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造紙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濃除渣器。
背景技術:
在我國的造紙原料中,廢紙原料占到了 65% 以上。使用廢紙作為原料進行造紙時,廢紙在碎解后,里面比重較大的鐵質、沙石、漿團、漿塊、膠塊、鐵釘等重雜質也被在漿料中,通常需使用除渣設備除去漿料中的雜質。由于高濃除渣器可以除去較高濃度漿料內的雜質,具備節水節電等優勢,在廢紙制漿生產線上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專利公告號為 CN 104452403 B 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新型導流式高濃錐形除渣器,包括具有進漿口和排漿管的殼體,并在排漿管與殼體內壁之間安裝有紡錘形的出漿管組件。進一步地可以在出漿管組件與殼體內壁之間安裝螺旋導流葉片。本發明改變了傳統錐形除渣器漿雜分離流動機理,使漿渣分離更加平穩,漿雜分離率高,而且提高了內部漿料的流速,克服了傳統式高濃除渣器短路流的影響,提高了除渣效率。
上述除渣器主要技術問題和缺點:1、當漿料以一定壓力由進漿口切線進入除渣器后的初始階段,漿料沿螺旋導流葉片,進入殼體內;漿料不一定能夠順著螺旋導流葉片流下,螺旋導流葉片會對此部分漿料造成阻擋,致使漿料的動能被大大的消耗,漿料的離心作用較弱,非常不利于雜質與漿的分離。2、出漿管組件位于殼體的中心區,殼體內中間區和周邊區均被剛進入漿料的占滿,重雜質因離心力作用下由內向周邊區至筒壁方向流動,但須克服較高濃度(2 ~ 5%)的漿流層阻力(總體上雜質體積量遠大于良漿纖維),才能實現漿雜分離,其漿雜分離效果不佳。3、出料口位于殼體的頂部,良漿從出料口口排出時,剛進入除渣器的料將也有可能隨之排出,致使排出的良漿中含有雜質,除渣效果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種高濃除渣器,以解決現有高濃除渣器除渣效果不佳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基礎方案為:高濃除渣器,包括除渣筒體、進料筒、沉渣罐和支撐架,除渣筒體下端與沉渣罐的上端連通,支撐架固定支撐于沉渣罐的外部,沉渣罐上設有出渣口;所述進料筒轉動設置于除渣筒體上端內部;除渣筒體上端設有出料口,進料筒上端為進漿口;所述進料筒的下部側壁上開設有多個通孔,所述通孔沿除渣筒體內壁的切線方向設置;所述進料筒的外壁上設有螺旋葉,所述螺旋葉的螺旋方向與料筒的旋轉方向一致。
本基礎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于:將具有一定壓力的漿料從進漿口通入進料筒,由于漿料具有一定壓力進入進料筒后將會從通孔處噴出。由于通孔沿進料筒內壁的切線方向設置,漿料從通孔處噴出將會使進料筒旋轉;進料筒旋轉將會對漿料產生離心作用,使漿料中的雜質從通孔中噴出。雜質被噴射到除渣筒體的內壁,并沿除渣筒體的內壁向下流入沉渣罐,從出渣口即可收集雜質。而漿料中的纖維由于其質量較輕,并不會隨雜質從通孔噴出,但是隨著漿料從進漿口持續加入,纖維將會通孔處排出。由于進料筒外壁上設有從下至上的螺旋葉,且螺旋葉的螺旋方向與通孔方向一致,在進料筒的轉動作用下,纖維將會隨螺旋葉渦旋上升,并從出料口排出。
本基礎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漿料在加入本除渣器時具有一定壓力,使用漿料本身的壓力對漿料進行除渣,無需其他動力,有效節約了能量,并充分利用了漿料本身的所具體有的動能。2、漿料直接進入進料筒,除進料筒內壁外并無其他阻擋物對漿料進行阻擋,使漿料的動能被充分利用;同時使離心作用較強,非常有利于漿料中雜質與漿的分離。3、未除渣的漿料僅存在于進料筒中,從通孔噴出的漿料已經被離心除雜,因此從出料口處收集的漿料不會含有雜質,除雜效果極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除渣器充分利用了漿料所具備的能量,加強了漿料的離心作用,其除雜效果較好。
優選方案一:作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所述進料筒包括第一筒段和第二筒段,第一筒段固定于除渣筒體上,第二筒段轉動連通于第一筒段的下端。進料筒的上端為進漿口,漿料進入進料筒后將會使進料筒旋轉,使進漿口處會轉動,不便于添加漿料。將進漿口分為第一筒段和第二筒段,第一筒段和第二筒段轉動連接,第一筒段與除渣筒體固定連接,即可在漿料進入進料筒后,使第二筒段轉動,第一筒段不轉動,從而使進漿口處不轉動,便于漿料的添加。
優選方案二:作為優選方案一的優選,所述除渣筒體的下部設有甕形段,所述甕形段位于進料筒的下方。甕形段的除渣筒體內徑先變大后邊小,且甕形段設置進料筒的下方,使得經過進料筒離心作用分離的雜質落在甕形段的大內徑處,便于雜質的收集。然后雜質沿除渣筒體的甕形段下端的內壁流入沉渣罐,甕形管下端的內徑由大變小便于將雜質收集入沉渣罐中。
優選方案三:作為優選方案二的優選,螺旋葉的最下圈螺距為0。螺旋葉的下端位于進料筒的下端,螺旋葉的最下圈螺距為零,則可使從通孔流出的部分纖維不會因重力作用沿螺旋葉往下流動。
優選方案四:作為優選方案三的優選,所有通孔在進料筒上呈圈分布,每圈通孔均勻分布于進料筒的同一圓周上。可使進料筒受到漿料的作用力較為均勻,使得進料筒產生較大的離心力,其出渣效果更佳。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高濃除渣器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進料筒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A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除渣筒體10、出料口11、甕形段12、沉渣罐20、出渣口21、支撐架30、進料筒40、第一筒段41、第二筒段42、進漿口43、通孔44、螺旋葉45。
如圖1所示,高濃除渣器,包括除渣筒體10、沉渣罐20、支撐架30和進料筒40,支撐架30固定支撐于沉渣罐20的外部,沉渣罐20上開有出渣口21,沉渣罐20的上端與除渣筒體10下端連通。出除渣筒體10下部有為甕形段12,除渣筒體10上端開設出料口11。進料筒40包括第一筒段41和第二筒段42,第一筒段41固定于除渣筒體10的上段,第二筒段42轉動連通于第一筒段41的下端,第一筒段41的上端為進漿口43。如圖2、圖3所示,第二筒段42的下部側壁上開有多個通孔44,通孔44沿除渣筒體10內壁的切線方向設置;通孔44在進料筒40上呈圈分布,每圈通孔44均勻分布于進料筒40的同一圓周上。為了便于纖維的收集,進料筒40的外壁上焊接有螺旋葉45,螺旋葉45的最下圈螺距為零,螺旋葉45從上第二筒段42的下端連續至第二筒段42的上端,螺旋葉45的螺旋方向與第二筒段42旋轉的方向一致。螺旋葉45為三個,在第二筒段42同一圓周上均勻分布,螺旋葉是用于收集漿料中的纖維,是纖維沿螺旋葉向上渦旋上升而排出,三個螺旋葉加大了對纖維的收集作用,加快了對纖維的排出。為了便于雜質的收集,甕形段12位于第二筒段42的下方。
具體實施時,將具有一定壓力的漿料從進漿口43通入進料筒40,由于漿料具有一定壓力進入進料筒40后將會從通孔44處噴出。由于通孔44沿第二筒段42內壁的切線方向設置,漿料從通孔44處噴出將會使第二筒段42旋轉;進料筒40旋轉將會對漿料產生離心作用,使漿料中的雜質從通孔44中噴出。由于通孔44的均勻排列,漿料的壓力是第二筒段42均勻快速旋轉,漿料的能量利用率較高,對漿料的離心作用較強。
一部分雜質被噴射到除渣筒體10的內壁,噴射到除渣筒體10的內壁;另一部分雜質被進入第二筒段42的漿料擠壓出通孔44附在第二筒段42的外壁上,在第二筒體的旋轉作用下,被甩到除渣筒體10的內壁。由于第二筒段42的下方的除渣筒體10為甕形段12,甕形段12的除渣筒體10內徑先變大后邊小,雜質落在甕形段12能較好的被除渣筒體10的內壁收集。然后雜質沿除渣筒體10的甕形段12下端的內壁流入沉渣罐20,甕形管下端的內徑由大變小便于將雜質收集入沉渣罐20中;從出渣口21即可收集雜質。
而漿料中的纖維由于其質量較輕,并不會隨雜質從通孔44噴出,但是隨著漿料從進漿口43持續加入,纖維將會通孔44處排出。由于進料筒40外壁上焊接有從下至上的三個螺旋葉45,且螺旋葉45的螺旋方向與通孔44方向一致,在進料筒40的轉動作用下,纖維將會隨螺旋葉45渦旋上升,并從出料口11排出。螺旋葉45的最下圈螺距為零,使從通孔44流出的部分纖維不會因重力作用沿螺旋葉45往下流動。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