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機械教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機械教具,其設有底板及與底板相對的第一頂板與第二頂板,所述第二頂板上設有第二排樂隊成員,所述第二排樂隊成員包括第四成員、第五成員、第六成員及第七成員,所述第二頂板的下方且對應所述第二排樂隊成員的下方設有第四橫軸,所述第四橫軸上且位于所述第四成員的左側設有呈垂直狀的錐齒輪,所述錐齒輪的右側上方設有一呈水平狀的錐齒輪,所述水平狀的錐齒輪的上表面設有軸承,所述水平狀的錐齒輪的下方設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下方設有一支柱將所述支撐板固定在所述地板。本實用新型機械教具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同時可以實現人機互動,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專利說明】一種機械教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教具,尤其設計一種機械教具。
【背景技術】
[0002]機械中傳動系統的作用是將原動機的運動和動力傳送給執行機構,常見的機械傳動包括鏈傳動,齒輪傳動等。在機械原理的教學課程中,教師為了更加清除的講解這幾種傳動的工作原理,基本結構,基本功能及基本特點,都會在自己的課堂上使用教具演示這一更加直觀的教學方式。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存在的常見機械傳動演不教具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關于機械類常見多種單獨的演示教具,此類教具制作簡單,演示方便,能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直觀的演示,但由于這樣的教具都是單一零散存在的,只能單獨演示,不便于學生同時對各類機械傳動進行觀看并比較,而且學校在購買教具時必須分別購買多種教具,增加了教學費用。另一類是關于機械類常見機械傳動綜合演示教具,此類教具是在第一類教具的基礎上設計制作的,其不僅繼承了第一類教具的優點,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存在的缺點,它的設計在減少學校教學費用的同時,也使學生能同時觀看了解多種常見傳動的工作原理,基本結構,節本功能并便于教師講解。但不管是第一類教具還是第二類教具,都沒有對其相關的基本特點進行演示,且它們也沒有更好的改善機械類課堂枯燥乏味的氛圍,另外在使用教具的過程中,由于教具本身的問題,各高校教師也都是通過傳統的講解方式向學生介紹,這樣教學的缺點是,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特點,直接的講解無法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而僅僅概念上的學習也無法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以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機械教具。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種機械教具,所述機械教具設有底板及與底板相對的第一頂板與第二頂板,所述第二頂板上設有第二排樂隊成員,所述第二排樂隊成員包括第四成員、第五成員、第六成員及第七成員,所述第二頂板的下方且對應所述第二排樂隊成員的下方設有第四橫軸,所述第四橫軸上且位于所述第四成員的左側設有呈垂直狀的錐齒輪,所述錐齒輪的右側上方設有一呈水平狀的錐齒輪,所述水平狀的錐齒輪的上表面設有軸承,所述水平狀的錐齒輪的下方設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下方設有一支柱將所述支撐板固定在所述地板。
[0006]所述第二頂板與所述底板之間設有第二支撐柱。
[0007]所述第四成員下表面設有第一連接片,所述第一連接片下方設有第二連接片,所述第一連接片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片的一端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接片的下方設有第三連接片,所述第三連接片的一端于所述第二連接片的另一端轉動連接。
[0008]所述第五成員右側設有第七豎桿,所述第七豎桿穿過所述第二頂板。
[0009]所述第六成員的右側設有第八豎桿,所述第八豎桿穿過所述第二頂板。
[0010]所述第七成員為一長方體。
[0011]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0012]本實用新型機械教具融貫了機械設計類課程所有教學知識,且可以從認知上給機械類學生以一個最初、最直觀的概念學習機械結構、機械原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在機械類教學上經常出現的知識枯燥、機構晦澀難懂的難題,整個教具編排合理,裝置有一定的藝術感和美觀度,同時可以實現人機互動,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機械教具的主視圖;
[0015]圖2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機械教具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機械教具設有底板I及與底板I相對的第一頂板2與第二頂板3。所述第一頂板2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頂板3且所述第一頂板2上表面的面積大于所述第二頂板3。所述第一頂板2上設有指揮14及第一排樂隊成員,所述第二頂板3上設有第二排樂隊成員。所述第一排樂隊成員包括第一成員33、第二成員34及第三成員35。所述指揮14位于所述第一排樂隊成員的右側。所述第一成員33的右側設有橫桿,所述橫桿與所述第一豎桿17轉動連接,當所述第一豎桿17上下移動時,帶動所述橫桿轉動。所述第二成員34包括前橫桿18及后橫桿,所述前橫桿18的長度大于所述后橫桿的長度。所述前橫桿18的左端轉動連接有第二豎桿16,所述第二豎桿16可以上下移動,所述前橫桿18的另一側轉動連接有轉動桿19,所述前橫桿18的中間轉動連接有一固定桿20。所述轉動桿19的另一端通過連接桿與一固定桿連接。所述前橫桿18在第二豎桿16上下移動時,圍繞所述固定桿20轉動,從而使得轉動桿19轉動。所述后橫桿與所述前橫桿具有類似的結構,其左端與所述第三豎桿15的上端轉動連接,中間與一固定桿轉動連接,另一端與另一轉動桿連接。從而在第三豎桿15上下移動時,使得后橫桿圍繞所述固定桿轉動,進而帶動與其連接的轉動桿轉動。所述第三成員35右側設有一橫桿,所述橫桿的右端與第四豎桿23轉動連接,所述第四豎桿23的下端與第五豎桿22轉動連接。從而在第五豎桿22上下移動時,帶動所述第四豎桿23轉動。所述指揮14的左側設有一橫桿,該橫桿與第六豎桿13轉動連接。
[0017]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第一頂板2與所述底板I之間通過第一支撐柱6固定。所述指揮14的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頂板2與所述底板I之間設有第一橫軸11,所述第一橫軸11通過兩個軸承座7固定在所述底板I上。所述第一橫軸11上設有一曲柄10。所述曲柄10位于所述軸承座7之間。當所述第一橫軸11轉動時,帶動所述曲柄10轉動。所述曲柄10上方設有一橫板12,所述第六豎桿13的下端與所述橫板1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當所述曲柄10轉動時,會使得橫板12不斷的上下移動,從而帶動所述第六豎桿13上下移動,進而使得指揮14左側的橫桿不斷的上下擺動。所述第一橫軸11的后方設有左右方向放置的第二橫軸8,所述第二橫軸8設有左右兩個錐齒輪9。所述第一橫軸11的后方設有一錐齒輪,所述第二橫軸8的右錐齒輪9與所述第一橫軸11上的錐齒輪卡扣配合運轉。所述第一排樂隊成員下方設有第三橫軸,所述第三橫軸的前端設有搖桿4,所述搖桿4與所述第三橫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軸通過所述軸承座7固定在所述底板I上。所述第三橫軸為前后方向放置,所述第二橫軸8的左錐齒輪的左表面設有一凸柱21,所述凸柱21位于所述左錐齒輪左表面的一側,所述第五豎桿22的下端與所述凸柱21的左表面轉動連接,從而當所述第二橫軸8的左錐齒輪轉動時,通過凸柱21帶動所述第五豎桿22及第四豎桿23轉動,從而使得第三成員35完成其相應的動作。所述第三橫軸上對應第一成員33及第二成員34的下方設有凸臺41。當所述第三橫軸轉動時,所述凸臺41亦隨著第三橫軸的轉動而轉動,當所述凸臺41圍繞所述第三橫軸的轉動而轉動時,會觸碰到所述第一成員33的第一豎桿17及第二成員34的第二豎桿16與第三豎桿15,進而會使得所述第一豎桿17、第二豎桿16及第三豎桿15的上下移動。從而達到使得第一頂板2上的第一成員33及第二成員34完成相應的動作。
[0018]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本實用新型機械教具還包括第二排樂隊成員,所述第二排樂隊成員設置于所述第二頂板3上。所述第二頂板3與所述底板I之間設有第二支撐柱5,所述第二支撐柱5使得所述第二頂板3與所述底板I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排樂隊成員包括第四成員36、第五成員37、第六成員38及第七成員31。所述第四成員36下表面設有第一連接片27,所述第一連接片27下方設有第二連接片26,所述第一連接片27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片26的一端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接片26的下方設有第三連接片25,所述第三連接片25的一端于所述第二連接片26的另一端轉動連接。所述第五成員37右側設有第七豎桿28,所述第七豎桿28穿過所述第二頂板3。所述第六成員38的右側設有第八豎桿29,所述第八豎桿29穿過所述第二頂板3。所述第七成員31為一長方體或者根據需要設置為其他形狀。所述第二頂板3的下方且對應所述第二排樂隊成員的下方設有第四橫軸30。所述第四橫軸30的右端設有一搖桿4。所述搖桿4與所述第四橫軸30固定連接,從而當使用者搖動所述搖桿4時,第四橫軸30亦隨之轉動。所述第四橫軸30上且位于所述第四成員36的左側設有呈垂直狀的錐齒輪,所述錐齒輪的右側上方設有一呈水平狀的錐齒輪,所述水平狀的錐齒輪的上表面設有軸承24,所述軸承24穿過所述第二頂板3與所述第三連接片25的一端固定連接。從而所述第四橫軸30轉動時,通過錐齒輪的轉動帶動所述第三連接片25、第二連接片26及第一連接片27的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第四成員36的轉動。所述水平狀的錐齒輪的下方設有支撐板39,所述支撐板39的下方設有一支柱40將所述支撐板39固定在所述地板I上。所述第五成員37的下方設有類似第四成員36下方的錐齒輪結構,但所述第五成員37下方錐齒輪結構對應位于所述第五成員37正下方,且其水平狀的錐齒輪上表面與所述第七豎桿28固定連接,從而帶動所述第七豎桿28的轉動。所述第六成員38的下方設有與所述第五成員37下方相同的錐齒輪結構,且其水平狀的錐齒輪上表面與所述第八豎桿29固定連接,從而帶動所述第八豎桿29轉動。所述第七成員31的下方設有與所述第六成員38下方相同的錐齒輪結構,且其水平狀的錐齒輪的上表面設有軸承,所述軸承穿過所述第二頂板3與所述第七成員31下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帶動所述第七成員31的轉動。
【權利要求】
1.一種機械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械教具設有底板及與底板相對的第一頂板與第二頂板,所述第二頂板上設有第二排樂隊成員,所述第二排樂隊成員包括第四成員、第五成員、第六成員及第七成員,所述第二頂板的下方且對應所述第二排樂隊成員的下方設有第四橫軸,所述第四橫軸上且位于所述第四成員的左側設有呈垂直狀的錐齒輪,所述錐齒輪的右側上方設有一呈水平狀的錐齒輪,所述水平狀的錐齒輪的上表面設有軸承,所述水平狀的錐齒輪的下方設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下方設有一支柱將所述支撐板固定在所述底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機械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頂板與所述底板之間設有第二支撐柱。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機械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成員下表面設有第一連接片,所述第一連接片下方設有第二連接片,所述第一連接片的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片的一端轉動連接,所述第二連接片的下方設有第三連接片,所述第三連接片的一端于所述第二連接片的另一端轉動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機械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成員右側設有第七豎桿,所述第七豎桿穿過所述第二頂板。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機械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成員的右側設有第八豎桿,所述第八豎桿穿過所述第二頂板。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機械教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成員為一長方體。
【文檔編號】G09B25/02GK204117485SQ201420565624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8日
【發明者】劉健, 高奇峰, 胡紅錢, 章健飛, 泮倩倩, 鄒晨斌, 耿建勛 申請人: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