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標記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45508閱讀:48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標記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標記工具,特別是如色彩筆、氈料尖筆、纖維尖筆、圓珠筆、 鋼筆、熒光筆、油漆筆、馬克筆、白板筆、書寫筆、標記筆、畫筆、用于修理指甲 的指甲馬克筆和其他類型的記錄工具。
背景技術
現有市場上的標記工具,雖然形式復雜多變,品種齊全,但都存在以下幾個共同 的缺點1、存放墨液的量太少,更換新筆的頻率很髙。2、因標記工具本身結構所 至,如果加注標記墨液的量超過標記工具自身承受的容量時,則該筆非常容易泄漏 墨水,因此其抗漏性能很差,所以現有標記工具中標記墨液的容量是屬于低容量的 結構。3、當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對標記墨液產 生壓力而造成標記工具出現滲漏墨液現象。4、當標記工具存放的時間稍長時,儲 墨腔中的標記墨液會自然風干減少,縮短了書寫時間,甚至無法書寫。5、儲墨腔如 密封性不好,或不慎受碰撞或擠壓出現破裂現象,則很容易使儲墨腔的腔體出現滲 漏墨液現象。6、當標記工具在出廠使用前,如果存放時間稍長,標記筆尖很容易 被風干而堵塞,造成標記工具中裝有標記墨液,而標記筆尖卻無法書寫。7、尤其 是普及型的一種一次性使用的標記工具,往往是因標記墨液的快速用完而整個標記 工具還很新時就不得不被拋棄,因而整個標記工具的利用率很低,造成很大的資源 浪費。
也有很多發明者針對上述問題在對現有標記工具(書寫工具)進行了研究和改 進。例如,W093/05966專利申請中描述的一種標記工具,以及公開號為CN1086173A 的中國專利文獻中描述的標記工具。這兩份專利說明書中公開了一種采用大、小兩 個儲瘞腔解決存放標記墨液存量太少的問題。所公開的這些技術方案主要是將儲墨 腔采用隔膜元件分為大的儲墨腔和較小的儲墨腔,并且通過筆尖的不斷伸縮使隔膜 元件打開或關閉來實現大儲墨腔中的標記墨液供應到較小的儲墨腔中。這樣,雖然 能使該標記工具的儲墨量增加,但是,在書寫過程中標記墨液需要不斷地從大的儲 墨腔中補充給較小的儲墨腔,而之后,其標記墨液仍能繼續流到或滲透到標記筆尖 的部位,從而造成正常書寫時的滴漏墨液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大儲墨腔供應給較小 儲墨腔的標記墨液是通過一活動件的不斷地縱向運動來使閥門產生時開時閉,造成 儲墨腔內部運動而自動產生壓力,導致標記墨液不斷地壓出而產生滴漏墨液現象。
也有發明者在針對上述結構所存在的缺陷對其進行改進。例如W096/14998 (公開號CN1163589A)專利申請中公開了一種標記工具,其基本的結構與W093/05966專 利和中國專利CN1086173A公開的標記工具類似。其主要改進是將小的儲墨腔采 用環形彈性可變形件,其目的是在標記筆尖向前移動過程中,從標記筆尖上通過供 應通道上的環形彈性可變形件腔體壓縮后,再擴大時將前面提到滲漏的標記墨液吸 回。但發現,這種標記筆在標記筆尖向前移動過程中,往往流到或滲透到標記筆尖 的液體過多而無法將其及時吸回,或者有時將空氣吸回而標記墨液幾乎很少吸回, 因此,依然存在著滴漏墨液現象。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工具在出廠使用前通常的筆尖因 含有標記墨液出現容易揮發或風干減少或因風干而堵塞造成無法書寫現象。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開通裝置,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墨液出現 滲漏或側漏現象。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分隔裝置,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墨液出現 自然揮發或風干減少或滲漏現象。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即使長時間地存放標記墨液也不易出現被揮發或風干 減少現象,有效地延長了書寫時間,防止了出現漏液現象。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既可增加儲墨量,延長了書寫時間,同時又 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工具出現漏墨液現象。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提供全封閉而帶有標記墨液的儲墨器,即使長時間地存 放也不易出現揮發或風干減少標記墨液現象,有效地延長了書寫時間,防止了出 現漏液現象。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全封閉而帶有標記墨液的獨立式的儲墨器,用 于可向標記工具中的含墨裝置提供或補充標記墨液,或可多次地更換安裝在具有 含墨裝置的標記工具中已用完標記墨液的儲墨器,大大地延長了標記工具的書寫 時間,同時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無論是遇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都不會出現滴 漏墨液現象。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有效地防止了殼體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使儲墨器的大小更加適合與標記工具相配合,使儲墨器
中標記墨液的儲墨量更好地適合標記工具中含墨裝置吸附標記墨液的要求。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安全裝置,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在無意中或小
孩玩耍時輕易按動或拔出儲墨器,避免了出現漏墨液現象,有效地延長了書寫時間。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標記工具處在任意角度時儲墨器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 裝置供應時不會出現側漏或漏液現象。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全封閉的儲墨器可相對或沿殼體或開通裝置 徑向移動或轉動,操作輕松、簡單,防漏性能好,使用安全。
本發明另一個目的是提供結構簡單、合理,成本低,加工方便,抗漏性能好, 節約資源,適合大批量生產的標記工具。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括標記筆尖、用于將標 記墨液涂覆到一表面上、儲墨腔,用于向標記筆尖提供標記墨液,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裝置,和至少一個全封閉而裝有標記墨液的附加儲墨 器,以及至少一個開通裝置,所述含墨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儲墨腔內,所 述開通裝置用于開通附加儲墨器中的標記墨液,以向標記筆尖提供標記墨液,所 述附加儲墨器相對或沿所述開通裝置或儲墨腔徑向移動或轉動。
還包括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儲墨腔與含墨裝置之間,所述空氣通道與所述 開通裝置相通。
還包括第i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儲墨腔上或儲墨腔與標記筆尖之間,所述 第二空氣通道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
還包括第三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裝置上,所述第三空氣通道與所述空
氣通道相通。
所述附力°卩儲墨器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外。
所述設置在含墨裝置外的附加儲墨器位于所述含墨裝置的上方或側邊或下方。
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內。 還包括一個含墨裝置,設置在所述附加儲墨器內。
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分設置在儲墨腔內,所述含墨裝置位于所述附加儲
墨器內o
所^i儲墨腔上設置套接件。 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套接件內。
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所述套接件上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 并可與所述附加儲墨器上設置的嫘紋相連接。
所述附加儲墨器上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所述儲墨腔或所述開通裝置上至少 有部分設置蠊紋,并與所述附加儲墨器上設置的蠊紋相連接。
所述附加儲墨器上設置至少一個凸狀或凹狀;在所述套接件或儲墨腔上設置 至少一個凹部或凸部,并可與所述凸狀或凹狀相連接而卡住。
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分為可受擠壓變形的結構。
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分為軟管或軟塑料制成。
所述附加儲墨器上還包括開通裝置。
所述附加儲墨器的底部還包括凹部,并與所述開通裝置相連接。 所述開通裝置開通附加儲墨器的底部時,所述開通裝置與所述底部相密封地
連接o
k述裝有標記墨液的附加儲墨器為全封閉的結構。 所述附加儲墨器相對或沿儲墨腔和/或開通裝置徑向移動或轉動。 所述附加儲墨器底部中至少有部分底部與底部制成一體結構,部分底部中至 少有部分為較薄而容易被穿破的面,便于開通裝置開通。
所述附加儲墨器底部中的部分底部為可頂開的圓珠形或塊形或片形。
所述含墨裝置為纖維材料或類似物或絲類或海綿或氈材料制成。
所述含墨裝置外設置外套。
所述開通裝置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外。
所述設置在含墨裝置外的開通裝置位于所述含墨裝置的上方或側邊或下方。
所述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儲墨腔的頂部或內部。
所述開通裝置設置在所述附加儲墨器上。
9所述附加儲墨器的底部包括凹部,所述開通裝置設置在所述凹部中。 所述含墨裝置上設置第三引墨芯,所述第三引墨芯至少有部分穿過所述儲墨 腔,并可與所述設置在附加儲墨器上的開通裝置相通。 所述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內。 所述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與所述含墨裝置相連接。 所述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儲墨腔內。
所述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內,而裝有標記墨液的附加儲 墨器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外,并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含墨裝置中,并與位于 所述含墨裝置內的開通裝置相連接或相對設置。
還包括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其中一端與所述附加儲墨器相連接,另一端 與所述儲墨腔相連接。
所述儲墨腔包括第一腔體和第二腔體,所述第一腔體與所述第二腔體可活動 地相連接;所述含墨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第一腔體內,所述標記筆尖至少 有部分設置在所述第二腔體內,所述開通裝置的其中一端部可活動地設置在所述 含墨裝置與所述第二腔體之間;所述開通裝置延伸至所述含墨裝置中或伸出所述 含墨裝置的頂部,與所述附加儲墨器相對設置或相連接。
所述第一腔體與所述第二腔體可活動地相連接,所述第一腔體上設置至少一 個凸狀或凹狀;所述第二腔體上設置至少一個凹部或凸部,并可與所述凸狀或凹 狀相連接而卡住。
所述第一腔^上至少有部分設置蠊紋;所述第二腔體上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 與所述第一腔體上設置的螺紋相連接。
還包括分隔裝置和第二開通裝置,所述分隔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筆 尖與含墨裝置之間,使含墨裝置與筆尖互不相通,所述第二開通裝置用于開通所 述分隔裝置,使所述筆尖與含墨裝置中吸附的標記墨液相通。
所述第二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分隔裝置與所述筆尖之間。
所述筆尖和第二開通裝置相連接或制成一體的結構。
所述第二開通裝置為開通件,開通件為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
所述筆尖包括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或包括帶有間隙而具有吸 附能力的引瘞芯和滾珠。
所述第二開通裝置為開通件,所述開通件為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 芯,所述筆尖為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所述開通件與所述筆尖制成 一體或相連接的結構。
所述筆尖和/或第二開通裝置相對或沿所述分隔裝置或儲墨腔徑向移動或轉動。
所述筆尖、第二開通裝置和第二腔體相對或沿所述分隔裝置或第二腔體徑向 移動或轉動。
所述分隔裝置與所述第一腔體和/或第二腔體相密封地連接。 所述分隔裝置為較薄而容易穿破的分隔件。 所述較薄而容易穿破的分隔件為塑料薄膜。 所述分隔裝置為全封閉的結構,包圍在所述含墨裝置的外圍。 所述分隔裝置為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
所述分隔裝置至少有部分為較癉而容易穿破的面或至少有部分為可頂開的圓 珠形或片形或塊形。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至少一個開通件。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還包括引墨裝置。 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所述開通件內或外。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還包括墨液通道。 所述墨液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內或外。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換氣通道。 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內或外。
所述開通件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內,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 通件上或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與開通件之間。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換氣通道。
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所述開通件內,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與弓I墨 裝置之間或開通件上或引墨裝置上。
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所述開通件的側邊,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的 側邊。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兩個開通件,還包括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 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其中一個開通件上,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另一個開通件上。
所述引墨裝置包括引墨件或包括帶有間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芯或包括引 墨通道。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開通件和帶有間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 芯,所述引墨芯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開通裝置包括開通件和墨液通道,所述墨液通道與所述 空氣通道相通。
所述開通k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開通件和換氣通道,所述換氣通道與所述 空氣通道相通。
所述開通^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開通件、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換氣 通道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兩個開通件、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 換氣通道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開通件和帶有間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 芯,所述第三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氣通道、引墨芯和空氣
通道相通o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開通件和墨液通道,所述第三空氣通道設 置在所述開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氣通道、墨液通道和空氣通道相通。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開通件和至少一個換氣通道,所述第三空 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氣通道、換氣通道和空氣通道相通。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開通件、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第三 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氣通道、換氣通道和空氣通道相通。 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兩個開通件、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 第三空氣通道設置在其中一個開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氣通道、換氣通道和空氣通
道相通。
所述附加儲墨器相對或沿所述開通件徑向移動或轉動。
還包括第四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附加儲墨器與含墨裝置之間; 還包括第二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儲墨腔上或儲墨腔與標記筆尖之間。 還包括第五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附加儲墨器與含墨裝置之間 還包括第二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儲墨腔上或儲墨腔與標記筆尖之間。所述儲墨腔或套接件上設置保護罩。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發明,當標記筆尖需要標記墨液,或含墨裝置需要標記 墨液提供給標記筆尖書寫(涂覆)時,或含墨裝置中原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 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不多時,使至少一個開通裝置開通至少一個附加儲墨器 中的標記墨液,使標記墨液與所述標記筆尖相導通,使標記筆尖獲得或連續獲得標 記墨液,從而達到既可增加儲墨量,延長了書寫時間,同時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 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該結構簡單、合理,可方便地安裝或更換新的裝有標記墨液 的附加儲墨器,標記工具可很多次重復使用,成本低,抗漏性能好,使用安全,節 省資源,適合大批量生產。


圖1為本發明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附加儲墨器開通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附加儲墨器開通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第三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第四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第五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第六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第七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第八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第九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第十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第十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第十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圖14附加儲墨器開通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6為第十三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17為圖16附加儲墨器開通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8為圖16A-A截面結構剖視示意圖。
圖19為第十四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0為第十五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1為第十六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2為圖21附加儲墨器開通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3為第十七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4為圖23其中一個附加儲墨器開通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5為圖23B—B截面結構剖視示意圖。圖26為第十八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7為第+九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8為第二十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9為圖28附加儲墨器開通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0為第二十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1為圖30附加儲墨器開通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2為第二十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3為圖32附加儲墨器開通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4為第二十三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5為附加儲墨器開通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6為第二十四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7為附加儲墨器開通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8為獨立式附加儲墨器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9為雛立式附加儲墨器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0為獨立式附加儲墨器第三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1為獨立式附加儲墨器第四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2為獨立式附加儲墨器第五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3為獨立式附加儲墨器第六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4為獨立式附加儲墨器第七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5為獨立式附加儲墨器第八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6為第十五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7為圖46第二開通裝置開通分隔裝置時的結構示意圖。圖48為圖46開通裝置開通附加儲墨器時的結構示意圖。圖49為第二十六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50為圖49G~G線的截面結構示意圖,重點示意出第二開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51為圖49第二開通裝置開通分隔裝置時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52為圖49開通裝置開通附加儲墨器的結構示意圖。圖中:l一標記筆尖 ll一第二引墨芯 12—滾珠 2—儲龜腔20—第--腔體 20, 一第二腔體 2(T—頂部201—凸狀 202、 203—凹部 203、 203'—凹 槽 204—凸形21—空氣通道 22、 22' —第二空氣通道 23—第四空氣通道 24、 24' —第五空氣通道 25—套接件250、 250' —凹部26、 26'、 26', 一螺紋 27—環形凸狀 28—螺紋 29—筆帽 3、 3' —含墨裝置 31—外套 4、 4'—開通裝置 40—第二開通裝置 41、41'一開通件 42、42'—引墨裝置 421—引墨件 422、 422'
—引墨芯 423、 423,、 423"—引墨通道 43、 43,一墨液通道 44 一嫘紋 45—第三空氣通道46~其中一端部 5、 51、 5'、 51' —換氣
通道6、 6' —附加儲墨器 60~凸狀 61、 61' —底部 611、 611'、 612、 613—部分底部 62、 62,一凹部 63—開通口 65、 651、 652、 653 一螺紋 66—軟管 67—第三引墨芯 671—第二換氣通道 68—第 四引墨芯 69~粘帶 7、 7' —標記墨液 8—保護罩 9一分隔裝置 91一部分的面 92—凹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明一種標記工具,它包括標記筆尖l,用于將標記墨液涂覆到一表面上、 儲墨腔2,用于向標記筆尖1提供標記墨液,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具有吸附能力的 含墨裝置3,和至少一個全封閉而裝有標記墨液7的附加儲墨器6,以及至少一個 開通裝置4,所述含墨裝置3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儲墨腔2內,所述開通裝置4 用于開通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用于向標記筆尖1提供標記墨液,延長了 書寫時間,有效地避免和防止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的標記工具。
其中,含墨裝置3可采用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材料制成,比如采用纖維 材料為較佳選擇,使標記墨液吸納并保持在纖維間的間隙中;含墨裝置也可以采用 氈材料或絲類材料或類似纖維材料或海綿等具有吸附能力的材料制成。至少有部分 的含墨裝置可以直接設置在儲墨腔內,較佳方案是在貪墨裝置外設置外套,外套用 于控制含墨裝置吸附標記墨液的間隙,使標記墨液穩定地吸附(保持)在含墨裝置 的間隙中,且方便裝配。由于含墨裝置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把標記墨液吸附(含) 在間隙中,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吸附在含墨裝置中的標記墨液流到儲墨腔的腔體 上,所以含墨裝置外的儲墨腔可以制成類似殼體,用于支撐至少有部分的含墨裝置 和/或附加儲墨器,使含墨裝置和/或附加儲墨器向標記筆尖提供標記墨液,儲墨腔 腔體即使出現受碰傷或裂縫現象,含墨裝置中的標記墨液也不會從儲墨腔腔體的損 壞處漏出,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儲墨腔的腔體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還包括空氣通道21,設置在所述儲墨腔2與含墨裝置3之間,所述空氣通道 21與所述開通裝置4相通。還包括第二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儲墨腔上或儲墨腔與 標記筆尖之間,所述第二空氣通道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還可以包括第三空氣通道, 設置在開通裝置上,所述第三空氣通道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
裝有標記墨液7的附加儲墨器6為全封閉的結構,且可相對儲墨腔和/或開通 裝置4徑向移動或轉動。所述附加儲墨器上還可包括進氣通道。另外,附加儲墨器 可以是至少有部分為嫘紋,在儲墨腔上設置的套接件上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并可與所述附加儲墨器上設置的螺紋相連接;還可以在所述附加儲墨器上設置螺紋,在 儲墨腔或開通裝置上設置螺紋,與所述附加儲墨器上設置的螺紋相連接;還可以在 附加儲墨器上設置至少一個凸狀或凹狀,在套接件或儲墨腔上設置至少一個凹部或 凸部,與所述附加儲墨器上設置的凸狀或凹狀相連接而卡住。所述附加儲墨器的底 部還可以包括凹部,并與所述開通裝置相連接。至少一個裝有標記墨液的附加儲墨器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外,位于所述含墨裝 置的上方或側邊或下方,附加儲墨器也可以是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內, 還可以是含墨裝置設置在附加儲墨器內,含墨裝置吸附有標記墨液,帶有含墨裝置 的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分設置在儲墨腔內。進一步,開通裝置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外,位于所述含墨裝置的上方或側邊或 下方,也可以是至少有部分設置在含墨裝置內,也可以是至少有部分設置在儲墨腔 內,也可以是設置在儲墨腔外,也可以設置在附加儲墨器上。開通裝置包括至少一個開通件;或者,開通裝置包括開通件和引墨裝置,所述 引墨裝置設置在所述開通件內或外;或者,開通裝置包括開通件和墨液通道,所述 墨液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內或外;或者,開通裝置包括開通件和至少一個換氣通 道,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開通件內或外,也可以是開通件至少有部分設置在含墨裝 置內,換氣通道設置在開通件上或含墨裝置與開通件之間或者,開通裝置包括開 通件、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所述開通件內,所述換氣通道設 置在所述開通件與引墨裝置之間或開通件上或引墨裝置上;或者,開通裝置包括開 通件、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所述開通件的側邊,所述換氣通 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的側邊或者,開通裝置包括兩個開通件,還包括引墨裝置和 換氣通道,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其中一個開通件上,換氣通道設置在另一個開通件 上。所述引墨裝置可以包括引墨件或包括帶有間隙而具有引墨(吸附)能力的引墨 芯或包括引墨通道。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可以在任何表面上涂覆(書寫)。標記墨液可以采用水溶性 墨液、中性墨液、油性墨液、油墨、油漆、酒精墨液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墨液(墨水)。標記墨液采用快干酒精墨液或油墨或油漆等時,在物體上書寫(記錄)的效果 較好,也可以在紙上書寫。標記墨液采用水溶性墨液或中性墨液或油性墨液等時, 在紙上書寫的效果較好,也可以在物體上書寫。下面對設置在含墨裝置外的開通裝置位于含墨裝置上方的情況舉例說明 實施例一參見圖1和圖2,標記筆尖l,用于將標記墨液7涂覆到一表面上, 儲墨腔2,用于向標記筆尖1提供標記墨液,還包括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裝置3, 在含墨裝置3外設置外套31,用于控制含墨裝置3吸附標記墨液的間隙,含墨裝置3設置在儲墨腔2內,在含墨裝置3外設置裝有標記墨液7而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 6位于含墨裝置3的上方,增加了標記工具的墨液容量,延長了書寫時間;附加儲 墨器6采用全封閉的結構,確保了附加儲墨器6不會出現滲漏墨液現象;標記墨液 可較長時間地存放也不易出現風干減少現象,更加延長了書寫時間。參見圖1,附 加儲墨器6底部61中至少有部分底部611與底部61制成一體結構,部分底部611 中至少有部分制成較薄而容易被穿破的面,便于開通裝置4開通。部分底部611中 的最薄處可以為在0.03MT—1.0mm之間,最薄處的優選尺寸為在0. 05mm~0. 60mm 之間,使開通裝置4容易開通底部61。設置在含墨裝置3外的開通裝置4位于含墨裝置3的上方,進一步,丌通裝置 4設g在儲墨腔2的頂部20'上,在儲墨腔2的頂部2(T上還設置套接件25,套接 件25與儲墨腔2制成一體的結構。附加儲墨器6至少有部分設置在套接件25內, 附加儲墨器6底部61上可以包括凹部62,凹部62與開通裝置4相連接,便于開通 裝置4開通附加儲墨器6。較薄而容易被穿破的部分底部611位于所述凹部62的底 面。開通裝置4可包括開通件41和引墨裝置42。開通件41設置在儲墨腔2的頂部 2(T上,與儲墨腔2的頂部20'制成一體或固接成一體的結構;開通件41插入底部 61的凹部62中,并與凹部62相密封地連接,防止了它們之間的連接處在開通件 41開通后出現標記墨液向外滲漏現象。也可以在開通件41與凹部62之間設置密封 圈,防止了它們之間的連接處出現標記墨液滲漏現象。開通裝置4也可以設置在附加儲墨器6上,并可與所述儲墨腔2的頂部2(T可 活動地相連接。引墨裝置42設置在開通件41內,引墨裝置42與含墨裝置3相通,用于引導 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3提供。引墨裝置42包括引墨件421,引墨 件421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開通件41的進口上,使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 后便于引墨件421引導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3提供,使含墨裝置 3獲得標記墨液向與含墨裝置3相連接的標記筆尖1提供。還可以在附加儲墨器6 上設置進氣通道,使空氣交換進來,用于提高引墨裝置42向含墨裝置3引導標記 墨液的能力。進氣通道可以設置在附加儲墨器底部或底部中設置凹部的側壁上,采 用縫或槽或通孔為較佳選擇。還可以在引墨件421的側邊設置縫或槽或通孔結構, 用于提高引墨件421的引墨能力。進一歩,開通裝置4還可以包括開通件41、引墨裝置42和換氣通道5。引墨 裝置42設置在開通件41內,換氣通道5設置在開通件41與引墨裝置42之間。換 氣通道5也可以設置在開通件41上的側邊,也可以設置在引墨裝置42上。換氣通 道5可以為縫或槽或通孔或通道或環形通道等結構。參見圖l,還包括空氣通道21,設置在所述儲墨腔2與含墨裝置3之間,所述開通裝置4上的換氣通道5與空氣通道21相通,用來交換空氣,使附加儲墨器6 中的標記墨液順暢地轉換至含墨裝置3中,防止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還包括第二 空氣m道22,設置在儲墨腔2上或設置在儲墨腔2與標記筆尖1之間,換氣通道5、 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相通,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順暢地輸送至 含墨裝置3中,以向標記筆尖1提供標記墨液,更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滲漏墨 液現象。空氣通道21可以為縫或槽或通孔或通道或環形通道等結構。參見圖1,在附加儲墨器6表面的中部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65,在套接件25 上也設置螺紋26與所述嫘錄65可以相連接,使用者只有通過旋轉附加儲墨器6, 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和/或開通裝置4徑向轉動,才可以使開通裝置4開通 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向含墨裝置3提供,操作簡單,使用安全,有效地防 止和避免了在無意中或小孩玩耍時被直接開通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向含有 標記墨液的含墨裝置3中供應,而造成含墨裝置3中的標記墨液超過了含墨裝置3 本身承受的吸附量而出現滴漏墨液現象。也可以在套接件25上設置保護罩8,用來 保護附加儲墨器和/或防止了標記墨液被揮發或蒸發。參見圖2,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 完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 時,打開在套接件25上套有的保護罩8,用手旋轉全封閉而帶有標記瘞液的附加儲 墨器6,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或開通件41徑向旋轉,使開通裝置4上的開 通件41開通(穿破)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參見圖2,位于凹部62較薄底面的 部分底部611被開通而穿破,同時,開通件41與底部61相密封地連接,防止了它 們之間的連接處出現向外滲漏墨液現象,接著,再將保護罩8重新裝上,使附加儲 墨器6避免受到影響。當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后,把引墨裝置42和換氣通 道5至少有部分順利地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與引 墨裝置42和換氣通道5相通,空氣從空氣通道21經過換氣通道5進入附加儲墨器 6中,使標記墨液自然而平穩地引向與引墨裝置42相通的含墨裝置3中,避免了現 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 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使含墨裝置3可獲得或重新獲得標記墨液而向標記筆尖1 提供,延長了書寫時間;當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 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開通裝g 4中的換氣通道5排出,再經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 空氣通道22中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同時,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 從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對 含墨裝置3產生壓力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參見圖l,儲墨腔2可包括第一腔體20和第二腔體20',含墨裝置3至少有部 分設置在第一腔體20內,標記筆尖1至少有部分設置在第二腔體20'內。也可以 是第一腔體20和第二腔體20'為制成一體的結構。標記筆尖1可以為第二引墨芯11,第二引墨芯11與含墨裝置3相連通。第二引墨芯11可采用帶有間隙而具有引 墨能力(毛細引力)的纖維材料或氈材料或絲類或類似纖維材料等制成。也可以在 第二引墨芯11側邊設置開縫式的金屬筆尖用于書寫。還可以包括可以套接或拆卸 的筆帽,與儲墨腔2相連接,用于保護標記筆尖l。
附加儲墨器6可采用塑料制成,使加工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尤其是底部61 采用塑料或軟質材料制成,使部分底部611更容易被開通件41穿破。
對于上述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時的情況作進一步說明含墨裝置3 中不含標記墨液,與含墨裝置3相通的標記筆尖1也不含標記墨液,標記墨液7裝 在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中,使標記工具在出廠使用前即使存放時間過長,標記筆 尖1也不會因風干而出現堵塞現象,它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工具中裝有標記墨 液而出現標記筆尖1無法書寫的現象。當需要書寫時,只要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開 通件41或儲墨腔2徑向移動,使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就可以使 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通過開通裝置4進入含墨裝置3中而向標記筆尖1提供, 延長了書寫時間,有效地防止了和避免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當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用完時,也可以將附加儲墨器6旋出,再更換 新的如圖38或圖39或圖40或圖41等裝有標記墨液7的全封閉式附加儲墨器6, 使標記工具可以很多次地重復使用,其結構簡單,成本低,防漏性能好,使用安全, 節省資源。本實施例也可以作為筆筒中可替換的筆芯。
實施例二參見圖3,在儲墨腔2中設置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裝置 3。開通裝置4設置在儲墨腔2的頂部2(T上,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和引墨裝 置42,引墨裝置42設置在開通件41內,引墨裝置42可以包括帶有間隙而具有引 墨(吸附)能力的引墨芯422,引墨芯422與含墨裝置3相連接,用于引導附加儲 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3提供。引墨芯422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開通件 41的進口上,使幵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后便于引墨芯422引導附加儲墨器6 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3供應。引墨芯422可以采用帶有間隙而具有引墨能力(毛 細吸力)的纖維材料或氈材料或絲類或海綿或類^l纖維材料等制成。在儲墨腔2與 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空氣通道21,空氣通道21與引墨芯422相通,在儲墨腔2上 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第二空氣通道22與空氣通道21相通,可使空氣排出或進入。 附加儲墨器6底部61中有部分底部612與底部61制成可以分開的結構,并且相互 密封地相連接,便于開通件41容易開通底部61,在附加儲墨器6中裝有標記墨液 7,以形成全封閉而帶有標記墨液7的附加儲墨器6,即使長時間地存放也不易被風 干減少,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部分底部612也可以為可頂 開的圓珠形或塊形或片形結構。附加儲墨器6底部61中包括凹部62,用來與開通 裝置4中的開通件41相連接。標記筆尖1可以包括第二引墨芯11和滾珠12,第二 引墨芯11與含墨裝置3相連接。標記筆尖還可以包括滾珠或包括開縫式筆尖或包
18括金屬材料制成的開縫式筆尖或包括任何其它通常用于記錄(書寫)工具中的筆尖。
參見圖4,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 完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 時,按動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或沿儲墨腔2或開通裝置4中的開通 件41徑向移動或轉動,使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參見圖4,部分 底部612被頂開(撬開),把引墨裝置42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引墨裝置42與附 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相通,空氣從空氣通道21經過帶有間隙的引墨芯422進 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自然而平穩地引向與引墨裝置42 相通的含墨裝置3中,以向標記筆尖l提供標記墨液,延長了書寫時間,有效地防 止和避免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 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當受溫度和/或大 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引墨芯422排出,再經 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同時,含墨裝置3中受 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體外,避免了對含墨 裝置3產生壓力而造成滲漏墨液現象,從而實現含墨裝置3可獲得或重新獲得標記 墨液而向標記筆尖l提供,使標記工具既可延長了書寫時間,同時又可有效地防止 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
也可以在開通件上設置第三空氣通道,第三空氣通道與引墨芯相通,使附加儲 墨器或含墨裝置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帶有間隙的引墨芯和第三空氣通道排 出,或者使空氣進入。也可以在保護罩上設置第六空氣通道與第三空氣通道相通, 可用于使空氣排出標記工具或使空氣難入第三空氣通道。
另外,開通裝置4還可以包括開通件41、引墨裝置42和換氣通道5,引墨裝 置42為引墨芯422,參見圖3,換氣通道5設置在開通件41的內側上,用于交換 空氣,使引墨芯422更順暢地向含墨裝置3引導標記墨液。換氣通道5也可以設置 在開通件41與引墨芯422之間;也可以設置在引墨:E: 422上。換氣通道5可以為 縫或槽或通孔或通道或無規則通道。在儲墨腔2與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的空氣通道 21也與換氣通道5相通。
參見圖4,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 完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 時,按動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沿)儲墨腔2或開通裝置4中的開 通件41徑向移動,使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扭6的底部61,參見圖4,部分底部 612被頂開(撬開),把引墨裝置42和換氣通道5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引墨裝覽 42和換氣通道5與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相通,空氣從空氣通道21經過換氣 通道5后更加順利地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自然而平 穩地引向與引墨裝置42相通的含墨裝置3中,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當 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換氣通 道5排出,再經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體外,同時,含墨裝置3 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體外,避免了對 含墨裝置3產生壓力而造成滲漏墨液現象,從而實現含墨裝置3可獲得或重新獲得 標記墨液而向標記筆尖1提供,使標記工具既可延長了書寫時間,同時又可有效地 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
當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用完時,可再更換新的如圖38或圖39或圖41 等裝有標記墨液7而全封閉式的附加儲墨器6。
也可以是還在附加儲墨器6中垛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裝置,使含墨裝置吸附 有標記墨液,用于向標記筆尖提供標記墨液。也可以是引墨芯422與第二引墨芯11 為相連接或制成一體的結構。
實施例三參見圖5,本實施例與圖3相近,其主要區別是附加儲墨器6表 面中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651,在套接件25上也設置螺紋26與所述螺紋651可以 相連接,使用者只有通過旋轉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開通件41徑向轉 動,才可以使開通裝置4開通和引導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向含墨裝置3提 供,操作簡單,使用安全,避免了在無意中或小孩玩耍時直接開通附加儲墨器6中 的標記墨液7向含有標記墨液的含墨裝置3中供應,而造成含墨裝置3中的標記墨 液超過了含墨裝置3本身承變的吸附量而出現滴漏墨液現象。另一個主要區別是套 接件25上未設置保護罩,這樣,可以使標記工具制成較小的體積,也可以作為筆 筒中可替換的筆芯。還可以在附加儲墨器6與套接件25之間的表面上設置具有粘 性的粘帶69,粘接在它們之間的表面上,起限制附加儲墨器6被輕易向下轉動(或 移動)的作用,防止在無意中轉動附加儲墨器6而使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 中的標記墨液。當需要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時,只要先拉開粘帶69,就可以 轉動附加儲墨器6而被開通件41開通,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向標記筆尖1 提供,該結構簡單,成本低,操作方便。
實施例四參見圖6,在儲墨腔2中設置含墨裝置3,在儲墨腔2上方設置套 接件25,并與儲墨腔2制成一體的結構,裝有標記墨液而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有 部分安裝在套接件25內。開通裝置4安裝在儲墨腔2的頂部上,開通裝置4與附 加儲墨器6底部61 J:的凹部62相連接。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和引墨通道423, 引墨通道423可以為縫或槽或通孔結構,引畢通道423設置在開通件41內,弓|墨 通道423與含墨裝置3相通,用于引導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向含墨裝置3提 供。開通裝置4還可以包括換氣通道5,換氣通道5設置在開通件41內。還包括空 氣通道21,設軍在儲墨腔2與含墨裝置3之間,開通裝置4中的換氣通道5與空氣 通道21相通,用于交換空氣,使引墨通道423順暢地向含墨裝置3引導標記墨液7,同時,也避免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空氣通道21也與引墨通道423相通,以提高 標記墨液的流動能力。還可以在開通裝置4的開通件41側邊設置第三空氣通道45, 第三空氣通道45與開通裝置4中的換氣通道5相通。第三空氣通道45也可以與開 通裝置4中的引墨通道423相通。
附加儲墨器6底部61表面至少有部分設置嫘紋652,在套接件25的底部也設 置螺紋26'',與底部61上設置的嫘紋652相連接,使用者只有通過旋轉附加儲墨 器6才可以使開通裝置4開通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向含墨裝置3供應,避 免了在無意中或小孩玩耍時輕易按動附加儲墨器6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其結構簡 單,使用安全。
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 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時,旋轉 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或開通件41徑向移動,使開通件41 開通(穿破)部分底部611,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底部61開通,把換氣通道5和引 墨通道423至少有部分順利地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引墨通道423和換氣通道5 與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相通,換氣通道5使空氣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 標記墨液自然而平穩地通過引墨通道423引向含墨裝置3中,以向標記筆尖1提供 標記墨液,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釆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 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當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含 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空氣通道21、換氣通道5或引墨裝置423排出, 再經過在開通件41上設置的第三空氣通道45和設置在保護罩8上的第六空氣通道 80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同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換氣通道 5、開通件41上的第三空氣通道45和第六空氣通道80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避免 了對含墨裝置3產生壓力而造成滲漏墨液現象,從而實現含墨裝置3可獲得或重新 .獲得標記墨液而向標記筆尖l提供,使標記工具既可延長了書寫時間,同時又可有 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
也可以在耷接件25上設置第六空氣通道;也可以在套接件25與保護罩8之間 設置第六空氣通道,用于使附加儲墨器6和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排 出標記工具的體外。
實施例五參見圖7,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與圖1相近,其主要區別是在丌通 裝置4的開通件41外表上至少有部分設置蠊紋44,附加儲墨器6 /^部61上的凹部 62中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653,螺紋653與螺紋44可以相旋接,開通件41上的部 分與凹部62中的部分相連接,使用者只有通過旋轉附加儲墨器6,才可以使開通裝 置4開通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避免了在無意中或小孩玩耍時直接按動附 加儲墨器6而使標記工具出現滴漏墨液現象,該結構簡單,使用安全。第二空氣通 道22'設置在儲墨腔2的第一腔體20上,與空氣通道21和換氣通道5相通,用于交換空氣,使書寫流暢。第二空氣通道也可以設置在儲墨腔2的頂部2(T上;也可 以在保護罩8上設置第六空氣通道,并與可第二空氣通道22'相通,用于可使空氣 排出或進入。
實施例六參見圖8,設置在儲墨腔2頂部2(T上的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 引墨通道423和換氣通道5。引墨通道423與含墨裝置3相通。裝有標記墨液7而 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可以自由地存放在套接件25中,即使長時間地存放,標記 墨液7也不易出現風干減少現象,并且便于更換附加儲墨器6。當含墨裝置3中原 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涂覆(書寫)用完或將用剩不多fft,或含墨裝置3 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涂覆(書寫)時,只要推動附加儲墨器6,使 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或開通件41徑向移動,設置在儲墨腔2頂部2(T上的丌 通件41進入底部61中并撬開部分底部612,使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被開通,把 引墨通道423和換氣通道5至少有部分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引墨通道423和換 氣通道5與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相連通,換氣通道5使空氣進入附加儲墨 器6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通過開通裝置4中的引墨通道423自然而 平穩地引向含墨裝置3中,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釆用 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舉液現象。另 外,當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 換氣通道5、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體外,同時,含墨裝置3中受 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體外,避免了對含墨 裝置3產生壓力而造成滲漏墨液現象。
實施例七參見圖9,開通裝置4安裝在儲墨腔2的頂部20"上,開通裝置4 包括兩個開通件41、 41',和引墨裝置42,以及換氣通道5,引墨裝置42設置在丌 通件41上,換氣通道5設置在開通件41,上。引墨裝置42可以包括引墨芯422。 含墨裝置3設置在儲墨腔2內,含墨裝置3與引墨芯422相通,在儲墨腔2上方設 置套接件25,套接件25與儲墨腔2制成一體的結構,在含墨裝置3上方設置附加 儲墨器6,附加儲墨器6有部分設置在套接件25內,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與開 通件41、 41'相連接。在儲墨腔2與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空氣通道21,空氣通道 21與換氣通道5相通;在儲墨腔2與標記筆尖1之間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第二 空氣通道22與空氣通道21相通,使空氣排出或進入。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 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舉裝置3中原先不 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時,只要下按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 器6相對儲墨腔2或開通件41、 41'徑向移動,就可以使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 6底部61中的部分底部611,把引墨裝置42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引墨裝置42 與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相通,同時,開通件41'也開通附加儲墨器6底部 61的部分底部611,把換氣通道5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換氣通道5與標記墨液7相通,使空氣從空氣通道21和換氣通道5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標記墨液7順 利地通過引墨裝置42進入含墨裝置3中,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 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 漏墨液現象。另外,當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 受壓力的空氣從換氣通道5、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標記工具的體 夕卜,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 標記工具的體外,避免了對含墨裝置3產生壓力而造成滲漏墨液現象。
也可以在開通件41'的側邊設置第三空氣通道,第三空氣通道與換氣通道5相 通,用于交換空氣,使書寫流暢,防止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還可以在保護罩8上 設置第六空氣通道,第六空氣通道與第三空氣通道相通,用于使空氣排出或進入。 (參考圖6中在開通件41上設置第三空氣通道45的情況)
實施例八參見圖10,本實施例相當于在圖3的基礎上再增加了一個附加儲墨 器和一個開通裝置。在含墨裝置3上方設置兩個開通裝置4、 4',開通裝置4、 4' 設置在儲墨腔2的頂部2(T上,開通裝置4'位于開通裝置4的側邊。在含墨裝置3 上方還設置兩個帶有標記墨液而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 6',附加儲墨器6、 6'有 部分設置在套接件25中,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與開通件41相連接,附加儲墨器6' 的底部與開通件41'相連接,使標記工具中標記墨液的存量可以成數倍地增加。 如圖4中所示的附加儲墨器6被開通裝置4開通把標記墨液提供給含墨裝置3后, 含墨裝置3中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不多時,再下按 附加儲墨器6',就可以使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把引 墨芯422'和換氣通道5'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引墨芯422'和換氣通道5' 與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相連通,使空氣通過換氣通道5'進入附加儲墨 器6'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通過引墨芯422'被含墨裝置3吸收 而儲存,從而使標記筆尖1可又重新獲得標記墨液,成數倍地延長了書寫時間。換 氣通道5'、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相連通,使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順 利地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實施例九參見圖ll,在儲墨腔2內設置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裝置3。開通裝 置4設置在儲墨腔2的頂部2(T中,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和引墨裝置42,引 墨裝置42在設置開通件41內,也可以是引墨裝置42設置在開通件41的外側,引 墨裝置42可以為引墨芯422,引墨芯422與含墨裝置3相通。開通裝置4還包括換 氣通道5,用于交換空氣,使引墨芯422順暢地向含墨裝置3引導標記墨液。在儲 墨腔2與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空氣通道21,空氣通道21與換氣通道5相通;在儲 墨腔2與標記筆尖1之間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第二空氣逋道22與空氣通道21相 通,使空氣排出或進入。參見圖38,裝有標記墨液7而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可以 為獨立式地存放在儲墨腔2和套接件25外,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即使長時間地存放也不易出現風干減少現象,延長了書寫時間,更不會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且更換方便。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1書寫(涂覆)用完 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 時,將如圖38或圖39或圖41中的附加儲墨器6裝入套接件25中,或將如圖40 中的附加儲墨器6通過表面上帶有的嫘紋65旋入套接件25上設置的螺紋26中, 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或開通件41徑向移動,使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 6的底部611,使引墨芯422和換氣通道5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引墨芯422和 換氣通道5與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相通,換氣通道5使空氣進入附加儲墨 器6中,使標記墨液自然而平穩地引向與引墨芯422相通的含墨裝置3中,避免了
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 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當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 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換氣通道5排出,再經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排 出標記工具的體外,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 氣通道22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避免了對含墨裝置3產生壓力而造成滲漏墨液現 象,從而實現含墨裝置3可獲得或重新獲得標記墨液而向標記筆尖1提供,使標記 工具既可延長了書寫時間,同時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
實施例十參見圖12,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裝置3設置在儲墨腔2內,裝有標 記墨液7而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設置在含墨裝置3的上方,并且至少有部分設置 在套接件25內。開通裝置4設置在儲墨腔2的頂部2(T中,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 41和墨液通道43,墨液通道43設置在開通件41內,墨液通道43與含墨裝置3相 通,墨液通道43還可以兼起換氣作用,使空氣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附加儲墨器6 底部61上的凹部62與開通件41相密封地連接,避免了他們之間的相接處在開通 后出現向外滲漏墨液現象。還包括空氣通道21,設置在儲墨腔2與含墨裝置3之間, 空氣通道21與開通裝置4中的墨液通道43相通;還包括在儲墨腔2與標記筆尖1 之間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第二空氣通道22與空氣通道21相通,使空氣排出或進 入。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 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時,只要 旋轉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或開通件41徑向(向下)移動, 使開通件41開通(穿破)附加儲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把墨液通道43至少有部 分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開通件41與底部61相密封,墨液通道43與附加儲墨器6 中的標記墨液7相連通,空氣從空氣通道21經過墨液通道43交換到附加儲墨器6 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通過墨液通道43流向含墨裝置3中,從而使 含墨裝置3獲得標記墨液7而向標記筆尖1提供,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有技 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 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當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墨液通道43中排出而進入空氣通道21中,再從第二空氣通道22 中排出體外,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經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 道22排出體外,有效地避免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本實施例中的墨液通道43可制 成較大的通孔,便于空氣從墨液通道43中進入,也更好地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 記墨液7自動通過墨液通道43流向含墨裝置3中。
墨液通道43也可以設置在開通件41的外側,這種情況下,當開通件41開通 附加儲墨器6后,使套接件25與附加儲墨器6相互密封地連接,防止從墨液通道 43經過的標記墨液7出現向外滲漏現象。
也可以在開通件41上設置第三空氣通道,第三空氣通道與墨液通道相通;還 可以在保護罩8上設置第六空氣通道,第六空氣通道與第三空氣通道相通,使受膨 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空氣通道、墨液通道、在開通件上設置的第三空氣通道和保護 罩8上設置的第六空氣通道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參考圖6中在開通件41上設覽 第三空氣通道45的情況)
實施例十一參見圖13,本實施例為圖12的一種變化,所述裝有標記墨液且 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中至少有部分為可受擠壓變形的結構,比如至少有部分可釆 用具有彈性的軟管66或軟塑料等制成。附加儲墨器6整體可采用受擠壓后可變形 或具有彈性的塑料制成,使用者可以用手擠壓軟管66,幫助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 墨液快速而充分地進入含墨裝置3中。開通裝置4設置在儲墨腔2的頂部,開通裝 置4可以包括開通件41和墨液通道43,用于開通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向含 墨裝置3提供。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 完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 時,推動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或開通件41徑向移動,使開通件41開通(撬 開)附加儲墨器6中的部分底部611,此時,附加儲墨器6中的底部61與開通件 41相密封地連接,防止了它們之間的連接處出現向外滲漏墨液現象,開通件41把 墨液通道43的部分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墨液通道43與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 墨液7相接通,再按動(擠壓)軟管66,使軟管66變形,從而將附加儲墨器6中 的標記墨液7擠出并通過墨液通道43向含墨裝置3供應標記墨液,延長了書寫時 間;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 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當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附加儲墨器6 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墨液通道43中排出而進入與墨液通道43相通的空氣通 道21中,再經過第二空氣通道22排出體外,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 也經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S氣通道22^出體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滲漏墨 液現象。.
實施例十二參見圖14和圖15,開通裝置4設置在含墨裝置3外,進-步, 開通裝置.4設置在附加儲墨器6上,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中還包括凹部62,開通裝置4設置在凹部62中,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引墨裝置42和換氣通道5。 參見圖42或圖43,帶有開通裝置4和標記墨液7的全封閉式附湞儲墨器6也可以 獨立存放在儲墨腔2和套接件25外。參見圖M,也可以在含墨.裝置3上方設置第 三引墨芯67,第三引墨芯67至少有部分穿過儲墨腔2的頂部2(T,并可與開通裝 置4直接或間接地相通。在第三引墨芯67的側邊可設置第二換氣通道671,用來交 換空氣。還包括空氣通道21,設置在所述儲墨腔2與含墨裝置3之間,空氣通道 21與第二換氣通道671和換氣通道5相通。在儲墨腔2上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 第二空氣通道22與空氣通道21相通。參見圖14和圖15,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 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 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時,旋轉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 器6表面的螺紋65與套接件25上設置的嫘紋26相連接,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 墨腔2或開通件41徑向轉動,當開通件41與儲墨腔2的頂部2(T相接觸時,使丌 通件41相對附加儲墨器6向上移動,同時,換氣通道5與第二換氣通道671也相 接通,這時,開通件41開通帶有標記墨液而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參 見圖15,部分底部611被開通(撬開),把換氣通道5和引墨裝置42的部分送入附 加儲墨器6中,使換氣通道5和引墨裝置42與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相接通, 同時,第三引墨芯67與引墨裝置42相對接,換氣通道5和第二換氣通道671使空 氣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自然而平穩地引向與引墨 裝置42相通的含墨裝置3中,以向標記筆尖1提供標記墨液,避免了現有技術中 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 滲漏墨液現象當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 力的空氣從換氣通道5、第二換氣通道671排出,再經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 道22排出體外;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也經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 氣通道22排出體外,避免了對含墨裝置3產生壓力而造成滲漏墨液現象,從而實 現含墨裝置3可獲得或重新獲得標記墨液而向標記筆尖1提供,使標記工具既可延 長了書寫時間,同時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
也可以在儲墨腔2的頂部20'上開有通道,設置在附加儲墨器6中的開通裝置 4中的引墨裝置42穿過所雄的通道與含墨裝置3相連通,用于引導附加儲墨器6中 的標記墨液7向含墨裝置3提供。
引墨裝置42也可以與第三引墨芯67為制成一體的結構,引墨裝置42可以穿 通并固定在儲墨腔2的頂部加"上,使開通件41內形成可用于套接引墨裝置42的 通孔,便于設置在頂部2(T上的引墨裝置插入所述的通孔中,用于引導附加儲墨器 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3提供。
當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用完時,可更換新的如圖42或圖43等帶有開通 裝置4和標記墨液7的附加儲墨器6。引墨裝置42可采用引墨芯422。引墨裝置42也可以采用引墨件421 (參見圖42),還可以采用引墨通道423 (參見圖43)。附加 儲墨器6表面和套接件25內側設置可相互旋接的嫘紋65、 26,防止了在無意中或 小孩玩耍時直接開通附加儲墨器6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實施例十三參見圖16、圖17和圖18,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裝置3設置在儲 墨腔2內,套接件25設置在儲墨腔2的上方,位于儲墨腔2的頂部20"上。附加儲 墨器6至少有部分設置在套接件25內,在附加儲墨器6上設置凸狀60,在套接件 25上設置凹部250、 250',凸狀60與凹部250相連接而卡住,防止了在無意中輕 易推動附加儲墨器6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引墨裝置 42和換氣通道5,引墨裝置42包括引墨通道423、 423'(參見圖18),圖18為圖 16中A""A截面結構剖視示意圖,換氣通道5和引墨通道423、 423'設置在開通件 41的側邊。參見圖16,開通件41有部分插進含墨裝置3中,換氣通道5也可以兼 起引導標記墨液的作用,使空氣進來,使標記墨液通過。在儲墨腔2與含墨裝置3 之間設置空氣通道21,空氣通道21與開通裝置4上的換氣通道5相通空氣通道 21也與開通裝置4上的引墨通道423、 423'相通,在儲墨腔2與標記筆尖1之間 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第二空氣通道22與空氣通道21相通,使空氣排出或進入。 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不多 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時,推動附加 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向下移動,使凸狀60與凹部250脫開,使凸狀60與凹部250' 相連接而卡住,同時,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參見圖17,開通件 41開通(撬開)附加儲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把引墨通道423、 423'和換氣通遒 5平穩地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引墨通道423、. 423'和換氣通道5與附加儲墨器6 中的標記墨液7相通,換氣通道5使空氣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 的標記墨液通過引墨通道423、 423'向含墨裝置3供應,延長了書寫時間,有效地 防止和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丌 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另外,當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 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擠壓的空氣中可以從換氣通道5或引墨通道423、 423', 和空氣通道21,以及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含墨裝置3中受膨 脹或受壓力的空氣也經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避 免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也可以在附加儲墨器6上設置兩個凸狀,在套接件25上設置一個凹部,所述 其中一個凸狀與凹部相連接而卡住,當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或開通裝置4徑 向移動時,其中一個凸狀與凹部脫開,使另一個凸狀與凹部相連接而卡住。
還可以在附加儲墨器6上設置凹狀,在套接件25上設置兩個凸部,所述凹狀 與其中一個凸部相連接而卡住,當附加儲墨器相對儲墨腔或開通裝置徑向移動時, 凹狀從其中一個凸部脫開,使凹狀與另一個凸部相連接而卡住。還可以在附加儲墨器6上設置兩個凹狀,在套接件25上設置凸部,所述其中 一個凹狀與凸部相連接而卡住,當附加儲墨器相對儲墨腔或開通裝置徑向移動時, 其中一個凹狀與凸部脫開,使另一個凹狀與凸部相連接而卡住。
所述凸狀可以為環形凸狀,或多個環狀排列的凸點組成。所述凸部可以為環形 凸部,或多個環形排列的凸點組成。
還可以在引墨通道423、 423'中添置引墨芯或引墨件,更加提高了引導標記銀 液的能力。
也可以是附加儲墨器6至少有部分采用可受擠壓變形的軟管或軟塑料制成,當 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時,只要用手擠壓附加儲墨器6,就可使標記墨液迅速 擠出并從引墨通道423、 423'或換氣通道5中進入含墨裝置3中,該結構簡單,成 本低,可使標記墨液快速而充分地進入含墨裝置3中,如有被擠壓出的空氣也可以 從換氣通道5或引墨通道423、 423',和空氣通道21,以及第二空氣通道22排出 體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在套接件25內側的底部上設置環 形凸狀27 (參圖16和圖17),當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舉器6時,環形凸狀27與 附加儲墨器6底部61相密封地連接,防止了它們之間出現向外滲漏墨液現象。也 可以在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與套接件25之間設置密封圈,也防止了它們之問出 現滲漏墨液現象。
下面對設置在含墨裝置外的開通裝置位于含墨裝置側邊的情況舉例說明 實施例十四參見圖19,圖19為圖1的一種變化,區別是附加儲墨器6與 儲墨腔2由圖1中上、下排列的結構,轉變為左、右排列的結構。帶有外套31的 含墨裝置3設置在儲墨腔2內,設置在含墨裝置3外的開通裝置4位于含墨裝置3 的外側,開通裝置4設置在儲墨腔2內,并與儲墨腔2相連接。開通裝置4包括開 通件4K引雖裝宜42和換氣通道5。引墨裝置42可以為引墨芯422。帶有標記墨 液而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設置在含墨裝置3的側邊,附加儲墨器6底部61中設 置的凹部62與開通裝置4中的開通件41相連接,開通裝置4中的引墨裝置42有 部分插入含墨裝置3中,其技術方案及工作方法與圖1相近似,開通裝置4可方便 地開通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3提供,延長了書寫時間,有效地防 止和避免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也可以在含墨裝置3的中部開有通口,引墨裝置42可以從所述通口中插入, 開通裝置4設置在含墨裝置3側邊的中部,便于與所述中部開有通口的結構相配合。 儲墨腔2可以為開敝式結構,由于含墨裝置3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把標記墨液吸 附在間隙中,所以含墨裝置3外的儲墨腔2可以制成類似殼體,用于可支撐至少有 部分的含墨裝置3和附加儲墨器6,使儲墨腔2中的含墨裝置3順利地向標記筆尖 l提供標記墨液,降低了加工難度,降低了成本,并且有效地避fe了儲墨腔2的腔
28體上出現滲漏墨液現象。也可以在開敝式儲墨腔2上套有保護罩8,用于防止含墨 裝置3中的標記墨液出現風干減少現象,保護套8也可以保護附加儲墨器6。帶有 外套31的含墨裝置3可以是有部分伸出儲墨腔2而設置在保護罩8中。
實施例十五參見圖20,本實施例為圖19的一種變化,其主要區別是還包括 一個含墨裝置3',含墨裝置3'設置在附加儲墨器6內,附加儲墨器6內的標記墨 液吸附在貪墨裝置3'中,附加儲墨器6設置在含墨裝置3的側邊,附加儲墨器6 為全封閉結構,即使長時間地存放也不易減少標記墨液。開通裝置4設置在含墨裝 置3的側邊,開通裝置4與附加儲墨器6中底部上設置的凹部62相連。開通裝置4 包括開通件41和引墨裝置42,引墨裝置42設置在開通件41內,引墨裝置42可以 為引墨芯422,引墨芯422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開通件41上,便于與附加儲墨器 6中的含墨裝置3'相連接,用于開通和引導附加儲墨器6中的含墨裝置3'中吸附 的標記墨液向標記筆尖1提供。開通裝置4還包括換氣通道5、 51,換氣通道5、 51設置在開通件41上,位于引墨裝置42的側邊,用來交換空氣,也可以用來引導 標記墨液。在附加儲墨器6與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環形的第四空氣通道23,在儲 墨腔2與標記筆尖1之間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用來交換空氣。當含墨裝置3中吸 附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不多時,向下按動附加儲墨 器6,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沿)儲墨腔2或開通件41徑向移動,當開通件41開 通(穿破)附加儲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時,把引墨芯422和換氣通道5、 51送入 附加儲墨器6內的含墨裝置3'中,換氣通道5、51與環形的第四空氣通道23相通, 同時,含墨裝置3'的部分進入換氣通道5、 51中而與引墨芯422相連通,也就是 說增加了含墨裝置3'與引墨芯422的接觸面,或者,含墨裝置3'直接與引墨芯422 相連通,換氣通道5、 51使空氣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含墨裝置 3'含有的標記墨液自然而平穩地向標記筆尖1提供,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有 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 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當遇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 或受壓力的空氣可以從環形的第四空氣通道23和換氣通道5或51中排出,再經過 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體外,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空氣通道21 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體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工具出現滴漏墨液現象。
還可以包括第二標記筆尖,與開通裝置4中的引墨芯422相連接,使附加儲 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通過開通裝置4開通后向第二標記筆尖提供。
下面對設置在含墨裝置外的開通裝置位于含墨裝置下方的情況舉例說明 實施例十六參見圖21,附加儲墨器6的大部分設置在儲墨腔2內,附加儲墨 器6的小部分露出儲墨腔2,便于用手按動。所述含墨裝置3位于附加儲墨器6內, 含墨裝置3吸附有標記墨液,附加儲墨器6為全封閉的結構,以形成帶有含墨裝置3和標記墨液的全封閉式附加儲墨器6。在附加儲墨器6與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環 形的第五空氣通道24,在儲墨腔2上或儲墨腔2與標記筆尖1之間設置第二空氣通 道22,用于交換空氣。在含墨裝置3的下方設置開通裝置4,開通裝置4設置在儲 墨腔2內,開通裝置4與附加儲墨器6底部61上設置的凹部62相連接,用于丌通 和引導附加儲墨器6內的含墨裝置3中吸附的標記墨液,以向標記筆尖1提供標記 墨液。附加儲墨器6也可以自由地存放在儲墨腔2內。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 、 引墨裝置42和換氣通道5、 51。引墨裝置42可以為引墨芯422,開通件41其中-端部46與儲墨腔2相連接,開通件41至少有部分可以為開敞式的結構,引墨芯422 設置在開通件41內,把引墨芯422夾持在其中,使引墨芯422的兩側形成換氣通 道5、 51,也就是說,換氣通道5、 51設置在開通件41上,位于引墨芯422的側邊。 引墨芯422至少有部分露在或露出開通件41上,便于與附加儲墨器6中的含墨裝 置3相連接。引墨芯422可與標記筆^ 1中的第二引墨芯11相連接或制成--體的 結構。標記筆尖1與含墨裝置3之間被全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隔開而不含標記墨液, 即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長時間地存放也不易出現風干減少現象,延長了 t5 寫時間即使受溫SE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也不會出現滲漏墨液現象;即使標 記工具在出廠使用前存放時間過長,標記筆尖1也不會因風干而出現堵塞現象,有 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工具中含有標記墨液而出現標記筆尖無法書寫現象。本實施 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便于運輸,攜帶安全。
參見圖21和圖22,當需要標記筆尖1書寫時,向下按動附加儲墨器6,附加 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徑向移動,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參見圖 22,開通件41開通(穿破)部分底部611,從而把引墨芯422和換氣通道5、 51送 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引墨芯422和換氣通道5、 51與附加儲墨器6中的含墨裝覽 3相接通,使含墨裝置3的部分進入換氣通道5、 51中而與引墨芯422相接通,也 就是說增加了含墨裝置3與引墨芯422的接觸面,以提髙引墨能力,也可以是引墨 芯422與含墨裝置3直接相通,換氣通道5或51使空氣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的第 五空氣通道24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含墨裝置3吸附的標記墨液自然而平穩地 通過引墨芯422提供給與之相連接的標記筆尖1中,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有 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 而出現滲漏墨維現象當遇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 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第五空氣通道24和換氣通道5或51中排出,再經過第二空氣通 道22排出體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
本實施例也可以在附加儲墨器6的表面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在儲墨腔2內側 也設置螺紋,并可與附加儲墨器6上設置的嫘紋相連接,這樣,就形成了類似圖l 中附加儲墨器6表面設置的蠊紋65與套接件25中設置的螺紋26相連接的結構。 當需要開通裝置開通附加儲墨器時,只要旋轉附加儲墨器,就可以使附加儲墨器與儲墨腔通過嫘紋相連接,附加儲墨器相對(沿)儲墨腔2徑向轉動,使開通裝置開 通附加儲墨器中的標記墨液向標記筆尖提供,使用者只有通過旋轉附加儲墨器,才 可以使開通裝置開通附加儲墨器,從而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在無意中或小孩玩耍時 輕易開通附加儲墨器而出現標記筆尖因風干而堵塞,也避免了標記墨液因風干而減 少,有效地延長了書寫時間。
也可以在附加儲墨器6上設置至少一個凸狀或凹狀;在儲墨腔2上設置至少一 個凹部或凸部,并可與所述凸狀或凹狀相連接而卡住的結構。比如在附加儲墨器 的表面設置凸狀,在儲墨腔的內側設置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第一凹部與凸狀相連 接而卡住,防止被輕易推動附加儲墨器,當需要書寫時,按動附加儲墨器,凸狀與 第一凹部脫開,使凸狀與第二凹部相連接而卡住,防止了附加儲墨器脫落,同時, 開通裝置開通附加儲墨器中的標記墨液,以向標記筆尖提供標記墨液。(參考圖16 和圖17中的凸狀60和凹部250、 250'的情況)
也可以在附加儲墨器上設置兩個凸狀,在儲墨腔上設置個凹部,所述其中一個 凸狀與凹部相連接而卡住,當附加儲墨器相對儲墨腔或開通裝置徑向移動時,其中 一個凸狀與凹部脫開,另一個凸狀與凹部相連接而卡住。
還可以在附加儲墨器上設置兩個凹狀,在儲墨腔上設置凸部,所述其中一個凹 狀與凸部相連接而卡住,當附加儲墨器相對儲墨腔或開通裝置徑向移動時,其中一 個凹狀與凸部脫開,使另一個凹狀與凸部相連接而卡住。
所述凸狀可以為環形凸狀,也可以為環形排列的多個凸點組成。所述凸部可以 為環形凸狀,也可以為環形排列的多個凸點組成。
在儲墨腔2的頂部設置可以與儲墨腔2套接或分開的保護罩8,用來保護附加 儲墨器6。也可以在保護罩8上設置第六空氣通道,用于交換空氣。
也可以再增設一組第二標記筆尖和第二開通裝置,設置在儲墨腔的另一端部 上,與標記筆尖1呈相及方向設置,在附加儲墨器的另一端部也可以制成較薄而容 易穿破的面,便于第二開通裝置開通附加儲墨器中含墨裝置吸附的標記墨液,向第 二標記筆尖提供標記墨液。
實施例十七參見圖23、圖24和圖25,本實施例在圖21的技術方案中再增 設一組帶有含墨裝置和標記墨液的全封閉式附加儲墨器6',和用于開通附加儲墨器 6'中標記墨液的幵通裝置4'。圖25為圖23B—B截面結構剖視示意圖,兩個附加 儲墨器6、 6'的大部分設置在儲墨腔2內,小部分伸出儲墨腔2便于用手按動。在 附加儲墨器6、 6'內設置含墨裝置3、 3',含墨裝置3、.3'中吸附有標記墨液,兩 個附加儲墨器6、 6'為全封閉的結構,在附加儲墨器6、 6'的下方設置開通裝置4、 4',附加儲墨器6、 6'底部中設置的凹部62、 62'與開通裝置4、 4'相連接,開 通裝置4、 4'用于開通和引導附加儲墨器6、 6'內的含墨裝置3、 3'中吸附的標 記墨液,以向標記筆尖l提供標記墨液。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引墨芯422和換氣通道5、 51,引墨芯422設置在開通件41內開通裝置4'也可以包括幵通件 41'、引墨芯422'和換氣通道5'、 51',引墨芯422'設置在開通件41'內。開通 件41、 41'其中一端部46與儲墨腔2相連接。引墨恕422、 422'與標記筆尖l (第 二引墨芯ll)相連接或制成一體的結構。參見圖23和圖25,開通件41、 41'可以 制成兩側敞開式結構,開通件41、 41'各夾持住引墨芯422、 422',使引墨芯422、 422'側邊各形成換氣通道5、 51和換氣通道5'、 51',用于交換空氣,也可以兼起 引導標記墨液的作用。
標記工具在出廠使用前標記筆尖1與附加儲墨器6、 6'內的含墨裝置3、 3'
中吸附的標ia墨液是不相通的,即使標記工具在出廠使用前存放時間過長,標記筆
尖1也不會因風干而出現堵塞現象,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工具中含有標記墨液 而出現標記筆尖無法書寫的現象。
在附加儲墨器6與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第五空氣通道24,在附加儲墨器6'與 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第五空氣通道24',在儲墨腔2中或儲墨腔2與標記筆尖1 之間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用于交換空氣。當需要書寫時,只要向下按動附加儲墨器6,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的底 部61,參見圖24,開通件41開通(撬開)附加儲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把引墨 芯422和換氣通道5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換氣通道5、 51與第五空氣通道24 相通,使附加儲墨器6內的含墨攀置3有部分進入換氣通道5、51中并與引墨芯422 相連接,也就是說增加了含墨裝置3與引墨芯422的接觸面,以提高引墨能力,也 可是引墨芯422與含墨裝置3直接相連通,換氣通道5、 51使空氣通過第五空氣通 道24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含墨裝置3吸附的標記墨液自然而平穩地通過引墨 芯422提供給標記筆尖1,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 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j遇 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可以從環形的第五空氣通道 24通過換氣通道5、 51和儲墨腔2上設置的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標記工具的體 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
當附加儲墨器6中含墨裝置3吸附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 完或將用剩不多時,再按動另一個附加儲墨器6',同樣,使開通裝置4'開通附 加儲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使附加儲墨器6'內含墨裝置3'中的標記墨液 通過開通裝置4'提供給標記筆尖l,再次延長了書寫時間,有效地防止和避兔 了出現標記墨液滲漏現象。
還可以包括第二標記筆尖,與開通裝置4'中的引墨芯422'相連接,使附 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通過開通裝置4'井通后向第二標記筆尖提供。
也可以是上述的全封閉式附加儲墨器6和附加儲墨器6'為上、下排列的結 構,以減少標記工具占有的橫向空間。在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還可以再增設--組或兩組或三組或三組以上帶有 含墨裝置和標記墨液的全封閉式附加儲墨器,和用于開通附加儲墨器中標記墨液 的開通裝置,大大地延長了標記工具的書寫時間,且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滲 漏墨液現象,降低了成本,節省資源。
實施例十八參見圖26,本實施例與圖20中的技術方案相近,其主要區別是 由圖20中開通裝置4設置在含墨裝置3的側邊轉變為開通裝置4設置在含墨裝置3 的下方;附加儲墨器6至少有部分穿過含墨裝置3,并與設置在含墨裝置3下方的 開通裝置4相連接。在附加儲墨器6內設置含墨裝置3',附加儲墨器6內的標記墨 液吸附在含墨裝置3'中,附加儲墨器6為全封閉結構。開通裝置4與附加儲墨器 6底部61上設置的凹部62相連接,開通裝置4與標記筆尖1相連接,開通裝置4 用于開通和引導附加儲墨器6內的含墨裝置3'中吸附的標記墨液,以向標記筆尖 l提供標記墨液。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引墨裝置42和換氣通道5、 51。換氣 通道5、 51用于交換空氣,使含墨裝置3'中的標記墨液順暢地通過引墨芯422向 標記筆尖1提供。在附加儲墨器6與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環形的第四空氣通道23, 第四空氣通道23可以為縫或槽或通孔或環形M道的結構。在儲墨腔2的第二腔體 20,上或儲墨腔2的第二腔體20'與標記筆尖1之間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用于 交換空氣。
當含墨裝置3中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不多時, 向下按動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或開通件41徑向移動,當開 通件41開通(撬開)附加儲墨器6底部61中的部分底部611后,把換氣通道5、 51和引墨芯422的部分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換氣通道5或51與第四空氣通道 23相通,使含墨裝置3'有部分進入換氣通道5、 51中,并與引墨芯422相接通, 也就是說增加了含墨裝置3與引墨芯422的接觸面,提高了引墨能力。也可以是含 墨裝置3與引墨芯422直接相接通。空氣從換氣通道5、 51進入第四空氣通道23 中,使附加儲墨器6內含墨裝置3'中的標記墨液自然而平穩地通過引墨芯422提 供給與之相連接的標記筆尖l中,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 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 象。當遇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可 以從第四空氣通道23中通過換氣通道5或51中排出,再經過第二空氣通道22排 出體外,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經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 排出體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
實施例十九參見圖27,開通裝置4設置在含墨裝置3的下方,開通裝置4與 儲墨腔2相連接,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引墨裝置42和換氣通道5,引墨裝 置42為引墨芯422。附加儲墨器6也設置在含墨裝置3的下方,附加儲墨器6設置 在與儲墨腔2相連接的套接件25中,附加儲墨器6底部61上設置的凹部62與開通裝置4上的開通件41相連接。附加儲墨器6底部61中的部分底部611為較薄而 容易被開通件41穿破的面,附加儲墨器6中裝有標記墨液,以形成全封閉而帶有 標記墨液的附加儲墨器6,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即使長時間地存放也不會出 現風干減少現象,在附加儲墨器6內可設置用于引導標記墨液的第四引墨芯68。在 儲墨腔2與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空氣通道21,空氣通道21與開通裝置4中的換氣 通道5相通。在儲墨腔2與標記筆尖1之間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第二空氣通道 22與空氣通道21相通,用于交換空氣。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 記筆尖l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 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時,按動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 或開通件41徑向移動,使開通件41開通(撬開)附加儲墨器6的部分底部611, 把引墨芯422和換氣通道5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引墨芯422與第四引墨芯68 相連通,使空氣從換氣通道5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從而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 墨液7通過第四引墨芯68和引墨芯422引向含墨裝置3而被含墨裝置3吸收,也 可以將標記工具反倒過來,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更快被含墨裝置3吸收, 以向標記筆尖l供應標記墨液,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 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另外,當遇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 從換氣通道5排出,然后通過與換氣通道5相通的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 排出體外,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也經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 道22排出體外,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在標記筆尖1外還套有 筆帽29,用于保護標記筆尖l。
下面對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含墨裝置內的情況舉例說明 賣施例二十參見圖28,在儲墨腔2內設置含墨裝置3,附加儲墨器6的大部 分伸入至含墨裝置3內,小部分露出儲墨腔2,便于按動附加儲墨器6,開通裝置4 設置在儲墨腔2內,位于含墨裝置3的下方,至少有部分設置在含墨裝置3內,附 加儲墨器6與開通裝置4相對應設置,開通裝置4可包括開通件41、引墨通道423 和換氣通道5,開通件41其中一端部46與儲墨腔2相連接,引墨通道423設覽在 開通件41的側邊,換氣通道5也設置在開通件41的側邊。也可以是開通件41側 邊的換氣通道5為設置在開通件41與含墨裝置3之間的空隙。也可以在丌通件41 側邊設置引墨芯或引墨件,用于引導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3提供, 以向標記筆尖1提供標記墨液。在含墨裝置3與儲墨腔2之間設置空氣通道21,丌-通裝置4中的換氣通道5與空氣通道21相通,還包括第二空氣通道22,設置在儲 墨腔2與標記筆尖1之間,第二空氣通道22也可以設置在儲墨腔2上,第二空氣 通道22與空氣通道21相通。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鵬 液書寫(涂覆)時,推動附加儲墨器6相對儲墨腔2向下移動,開通件41丌通附 加儲墨器6的底部61,參見圖29,部分底部611被開通(撬丌),把引墨通道423 和換氣通道5送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引墨通道423和換氣通道5與附加儲墨器6 中的標記墨液相接通,使空氣從換氣通道5中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從而使附加儲 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通過引墨通道423自然而平穩地被含墨裝置3吸收,以向標記 筆尖l提供標記墨液,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 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當受溫度 和/或大氣壓影響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引墨通道423或換 氣通道5、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含墨裝置3中 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中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 避免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在儲墨腔2的頂部上設置保護罩8或封閉件,用于保護 附加儲墨器6。也可以是附加儲墨器6全部設置在含墨裝置3中,在附加儲墨器6 的尾部設置按動裝置,按動裝置至少有部分露出含墨裝置,便于用手按動。
實施例二十一參見圖30和圖31,在儲墨腔2內設置含墨裝置3,開通裝置4 位于含墨裝置3的下方,并且至少有部分設置在含墨裝置3內,開通裝置4與儲墨 腔2相連接,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開通件41至少有部分與含墨裝置3相連 接,開通件41其中一端部46與儲墨腔2相連接。附加儲墨器6設置在含墨裝置3 外,并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含墨裝置3中,并與位于所述設置在含墨裝置3內的開 通裝置4相對設置,也可以是相連接,便于對位開通。在附加儲墨器6中有部分底 部612與底部61制成分體結構,并且相互密封地相連接,使開通件41容易開通部 分底部612,部分底部612可以為圓珠狀結構。在附加儲墨器6中裝有標記墨液7, 以形成全封閉而裝有標記墨液7的附加儲墨器6,即使長時間地存放,標記墨液也 不會出現風干減少現象。也可以在開通件41上套有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 墨件,或者在開通件41的側邊添置引墨芯或引墨件,以提高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 記墨液向外流動的能力。在儲墨腔2與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空氣通道21,在儲墨腔 2上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空氣通道21與第二空氣通道22相通。參見圖31,當含 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不多時, 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時,推動附加儲墨 器6相對儲墨腔2向下移動,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中的底部61,參見圖31, 部分底部612被開通(撬開),使附加儲墨器6底部中產生開通口63,此時,空氣 從帶有間隙的含墨裝置3中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通 過開通件41和與開通件41相連接的含墨裝置3將標記墨液輸送至大面積的含墨裝 置3中,從而使標記筆尖1獲得或重新獲得標記墨液,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 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當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用完時,也可以更換新的如 圖44中的獨立式附加儲墨器6安裝在儲墨腔2中,從而更加延長了書寫時間,降 低了成本。
附加儲墨器6伸入至接近含墨裝置3的底部為較佳方案,當受溫度和/或大氣 壓發生變化時,使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很方便地從含墨裝覽3底 部的空隙排出,再通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排出體外,避免了出現滴漏 墨液現象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 中排出體外。也可以將所述部分底部612制成較大的尺寸,當開通件41開通底部 61后,使開通件41與開通口 63之間產生較大的空隙,以便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 記墨液快速流出而被含墨裝置3吸收。圓珠狀的部分底部612也可以帶動附加儲墨 器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3提供。也可以是附加儲墨器6采用可擠壓的軟塑料或 至少有部分為軟管制成,用于幫助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3提供。
開通裝置4還可以包括開通件和換氣通道,也可以是開通件41的至少有部分 與含墨裝置3之間設置空隙以形成換氣通道,所述的空隙與空氣通道21相通,使 空氣更順利地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順利地向含墨裝 置3流動。
也可以在開通件41內設置換氣通道,換氣通道與空氣通道21和/或第二空氣 通道22相通,用于交換空氣,當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后,換氣通道與附加 儲墨器6的內部相通,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更加順暢地向含墨裝置3提供, 也防止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也可以在開通件41內設置換氣通道,在開通件41的側邊設置第三空氣通道, 第三空氣通道與換氣通道相通,用于交換空氣,還可以在保護罩8上設置第六空氣 通道,使空氣可以從第六空氣通道、開通件上的第三空氣通道和換氣通道進入附加 儲墨器中,使書寫流暢;也可以使附加儲墨器中的空氣從換氣通道、開通件上的第 三空氣通道和第六空氣通道排出標記工具的體外,防止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對上述含墨襄置3中不含標記墨液時的情況作進一步說明含墨裝置3中不含 標記墨液,與含墨裝置3相連接的標記筆尖1也不含標記墨液,標記墨液7裝在全 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中,使標記工具在出廠使用前即使存放時間過長,標記筆尖l 也不會因風干而出現堵塞現象,它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工具中含有標記墨液而 出現標記筆尖1無法書寫的現象。當需要書寫時,只要推動附加儲墨器6,開通裝 置4開通(撬開)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器6開通并使標記墨液進入含墨裝置 3中,以向標記筆尖1提供標記墨液,延長了書寫時間,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 滲漏墨液現象。
也可以是位于含墨裝置3下方的開通件41穿過含墨裝置3延伸至含墨裝置3 的頂部或伸出含墨裝置3的頂部,并與附加儲墨器6相連接或相對應設置的結構。實施例二十二參見圖32,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開通件41至少有部分 伸入至含墨裝置3中,開通袢41至少有部分與含墨裝置3相連接。該技術方案與 圖30相近似,為圖30的一種變化,其主要區別是還包括復位彈簧9,復位彈簧9 其中一端與附加儲墨器6相連接,復位彈簧9另一端與儲墨腔2相連接。當含墨裝 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完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 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時,推動附加儲墨器6 相對儲墨腔2向下移動,使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上的底部61,參見圖33, 部分底部613被撬開,使底部61產生開通口63,參見圖33,當手松開時,復位彈 簧9使附加儲墨器6回位,使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從開通口63中流出,被 含墨裝置3吸收,從而使標記筆尖1獲得或重薪獲得標記墨液,延長了書寫時間, 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 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復位彈簧9提髙了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向 含墨裝置3供應的能力,并且操作輕松、簡單,使用安全。
還可以在附加儲墨器6中設置第四引墨芯,用于當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 后,引導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3提供。(參考閨27中的第四引墨芯68)。
開通裝置4還可以包括開通件和換氣通道,也可以在開通件41外設置換氣通 道,當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時,換氣通道使空氣交換進來,使附 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更如順利地提供給含墨裝置3。開通件41外的換氣通道可 以設置在開通件41的外側邊上,可以為縫或槽或通孔等結構;也可以是在開通件 41的至少有部分與含墨裝置3之間形成的空隙。
實施例二十三,參見圖34和圖35,在儲墨腔2內設置含墨裝置3,全封閉而 帶有標記墨液的附加儲墨器6設置在含墨裝置3的上方,附加儲墨器6至少有部分 設置在儲墨腔2內,開通裝置4包括開通件41,開通件41的其中---端部46安裝在 含墨裝置3的下方,與儲墨腔2相連接,開通件41的另一端部穿過含墨裝置3并 伸出含墨裝置3的頂部,與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相對設置。
也可以是開通件41的其中一端部46安裝在含墨裝置3的下方,與儲墨腔2相 連接,開通件41的另一端從含墨裝置外的側邊延伸至含墨裝置3的頂部,并與附 加儲墨器6的底部61相對設置。
在含墨裝置3與儲墨腔2之間設置空氣通道21,在儲墨腔2與標記筆尖1之間 設置第二空氣通道22,第二空氣通道22與空氣通道21相通,用于交換空氣。
在附加儲墨器6表面的中部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65,在儲墨腔2上設置螺紋 28與所述嫘紋65可以相連接,使用者只有通過旋轉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器6 相對儲墨腔2或開通件41徑向轉動,才可以使開通裝置4開通附加儲墨器6中的 標記墨液7,其操作簡單,使用安全,避免了在無意中或小孩玩耍時直接開通附加 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7向含有標記墨液的含墨裝置3中供應,而造成含墨裝置3中的標記墨液超過了含ll裝置3本身承受的吸附量而出現滴漏墨液現象。
參見圖35,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 完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 時,旋轉附加儲墨器6,使附加儲墨器6相對(沿)儲墨腔2徑向轉動,使開通件 41開通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參見圖35,部分底部613被開通(撬開)而產斗: 開通口63,開通件41有部分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空氣從空氣通道21經過開通口 63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標記墨液通過底部61上的開通口 63并沿開通件41流 出而被含墨裝置3吸收,使含墨裝置3獲得或重新獲得標記墨液而向標記筆尖1提 供標記墨液,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 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當受溫度和/或大氣 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開通口 63中排出,經過 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排出體外,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 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排出體外,避免了對含墨裝置3產生壓力而出現滲 漏墨液現象。
也可以在附加儲墨器6上設置凸狀或凹狀,在儲墨腔2'的內側設置兩個凹部或 凸部,所雄凸狀或凹狀與所述其中一個凹部或凸部相連接而卡住,防止了附加儲墨 器出現脫落現象當推動附加儲墨器時,凸狀或凹狀與其中一個凹部或凸部脫開, 使凸狀或凹狀與另一個凹部或凸部相連接而卡住,使開通件開通附加儲墨器中的標 記墨液向含墨裝置提供。也可以是在附加儲墨器6上設置兩個凸狀或凹狀,在儲墨 腔2的內側設置凹部或凸部,所述其中一個凸狀或凹狀與所述凹部或凸部相連接而 卡住,防止了附加儲墨器出現脫落現象;當推動附加儲墨器時,其中一個凸狀或IKI 狀與凹部或凸部脫開,使另一個凸狀或凹狀與凹部或凸部相連接而卡住,使開通件 開通附加儲墨器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提供。
所述凸狀可以為環形凸狀,也可以為環形排列的多個凸點組成。所述凸部可以 為環形凸狀,也可以為環形排列的多個凸點組成。
也可以在儲墨腔6上設置保護罩8,用于保護附加儲墨器和/或防止了標記墨液 被揮發或蒸發。
當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用完時,可以更換裝有標記墨液的附加儲墨器, 使標記工具又重新獲得了標記墨液,更延長了書寫時間,降低了成本。
實施例二十四,參見圖36和圖37,儲墨腔2包括第一腔體20和第二腔體20', 第一腔體20與第二腔體20'可活動地相連接;含墨裝置3至少有部分設覽在第--腔 體20內,標記筆尖1至少有部分設置在第二腔體20'內。開通裝置4的其中一端 部46可活動地安裝在含墨裝置3與第二腔體20'之間,附加儲墨器6設置在含墨 裝置3的上方,附加儲墨器6至少有部分設置在儲墨腔2中的第一腔體20內,在 附加儲墨器6表面上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651,在儲墨腔2的第一腔體20上設置螺紋28與所述螺紋651相連接,使附加儲墨器6穩定安裝在儲墨腔2上。丌通裝覽4 延伸至含墨裝置3中的頂部,與附加儲墨器6相對設置,也可以是穿過并伸出含墨 裝置3的頂部,與附加儲墨器6相對設置或相連接。開通裝置4包括丌通件41。在 第一腔體20上設置凸狀201,在第二腔體20'上設置兩個凹部202、 203,參見圖 36,凸狀201與凹部202相連接而卡住,使第一腔體20與第二腔體20'相互緊配
地連接,使標記筆尖i在正常書寫時不會輕易推動第二腔體2o',也就是說在.m常
書寫時,標記筆尖1無法推動第二腔體20'移動,防止了開通件41在無意中丌通 附加儲墨器6而產生滴漏墨液現象。
參見圖37,當含墨裝置3中原先含有的標記墨液被標記筆尖1書寫(涂覆)用 完或將用剩不多時,或含墨裝置3中原先不含標記墨液而需要標記墨液書寫(涂覆) 時,用力推動第二腔體20',使第二腔體20'帶動開通件41相對附加儲墨器6或儲 墨腔2徑向移動,使第二腔體20'上的凹部202與凸狀201脫開,使凹部203與凸 狀201相連接而卡住,此時,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參見圖37, 部分底部613被開通穿破而產生開通口 63,開通件41有部分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 空氣從空氣通道21經過底部61上的開通口 63進入附加儲墨器6中,使標記墨液 從開通口 63沿開通件41流出而被含墨裝置3吸收,使含墨裝置3獲得或重新獲得 標記墨液而向標記筆尖1提供標記墨液,延長了書寫時間,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儲 墨腔內部采用閥門結構的反復動作或者開關的打開或關閉的供墨方式而出現滲漏 墨液現象。當受溫度和/或大氣壓發生變化時,附加儲墨器6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 空氣從底部61上的開通口 63中排出,再經過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排出 體外,含墨裝置3中受膨脹或受壓力的空氣從空氣通道21和第二空氣通道22排出 體外,避免了對含墨裝置3產生壓力而出現滲漏墨液現象。
也可以在第一腔體20上設置兩個凹狀,在第二腔體20'上設置凸部,凸部與 其中一個凹狀相連接而卡住,使第一腔體20與第二腔體20'相互緊配地連接,使 標記筆尖1在正常書寫時不會輕易推動第二腔體20',當推動第二腔體20'時,使 凸部與其中一個凹部脫開,使凸部與另一個凹部相連接而卡住,使開通件41開通 附加儲墨器6的底部61,使含墨裝置3獲得或重新獲得標記墨液而向標記筆尖1提 供標記墨液。
也可以在第一腔體20上設置兩個凸狀,在第二腔體20'上設置凹部,凹部與 兩個凸狀可以依次相連接而卡住的結構。也可以在第一腔體20上設置凹狀,在第 二腔體20'上設置兩個凸部,凹狀與兩個凸部可以依次相連接而卡住的結構。
所述凸狀可以為環形凸狀,也可以為環形排列的多個凸點組成。所述凸部可以 為環形凸狀,也可以為環形排列的多個凸點組成。
當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用完時,旋出附加儲墨器6,再調換新的如圖45 中裝有標記墨液的附加儲墨器6,更延長了書寫時間,降低了成本。
39也可以在第一腔體20上至少有部分設置螺紋,在第二腔體20'上至少有部分 也設置螺紋與第一腔體20上設置的蠊紋相連接的結構,代替了采用所述凸狀與M 部相連接而卡住的結構,該結構簡單、合理,使用安全,也防止了出現滲漏墨液現 象。還可以在第一腔體20和第二腔體20'之間的表面上設置具有粘性的粘帶,起保 險作用,使第二腔體20'不易被轉動。當含墨裝置3需要標記墨液時,首先拉開粘 帶,再旋轉第二腔體20',使第二腔體20'推動開通件41相對附加儲墨器6或第 一腔體20徑向移動,使開通件41開通附加儲墨器6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3提 供。
還可以在標記筆尖1的部分中套有連接件,連接件其中一端與開通件可以直接 相連接或相搭接,套在標記筆尖1上的連接件與第二腔體為可活動而相互緊配的結 構,使標記筆尖在正常書寫時無法被推動,防止了出現滲漏墨液現象。當含墨裝置 需要標記墨液時,用力推動標記筆尖,使標記筆尖上的連接件推動開通件而丌通附 加儲墨器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提供。還可以在連接件與儲墨腔之間設置復位彈 簧,復位彈簧作用在連接件上,使標記筆尖在正常書寫時不會被推動,當含墨裝置 需要標記墨液時,用力推動標記筆尖,使連接件推動開通件,使開通件開通附加儲 墨器中的標記墨液向含墨裝置提供,當手松開時,復位彈簧使標記筆尖回位,從而 使標記筆尖又可獲得正常書寫的位置。
參見圖46至52,還包括分隔裝置9和第二開通裝置40,所述分隔裝置9至少 有部分設置在所述筆尖1與含墨裝置3之間,使含墨裝置3與筆尖1互不相通,所 述第二開通裝置4用于開通所述分隔裝置9,使所述筆尖1與含墨裝置3中吸附的 標記墨液相通,也可以是第二開通裝置4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分隔裝置9與所述 筆尖1之間。
參見圖46,所述筆尖1和第二開通裝置40相連接或制成一體的結構,所述第 二開通裝置40為開通件4r,開通件41'為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所 述筆尖1包括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11或包括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 力的引墨芯11和滾珠。所述筆尖1為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11,所述 開通件41'與所述筆尖1制成一體或相連接的結構。所述筆尖1和/或第二開通裝置 40相對或沿所述分隔裝置9或儲墨腔2徑向移動或轉動。這種結構,標記工具在出 廠使用前,筆尖l不含標記墨液,有效地防止了標記工具在出廠使用出現揮發或風 干減少或堵塞現象,尤其是所述分隔裝置9與所述第一腔體20和/或第二腔體20' 相密封地連接,即使長時間地存放也不易出現風干減少現象,延長了書寫時間,有 效地防止出現漏液現象,當需要書寫時,沿徑向推動筆尖1,與筆尖1制成一體的 開通件4r為引墨芯開通分隔裝置4'而與含墨裝置3相通,使筆尖1含有標記墨液。 參見圖46、 47和圖48,這種結構簡單、合理、成本低,當需要含墨裝置3中的標 記墨液時,推動筆尖l就可以使引墨芯制成的開通件4r開通分隔裝置40,同時,換氣通道5、 5'進入分隔裝置40中使空氣進入,使筆尖l更順利地獲得標記墨液。 參見圖49,筆尖l、開通裝置40和第二腔體20、相連接,當推動第二腔體20', 帶動開通件41沿儲墨腔2徑向移動,使開通件41開通分隔裝置9的部分底部91, 把引墨裝置42送入含墨裝置3中,使標記墨液通過引墨裝置42送至筆尖1中,當 含墨裝置3中的標記墨液用完或用剩不多時,推動附加儲墨器6,使含墨裝置3重 新獲得標記墨液,延長了書寫時間,防止了出現漏液現象。所述筆尖1、第二丌通 裝置4和第二腔體20相對或沿所述分隔裝置9或第二腔體20徑向移動或轉動。所 述分隔裝置9為^薄而容易穿破的分隔件為較佳。所述較薄而容易穿破的分隔件為 塑料薄膜為優選。
所述分隔裝置9為全封閉的結構,參見圖21和23,也可以是分隔裝置9為全 封閉的附加儲墨器6,包圍在所述含墨裝置3的外圍。所述分隔裝置9至少有部分 為較薄而容易穿破的面或至少有部分為可頂開的圓珠形或片形或塊形。所述開通裝 置4或第二開通裝置41包括至少一個開通件41或41'。所述開通裝置4或第二開 通裝置40還包括引墨裝置52。所述引墨裝置42設置在所述開通件51內或外。所 述開通裝置4或第二開通裝置40還包括墨液通道。所述墨液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 件內或外,墨液通道可以制成較大的孔或較小的孔。所述開通裝置4或第二7卩通裝 置40還包括至少一個換氣通道5或51或5'。所述換氣通道5或51或5'設置在所 述開通件41或41'內或外。所述開通件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3內,所述 換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上或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與開通件之間。所述開通裝覽 或第二開通裝置還包括至少一個換氣通道。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所述開通件內,所 述換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與引墨裝置之間或開通件上或引墨裝置上。所述引墨 裝置設置在所述開通件的側邊,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的側邊。所述開通 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兩個開通件,還包括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引墨裝置 設置在其中一個開通件上,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另一個開通件上。所述引墨裝置包 括引墨件或包括帶有間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芯或包括引墨通道,使儲墨器或儲 墨腔中的含墨裝置的標記墨液順利地向筆尖提供。
雖然以上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了詳細描述,但本技術領域中普通技術人員顯 然可以認識到,前述實施例僅是為了本發明,而非限定本發明。在本發明的構思范 圍內,還可以對前述實施例作出多種變化或變型,這些變化和變型都應屬本專利的 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 一種標記工具,它包括標記筆尖、用于將標記墨液涂覆到一表面上、儲 墨腔,用于向標記筆尖提供標記墨液,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 裝置,和至少一個全封閉而裝有標記墨液的附加儲墨器,以及至少一個開通裝置, 所述含墨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儲墨腔內,所述開通裝置用于開通附加儲墨 器中的標記墨液,以向標記筆尖提供標記墨液,所述附加儲墨器相對或沿所述開 通裝置或儲墨腔徑向移動或轉動。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空氣通道,設置在所 述儲墨腔與含墨裝置之間,所述空氣通道與所述開通裝置相通。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儲墨腔上或儲墨腔與標記筆尖之間,所述第二空氣通道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三空氣通道,設置 在所述開通裝置上,所述第三空氣通道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設置在所述 含墨裝置外。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設置在含墨裝置外的附 加儲墨器位于所述含墨裝置的上方或側邊或下方。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分 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內。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個含墨裝置,設置 在所述附加儲墨器內。
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分 設置在儲墨腔內,所述含墨裝置位于所述附加儲墨器內。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儲墨腔上設置套接件。
11、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 分設置在所述套接件內。
12、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 分設置蠊紋;所述套接件上至少有部分設置蠊紋,并可與所述附加儲墨器上設置 的蠊紋相連接。
13、 根據^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上至少有部 分設置媒紋;所述儲墨腔或所述開通裝置上至少有部分設置嫘紋,并與所述附加 儲墨器上設置的蠊紋相連接。
14、 根據權利要求1或1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上設 置至少一個凸狀或凹狀;在所述套接件或儲墨腔上設置至少一個凹部或凸部,并 可與所述凸狀或凹狀相連接而卡住。
1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分 為可受擠壓變形的結構。
16、 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至少有部 分為軟管或軟塑料制成。
1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上還包括開 通裝置。
1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的底部還包括凹部,并與所述開通裝置相連接。
1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開通附加儲墨 器的底部時,所述開通裝置與所述底部相密封地連接。
2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裝有標記墨液的附加儲 墨器為全封閉的結構。
21、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相對或沿儲 墨腔和/或開通裝置徑向移動或轉動。
22、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20或2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 墨器底部中至少有部分底部與底部制成一體結構,部分底部中至少有部分為較薄 而容易被穿破的面,便于開通裝置開通。
2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20或2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 墨器底部中的部分底部為可頂開的圓珠形或塊形或片形。
24、 根據權利要求1或8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墨裝置為纖維材 料或類似物或絲類或海綿或氈材料制成。
25、 根據權利要求24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墨裝宜外設置外套。
2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設置在所述含 墨裝置外。
27、 根據權利要求26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設置在含墨裝置外的開 通裝置位于所述含墨裝置的上方或側邊或下方。
2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設 置在所述儲墨腔的頂部或內部。
29、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設置在所述附 加儲墨器上。
30、 根據權利要求29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的底部包括 凹部,所述開通裝置設置在所述凹部中。
31、 根據權利要求29或30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含墨裝置上設置 第三引墨芯,所述第三引墨芯至少有部分穿過所述儲墨腔,并可與所述設置在附 加儲墨器上的開通裝置相通。
3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設 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內。
33、 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與 所述含墨裝置相連接。
34、 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設 置在所述儲墨腔內。
35、 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至少有部分設 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內,而裝有標記墨液的附加儲墨器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外,并 且至少有部分伸入至所述含墨裝置中,并與位于所述含墨裝置內的開通裝置相連 接或相對設置。
36、 根據i利要求1或35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復位彈簧,所述 復位彈簧其中一端與所述附加儲墨器相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儲墨腔相連接。
37、 根據權利要求32或34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儲墨腔包括第一 腔體和第二腔體,所述第一腔體與所述第二腔體可活動地相連接;所述含墨裝置 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第一腔體內,所述標記筆尖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第二腔 體內,所述開通裝置的其中一端部可活動地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與所述第二腔體之間;所述開通裝置延伸至所述含墨裝置中或伸出所述含墨裝置的頂部,與所述 附加儲墨器相對設置或相連接。
38、 根據權利要求37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體與所述第二腔 體可活動地相連接,所述第一腔體上設置至少一個凸狀或凹狀;所述第二腔體上 設置至少一個凹部或凸部,并可與所述凸狀或凹狀相連接而卡住。
39、 根據權利要求37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體上至少有部分 設置蠊紋;所述第二腔體上至少有部分設置蠊紋,與所述第一腔體上設置的糠紋 相連接。
40、 根據權利要求1至39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分隔裝置和第 二開通裝置,所述分隔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筆尖與含墨裝置之間,使含墨 裝置與筆尖互不相通,所述第二開通裝置用于開通所述分隔裝置,使所述筆尖與 含墨裝置中吸附的標記墨液相通。
41、 根據權利要求40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開通裝置至少 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分隔裝置與所述筆尖之間。
42、 根據權利要求40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筆尖和第二開通裝 置相連接或制成一體的結構。
43、 根據權利要求40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開通裝置為開 通件,開通件為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
4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筆尖包括帶有間隙而 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或包括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和滾珠。
45、 根據權利要求44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開通裝置為開 通件,所述開通件為帶有間隙而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所述筆尖為帶有間隙而 具有吸附能力的引墨芯,所述開通件與所述筆尖制成一體或相連接的結構。
46、 根據權利要求40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筆尖和/或第二開通 裝置相對或沿所述分隔裝置或儲墨腔徑向移動或轉動。
47、 根據權利要求40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筆尖、第二開通裝置 和第二腔體相對或沿所述分隔裝置或第二腔體徑向移動或轉動。
48、 根據權利要求40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裝置與所述第一 腔體和/或第二腔體相密封地連接。
49、 根據權利要求40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裝置為較薄而容 易穿破的分隔件。
50、 根據權利要求49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較薄而容易穿破的分 隔件為塑料薄膜。
51、 根據權利要求40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裝置為全封閉的 結構,包圍在所述含墨裝置的外圍。
52、 根據權利要求51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裝置為全封閉的 附加儲墨器。
53、 根據權利要求40所述的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裝置至少有部分 為較薄而容易穿破的面或至少有部分為可頂開的圓珠形或片形或塊形。
5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20或21或40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 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包括至少一個開通件。
55、 根據權利要求54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還包括引墨裝置。
56、 根據權利要求55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所述開通件內或外。
57、 根據權利要求54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置還包括墨液通道。
58、 根據權利要求57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液通道設置在所述開 通件內或外。
59、 根據權利要求'54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還包括至少一個換氣通道。
60、 根據權利要求59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 通件內或外。
61、 根據權利要求60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件至少有部分設置 在所述含墨裝置內,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上或設置在所述含墨裝置與 開通件之間。
62、 根據權利要求55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還包括至少一個換氣通道。
63、 根據權利要求6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所述開 通件內,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與引墨裝置之間或開通件上或引墨裝置 上。
64、 根據權利要求6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所述開 通件的側邊,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的側邊。
65、 根據權利要求54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包括兩個開通件,還包括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引墨裝置設置在其中一個 開通件上,所述換氣通道設置在另一個開通件上。
66、 根據權利要求55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墨裝置包括引墨件或 包括帶有間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芯或包括引墨通道。
67、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包括開通件和帶有間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芯,所述引墨芯與所述空氣通道 相通。
68、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包括開通件和墨液通道,所述墨液通道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
69、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包括開通件和換氣通道,所述換氣通道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
70、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包括開通件、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換氣通道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
71、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包括兩個開通件、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換氣通道與所述空氣通道相通。
72、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包括開通件和帶有間隙而具有引墨能力的引墨芯,所述第三空氣通道設置在所 述開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氣通道、引墨芯和空氣通道相通。
73、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包括開通件和墨液通道,所述第三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上,所述第三空 氣通道、墨液通道和空氣通道相通。
74、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包括開通件和至少一個換氣通道,所述第三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上,所 述第三空氣通道、換氣通道和空氣通道相通。
7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包括開通件、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第三空氣通道設置在所述開通件上, 所述第三空氣通道、換氣通道和空氣通道相通。
76、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通裝置或第二開通裝 置包括兩個開通件、引墨裝置和換氣通道,所述第三空氣通道設置在其中一個開 通件上,所述第三空氣通道、換氣通道和空氣通道相通。
77、 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儲墨器相對或沿所 述開通件徑向移動或轉動。
78、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四空氣通道,設置 在所述附加儲墨器與含墨裝置之間;
79、 根據權利要求78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空氣通道,設置 在所述儲墨腔上或儲墨腔與標記筆尖之間。
8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五空氣通道,設置 在所述附加儲墨器與含墨裝置之間
81、 根據權利要求80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空氣通道,設置 在所述儲墨腔上或儲墨腔與標記筆尖之間。
82、 根據權利要求1或10所述標記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儲墨腔或套接件上 設置保護罩。
全文摘要
一種標記工具,它包括標記筆尖、用于將標記墨液涂覆到一表面上、儲墨腔,用于向標記筆尖提供標記墨液,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具有吸附能力的含墨裝置,和至少一個全封閉而裝有標記墨液的附加儲墨器,以及至少一個開通裝置,所述含墨裝置至少有部分設置在所述儲墨腔內,所述開通裝置用于開通附加儲墨器中的標記墨液,以向標記筆尖提供標記墨液,所述附加儲墨器相對或沿所述開通裝置或儲墨腔徑向移動或轉動,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工具在出廠使用前通常的筆尖因含有標記墨液出現容易揮發或風干減少或因風干而堵塞造成無法書寫現象;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墨液出現自然揮發或風干減少或滲漏墨液現象;即使長時間地存放標記墨液也不易出現被揮發或風干減少現象;既可增加儲墨量,延長了書寫時間,同時又可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標記工具出現漏墨液現象;全封閉而帶有標記墨液的獨立式的儲墨器,用于可向標記工具中的含墨裝置提供或補充標記墨液,或可多次地更換安裝在具有含墨裝置的標記工具中已用完標記墨液的儲墨器,大大地延長了標記工具的書寫時間,同時又有效地防止和避免了出現滴漏墨液現象;該結構簡單、合理,成本低,加工方便,抗漏性能好,節約資源,適合大批量生產的標記工具。
文檔編號B43K5/00GK101310996SQ20071004113
公開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7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07年5月22日
發明者良 王 申請人:良 王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广州市| 陵川县| 德州市| 乐至县| 金湖县| 咸宁市| 许昌县| 长宁区| 长阳| 剑川县| 纳雍县| 宜阳县| 讷河市| 古交市| 萨迦县| 石河子市| 永宁县| 饶平县| 扎赉特旗| 台东市| 淅川县| 米易县| 尖扎县| 莒南县| 合水县| 乳山市| 克拉玛依市| 信宜市| 襄汾县| 高州市| 开平市| 县级市| 尚志市| 陆丰市| 南岸区| 河池市| 永善县| 股票| 建湖县| 木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