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實驗儀器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牛頓環平面檢測實驗裝置。
背景技術:
牛頓環現象是1675年由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在制作天文望遠鏡時,偶然將一個望遠鏡的物鏡放在平板玻璃上發現的,它是利用透明介質薄膜上下兩表面對入射光的依次反射,入射光的振幅分解成具有一定光程差的幾個部分,當它們在薄膜上表面某點相遇時,產生等厚干涉條紋,由于牛頓環實驗具有簡單鮮明地表示光學定域干涉現象,因此一直受到特別的重視,作為光學干涉實驗的主要實驗,在現有的牛頓環試驗裝置中,例如申請號為201120323518.0的實用新型專利,包括平面玻璃片、固定壓環、支撐架環、螺釘和螺紋下蓋板,還包括帶有凸起或凹陷的光滑平板,帶有凸起或凹陷的光滑平板放置在支撐架環槽內,不平整面朝向上,平面玻璃片安放在帶有凸起或凹陷的光滑平板之上,在平面玻璃片上面安裝固定壓環,該專利雖然結構簡單且觀察方便,但在實際使用時,貫穿鏡上下移動采用人為手動調節方式,在試驗過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試驗時間,且牛頓環不可調節,當牛頓環內的球形鏡片和平面鏡片位置相距較大時,便影響干涉條紋的展示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牛頓環平面檢測實驗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牛頓環平面檢測實驗裝置,包括觀察架座和觀察鏡,所述觀察鏡通過升降裝置與觀察架座相連,所述升降裝置包括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內部底端設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底端設有驅動電機,所述隔板的頂端設有第一絲杠,所述驅動電機通過連軸器與第一絲杠相連,所述第一絲杠通過第一軸承與固定槽相連,所述第一絲杠的外側套接有第一移動塊,所述第一移動塊通過第一活動套與第一絲杠相連,所述第一移動塊的左端設有移動板,所述移動板通過第一導軌與固定槽相連,所述觀察架座的頂端設有牛頓環,所述牛頓環包括環形框,所述環形框的內部頂端設有球形鏡片,所述球形鏡片通過固定環架與環形框相連,所述環形框的底端設有調節環形座,所述調節環形座通過螺紋與環形框相連,所述調節環形座的內部頂端設有平面鏡片,所述平面鏡片通過密封球架與調節環形座相連。
優選的,所述觀察架座的上表面設有微調裝置,所述微調裝置包括調節槽,所述調節槽的內部設有第二絲杠,所述第二絲杠的一端通過第二軸承與調節槽相連,所述第二絲杠的另一端貫穿調節槽的外壁與旋轉手柄相連,所述第二絲杠與調節槽的連接處設有軸套,所述第二絲杠的外側設有第二移動塊,所述第二移動塊通過第二活動套與第二絲杠相連,所述第二移動塊的頂端設有移動板,所述移動板通過第二導軌與調節槽相連。
優選的,所述牛頓環的底端設有手動調平裝置,所述手動調平裝置的上表面前側設有水平儀,所述手動調節裝置包括板槽,所述板槽的內部頂端設有平行板,所述平行板通過框架與板槽相連,所述平行板的左右兩側均設有螺桿,所述螺桿的頂端設有調節帽,所述板槽的內部底端左右兩側均設有頂帽,所述螺桿與頂帽相配合。
優選的,所述框架的內壁設有彈性墊圈。
優選的,所述調節環形座的外壁設有轉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牛頓環平面檢測實驗裝置,通過升降裝置和牛頓環的配合,第一絲杠轉動通過第一活動套帶動第一移動塊移動,第一移動塊通過移動板和第一導軌帶動觀察鏡上下移動,避免傳統技術中采用人工滑動方式帶動觀察鏡上下移動,方便了試驗工作,調節環形座通過螺紋帶動平面鏡片上下調節與球形鏡片的相鄰距離,提高干涉條紋的展示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升降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牛頓環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微調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手動調平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1、升降裝置,101、第一軸承,102、移動板,103、第一移動塊,104、第一導軌,105、隔板,106、驅動電機,107、固定槽,108、第一活動套,109、第一絲杠,110、連軸器,2、觀察鏡,3、牛頓環,301、固定環架,302、球形鏡片,303、平面鏡片,304、密封球架,305、螺紋,306、轉紋,307、環形框,308、調節環形座,4、微調裝置,401、第二導軌,402、移動板,403、第二移動塊,404、第二活動套,405、軸套,406、旋轉手柄,407、第二軸承,408、第二絲杠,409、調節槽,5、觀察架座,6、水平儀,7、手動調平裝置,701、彈性墊圈,702、調節帽,703、平行板,704、螺桿,705、框架,706、板槽,707、頂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5,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牛頓環平面檢測實驗裝置,包括觀察架座5和觀察鏡2,所述觀察鏡2通過升降裝置1與觀察架座5相連,通過設置升降裝置1帶動觀察鏡2上下移動,避免傳統技術中采用人工滑動方式帶動觀察鏡2上下移動,方便了試驗工作,所述升降裝置1包括固定槽107,所述固定槽107的內部底端設有隔板105,所述隔板105的底端設有驅動電機106,所述隔板105的頂端設有第一絲杠109,所述驅動電機106通過連軸器110與第一絲杠109相連,所述第一絲杠109通過第一軸承101與固定槽107相連,所述第一絲杠109的外側套接有第一移動塊103,所述第一移動塊103通過第一活動套108與第一絲杠109相連,所述第一移動塊103的左端設有移動板102,所述移動板102通過第一導軌104與固定槽107相連,驅動電機106帶動第一絲杠109轉動,第一絲杠109轉動通過第一活動套108帶動第一移動塊103移動,所述觀察架座5的頂端設有牛頓環3,所述牛頓環3包括環形框307,所述環形框307的內部頂端設有球形鏡片302,所述球形鏡片302通過固定環架301與環形框307相連,所述環形框307的底端設有調節環形座308,所述調節環形座308通過螺紋305與環形框307相連,所述調節環形座308的內部頂端設有平面鏡片303,所述平面鏡片303通過密封球架304與調節環形座308相連,調節環形座308通過螺紋305帶動平面鏡片303上下調節,提高干涉條紋的展示效果,所述調節環形座308的外壁設有轉紋306,所述觀察架座5的上表面設有微調裝置4,通過設置微調裝置4可對牛頓環3的位置進行微量調節,提高觀測效果,所述微調裝置4包括調節槽409,所述調節槽409的內部設有第二絲杠408,所述第二絲杠408的一端通過第二軸承407與調節槽409相連,所述第二絲杠408的另一端貫穿調節槽409的外壁與旋轉手柄406相連,所述第二絲杠408與調節槽409的連接處設有軸套405,所述第二絲杠408的外側設有第二移動塊403,所述第二移動塊403通過第二活動套404與第二絲杠408相連,所述第二移動塊403的頂端設有移動板402,所述移動板402通過第二導軌401與調節槽409相連,轉動旋轉手柄406帶動第二絲杠408旋轉,第二絲杠408通過第二活動套404帶動第二移動塊403和移動板402橫向移動,所述牛頓環3的底端設有手動調平裝置7,所述手動調平裝置7的上表面前側設有水平儀6,通過水平儀6觀看手動調平裝置7的水平位置,所述手動調節裝置7包括板槽706,所述板槽706的內部頂端設有平行板703,所述平行板703通過框架705與板槽706相連,所述框架705的內壁設有彈性墊圈701,所述平行板703的左右兩側均設有螺桿704,所述螺桿704的頂端設有調節帽702,所述板槽706的內部底端左右兩側均設有頂帽707,所述螺桿704與頂帽707相配合,調節帽702帶動螺桿704旋轉使平行板703微量調節于框架705內,進而提高了牛頓環3的平行度,提高了試驗效果。
驅動電機106帶動第一絲杠109轉動,第一絲杠109轉動通過第一活動套108帶動第一移動塊103移動,第一移動塊103通過移動板102和第一導軌104帶動觀察鏡2上下移動,避免傳統技術中采用人工滑動方式帶動觀察鏡2上下移動,方便了試驗工作,調節環形座308通過螺紋305帶動平面鏡片303上下調節與球形鏡片302的相鄰距離,調節帽702帶動螺桿704旋轉使平行板703微量調節于框架705內,進而提高了牛頓環3的平行度,提高了試驗效果。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