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采用卷繞成輥狀的紙張并進行打印發放的打印機。
背景技術:
條形碼打印機所使用的紙張主要使用有折返重疊(折疊的紙張)或者卷繞成輥狀的紙張(紙卷),當使用紙卷時,為了輸送用于打印的紙張而以紙卷的中心為支點使其旋轉,但當紙張的卷取量增大時則重量、外形變大,在紙張輸送時慣性以及紙卷的旋轉的最初狀態從靜止變化到運動時旋轉負荷變大。此外,打印速度變快也是引起旋轉負荷加大的原因。
因此,可知因在從靜止變化到移動時的旋轉負荷而導致在紙張輸送中產生混亂并發生破壞打印的障礙。目前,作為應對方法,采取有在紙張線路上設置阻尼器減少旋轉負荷對紙張輸送帶來的影響并抑制破壞打印的發生的措施,但由于紙張線路因紙卷的卷繞方向而不同,所以很難制作外紙卷和內紙卷的紙張共用的阻尼器。此外,即使制作了也由于線路不同,所以負荷也不同,減少旋轉負荷對紙張輸送帶來的影響的效果也因外紙卷、內紙卷而不同的情況較多。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打印機,其能夠使外紙卷和內紙卷的紙張負荷降低的效果都相同。
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打印機,包括:紙卷收納部,用于收納內紙卷或外紙卷;紙張輸送線路,輸送從所述紙卷收納部收納的所述內紙卷或所述外紙卷拉出的紙張;打印部,對所述紙張輸送線路輸送來的所述紙張進行打印;以及阻尼裝置,以在通過所述打印部對所述紙張進行打印時具有兼用緩和所述內紙卷和所述外紙卷的慣性影響的作用的方式,上下轉動自如且通過彈性部件能夠向上方或向下方偏置所述紙張地設置在所述紙張輸送線路上且與所述紙卷收納部相比位于所述紙張輸送方向的下游側。
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打印機中,還包括:線路支點部,設置在所述紙張輸送線路上且與所述阻尼裝置相比位于紙張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具有支撐部件和滑動部,其中,所述支撐部件根據使用所述紙卷的不同能夠切換位置地設置在所述滑動部上并能夠旋轉自如地支撐輸送來的所述紙張。
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打印機中,所述支撐部件是支撐輥,所述支撐輥在使用內紙卷時通過所述支撐輥的頂點來旋轉支撐輸送來的所述紙張,在使用外紙卷時通過所述支撐輥的底點來旋轉支撐輸送來的所述紙張。
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打印機中,所述滑動部具有相互對置設置的第一滑動槽和第二滑動槽,所述支撐輥能夠沿著所述第一滑動槽和所述第二滑動槽在上下方向上進行切換位置,從而能夠通過所述支撐輥的頂點或者底點來支撐輸送來的所述紙張。
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打印機中,所述阻尼裝置具有支點部件、轉動部件及旋轉部件。
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打印機中,所述支點部件設置在所述紙張輸送線路上,所述轉動部件具有轉動臂,所述轉動臂具有連接端、主體臂及自由端,所述轉動臂通過所述連接端與所述支點部件進行轉動連接并能夠圍繞所述支點部件進行上下轉動,所述旋轉部件設置在所述轉動部件的所述自由端上,能夠通過所述彈性部件的偏置力對從所述內紙卷或所述外紙卷拉出的紙張進行旋轉偏置,所述彈性部件具有上彈性部件和下彈性部件,在沒有紙張的情況下能夠以所述支撐輥的頂點或底點、所述支點部件的中心點、旋轉部件的中心點和所述紙卷的中心點在同一軸線上的方式保持所述轉動部件。
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打印機中,所述支點部件具有第一支點部件和第二支點部件,所述轉動臂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轉動臂和第二轉動臂,所述第一轉動臂和所述第二轉動臂之間能夠通過所述紙張,所述第一轉動臂具有第一連接端、第一主體臂及第一自由端,所述第二轉動臂具有第二連接端、第二主體臂及第二自由端,所述上彈性部件具有第一上彈性部件和第二上彈性部件,所述下彈性部件具有第一下彈性部件和第二下彈性部件,所述第一轉動臂通過所述第一連接端與所述第一支點部件連結并圍繞所述第一支點部件進行上下轉動,所述第二轉動臂通過所述第二連接端與所述第二支點部件連結并圍繞所述第二支點部件進行上下轉動,所述旋轉部件旋轉自如地設置在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間。
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打印機中,所述第一上彈性部件和所述第二上彈性部件分別向上方偏置所述第一轉動臂和所述第二轉動臂,所述第一下彈性部件和所述第二下彈性部件分別向下方偏置所述第一轉動臂和所述第二轉動臂,所述第一上彈性部件和所述第二上彈性部件與所述第一下彈性部件和所述第二下彈性部件,在沒有所述紙張輸送時以所述支撐輥的頂點或底點、所述第一支點部件和所述第二支點部件的中心點、旋轉部件的中心點和所述紙卷的中心點在同一軸線上的方式保持所述第一轉動臂和所述第二轉動臂。
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打印機中,所述旋轉部件是旋轉輥,所述第一上彈性部件、所述第二上彈性部件、所述第一下彈性部件以及所述第二下彈性部件均是拉伸彈簧。
進一步地,在上述的打印機中,所述打印機是條形碼打印機。
根據本實施例的打印機,通過在紙張輸送線路上依次設置有阻尼器和線路支點部,能夠在使用內紙卷時和在使用外紙卷時,減少旋轉負荷(紙卷的慣性)對紙張輸送帶來的影響的效果在內紙卷和外紙卷中變為相同(同等)。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條形碼打印機的概略構成示意圖;
圖2是阻尼器的構成示意圖;
圖3是表示使用內紙卷時的阻尼器的轉動部件和線路支點部的支撐輥的位置關系的示意圖;以及
圖4是表示使用外紙卷時的阻尼器的轉動部件和線路支點部的支撐輥的位置關系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 條形碼打印機 1a 機箱
10 紙卷收納部 20 阻尼器
21 支點部件 21a 第一支點部件
21b 第二支點部件 22 轉動部件
22a 第一轉動臂 22b 第二轉動臂
23 旋轉輥 24 拉伸彈簧
30 線路支點部 31 支撐輥
31a 頂點 31b 底點
40、50 紙張供給輥 60 打印部
61 熱敏打印頭 62 壓紙滾筒
221a 第一連結端 222a 第一主體臂
223a 第一自由端 221b 第一連結端
222b 第二主體臂 223b 第二自由端
241a 第一上拉伸彈簧 242a 第二上拉伸彈簧
241b 第一下拉伸彈簧 242b 第二下拉伸彈簧
A 紙張 B 內紙卷
C 外紙卷 D 傳感器
F 拉力 L 紙張輸送線路
O1 內紙卷中心點 O2 外紙卷中心點
O3 支點部件中心點 O4 旋轉輥中心點
O31 第一支點部件中心點
O32 第二支點部件中心點
P1、P2 角度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下面,參照圖1至圖4,對作為打印機以條形碼打印機為例進行說明。
圖1是條形碼打印機1的概略示意圖圖。如圖1所示,條形碼打印機1包括在大致中央位置上設置有紙張輸送線路L的機箱1a。在機箱1a中從紙卷收納部10開始沿紙張輸送線路L依次設置有后述的阻尼器(阻尼裝置)20、后述的線路支點部30、一對紙張供給輥40、50以及打印部60。此外,在一對紙張供給輥40、50和打印部60之間設置有用于檢測從紙張輸送線路L輸送來的紙張A的傳感器D。
紙卷收納部10既可以收納有內紙卷B(參照圖3),又可以收納外紙卷C(參照圖4)。在本實施例中,內紙卷B和外紙卷C是根據將紙張A卷繞成輥狀的方向而定義的,也就是說,內紙卷B是指將紙張A的打印面(有打印標簽的面)以O1為中心朝內卷繞成輥狀的紙卷,外紙卷C是將紙張A的打印面以O2為中心朝外卷繞成輥狀的紙卷。此外,順便說明一下,在圖1中由于紙卷既可以是內紙卷B,又可以是收納外紙卷C,所以用符號H統一標記來表示圖1中的未拉出紙張A的紙卷,紙卷H的中心點用H1來標記示出。
一對紙張供給輥40、50隔著紙張輸送線路L上下對置設置,用于將從紙張輸送線路L輸送來的紙張A輸送到打印部60。
打印部60隔著紙張輸送線路L上下對置設置有熱敏打印頭61和壓紙滾筒62,用于在紙張輸送線路L上通過一對紙張供給輥40、50輸送來的紙張A進行打印,也就是說對紙張A上的打印面上粘貼的標簽進行打印。
圖2是阻尼器20的構成示意圖。如圖2所示,阻尼器20具有支點部件21、轉動部件22、旋轉輥(旋轉部件)23及拉伸彈簧(彈性部件)24。
支點部件21設置在紙張輸送線路L上(參照圖1),具有第一支點部件21a和第二支點部件21b,也就是,第一支點部件21a和第二支點部件21b分別對置設置在紙張輸送線路L的兩側。轉動部件22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轉動臂(轉動臂)22a和第二轉動臂(轉動臂)22b,第一轉動臂(轉動臂)22a和第二轉動臂(轉動臂)22b之間的寬度為能夠通過紙張A的寬度,也就是能夠通過輸送來的紙張A。第一轉動臂22a具有第一連接端221a、第一主體臂222a及第一自由端223a。第二轉動臂22b具有第二連接端221b、第二主體臂222b及第二自由端223b。
第一轉動臂22a通過第一連接端221a與第一支點部件21a連結并圍繞第一支點部件21a進行上下轉動,第二轉動臂22b通過第二連接端221b與第二支點部件21b連結并圍繞第二支點部件21b進行上下轉動。
旋轉輥(旋轉部件)23旋轉自如地設置在第一自由端223a和第二自由端223b之間。
拉伸彈簧(彈性部件)24具有作為第一上彈性部件的第一上拉伸彈簧(上彈性部件)241a和作為第二上彈性部件的第二上拉伸彈簧(上彈性部件)242a以及作為第一下彈性部件的第一下拉伸彈簧(下彈性部件)241b和作為第二下彈性部件的第二下拉伸彈簧(下彈性部件)242b。
第一上拉伸彈簧241a和第二上拉伸彈簧242a分別向上方偏置第一轉動臂22a和第二轉動臂22b,第一下拉伸彈簧241b和第二下拉伸彈簧242b分別向下方偏置第一轉動臂22a和第二轉動臂22b。
此外,在下面說明中,除特別說明外,可以將第一上拉伸彈簧241a和第二上拉伸彈簧242a及第一下拉伸彈簧241b和第二下拉伸彈簧242b統稱為拉伸彈簧24。
返回到圖1,對線路支點部30的構成進行說明。從圖1中可知,線路支點部30設置在紙張輸送線路上且與阻尼器20相比位于紙張輸送方向下游側。
線路支點部30具有支撐輥(支撐部件)31和未圖示的滑動部。
滑動部具有相互對置設置的第一滑動槽和第二滑動槽(均為圖示)。支撐輥31能夠沿著第一滑動槽和第二滑動槽在上下方向(圖1中上下箭頭方向)上進行切換位置,從而能夠通過支撐輥31的頂點31a或者底點31b來支撐輸送來的紙張A。也就是說,支撐輥31在使用內紙卷B時通過支撐輥31的頂點31a來旋轉支撐輸送來的紙張A,在使用外紙卷C時通過支撐輥31的底點31b(圖1虛線示出的支撐輥31)來旋轉支撐輸送來的紙張A。
而且,在圖1中,第一上拉伸彈簧241a和第二上拉伸彈簧242a與第一下拉伸彈簧241b和第二下拉伸彈簧242b,在沒有紙張A輸送時以支撐輥31的頂點31a或底點31b、支點部件21的中心點O3(即第一支點部件21a和第二支點部件21b的中心點O31和O32、旋轉輥(旋轉部件)23的中心點O4及紙卷B或紙卷C的中心點H1(O1或O2(參照圖3和圖4))在同一軸線上的方式保持轉動部件22(即第一轉動臂22a和第二轉動臂22b)。也就是說,當沒有內紙卷B或外紙卷C時在上下方向(正反方向)上通過拉伸彈簧24以相同的拉力F(圖3和圖4所示的箭頭)進行拉著,從而在上述位置(參照圖1)中以平衡的狀態進行保持著。
圖3是表示使用內紙卷B時的阻尼器20的轉動部件22和線路支點部30的支撐輥31的位置關系的示意圖,圖4是表示使用外紙卷B時的阻尼器20的轉動部件22和線路支點部30的支撐輥31的位置關系的示意圖。如圖3及圖4所示,當紙卷B和紙卷C的外形相同時,安置內紙卷B時的轉動部件22(第一轉動臂22a和第二轉動臂22b)的角度P1和安置外紙卷C時的轉動部件22(第一轉動臂22a和第二轉動臂22b)的角度P2相同。這時,在圖3中,通過拉伸彈簧24(第一上拉伸彈簧241a和第二上拉伸彈簧242a)向上方牽引轉動部件22(第一轉動臂22a和第二轉動臂22b)旋轉輥23從下方向上方旋轉偏置從內紙卷B拉出的紙張A,支撐輥31向上方切換位置從而以頂點31a支撐紙張A。此外,在圖4中,通過拉伸彈簧24(第一下拉伸彈簧241b和第二下拉伸彈簧242b)向下方牽引轉動部件22(第一轉動臂22a和第二轉動臂22b)旋轉輥23從上方向下方旋轉偏置從內紙卷C拉出的紙張A,支撐輥31向下方切換位置從而以底點31b支撐紙張A。因此,通過拉伸彈簧24的拉力F在上下方向上來分擔旋轉負荷(緩和紙卷B或紙卷C的慣性影響),轉動部件22(第一轉動臂22a和第二轉動臂22b)所涉及的拉力F相同從而通過阻尼器20降低紙卷B或紙卷C的旋轉負荷的效果在使用內紙卷B時和使用外紙卷C時均相同。而且,阻尼器20在通過打印部60對紙張A進行打印時具有兼用緩和內紙卷B和外紙卷C的慣性(紙張旋轉負荷)影響的作用。
在本實施例中,雖然對使用拉伸彈簧作為彈性部件24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扭簧來作為彈性部24。
根據本實施例的條形碼打印機1,通過在紙張輸送線路L上依次設置有具有支點部件(第一支點部件21a和第二支點部件22b)21、轉動部件(第一轉動臂22a和第二轉動臂22b)22、旋轉輥(旋轉部件)23及拉伸彈簧(彈性部件)24的阻尼器20和具有支撐輥(支撐部件)31和未圖示的滑動部的線路支點部30,能夠在使用內紙卷B時和在使用外紙卷C時通過拉伸彈簧24轉動部件22以支點部件21為中心使旋轉輥23向上方或向下方旋轉偏置紙張A,而且,在沒有紙張A輸送時,通過拉伸彈簧(彈性部件)24,支點部件21的中心點O3和旋轉輥的中心點O4與支撐輥的頂點31a或者底點31b及紙卷B或紙卷C的中心點O1或O2保持在同一軸線上,從而通過阻尼器20減少旋轉負荷(紙卷的慣性)對紙張輸送帶來的影響的效果在內紙卷B和外紙卷C中變為相同(同等)。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