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 一 種背光模組和采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 示裝置。尤其指一種用于大尺寸液晶顯示裝置的直下式背光模 組和采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由于液晶顯示器面板中的液晶本身不發光,因而,為達到顯示效果,需要給液晶顯示面板提供 一 面光源裝置,如背光模 組,以實現顯示功能。背光模組按結構分為側光式背光模組和 直下式背光模組。隨著液晶顯示器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特別是大尺寸液晶 顯示器的應用,如液晶電視等,對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組的出 光亮度要求進一步提高,需要使用多個發光元件以提高整個背 光模組的出光亮度,傳統的側光式背光模組已不能滿足其出光 亮度的要求,因此直下式背光模組成為大尺寸液晶顯示器的主流。請參閱圖1,是一種現有技術液晶顯示裝置的立體分解圖。該液晶顯示裝置1包括 一 液晶面板1 9和 一 鄰近該液晶面^反19 設置的背光模組10。該背光模組IO是一直下式背光模組,其包括一金屬背板15、 多個光源14、 一擴散板11和一增光片12,該多個光源14、 一 擴散板11和一增光片12自下而上依次收容在該金屬背板15內。該光源14包括一基板141和多個發光元件142,該基板141 是條形,多個發光元件142成列設置在該基板141上,該基板 141上設置電路,外界的電源經由導線(圖未示)和該基板141上 的電路點亮該發光元件142。該金屬背板15包括一底板151和自該底板151的邊緣垂直 向上延伸的側壁150,該底板151與該側壁150界定一 收容空間。 該金屬背板15收容該多個光源14、該擴散板11和該增光片12 于其內。組裝光源14時,需將該多個光源14放置在該金屬背板15 的底板151上,該多個光源14的基板141分別水平平行排列, 每一光源14的基板141兩端分別通過一螺絲鎖固在底板151上, 若要更為穩固的固定光源14,也可在基板141中部再加一螺絲 進行鎖固。然而,采用此固定方式固定光源14時需要大量使用螺絲, 實際操作實為不便,往往使得光源14的組裝拆卸動作繁瑣,極 為耗時且效率低下。且背光模組10的尺寸越大,所需光源14 越多,組裝起來會更為繁瑣,不方便組裝。而且,為了有效將光源14所產生的熱量導出,會將光源14 的基板141薄型化來幫助導熱,但當基板141越做越薄后,基 板141較容易翹曲而部分脫離金屬背板15,降低接觸傳導散熱 的效果。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背光模組組裝不便的問題,有必要提 供一種組裝方便的背光模組。還有必要提供 一 種采用上述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多個光源和 一 金屬背板。每 一 光源 包括 一 條形基板和至少 一 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設置在該基板 上。該金屬背板包括一底板,該底板上設置固持結構,該固持 結構通過卡扣配合將該基板固持在該底板上,并使得該基板貼 向底板。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多個光源、 一 金屬背板及 一 固持結 構。每一光源包括一條形基板和至少一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 設置在該基板上。該金屬背板包括一底板,通過固持結構的卡塊與卡槽的卡扣配合將基板固定于底板,并使得該基板貼向該 底板。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 一 液晶面板和 一 鄰近該液晶面 板設置的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多個光源和一金屬背板。 每一光源包括一條形基板和至少一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設置 在該基板上。該金屬背板包括 一 底板,該底板上設置固持結構, 該固持結構通過卡扣配合將該基板固持在該底板上,并使得該 基板貼向底板。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 一 液晶面板和 一 鄰近該液晶面 板設置的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多個光源、 一金屬背板及 一固持結構。每 一 光源包括 一 條形基板和至少 一 發光元件,該 發光元件設置在該基板上。該金屬背板包括一底板,通過固持 結構的卡塊與卡槽的卡扣配合將基板固定于底板,并使得該基 板貼向該底板。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 置的金屬背板上設置固持結構,并通過固持結構的卡扣配合固 定光源,其組裝方便,可大量減少螺絲的使用,簡化光源的組 裝拆卸工序,減少工時。
圖1是 一 種現有技術液晶顯示裝置的立體分解圖閎圖2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分解園圖3是圖2中III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第二實施方式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是圖4中V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第三實施方式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第四實施方式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8是圖7中VIII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第五實施方式的背光模組 的立體示意圖。圖10是圖9中X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第六實施方式的背光模組 的立體示意圖。圖12是圖11所示背光模組另 一 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圖13是圖12中XIII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2,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第一實施方式的立 體分解圖。該液晶顯示裝置2包括一液晶面板29和一鄰近該液 晶面板29設置的背光模組20 。該背光模組2 0是 一 直下式背光模組,其包括 一 金屬背板2 5 、 多個光源24 、 一擴散板21和 一 增光片22 ,該多個光源24 、擴 散板21和增光片22自下而上依次收容在該金屬背板25內。每一光源24包括一基板241和多個發光元件242,該基板 241是條形,多個發光元件242成列設置在該基板241上,該基 板241上設置電路,外界的電源經由導線(圖未示)和該基板241 上的電路點亮該發光元件242 ,該發光元件242發出的光線經由 擴散片21的擴散和增光片22的聚光作用以用于點亮該液晶面 板29,從而改善輸出光線的品質。該金屬背板25包括一底板251和自該底板251的邊緣垂直 向上延伸的側壁250,該底板251與該側壁250界定一 收容空間。 該金屬背板25收容該多個光源24 、該擴散板2 1和該增光片22 于其內。該金屬背板25的底板251上設置多個條形突起252, 該多個突起252水平平行排列,且每一行設置二突起252,因此, 多個突起252排成二列。該突起252的個數、形狀與該光源24 的基板241個數、形狀匹配,且該突起252的上表面是一 向外彎曲的弧形表面。請一并參閱圖3,是圖2中in部分的放大示意圖。該金屬背板25的底板251上,在突起252的二端部,分別設置具有收 容槽的卡合部254,兩端的卡合部254之間的距離略小于光源 24基板241的長度,此距離的設計與突起252的弧度相匹配, 即在基板241插入卡合部254后,由于二卡合部254之間的距 離略小于基板241的距離,會使得基板241產生一微小量的彎 曲,該彎曲弧度與突起252弧形表面的弧度相匹配。組裝光源24時,稍稍彎曲光源24的基板24 1 ,并將該基板 241的兩端分別插入卡合部254的收容槽內,由于基板241本身 的抗彎曲的能力,會使得基板241兩端有向底板251突起252 的弧形表面貼近的趨勢,且基板241長度的設計與突起252的 弧度相匹配,會使得基板241整個貼向突起252的弧形表面, 從而將光源24固定在金屬背板25的底板251。將光源24拆下 時,僅需要將光源24的基板241從卡合部254的收容槽內取出 即可將光源24拆下。相較于現有技術,該背光模組20通過卡合部254將光源24 固定在金屬背板25的突起252的弧形表面,由于光源24基板 241本身的抗彎曲能力,該基板241有向底板251突起252的弧 形表面貼近的趨勢,從而可減少基板241薄型化后易產生翹曲 的程度,有利于散熱。且此固定方式大量減少了螺絲的使用, 從而簡化了光源24的組裝拆卸工序,減少了工時,可有效提高 組裝拆卸效率。請參閱圖4和圖5,圖4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第二實 施方式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5是圖4中V部分的放大 示意圖。背光模組30的光源34基板341 —端的二相對長邊邊 緣分別設置一第 一卡槽343,該第一卡槽343是圓弧形。該基板 341另 一端的中部設置一第二卡槽344,該第二卡槽344是方形。 背光模組30的金屬背板35的底板35 1是一平板,該光源34放 置在該底板351上,該底板351與基板341的第一卡槽343對應位置處設置與其相匹配的第一卡塊353,該底板351與基板 341的第二卡槽344對應位置處設置與其相匹配的第二卡塊 354,該第二卡塊354是自該底板351自身沖壓而出的L形彈片, 其包括彎折部和扣合部,該彎折部與該底板351相連,該第二 卡塊3 54的彎折方向背離該第 一卡塊353,且該扣合部和彎折部 所形成的夾角小于90度。組裝光源34時,首先將基板341的 第二卡塊354置入第二卡槽344,推動該基板341向第一卡塊 3 53移動,使得該基板341的具有第 一卡槽343 —端位于該第一 卡塊353上方,并將該基板341向下扣合,直至該第一卡塊353 扣合在該第 一卡槽343內,且藉由張力可撐平基板341,使基板 341整體貼向金屬背板35的底板351,將光源34固定在金屬背 板35的底板351。請參閱圖6,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第三實施方式的背 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該背光模組40與第二實施方式的背光模 組30結構類似,其區別在于在基板441兩端的長邊邊緣處分 別設置一卡槽443,且兩端的卡槽443分別位于該基板441的兩 側邊緣處,該底板451與該卡槽443對應位置各設置一卡塊453, 該卡塊453是自該底板451自身沖壓而出的L形彈片,該卡塊 453包括彎折部和扣合部,該彎折部與該底板45 1相連,該扣合 部和彎折部所形成的夾角小于90度,且二卡塊分別朝向對方彎 折。組裝光源時,首先將基板441以傾斜于二卡塊453的方向 置于底板451上,平行轉動該基板441 ,從而使得該基板441兩 端的卡槽443扣合在底板451的卡塊453內。請參閱圖7和圖8,圖7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第四實 施方式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8是圖7中VIII部分的放 大示意圖。該背光模組50的光源的基板541兩端的中部分別設 置一方形卡槽543,該底板551與該卡槽543對應位置各設置一 卡塊553,該卡塊553是自該底板551自身沖壓而出的彈片,其 與該底板55 1成一夾角,且兩端的彈片的開口相對。組裝光源 時,稍稍將基板541彎曲,使得設置在底板551上的卡塊553插入并扣合在卡槽543中即可。請參閱圖9和圖10,圖9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裝置第五 實施方式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10是圖9中X部分的放 大示意圖。該背光模組60與第四實施方式的背光模組50結構 類似,其區別在于該卡塊653包括依次相連的彎折部654、水 平部655和扣合部656,該彎折部654與該底板651相連,該扣 合部656是具有向下凹陷的曲面,且底板651兩端的卡塊653 彎折方向一致。組裝光源時,使得設置在底板上的卡塊653插 入基板641的卡槽內,并將基板641向卡塊653的彎折部方向 移動,以使得該扣合部656的凹陷面將基板641壓置在底板651 上。請參閱圖11、圖12和圖13,圖ll是本實用新型液晶顯示 裝置第六實施方式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12是圖11所 示背光模組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圖13是圖12中XIII部分 的放大示意圖。該背光模組70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背光模組20 結構類似,其區別在于金屬背板的底板751沖壓出多個凹槽 752,該凹槽752包括四側壁,在凹槽752兩端的側壁上設置有 貫穿槽,該凹槽752個數、大小、形狀與該基板741個數、大 小、形狀相匹配,該金屬背板在凹槽752中部的長邊邊緣處設 置卡塊753,該基板741對應該卡塊753設置卡槽743,該基板 74 1長度大于凹槽752長度。組裝光源時,稍稍彎曲該光源的基 板741,將基板741的兩端插入凹槽752的貫穿槽,將基板向下 扣合,直至該卡塊753扣合于該卡槽743內,并藉由張力撐平 基板341,使之收容在該凹槽752內,并緊貼金屬背板。然而,本創作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所述,例如第 一 實 施方式中每一行設置突起252的個數可根據需要變更設計,并 非一定為二,構成二列光源24,也可以是一列或三列等;為了 更穩固的固定光源24 ,也可在光源24的基板241中部增加 一 螺 絲鎖固。
權利要求1.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多個光源和一金屬背板,每一光源包括一條形基板和至少一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設置在該基板上,該金屬背板包括一底板,其特征在于該底板上設置固持結構,該固持結構通過卡扣配合將該基板固持在該底板上,并使得該基板貼向底板。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固持結構 包括設置在底板上的突起和分別在突起兩端該底板上設置的具有 收容槽的卡合部,該突起與該基板相對的表面是一弧形表面,該 基板插在收容槽內以固定在該金屬背板,卡合部之間的距離小于 基板長度,基板插入卡合部后所產生的彎曲與突起弧度匹配。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突起個數、 形狀與基板個數、形狀匹配。
4.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 一 液晶面板和鄰近該液晶面板 設置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組是權利要求1至3項 中任意 一 項權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模組。
5. —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多個光源及一金屬背板,每一光源 包括一條形基板和至少一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設置在該基板上, 該金屬背板包括一底板,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組還包括一固持 結構,通過固持結構的卡塊與卡槽的卡扣配合將基板固定在底板, 并使得該基板貼向該底板。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卡槽包括 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該第一卡槽是圓弧形,設置在基板一端部 的二相對長邊邊緣上,該第二卡槽是方形,設置在該基板另一端 部的中部,該卡塊包括第一卡塊和第二卡塊,設置在該底板上, 分別對應該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設置,該第一卡塊是圓弧形,該 第二卡塊是自底板自身沖壓而出的L形彈片,該第二卡塊包括彎 折部和扣合部,該彎折部與該底板相連,該第二卡塊的彎折方向背離該第 一卡塊,且該扣合部和彎折部所形成的夾角小于90度。
7.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卡槽為二, 分別設置在該基板兩端的長邊邊緣上,且該二卡槽分別位于基板 邊緣的兩側,該卡塊為二,分別對應該卡槽設置,是自該底板自 身沖壓而出的L形彈片,該卡塊包括彎折部和扣合部,該彎折部 與該底板相連,該扣合部和彎折部所形成的夾角小于90度,且二 卡塊的彎折方向相對。
8.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卡槽分別 設置在該基板兩端之中部,該卡槽是方形,該卡塊設置在該底板 上,且對應卡槽位置設置,該卡塊包括依次相連的彎折部、水平 部和扣合部,該彎折部與該底板相連,該扣合部是具有向下凹陷 的曲面,且底板兩端的卡塊彎折方向一致。
9.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底板上設 置凹槽,該凹槽個數、形狀與該基板個數、形狀相匹配,該金屬 背板在凹槽中部的長邊邊緣處設置卡塊,該基板對應該卡塊位置 設置卡槽,該基板長度大于凹槽長度,該金屬背板在凹槽兩端處 設置貫穿槽,該基板收容于該凹槽內時,基板兩端由貫穿槽中伸 出,并通過設置在凹槽中部的卡塊固定。
10. —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一液晶面板和鄰近該液晶面板 設置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組是權利要求5至9項 中任意 一 項權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模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和采用該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裝置。該背光模組包括多個光源和一金屬背板。每一光源包括一條形基板和至少一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設置在該基板上。該金屬背板包括一底板,該底板上設置固持結構,該固持結構通過卡扣配合將該基板固持在該底板上,并使得該基板貼向底板。
文檔編號G02F1/1333GK201083924SQ20072012106
公開日2008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07年6月22日 優先權日2007年6月22日
發明者蕭志仲 申請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