,同時還妨礙了纖維的正常轉移與加捻。上述情況的出現輕則影響成紗質量,嚴重時還會增加紗條斷頭。若生產車間的濕度太低,會造成灰塵和短融向外散發,一方面污染了車間環境,另方面還會堵塞紡紗器的補風通道而影響生產。若車間濕度太高,對棉纖維開松、轉移造成困難,將會影響成紗質量及增加紗條斷頭。
棉紡時,由梳理機生產出的條子在質量上會有較多缺陷,如條子中含有較多的短纖維、雜質和疵點,纖維的伸直平行度也較差。這些缺陷會影響后道加工、成紗質量及成紗的細度。精梳就是指當纖維須從一端被握持時,另一端受到梳理,因此精梳中對細小雜質和短纖維的排除、伸直纖維是非常有效的。精梳落棉是指棉紡時條子經過精梳工序而梳理下來的含短纖及雜質較多的原料。
利用轉杯紡紡精梳落棉時,傳統轉杯紡只能用來紡支數較低、品質較差的紗線,當用來紡14.7tex以下較細的紗線時,紡紗過程中斷頭現象較為嚴重,甚至難以成紗。增加車間內的濕度可以有利于纖維在轉杯內的加捻,但濕度過大,不利于纖維在分梳輥及輸纖通道內的轉移,因此,為增強精梳落棉的可紡性,需要對轉杯內的濕度進行定向調控,從而達到紡14.7tex以下較細紗線的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轉杯內濕度可調的轉杯紡方法,在原有轉杯紡紗器的基礎上在分梳輥和假捻盤之間增設有與輸纖通道連通的補氣管,補氣管的另一端與補氣氣泵相連,補氣管與補氣氣泵之間設有開合閥門,補氣氣泵可產生水蒸氣,通過開合閥門的開合,達到調節轉杯內濕度的目的。
一種轉杯紡方法,紡紗工藝中采用的是轉杯內濕度可調的轉杯紡紗器,所述紡紗器包括輸纖通道和分梳輥,在輸纖通道上與分梳輥的罩殼相切的一側連通有補氣管,補氣管的另一端與工作時產生水蒸氣的補氣氣泵相連,補氣管與補氣氣泵之間設有開合閥門;紡紗時,轉杯紡紗器的轉杯內濕度≤50%時,補氣管與補氣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開啟,補氣氣泵的水蒸氣通過補氣管輸送至輸纖通道,再通過輸纖通道流向轉杯內,增加轉杯內的濕度;轉杯紡紗器的轉杯內濕度≥75%時,補氣管與補氣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關閉,補氣氣泵停止向轉杯內補充水蒸氣,使轉杯內的濕度不斷減小;本發明中將補氣管的位置設于輸纖通道處并將補氣管與輸纖通道相連接,可以在不增加轉杯內的補氣點的情況下,還可以使水蒸氣通過輸纖通道進入轉杯內,達到即保證轉杯內負壓的穩定性,又有效調節轉杯內濕度,進而進一步的提高的紡紗產品質量。紡紗后制得的棉紗線與傳統方法相比,其斷裂強度提高了3~5%,斷裂伸長率提高了3~5%。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方法,所述輸纖通道的中軸線與補氣管的中軸線之間的夾角為30°~45°。將輸纖通道的中軸線與補氣管的中軸線之間的夾角設置為30°~45°的目的在于,一方面當角度小于30°時,補氣管會影響輸纖通道外圍結構,會造成整個紡紗器結構的改變;當角度太大時,通過補氣管的氣流與輸纖通道內的氣流相遇時會產生相互干擾現象,不利于纖維在輸纖通道內的伸直。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方法,所述補氣管為直線型漸縮通道,自補氣氣泵至補氣管與輸纖通道連通處的方向,補氣管的直徑逐漸減小。補氣管為直線型漸縮通道的目的在于可以加速氣流在輸纖通道內的流速,有利于纖維的伸直。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方法,所述輸纖通道與補氣管之間的連通處位于輸纖通道的非纖維出口位置處。若將輸纖通道與補氣管之間的連通處設于輸纖通道的出口處位置,會造成補氣氣流不穩,進而造成產品質量下降。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方法,所述補氣管的截面形狀為圓形或矩形。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方法,所述分梳輥的直徑為60~80mm,轉速為5500~9500rpm。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方法,所述轉杯紡紗器的轉杯直徑為20~50mm,轉速為40000~150000rpm。
如上所述的一種轉杯紡方法,所述輸纖通道為直線型漸縮通道,沿輸纖通道內纖維的輸送方向,輸纖通道的直徑逐漸縮小。
本發明的原理為:
轉杯紡生產時,轉杯內的濕度是影響成紗質量重要因素之一,現有技術無法滿足實時精確調節轉杯內濕度的問題。正常紡紗時,由于轉杯杯內氣體被抽氣機抽走之后,轉杯杯內處于負壓狀態,使得外界大氣通過引紗管和輸纖通道向轉杯內補入氣體,本發明的轉杯紡方法旨在將向轉杯內補入的氣體變為濕度可調的氣體。由于引紗管是將紗線引出時所經過的通道,在此增設補氣管向轉杯內補充水蒸氣,對轉杯內的負壓氣流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因此,為最大限度保證轉杯內負壓氣流分布狀態的穩定性,應在輸纖通道上增設相連通的補氣管;當轉杯內濕度偏低時,補氣管與補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打開,補氣管通過補氣氣泵產生水蒸氣,然后將水蒸氣通過補氣管傳輸至輸纖通道,與輸纖通道的大氣氣流混合共同向轉杯內補氣,從而使轉杯內濕度增加,當轉杯內濕度過高時,補氣管與補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關閉,此時只有大氣氣流向轉杯內補氣,轉杯內濕度下降。因此本發明通過在輸纖通道上增設補氣管、補氣泵和開合閥門,在有效保證轉杯內負壓氣流分布狀態穩定的同時,實時控制向轉杯補氣的氣流濕度,進而達到調節轉杯內濕度的目的。
當轉杯內氣流的濕度可調時,可以保證纖維在轉杯內的正常轉移,增強紡紗時纖維在紗線中的加捻效率,從而增強紗線的強力和斷裂伸長率,減少紡紗時的斷頭現象。
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轉杯紡方法采用的轉杯紡紗器在輸纖通道上增設補氣管、補氣泵和開合閥門,在有效保證轉杯內負壓氣流分布狀態的穩定的同時,有效控制向轉杯補氣的氣流濕度,進而達到調節轉杯內濕度的目的,有利于纖維在轉杯內的加捻成紗。
2.利用本發明的轉杯紡紡方法可以紡制14.7tex以下精梳落棉紗,拓寬了轉杯紡的適用范圍,具有較強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濕度可調轉杯紡紗器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中轉杯紡紗器示意圖;
其中1-分梳輥,2-假捻盤,3-輸纖通道,4-補氣管,5-補氣氣泵,6-開合閥門,7-轉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發明講授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實施例1
一種轉杯紡方法,紡紗工藝中采用的是轉杯內濕度可調的轉杯紡紗器,用來紡制14.5tex純精梳落棉紗,轉杯紡紗器的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輸纖通道3和分梳輥1,在分梳輥1和假捻盤2之間設有在輸纖通道3上與分梳輥的罩殼相切的一側連通的補氣管4,補氣管4的另一端與可產生水蒸氣的補氣氣泵5相連,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設有開合閥門6,輸纖通道3為直線型漸縮通道,沿輸纖通道內纖維的輸送方向,輸纖通道3的直徑逐漸縮小,補氣管4為直線型漸縮通道,自補氣氣泵至補氣管與輸纖通道連通處的方向,,補氣管的直徑逐漸減小,補氣管4的截面形狀為圓形,輸纖通道3與補氣管4之間的連通處位于輸纖通道與分梳輥的罩殼相切的側邊總長的2/3處(以遠離分梳輥外罩殼的方向為基準);輸纖通道3的中軸線與補氣管4的中軸線之間的夾角為30°,當轉杯7內濕度過低為50%時,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6開啟,補氣氣泵的水蒸氣先通過補氣管4輸送至輸纖通道3,再通過輸纖通道3的出口流向轉杯7內,增加轉杯7內的濕度,當轉杯7內濕度為75%時,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6關閉,補氣氣泵停止向轉杯7內補充水蒸氣,紡紗時,分梳輥的直徑為60mm,轉速為5500rpm,轉杯直徑為50mm,轉速為40000rpm。
經上述紡紗方法紡制的棉紗線的條干CV值(條干均勻度)為12.5%,-40%細節個數為110個/km,+50%粗節個數為30個/km,+200%棉結個數為80個/km,斷裂強度為10.9cN/tex,斷裂伸長率為8.5%。
實施例2
一種轉杯紡方法,紡紗工藝中采用的是轉杯內濕度可調的轉杯紡紗器,用來紡制14.5tex純精梳落棉紗,轉杯紡紗器包括輸纖通道3和分梳輥1,在分梳輥1和假捻盤2之間設有在輸纖通道3上與分梳輥的罩殼相切的一側連通的補氣管4,補氣管4的另一端與可產生水蒸氣的補氣氣泵5相連,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設有開合閥門6,輸纖通道3為直線型漸縮通道,沿輸纖通道內纖維的輸送方向,輸纖通道3的直徑逐漸縮小,補氣管4為直線型漸縮通道,自補氣氣泵至補氣管與輸纖通道連通處的方向,補氣管的直徑逐漸減小,補氣管4的截面形狀為矩形,輸纖通道3與補氣管4之間的連通處位于輸纖通道與分梳輥的罩殼相切的側邊總長的2/3處(以遠離分梳輥外罩殼的方向為基準);輸纖通道3的中軸線與補氣管4的中軸線之間的夾角為45°,當轉杯7內濕度過低為46%時,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6開啟,補氣氣泵的水蒸氣先通過補氣管4輸送至輸纖通道3,再通過輸纖通道3的出口流向轉杯7內,增加轉杯7內的濕度,當轉杯7內濕度為76%時,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6關閉,補氣氣泵停止向轉杯7內補充水蒸氣,紡紗時,分梳輥的直徑為80mm,轉速為9500rpm,轉杯直徑為20mm,轉速為150000rpm。
經上述紡紗方法紡制的棉紗線的條干CV值(條干均勻度)為14.5%,-40%細節個數為125個/km,+50%粗節個數為40個/km,+200%棉結個數為90個/km,斷裂強度為10.85cN/tex,斷裂伸長率為8.1%。
實施例3
一種轉杯紡方法,紡紗工藝中采用的是轉杯內濕度可調的轉杯紡紗器,用來紡制14.6tex純精梳落棉紗,轉杯紡紗器包括輸纖通道3和分梳輥1,在分梳輥1和假捻盤2之間設有在輸纖通道3上與分梳輥的罩殼相切的一側連通的補氣管4,補氣管4的另一端與可產生水蒸氣的補氣氣泵5相連,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設有開合閥門6,輸纖通道3為直線型漸縮通道,沿輸纖通道內纖維的輸送方向,輸纖通道3的直徑逐漸縮小,補氣管4為直線型漸縮通道,自補氣氣泵至補氣管與輸纖通道連通處的方向,補氣管的直徑逐漸減小,補氣管4的截面形狀為圓形,輸纖通道3與補氣管4之間的連通處位于輸纖通道與分梳輥的罩殼相切的側邊總長的2/3處(以遠離分梳輥外罩殼的方向為基準);輸纖通道3的中軸線與補氣管4的中軸線之間的夾角為40°,當轉杯7內濕度過低為45%時,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6開啟,補氣氣泵的水蒸氣先通過補氣管4輸送至輸纖通道3,再通過輸纖通道3的出口流向轉杯7內,增加轉杯7內的濕度,當轉杯7內濕度為78%時,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6關閉,補氣氣泵停止向轉杯7內補充水蒸氣,紡紗時,分梳輥的直徑為70mm,轉速為7500rpm,轉杯直徑為30mm,轉速為100000rpm。
經上述紡紗方法紡制的棉紗線的條干CV值(條干均勻度)為12.8%,-40%細節個數為105個/km,+50%粗節個數為27個/km,+200%棉結個數為75個/km,斷裂強度為11.19cN/tex,斷裂伸長率為8.7%。
實施例4
一種轉杯紡方法,紡紗工藝中采用的是轉杯內濕度可調的轉杯紡紗器,用來紡制14.6tex純精梳落棉紗,轉杯紡紗器包括輸纖通道3和分梳輥1,在分梳輥1和假捻盤2之間設有在輸纖通道3上與分梳輥的罩殼相切的一側連通的補氣管4,補氣管4的另一端與可產生水蒸氣的補氣氣泵5相連,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設有開合閥門6,輸纖通道3為直線型漸縮通道,沿輸纖通道內纖維的輸送方向,輸纖通道3的直徑逐漸縮小,補氣管4為直線型漸縮通道,自補氣氣泵至補氣管與輸纖通道連通處的方向,補氣管的直徑逐漸減小,補氣管4的截面形狀為矩形,輸纖通道3與補氣管4之間的連通處位于輸纖通道與分梳輥的罩殼相切的側邊總長的2/3處(以遠離分梳輥外罩殼的方向為基準);輸纖通道3的中軸線與補氣管4的中軸線之間的夾角為35°,當轉杯7內濕度過低為47%時,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6開啟,補氣氣泵的水蒸氣先通過補氣管4輸送至輸纖通道3,再通過輸纖通道3的出口流向轉杯7內,增加轉杯7內的濕度,當轉杯7內濕度為78%時,補氣管4與補氣氣泵之間的開合閥門6關閉,補氣氣泵停止向轉杯7內補充水蒸氣,紡紗時,分梳輥的直徑為68mm,轉速為6000rpm,轉杯直徑為40mm,轉速為80000rpm。
經上述紡紗方法紡制的棉紗線的條干CV值(條干均勻度)為11.8%,-40%細節個數為100個/km,+50%粗節個數為25個/km,+200%棉結個數為70個/km,斷裂強度為11.22cN/tex,斷裂伸長率為8.9%。
對比例1
采用現有技術中的轉杯紡紗器(與實施例4的轉杯紡紗器的區別在于未在輸纖通道上增設補氣管、補氣泵和開合閥門)來紡制同樣的14.6tex純精梳落棉紗。其采用與實施例4相同的工藝參數。由于現有技術中轉杯內濕度無法調節,經上述步驟紡成紗線時,經上述紡紗方法紡制的棉紗線成紗斷裂強度為10.71cN/tex,斷裂伸長率為8.4%,紗線的條干CV值(條干均勻度)為11.6%,-40%細節個數為105個/km,+50%粗節個數為28個/km,+200%棉結個數為76個/km。
本發明的實施例4在紡紗時,采用的轉杯紡紗器通過在輸纖通道上增設補氣管、補氣泵和開合閥門,在有效保證轉杯內負壓氣流分布狀態的穩定的同時,有效控制向轉杯補氣的氣流濕度,進而達到調節轉杯內濕度的目的。通過實施例4與對比例1的對比可以發現,本發明實施例4的紡成的紗線的成紗斷裂強度和和斷裂伸長率均明顯大于對比例1紡成的紗線,可見,當轉杯內氣流的濕度可調時,可以保證纖維在轉杯內的正常轉移,增強紡紗時纖維在紗線中的加捻效率,從而增強紗線的強力和斷裂伸長率,減少紡紗時的斷頭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