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碳帶供應機構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碳帶張力調節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常見的打印技術有激光、噴墨、針式和熱敏等技術,條碼打印機采用的是從熱敏技術中發展而來的熱轉印技術,條碼打印機的用途主要是印制標簽,相比其他打印技術有高效率、高可靠性、高精確度、適用范圍廣及結構簡單等優點。條碼打印機的打印原理是:工作時給打印頭通電加熱后熔化碳帶上的油墨,從而粘附到標簽紙張表面形成所需的圖案內容。
條碼打印機要想打印出高質量的圖像對碳帶的張力要求,非常嚴格,現有技術中的條碼打印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在打印過程中因碳帶張力不符合要求,產生的碳帶張力過大造成碳帶斷裂,碳帶打滑,碳帶張力過小碳帶產生褶皺,要保證打印質量就要保證在打印過程中,碳帶的張力相對穩定,目前的現有技術采用了分段控制的方式,碳帶張力的調節范圍比較窄。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碳帶張力調節機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碳帶張力調節機構,設置于打印機的機芯框架上,所述碳帶張力調節機構包括碳帶軸和依次套裝在所述碳帶軸上的齒輪、下摩擦盤、張緊輪、上摩擦盤及預緊裝置,其中張緊輪與碳帶軸可相對轉動,所述張緊輪通過初始張力拉伸彈簧與機芯框架連接,所述上摩擦盤和下摩擦盤均與張緊輪摩擦連接,所述上摩擦盤具有沿軸線方向移動的自由度,所述預緊裝置與所述上摩擦盤抵接,用于調整上摩擦盤和下摩擦盤與張緊輪之間的摩擦力。
所述預緊裝置包括由內向外依次套裝于所述碳帶軸上的壓縮彈簧、止退 擋片及調節鈕,其中壓縮彈簧抵壓在所述上摩擦盤與所述止退擋片之間,所述調節鈕與所述碳帶軸螺紋連接,所述止退擋片可沿所述碳帶軸的軸線方向移動、并且與所述碳帶軸周向相對固定。
所述止退擋片與調節鈕之間設有防止調節鈕自由轉動的防轉限位結構。
所述防轉限位結構包括發射狀分布在所述止退擋片端面上的多個第一凸起和發射狀分布在所述調節鈕端面上的多個第二凸起,當所述止退擋片與所述調節鈕接觸時,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交替布設,通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間的咬合限制調節鈕自由轉動。
在所述調節鈕上沿周向施加外力來克服所述防轉限位結構的限制,使調節鈕旋轉,從而推動所述止退擋片沿所述碳帶軸軸向移動。
所述碳帶軸和止退擋片之間的配合面上至少設有一個平面配合,來實現碳帶軸和止退擋片之間的周向相對固定。
所述機芯框架上設有擋塊I和擋塊II,所述張緊輪上有一個位于擋塊I和擋塊II之間的凸起,所述張緊輪在擋塊I和擋塊II的限制范圍內轉動。
所述張緊輪的凸起上設有用于連接初始張力拉伸彈簧的彈簧掛鉤。
所述碳帶軸的兩端端部分別設有防止所述齒輪和所述預緊裝置滑出的彈簧擋圈,所述彈簧擋圈卡接在所述碳帶軸端部設有的卡槽內。
所述張緊輪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摩擦墊。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及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安裝在打印機的機芯框架上。此裝置用來保證打印機在打印工作狀態下,碳帶的張力調節功能,用以確保打印質量。
2.本實用新型提供了預緊力可調節大小功能,同時加入止退擋片,改善了預緊力隨時間變化的問題,更好的確保打印中碳帶的適當張緊要求。
3.本實用新型采用了調節鈕與碳帶軸螺紋連接結構和止退結構,可以大范圍調節張力,并且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徹底解決了打印機因碳帶張力問題造成的打印不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預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預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預緊裝置的裝配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張緊輪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彈簧擋圈,2為齒輪,3為軸瓦,4為機芯框架,41為擋塊I,42為擋塊II,5為初始張力拉伸彈簧,6為碳帶軸,8為下摩擦盤,9為張緊輪,91為彈簧掛鉤,10為摩擦墊,11為壓縮彈簧,12為上摩擦盤,13為止退擋片,131為第一凸起,14為調節鈕,141為第二凸起,15為彈簧擋圈。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圖2、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碳帶張力調節機構,設置于打印機的機芯框架4上,所述碳帶張力調節機構包括碳帶軸6和依次套裝在所述碳帶軸6上的齒輪2、下摩擦盤8、張緊輪9、上摩擦盤12及預緊裝置,其中,所述碳帶軸6通過軸瓦3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機芯框架4上,所述齒輪2和下摩擦盤8與所述碳帶軸6固定連接;所述張緊輪9與所述碳帶軸6可相對轉動,所述張緊輪9通過初始張力拉伸彈簧5與打印機的機芯框架4連接;所述上摩擦盤12和下摩擦盤8均與張緊輪9摩擦連接,所述上摩擦盤12與所述碳帶軸6周向固定、并且具有沿軸線方向移動的自由度,所述預緊裝置與所述上摩擦盤12抵接。所述預緊裝置用于調整上摩擦盤12和下摩擦盤8與張緊輪9之間的摩擦力,所述初始張力拉伸彈簧5用于給所述張緊輪9提供初始碳帶張力,防止上摩擦盤12和下摩擦盤8打滑。
所述齒輪2通過D型槽與碳帶軸6連接,齒輪2與控制碳帶轉動的齒輪嚙合。所述張緊輪9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摩擦墊10,上摩擦盤12和下摩擦盤8與張緊輪9之間通過摩擦墊10相互抵緊,產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是通過所述預緊裝置調節,所述預緊裝置調節預緊力的方向沿著碳帶軸6的軸線方向。
所述預緊裝置包括由內向外依次套裝于所述碳帶軸6上的壓縮彈簧11、止退擋片13及調節鈕14,其中壓縮彈簧11抵壓在所述上摩擦盤12與所述止退擋片13之間,所述調節鈕14與所述碳帶軸6螺紋連接,所述止退擋片13可沿所述碳帶軸6的軸線方向移動,并且與所述碳帶軸6沿周向相對固定,所述止退擋片13用于限制所述調節鈕14自由轉動。
所述碳帶軸6和止退擋片13之間的配合面上至少設有一個平面配合,來實現碳帶軸6和止退擋片13之間的周向相對固定,保證止退擋片13與碳帶軸6周向固定,同時可沿軸向相對移動。本實施例中,所述止退擋片13的中心設有D型槽,通過該D型槽與碳帶軸6上設有的一個限位平面配合。
所述止退擋片13與調節鈕14之間設有防止調節鈕14自由轉動的防轉限位結構。所述防轉限位結構對所述調節鈕14自由轉動的限制,通過施加在所述調節鈕14上的周向力來克服。
如圖3-5所示,所述防轉限位結構包括發射狀分布在所述止退擋片13端面上的多個第一凸起131和發射狀分布在所述調節鈕14端面上的多個第二凸起141,當所述止退擋片13與所述調節鈕14接觸時,所述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41交替布設,通過所述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41之間的咬合限制調節鈕14自由轉動。
所述止退擋片13與調節鈕14的配合使用,可以有效的防止調節鈕14自由轉動而影響預緊力的不確定性的變化,更好的確保打印機碳帶張緊的要求。
在調節鈕14上施加周向力,當周向力克服所述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41之間的咬合力時,所述調節鈕14旋轉,從而推動止退擋片13沿碳帶軸6移動,從而實現上摩擦盤12和下摩擦盤8與張緊輪9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的調整。
如圖6所示,所述機芯框架4上設有擋塊I 41和擋塊II 42,所述張緊輪9上有一個位于擋塊I 41和擋塊II 42之間的凸起,所述張緊輪9在擋塊I 41和擋塊II 42的限制范圍內轉動。所述張緊輪9的凸起上設有用于連接初始張力拉伸彈簧5的彈簧掛鉤91。
所述張緊輪9轉動到一定角度的時候,被機芯框架4上的擋塊I 41或擋 塊II 42擋住,使得初始張力拉伸彈簧5的長度被限定在一定的長度范圍內,從而保證碳帶張力,在打印機經過初始張力變化后,立即變化到預先設定的穩定的預緊張力控制狀態。
在打印開始階段,碳帶張力隨初始張力拉伸彈簧5的拉伸變形逐漸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當初始張力拉伸彈簧5的拉力大于張緊輪9與下摩擦盤8和上摩擦盤12之間的摩擦力,也就是該碳帶張力調節機構的預緊張力的時候,初始張力拉伸彈簧5的長度就會停止變長,碳帶的張力就進入相對恒定的張力控制狀態,這時的碳帶張力受控于張緊輪9與下摩擦盤8和上摩擦盤12之間的摩擦力。
當需要調節碳帶張力的時候,只需要轉動調節鈕14推動止退擋片13壓縮或釋放壓縮彈簧11,就可以調節張緊輪9與下摩擦盤8和上摩擦盤12之間的摩擦力,從而調節打印機在正常工作狀態下的碳帶張力。
綜上所述,所述防轉限位結構對所述調節鈕14自由轉動的限制,是通過在所述調節鈕14上沿周向施加外力來克服,使調節鈕14旋轉,從而推動所述止退擋片13沿所述碳帶軸6軸向移動,實現碳帶張力的調整。
所述碳帶軸6的兩端端部分別設有防止所述齒輪2和所述預緊裝置中調節鈕14滑出的限位件。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限位件均為彈簧擋圈,即第一彈簧擋圈1和第二彈簧擋圈15,所述第一彈簧擋圈1和第二彈簧擋圈15分別卡接在所述碳帶軸6兩端端部設有的卡槽內。所述第一彈簧擋圈1用于齒輪2的軸向限位,所述第二彈簧擋圈15用于調節鈕14的軸向限位。
本實用新型用來保證打印機在打印工作狀態下,碳帶的張力調節功能,用以確保打印質量。同時加入止退擋片,改善了預緊力隨時間變化的問題,更好的確保打印中碳帶的適當張緊要求。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擴展等,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