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定影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定影裝置以及利用了包括該定影裝置的電子照相方式、靜電記錄方式等的FAX(傳真機)、打印機、復印機及其復合機等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復印機、打印機等圖像形成裝置,一般考慮的是各種利用了電子照相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該圖像形成的過程是在像載置體的感光體鼓的表面里形成靜電潛像,并通過顯影劑的調色劑等來對感光體鼓上的靜電潛像顯影后進行可視像化,再通過轉印裝置來將顯影后的圖像轉印到記錄紙里后使其載置圖像,通過使用加壓加熱的定影裝置來對記錄紙上的調色劑像進行定影。在該定影裝置中,由相向而對的輥或輪帶或它們的組合所構成的定影部件以及加壓部件抵接后形成夾持部,將記錄紙夾入到該夾持部里,然后施加熱和壓力后來將調色劑像定影到記錄紙上。舉例來說,公知的定影裝置有將張架在多個輥部件里的定影帶作為定影部件來使用的技術(參照專利文獻1)。使用這種定影帶的裝置包括有作為定影部件的定影帶(環狀帶)204、張架/支持定影帶204的多個輥部件、設置在多個輥部件202、203中的一個輥部件202內部里的加熱管201、加壓輥(加壓部件)205等(圖18)。加熱管介由輥部件來加熱定影帶。然后,被朝向形成在定影帶和加壓輥之間的夾持部里搬送的記錄媒介上的調色劑像接受夾持部處的熱和壓力后被定影到記錄媒介上(輪帶定影方式)。另外,在上述圖像形成裝置里使用的定影裝置中,有這樣一種定影裝置,即具有與轉動體的定影部件的內面進行滑動接觸的固定部件。例如在專利文獻2中,是將耐熱性膜材(定影膜)213夾到作為發熱體的陶瓷加熱管211和作為加熱部件的加壓輥之間形成定影夾持部N后,在定影夾持部N的膜材213和加壓輥212之間導入需要進行圖像定影的、 形成并載置有未定影調色劑像的記錄材料,通過將其與膜材213 —起夾持搬送,在夾持部N 處,陶瓷加熱管211的熱就介由膜材213被施加到了被記錄材料里,另外,還公開了通過定影夾持部N的加壓力來將未定影調色劑像熱壓定影到被記錄材料面里的膜材加熱方式的定影裝置(圖19)。該膜材加熱方式的定影裝置在能夠采用陶瓷加熱管及膜材等低熱容量的部件來構成相應命令型(ondemand type)的裝置的同時,只要僅在圖像形成裝置的圖像形成執行時,對作為熱源的陶瓷加熱管道電后使其發熱至規定的定影溫度即可,從而可以縮短從圖像形成裝置的電源開啟至可以進行圖像形成的狀態為止的等待時間(快速啟動性),以及大幅降低待機時的消耗電力。另外,在專利文獻3、4中,提案有這樣一種圖像定影裝置,在設置表面為彈性變形可以轉動的加熱定影輥,和與加熱定影輥在接觸的同時可以移動的環狀帶(加壓帶),和以非轉動狀態被配置在環狀帶的內側里,將環狀帶壓接到加熱定影輥里,使得記錄紙通過環狀帶和加熱定影輥之間的輪帶夾持,同時還具有使得加熱定影輥的表面彈性變形的加壓墊,等構成的加壓輪帶方式的圖像定影裝置。根據該定影方式,下面的加壓部件為輪帶,并因為用紙與輥的接觸面積增大,就大幅地提高了傳熱效率,在抑制能源消耗的同時還能夠實現小型化。然而,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定影裝置與使用定影輥的裝置相比,在與裝置的高速化相適應的預熱時間(達到可以打印溫度所需的時間)或首次打印時間(收到打印要求后,經過打印準備并進行打印動作至排紙結束的時間)的縮短化上存在著極限。對此,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定影裝置因為低熱容量化而能夠縮短預熱時間或首次打印時間,還能夠實現裝置的小型化。然而,在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定影裝置中,存在著耐久性的問題和輪帶溫度穩定性的問題。即,熱源的陶瓷加熱管和輪帶內面的滑動而導致耐磨損性的不足,長時間運行后,因重復的連續摩擦而造成內面變粗后導致摩擦阻力增大,引起輪帶的移動不穩定,或者發生定影裝置的驅動力矩增大等現象,其結果是形成圖像的轉印紙發生滑移后導致圖像的偏離,或者是驅動齒輪所涉及的2增大后導致齒輪破損等問題的發生(課題1)。另外,在膜片加熱方式的定影裝置中,因為輪帶是在夾持部處進行局部加熱的,當轉動的輪帶回到夾持入口里時,輪帶溫度處于最冷的狀態,(特別是在高速轉動時)從而容易發生定影不良的問題(課題2)。另一方面,在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在加壓墊的表層里采用浸漬了 PTFE后作為低摩擦片材(片材狀滑動摩擦材料)的玻璃纖維片材(浸漬PTFE玻璃纖維)后,來改善輪帶內面和固定部件的滑動摩擦性的問題的方法。然而,在這種加壓輪帶方式的定影裝置(專利文獻3、4)中,因為定影輥的熱容量大、升溫慢,所以就存在著預熱時間長的問題(課題 3)。對于上述課題1至3,在專利文獻5中提案了這樣一種定影裝置,其通過設置配置在環狀的定影帶內周側里大致呈管狀的相對部件(金屬傳熱體),和配置在相對部件的內周側里對該相對部件進行加熱的陶瓷加熱管等的阻抗發熱體,就能夠對定影帶全體進行加熱,并縮短預熱時間或首次打印時間,同時還可以解決高速轉動時的熱量不足的問題。然而,因為是介由相對部件(金屬傳熱體)來將阻抗發熱體的熱量傳遞到定影帶里的的方式, 所以,對于縮短預熱時間或首次打印時間來說并不充分。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H982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4-44075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8力6四03號公報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10-213984號公報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7-334205號公報
發明內容
然而,在作為加熱定影部件的手段的發熱體不是對定影部件全體進行均勻加熱, 而是對其一部分進行局部加熱的定影裝置中,就在發熱體直接加熱定影部件的位置里的定影部件的表面溫度,和夾持部中的定影部件的表面溫度之間產生了溫度差因此,在以往的技術中,即使在發熱體直接加熱定影部件的位置或其附近位置里配置熱敏電阻等溫度檢測手段,并根據該溫度檢測手段的檢測結果來進行定影部件的溫度控制,因為與實際的定影溫度的夾持部之間的表面溫度差,而導致定影品質不穩定的問題。
這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通過在定影部件的轉動方向中的發熱體的下游側、抵接部件的上游側里配置溫度檢測手段,并根據該溫度檢測手段的檢測結果里控制定影部件的溫度,提供一種能夠穩定地控制夾持部處的定影溫度,并使定影品質穩定的定影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提供一種定影裝置,其包括定影部件,其為轉動的環狀輪帶;加壓部件,其在定影部件的外周側里,被配置為可以按壓該定影部件;抵接部件,其被配置在定影部件的內周側里,通過加壓部件的按壓來介由定影部件與加壓部件抵接后形成夾持部;發熱體,其在定影部件的內周側里被配置為抵接或鄰近于該定影部件,來對定影部件進行加熱;支持手段,其在定影部件的內周側里被配置為夾著發熱體,以規定的位置來支持該發熱體;溫度檢測手段,其被配置在定影部件的轉動方向中的發熱體的下游側、抵接部件的上游側里,其特征在于,根據該溫度檢測手段的檢測結果來控制定影部件的溫度。因此,根據夾持部入口側檢測到的定影部件的溫度,來進行定影部件的溫度控制。 還有,“圓周方向”是指定影部件的轉動方向,“軸方向(寬度方向)”是指定影部件的轉動軸方向。另外,本發明的技術方案2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度檢測手段被配置為相對于所述定影部件的內周面是接觸或非接觸的。另外,本發明的技術方案3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度檢測手段在所述定影部件的軸方向里被配置有多個。另外,本發明的技術方案4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個的所述溫度檢測手段的配置位置到轉動方向上的所述夾持部的距離都是大致相同的。另外,本發明的技術方案5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技術方案1至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就能夠實現對定影溫度的穩定的控制,并提高定影品質。
圖1是本發明所涉及的定影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構成的截面圖。圖2 (a)、(b)是定影部件中的軸方向、圓周方向的概要圖。圖3是發熱片材的構成的截面圖。圖4所示是和對芯部保持部件的端部進行支持的法蘭的連結狀態示意圖。圖5所示是和對芯部保持部件的端部進行支持的法蘭的連結狀態的立體圖。圖6所示是將面狀發熱體和發熱體支持部件組裝后的立體圖。圖7所示是將面狀發熱體、發熱體支持部件、端子臺撐條組裝后的立體圖。圖8所示是圖7的端子臺撐條上的面狀發熱體的電極端子和供電線的連結狀態的
5立體圖。圖9所示是定影裝置中的定影套筒ー側的內部機構部的構成截面圖。圖10所示是面狀發熱體與發熱體支持部件的粘結例(1)的截面圖。圖11所示是面狀發熱體與發熱體支持部件的粘結例0)的截面圖。圖12 (a)、(b)所示是面狀發熱體的構成例(1)。圖13所示是面狀發熱體的構成例0)的上面圖。圖14所示是面狀發熱體的構成例(3)的上面圖。圖15所示是面狀發熱體的構成例G)的上面圖。圖16(a)-(e)所示是轉動支持部件和面狀發熱體和抵接部件的配置例的截面圖。圖17所示是本發明所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構成截面圖。圖18所示是現有技術中的輪帶定影方式的定影裝置的概要構成圖。圖19所示是現有技術中的膜片加熱方式的定影裝置的概要構成圖。符號說明1 圖像形成裝置3 曝光部4Y、4M、4C、4K 造像部5Y、5M、5C、5K 感光體鼓12 供紙部20 定影裝置21 定影套筒(定影部件)22 面狀發熱體(發熱體)22a 底層22b、22bl、22b2 阻抗發熱層22c 電極層22d 絕緣層22e.22eU22e2 電極端子22f 固定端子22s 發熱片材22t 雙面膠帶(粘結部件)23 發熱體支持部件24 端子臺撐條25 供電線26 抵接部件27A、27B、27C 轉動體支持部件27a 開ロ部27D 樹脂部件28 芯部保持部件29 絕熱支持部件31 加壓棍(加壓部件)0084]33熱敏電阻(溫度檢0085]33a中央部熱敏電阻0086]33b端部熱敏電阻0087]35法蘭0088]33a,35b 卡止部0089]36切除部0090]37傾斜部0091]75帶電部0092]76顯影部0093]77清潔部0094]78中間轉印帶0095]79Y、79M、79C、79K 第—0096]80中間轉印清潔部0097]82二次轉印支撐輥0098]83清潔支撐輥0099]84張緊輥0100]85中間轉印組件0101]97供紙輥0102]98對位輥對0103]99排紙輥對0104]100堆垛部0105]101罐收容部0106]102Y、102M、1026、102K0107]L激光0108]P記錄媒介0109]T調色劑
-轉印偏壓輥
調色劑罐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圖1至圖17所示的實施方式來詳細說明本發明所涉及的構成。(定影裝置的構成)圖1所示是本發明所涉及的定影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構成的截面圖。如圖1 所示,定影裝置20包括有轉動的環狀帶的定影部件(定影套筒21);被配置在定影部件的外周側里可以按壓該定影部件的加壓部件(加壓輥31);被配置在定影部件的內周側里,通過加壓部件的按壓介由定影部件與該加壓部件抵接后形成夾持部的抵接部件(抵接部件 26);在定影部件的內周側里與定影部件抵接或鄰近配置,對定影部件加熱的發熱體(面狀發熱體22);在定影部件的內周側里被配置為將夾著發熱體,將該發熱體支持在規定位置支持手段(發熱體支持部件23);配置在定影部件的轉動方向中的發熱體的下游側、抵接部件的上游側里的溫度檢測手段(熱敏電阻3 ,根據該溫度檢測手段的檢測結果來控制定影部件的溫度。
7
另外,在圖1中所示的是面狀發熱體22和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抵接并直接加熱的構成,但也可以是設置轉動支持部件,來對由管狀金屬導熱體等構成的定影套筒21的轉動進行導向。這里,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的長度對應于所通過紙張的記錄媒介P的寬度,是具有可撓性的管狀環狀帶,在例如厚度為30 μ m-50 μ m的金屬材料所構成的基材上至少形成有脫模層,其外徑為30mm。另外,將圖2(a)所示的定影套筒21的管的長度方向稱為軸方向,將圖2(b)所示的定影套筒21的管的圓周方向稱為圓周方向。形成定影套筒21的基材的材料可以采用鐵、鈷、鎳或其合金等具有良好傳熱性的金屬材料。定影套筒21的脫模層是將PFA等氟素化合物包覆成軟管狀而成,其厚度為50 μ m。 脫模層用于提高與記錄媒介P上的調色劑像(調色劑)τ直接相接的定影套筒21表面的調色劑脫模性。加壓輥31是在鋁、銅等的金屬材料所構成的芯棒上依次形成硅酮橡膠(固體 solid橡膠)等的耐熱性彈性層、脫模層,其外徑為30mm。彈性層的厚度形成為2mm。脫模層是包覆了 PFA軟管后,厚度形成為50 μ m。另外,也可以根據需要而在芯棒內內藏鹵素加熱輥等的發熱體。另外,加壓輥31通過加壓手段(未圖示)而介由定影套筒21被壓接到抵接部件沈里,該壓接部的定影套筒21 —側形成為凹陷的夾持部。然后,記錄媒介P被搬送到該夾持部里。另外,加壓輥31以壓接到定影套筒21里的狀態,通過未圖示的驅動機構來被轉動驅動(在圖1中的順時針轉動方向里轉動),而定影套筒21是隨著該加壓輥31的轉動而轉動的(在圖1中的反時針轉動方向里轉動)。抵接部件沈具有在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里的長度,并且,至少是介由定影套筒21 與加壓輥31壓接的部分是由氟素系橡膠等具有耐熱性的彈性體構成的,以被芯部保持部件觀保持在定影套筒21的內周側的規定位置里的狀態來得到固定。另外,抵接部件沈與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相接的部分以采用鐵氟龍(注冊商標)片材等具有良好滑動性及耐磨耗性的材料為好。另外,在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里,為了提高與抵接部件沈之間的滑動性,也可以涂敷潤滑脂等的潤滑劑。芯部保持部件觀是由金屬等板材經板金加工而成,其具有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長度的長度,是截面為H型形狀的剛性部件,被配置在定影套筒21的內周側的大致中心部分里。另外,芯部保持部件觀用于將配置在定影套筒21的內周側里的各種部件保持在規定的位置里,例如,在芯部保持部件觀的H型的一方的凹陷部分里收納保持有抵接部件 26,即使抵接部件沈受到加壓輥31的加壓,也從夾持部的反對面一側來支持后使其不發生較大的變形。另外,芯部保持部件觀將抵接部件沈保持為從該芯部保持部件觀向加壓輥 31 一側突出一些,使得夾持部處的保持部件觀被配置為不與定影套筒21接觸。另外,在芯部保持部件觀的H型的另一方(與加壓輥31側相反的一側)的凹陷部分里,收納保持了具有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長度的長度,包括截面形成為T字型形狀的端子臺撐條(stay) 24,以及延伸設置在端子臺撐條M上,供給外部來的電力的供電線25。更進一步地,在芯部保持部件觀的H型的外面保持有發熱體支持部件23。在圖1中,定影套筒21的下方半圓部分(進入夾持部一側的半圓部分)的領域處保持有發熱體支持部件23。這時,考慮到組裝性,也可以將發熱體支持部件23和芯部保持部件觀粘結?;蛘邽榱朔乐箯陌l熱體支持部件23 —側對芯部保持部件觀一側的傳熱,也可以不對兩者進行粘結。發熱體支持部件23支持面狀發熱體22以使得面狀發熱體22抵接或以規定的間距與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鄰近地配置。因此,發熱體支持部件23具有沿著截面形狀為圓形的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規定的弧長的外周面。另外,發熱體支持部件23最好是具有僅能夠承受面狀發熱體22的發熱的耐熱性;和當轉動移動的定影套筒21接觸到接近的面狀發熱體22時,僅能不發生變形地來對面狀發熱體22進行支持的強度;以及不使面狀發熱體22的熱傳遞到芯部保持部件觀一側, 而是傳遞到定影套筒21 —側里的絕熱性,例如,優選的是聚酰亞胺樹脂的發泡成形體。還有,當面狀發熱體22與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抵接時,因為轉動移動的定影套筒21將面狀發熱體22拉伸到夾持部一側里的力會作用到該面狀發熱體22里,就需要僅使得發熱體支持部件23沒有變形地來支持面狀發熱體22的強度,這種情況下也以聚酰亞胺樹脂的發泡成形體為好。另外,也可以在該聚酰亞胺樹脂的發泡體的內部設置輔助用的固體樹脂部件來提高剛性。面狀發熱體22如圖3所示地,在具有絕緣性的底層2 上面形成有在耐熱性樹脂中分散導電性粒子而成的阻抗發熱層22b,和將電力供給到該阻抗發熱層22b里的電極層 22c,從而構成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圓周方向而具有規定的寬度和長度的可撓性的發熱片材22s。另外,在底層2 上還設置了對阻抗發熱層22b和相鄰的其他供電系統的電極層22c之間,或對發熱片材22s的邊緣部分和外部之間進行絕緣的絕緣層22d。還有, 面狀發熱體22還包括在發熱片材22s的端部與電極層22c連接,將供電線25供給來的電力供給到該電極層22c里的電極端子2 (不圖示,后述)。另外,發熱片材2 的厚度為0. I-Imm左右,至少具有能夠沿著發熱體支持部件23 的外周面作卷繞程度的可撓性。這里,底層2 是PET或聚酰亞胺樹脂等具有一定程度耐熱性的樹脂所構成的薄膜的彈性體膜(film),其中以聚酰亞胺樹脂構成的膜部件為好。由此,就具備了耐熱性、絕緣性及一定程度的柔軟性(可撓性)。阻抗發熱層22b是在聚酰亞胺樹脂等耐熱性樹脂中均勻分散了碳粒子或金屬粒子等的導電性粒子而形成的具有導電性的薄膜,其構成是,當通電時,會因為內部阻抗而產生焦耳熱來發熱。這種阻抗發熱層22b可以是將碳粒子或金屬粒子等導電性粒子分散到聚酰亞胺樹脂等的耐熱性樹脂的前驅體中而成的涂料涂數到底層2 上成膜即可。另外,阻抗發熱層22b也可以是先在底層2 上形成由碳粒子或金屬粒子等構成的薄膜導電層,然后在該導電層上層積聚酰亞胺樹脂等耐熱性樹脂構成的絕緣性薄膜后一體化即可。還有,阻抗發熱層22b里所使用的碳粒子既可以是通常的碳黑粉末,也可以是碳納米纖維(Carbon Nanofiber)、碳納米管(carbon nanotube)和微碳卷(carbon micro-coils)中的至少某一種構成的碳納米粒子。另外,金屬粒子是Ag、Al、Ni構成的粒子,其形狀可以是粒狀,也可以是纖絲狀(filament).絕緣層22d可以由相同于聚酰亞胺樹脂等的底層2 的耐熱性樹脂構成的絕緣材料經涂敷來形成。電極層22c既可以是經涂敷導電性墨水(conductive ink)或Ag等的導電性涂層 (conductive paste)而成,也可以是粘結金屬箔或金屬網等而成。構成面狀發熱體22的發熱片材22s因為是厚度薄的片材,其熱容量小,可以急速加熱,其發熱量可以根據阻抗發熱層22b的體積阻抗率任意地設定。也就是說,可以通過構成阻抗發熱層22b的導電性粒子的構成材料、形狀、大小、分散量等來調整發熱量。例如,以單位面積的發熱量為35W/cm2,就可以實現獲得總電力為1200W左右的輸出的面狀發熱體, 這時候,發熱片材22s的尺寸可以是寬度(軸方向)為20cm、長度(周方向)為2cm左右。另外,在使用由不銹鋼等金屬絲構成的面狀發熱體時,因為纖絲的存在而在面狀發熱體的表面里產生凹凸,在與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滑動時,其表面就容易磨耗。發熱片材2 如前所述表面不是凹凸而是平坦的,所以對于與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的滑動就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更進一步地,在對發熱片材22s的阻抗發熱層22b表面涂敷氟素系樹脂后, 就更能夠提高相對于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接觸的耐久性。還有,作為發熱片材2 在定影套筒21內周面里的配置領域,在圖1所示的構成是從與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的夾持部的反對側的位置開始,一直到夾持部跟前位置,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將發熱片材2 配置至夾持部的位置,或配置在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的全圓周里。(溫度檢測手段)另外,根據溫度檢測手段的熱敏電阻33的檢測,未圖示的控制手段對面狀發熱體 22進行控制,并對夾持部中的定影套筒21的表面溫度,即定影溫度進行控制。如圖1所示,熱敏電阻33被設置在定影套筒21的轉動方向中的面狀發熱體22的下游側、抵接部件沈的上游側里。特別是,以設置在抵接部件26的附近的夾持部入口部里為好。由熱敏電阻33檢測到的夾持部入口部處的定影套筒21的表面溫度與夾持部中的定影套筒21的溫度(實際的定影溫度)大致相同。因此,根據該位置中的熱敏電阻33的檢測結果,就能夠對面狀發熱體22進行溫度控制,并通過控制定影套筒21的溫度,使得定影溫度穩定在所需的溫度里,從而實現定影品質的穩定化。另外,如圖1所示,熱敏電阻33以接觸或非接觸地被配置在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里。如此,通過在定影部件的內側里配置溫度檢測手段,就能夠不損傷定影部件的表面,不降低圖像品質地來進行溫度控制,還有,與將溫度檢測手段配置在定影部件的外周面里相比,有利于定影裝置的小型化。對熱敏電阻33的安裝例進行說明。圖4所示是和對芯部保持部件觀的軸方向端部進行支持的法蘭35的連結狀態,圖5所示是和對芯部保持部件觀的軸方向端部進行支持的法蘭35的連結狀態的立體圖。還有,圖4及圖5中,芯部保持部件觀的先端部形狀雖然與圖1所示的定影裝置不同,但以下說明的安裝方法并無不同。這里,熱敏電阻33以在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里配置多個為好。例如,如圖5所示, 可以在軸方向的中央部里配置中央部熱敏電阻33a,在端部里配置端部熱敏電阻33b,配置的個數以及配置位置不局限于此。另外,在圖5所示例中,各熱敏電阻33a、3!3b雖然被安裝在芯部保持部件觀里,但是,安裝位置并不局限于此。還有,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是指各種尺寸的用紙在通過時都位于通過紙張領域內的部分,“端部”是指大的尺寸的用紙在通過時位于通過紙張領域內的部分(根據不同的用紙尺寸也有可能在通過紙張領域外的部分)。這樣,通過配置多個溫度檢測手段,即使是在小尺寸的用紙通過等的軸方向里發生溫度偏差的情況下,也能夠進行對應的發熱控制,來消除軸方向上的溫度偏差。還有,圖5所示中央部熱敏電阻33a及端部熱敏電阻3 介由電氣配線連接在未圖示的定影取出器接口里。還有,熱敏電阻33的電氣配線在定影套筒21內部沿著軸方向被敷設,在被裝置內未圖示的機架(chassis)夾住的同時,延伸到定影取出器接口里。另外,芯部保持部件觀的兩端部通過與固定在裝置內機架里的法蘭35的內徑部分的多個卡止部35a、3^抵接并卡止而得到保持。例如,在芯部保持部件觀里形成切除部 36及傾斜部37,芯部保持部件28的切除部36通過與法蘭35的卡止部35a、3^卡止,芯部保持部件觀就被保持在法蘭35里了。另外,如圖5所示地,在軸方向里配置多個溫度檢測手段時,以它們的配置位置 (溫度檢測位置)到定影套筒21轉動方向上的夾持部為止的距離相同(包括大致相同)為好。即,以在圓周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為好。這樣,通過將各溫度檢測手段配置在距離夾持部為相同的位置里,就能夠使得定影部件到進入夾持部為止的放熱量相等。如此,就可能消除因放熱而導致的軸方向溫度偏差。接著,對定影裝置20中的定影套筒21—側的組裝步驟的一例進行說明。首先,通過粘結劑將面狀發熱體22的發熱片材2 沿著發熱體支持部件23的外周面粘帖(圖6)。 此時,為了防止熱量向發熱體支持部件23流出,優選采用熱傳導率低的粘結劑。還有,這時的發熱片材2 中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圓周方向的一方的端部里設置了所有的連接到所述電極層22c里的多個電極端子2 (電極端子22el、2^^)。在圖6中, 發熱片材22s中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圓周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加壓輥31 (夾持部)側的反對側的端部)的邊(端部邊)上,在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的兩端里分別各設置了一個電極端子22el、2&2。其理由如下。在面狀發熱體22里,為了將電力供給到阻抗發熱層22b里而至少需要設置兩個電極端子22e,在將兩個電極端子2 分別各一個地設置在發熱片材2 的兩端里時,就需要將供電所需的電源配線(harness)等連接到兩端里的各電極端子2 里。這時,因為發熱片材22s自身是薄膜,剛性較低,就需要將連接供電用配線的端子臺分別設置在發熱片材22s的兩端里,從而會導致裝置的大型化。這里,通過將電極端子2 —起設置在發熱片材22s的一方的端部里被供電的構成來實現裝置的小型化。另外,雖然也可以考慮在發熱片材2 中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的端部里配置電極端子22e,但是,因為沿著發熱體支持部件23的外周面來粘帖發熱片材22s時,電極端子2 也會彎曲,從而導致作為電源供給的電極部在螺絲固定時的變形或端子部件的復雜化、組裝性的惡化等問題的產生。于是,在對應于發熱片材22s中的定影套筒21的圓周方向里的一方的端部里配置了多個電極端子22e,由此,即使是沿著發熱體支持部件23的外周面來粘帖發熱片材22s時,也可以不使得電極端子2 彎曲而實現良好的組裝性。
接著,將電極端子22e附近的發熱片材2 沿著發熱體支持部件23的邊緣彎曲, 在將電極端子2 朝向圓形的定影套筒21的中央側里之后,在將電極端子22el、22e2分別在端子臺撐條M上與供電線25連接固定(圖7、圖8)。電極端子22el、22e2在端子臺撐條M上的連接固定也可以是如圖8所示地通過螺絲締結來進行。另外,從設置了發熱片材2 的電極端子22e的端部邊緣的中央部延伸設置了用于固定發熱片材2 的固定端子 22f,該固定端子22f也在端子臺撐條M里被螺絲締結后得到固定。接著,安裝端子臺撐條M使得其被收納在芯部保持部件觀的H型的一方的凹部里,再將抵接部件26安裝到H型的另一方的凹部里后就完成了定影套筒21側的內部機構部。另外,如上所述地安裝作為溫度檢測手段的熱敏電阻(圖9)。最后,將該內部機構部插入到定影套筒21的內周側里,如圖1所示地配置后就完成了定影裝置20中的定影套筒21 一側的組裝了。還有,在使發熱體支持部件23和發熱片材2 通過粘結劑而非固定粘結時,在發熱片材2 中位于夾持部反對側里的電極端子22e以及固定端子22f通過螺絲締結被固定在端子臺撐條M里的同時,從被固定的一側開始,通過定影套筒21的轉動來將發熱片材 22s向夾持部側拉伸,發熱片材22s以被夾在發熱體支持部件23和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之間的狀態,安定地與定影套筒21接觸,從而可以有效地加熱定影套筒21。然而,對于這種發熱體支持部件23,當發熱片材2 處于非粘結而浮起的狀態下時,因堵紙等將定影套筒21逆向轉動時,發熱片材2 就會像被提起一樣地移動,從而導致位置偏離。另外,隨著發熱片材2 的移動,電極端子2 也有可能扭轉變形或損壞。因此, 為了防止發熱片材22s的位置偏離,以該發熱片材2 粘結固定在發熱體支持部件23里為好。還有,這時將發熱片材2 的片材全面粘結的話,因為發熱片材2 的發熱會在片材全面中容易向發熱體支持部件23移動,所以并不可取,恰當的是在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的兩端部之中,僅將不通過記錄媒介P的領域(非通過紙張領域)粘結到發熱體支持部件23里。由此,在防止發熱片材22s的位置偏離的同時,因為發熱片材22s的通過紙張領域(所使用的記錄媒介P中最大尺寸時所通過的領域(最大通過紙張領域))沒有粘結到發熱支持部件23里,而是處于浮起的狀態,所以,就不會發生從發熱片材2 的通過紙張領域向發熱體支持部件23的熱移動,就可以將發熱片材2 的通過紙張領域發生的熱有效地利用到定影套筒21的加熱里。另外,該發熱片材22s的粘結既可以是采用涂敷型的液體粘結劑,也可以采用由耐熱性的丙烯系材料或硅酮橡膠系材料構成的兩面有粘結性或粘著性的膠帶狀(tape)的粘結部件(雙面膠帶)來進行。由此,不僅可以容易地將面狀發熱體22 (發熱片材22s)粘帖到發熱體支持部件23里,當面狀發熱體22里發生異常時,只需剝下雙面膠帶就能夠進行面狀發熱體22的交換,從而具有良好的維護性。還有,這時,如果只是在發熱片材2 和發熱體支持部件23之間夾入雙面膠帶的話,發熱片材2 的表面在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中以雙面膠帶粘結的部分就會隆起該雙面膠帶的厚度,這樣,在通過紙張領域中,面狀發熱體22 (發熱片材22s)與定影套筒21的接觸就會變得不均勻,在降低加熱效率的同時,軸方向上的溫度分布也會變得不均勻。于是,在面狀發熱體22中,以粘帖有雙面膠帶部分的發熱片材22s的厚度僅減薄雙面膠帶的厚度為好。即,由于雙面膠帶具有一定的厚度(例如為0. Imm),如圖10所示, 在發熱片材2 中的例如底層2 靠發熱體支持部件23 —側的面的軸方向的兩端部分里, 沿著圓周方向延伸設置相當于雙面膠帶22t的厚度的深度的凹陷,將雙面膠帶22t粘結到該凹陷里,然后介由雙面膠帶22t來將發熱片材2 粘結到發熱體支持部件23的規定位置里。由此,在將發熱片材2 粘結到發熱體支持部件23里時,發熱片材2 靠定影套筒21 一側的表面在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中就變得平坦,因為在通過紙張領域中的面狀發熱體 22 (發熱片材22s)均勻地接觸到定影套筒21里,就能夠以良好的加熱效率來實現定影套筒 21的軸方向的溫度分布的均勻化?;蛘撸鐖D11所示地,也可以在發熱體支持部件23對應于發熱片材2 的非通過紙張領域的位置里僅凹陷雙面膠帶22t的厚度。即,在發熱體支持部件23的軸方向的兩端部分的對應于發熱片材22s的非通過紙張領域的位置里,沿著圓周方向延伸設置相當于雙面膠帶22t的厚度的深度的凹陷,將雙面膠帶22t粘結到該凹陷部里,然后介由雙面膠帶22t將發熱片材2 粘結到該狀態下的發熱體支持部件23里。如此,發熱片材2 靠定影套筒21 —側的表面在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中變得平坦,通過紙張領域中的面狀發熱體 22(發熱片材22s)因為均勻地接觸到定影套筒21里,所以就能夠以良好的加熱效率來實現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的溫度分布的均勻化。(定影裝置的動作)具有該構成的定影裝置20的動作如下。首先,說明基本動作。當圖像形成裝置接到輸出信號(例如根據用戶的操作面板的操作或個人計算機的通信等,來要求圖像形成裝置印刷)時,在定影裝置20中,加壓輥31就介由定影套筒21而被按壓到抵接部件沈里形成夾持部。然后,通過未圖示的驅動裝置,加壓輥31在圖1的順時針方向里被轉動驅動時, 定影套筒21也被帶動轉動。這時,面狀發熱體22處于被發熱體支持部件23支持的狀態, 與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抵接并滑動移動。之后,與此同步地,電力從外部電源或內部的蓄電裝置通過供電線25被供給到面狀發熱體22里,發熱片材2 發熱后,因為定影套筒21與該發熱片材2 接觸使得熱得到有效地傳遞,從而快速地被加熱了。還有,驅動裝置的動作和通過面狀發熱體22的加熱不需要同時開始,也可以設置適當的時間差后來開始。這時,如上所述,根據熱敏電阻33檢測到的溫度,在面狀發熱體22里進行加熱控制來使夾持部達到規定的溫度,當升溫至定影所需的溫度后保持該狀態,并開始進行記錄媒介P的通過紙張。如此,在這樣構成的定影裝置中,由于定影套筒21以及面狀發熱體22的熱容量小,所以在節省能源的同時,還能夠縮短預熱時間或首次打印時間。另外,由于面狀發熱體 22中的發熱片材2 是樹脂基底的片材,因加壓輥31的轉動、振動產生的應力重復作用在發熱片材2 里,即使發熱片材2 的彎曲被重復進行也不會疲勞破損,從而可以長時間地運轉。還有,圖像形成裝置沒有輸出信號時,通常為了抑制消耗電力而使得加壓輥31以及定影套筒21停止轉動,對面狀發熱體22的通電也停止,在立刻開始再輸出(需恢復)時, 即使加壓輥31以及定影套筒21處于非轉動的狀態,也可以對面狀發熱體22進行通電。這時,對面狀發熱體22進行通電的程度是能夠對定影套筒21全體進行保溫。
13
(發熱片材)接著,對面狀發熱體22中的發熱片材22s的構成進行詳細說明。S卩,發熱片材2 雖然可以是在底層22a的主面上的全面或某一領域里形成阻抗發熱層22b,但優選的是在底層22a的主面上任意區劃出來的多個領域里,分別形成可以獨立發熱的阻抗發熱層22b為好。圖12至圖14所示的是其構成例。圖12(a)所示是面狀發熱體22的構成例(1)的上面圖。這里所示的是將面狀發熱體22粘帖到發熱體支持部件23里之前,以平面展開后從上面看到的狀態。另外,圖中的橫向方向是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的寬度方向,縱向方向是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圓周方向的長度方向。在圖12(a)中,發熱片材2 在其主面上大致沿寬度方向(軸方向)被3分割,再在長度方向(圓周方向)上被2分割后形成了 6個分割領域。這里,將6個分割領域作為以長度方向(圓周方向)為行,以寬度方向(軸方向)為列而構成的矩陣來看時(圖12(b)), 在(1,幻成分的分割領域(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中央部的領域)里形成了具有規定寬度和長度的阻抗發熱層22bl,在(2,1)成分以及(2,3)成分的分割領域(分別對應于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兩端部的領域)里形成了具有規定寬度和長度的阻抗發熱層221^2。另外,在(1,1)成分以及(1,;3)成分的分割領域里,形成有與阻抗發熱層22bl連接的電極層22c,進一步地在各自的電極層22c里具有從發熱片材2 的一邊(圖中下方的一邊)延伸設置的電極端子22el,從而形成第一發熱回路。另外,在(2, 成分的分割領域里,形成有連接兩個阻抗發熱層22 之間的電極層22c,進一步地,在兩個阻抗發熱層22 里分別連接有向發熱片材2 的長度方向(圓周方向)中的前述一邊(圖中下方的一邊)側里延伸的電極層22c,更進一步地,在這些電極層22c還分別設置了從發熱片材22s的所述一邊延伸設置的電極端子22e2,從而形成第二發熱回路。另外,在所述第一發熱回路和第二發熱回路之間設置了用于防治兩者短路的絕緣層 22d。在圖12(a)的構成的面狀發熱體22中,當電極端子22el通電后,通過阻抗發熱層 22bl的內部阻抗來發出焦耳熱,同時,因為電極層22c是低阻抗不發熱,所以就僅有發熱片材22s的(1,幻成分的分割領域發熱,從而就能夠對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中央部進行加熱。另外,當電極端子22e2通電后,通過阻抗發熱層22 的內部阻抗來發出焦耳熱, 同時,因為電極層22c是低阻抗不發熱,所以就僅有發熱片材22s的(2,1)成分以及(2,3) 成分的分割領域發熱,從而就能夠對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兩端部進行加熱。因此,當定影裝置20里通過的小尺寸(寬度窄)的記錄媒介P時,就僅有電極端子 22el通電后,僅對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中央部加熱,而通過較寬的記錄媒介P時,就對電極端子22el以及22e2通電后,來對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全寬度進行加熱,由此就能夠在抑制能源消耗的同時對應于記錄媒介P的寬度來做適當的定影。另外,因為可以對應于記錄媒介P的尺寸來控制面狀發熱體22的發熱量,即使小尺寸紙張連續通過,非通過紙張部分的溫度也不會過度上升,從而不會招致為了保護部件而進行機器停止或生產率的降低。更進一步地,通過在一體的面狀發熱體22里提供上述不同的發熱部位的位置關系后,比起由
14多個發熱體來構成,更能夠成為軸方向上的溫度偏差少的發熱體。還有,在發熱片材2 的各個阻抗發熱層22bl、22l32的端部中,因為發生了熱向絕緣層22d或導熱率較高的電極層22c流出的情況,所以發熱量有降低的傾向。因此,如圖 12(a)所示,在發熱片材2 的寬度方向(軸方向)上,將中央的阻抗發熱層22bl和端部的阻抗發熱層22 的交界線采用同一面的構成時,在電極端子22el以及22e2里通電后,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的溫度分布在阻抗發熱層22bl和阻抗發熱層22 的邊界處發生溫度下降,從而發生定影不良等的異常圖像。于是,以采用圖13或圖14的構成來改善上述問題為好。圖13所示是面狀發熱體22的構成例O)的上面圖。圖13所示面狀發熱體22的基本構成與圖12(a)所示相同,但在阻抗發熱層22bl 和阻抗發熱層22 的相互一部分在發熱片材22s的寬度方向(軸方向)上重合而形成重疊(overlap)領域這一點上是不同的。由此,就能夠防止對電極端子22el以及22e2里通電后,在阻抗發熱層22bl和阻抗發熱層22 的邊界處的溫度下降。圖14所示是面狀發熱體22的構成例(3)的上面圖。圖14所示面狀發熱體22的基本構成與圖13所示相同,不同的是,在阻抗發熱層 22bl和阻抗發熱層22 的重疊領域中,將阻抗發熱層22bl、22b2和各自的電極層22c的邊界線相對于長度方向(圓周方向)向互為不同的方向里傾斜后,來調整阻抗發熱層22bl、 22b2的重合量。這是因為,在圖13的構成中,因為阻抗發熱層22bl、22b2的重合領域的面積比在寬度方向(軸方向)是一定的,所以存在著伴隨著重合寬度的偏差發熱量的偏差也會增大的問題,而在圖14的構成中,通過將阻抗發熱層22bl、22b2的重合領域中的面積比在寬度方向(軸方向)上以一定的比例變化后,來降低發熱分布的調整以及部件偏差的影響,從而在軸方向全體上改善溫度均勻性,并改善圖13的構成所產生的問題。以上如圖12至圖14所述的構成的發熱片材2 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形成,S卩,首先是僅露出底層2 主面上相對于阻抗發熱層22bl、22b2的領域,通過涂敷來形成阻抗發熱層22bl、22b2,然后在僅露出相當子絕緣層22d的領域的狀態下通過涂敷來形成僅由耐熱性樹脂構成的絕緣層22d,之后,僅露出相當于電極層22c的領域,涂敷導電涂層后來形成電極層22c。因此,通過調整相當于阻抗發熱層22bl、22b2的領域的露出形狀,就能夠形成任意形狀的阻抗發熱層22bl、22b2。另外,面狀發熱體22是由多個發熱片材2 層積而成,該多個發熱片材2 在各自的底層22a的主面上的任意領域里,以形成為阻抗發熱層22b可以獨立發熱為好。圖15 中顯示了其具體的構成。圖15所示是面狀發熱體22的構成例(4)的分解立體圖。在圖15中,面狀發熱體 22從圖中的上面開始依次層積為第一的發熱片材22s,由絕緣層22d構成的絕緣片材,以及第二的發熱片材22s。這里,第一的發熱片材22s的主面在寬度方向(軸方向)里被3分割,在中央的分割領域里形成了阻抗發熱體22bl,在其兩側的分割領域里形成了分別連接到該阻抗發熱層 22bl里的電極層22c。另外,第二的發熱片材22s的主面在寬度方向(軸方向)里被5分割,在寬度方向(軸方向)的第二和第四分割領域里形成了阻抗發熱體221^2,在其余的分割領域里形成了分別連接到該阻抗發熱層22 里的電極層22c。該第一的發熱片材2 和第二的發熱片材2 夾著由絕緣層22d構成的絕緣片材被重合,在第一的發熱片材2 里形成有獨立的第一的發熱回路,在第二的發熱片材2 里形成有獨立的第二的發熱回路。由此,當第一的發熱回路通電后,通過阻抗發熱層22bl的內部阻抗產生焦耳熱, 并且僅有第一的發熱片材22s的寬度方向(軸方向)的中央領域發熱,因而就能夠對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中央部進行加熱。另外,當第二的發熱回路通電后,通過阻抗發熱層22 的內部阻抗產生焦耳熱,并且僅有第二的發熱片材22s的寬度方向(軸方向)的兩端部領域發熱,因而就能夠對定影套筒21的軸方向兩端部進行加熱。如圖12至圖14所示的面狀發熱體22,如果需要對長度方向(圓周方向)也進行分割以確保必要的發熱量時,面狀發熱體22全體的面積就會增大,從而有可能不能再對應于小口徑的定影套筒21的情況發生。于是,如圖15所示地,通過對在面狀發熱體22的厚度方向里的不同的發熱部位的發熱片材2 進行層積,在實現能夠獲得與圖12至圖14所示面狀發熱體22同樣的不同發熱分布的面狀發熱體22的同時,還可以實現小型、高輸出化。然而,在定影裝置20中,轉動時因為來持部處會被加壓輥31牽拉,所以夾持部上游側的定影套筒21就成為被賦予有張力的張力一側,此時,定影套筒21的內周面以壓接到發熱體支持部件23里的狀態與面狀發熱體22滑動接觸。另一方面,在夾持部的下游側中, 定影套筒21里沒有張力作用而處于松弛狀態,在該狀態下來實現裝置的高速化的話,夾持部的下游側的定影套筒21的松弛程度會更加嚴重,進而會影響定影套筒21的轉動移動穩定性。于是,在定影裝置20的定影套筒21的內周側,或至少是上述夾持部的下游側處, 以設置對該定影套筒21的轉動狀態進行支持的轉動支持部件為好。圖16是該構成例。這里,顯示了轉動支持部件和面狀發熱體22和抵接部件沈的配置例。圖16(a)所示的構成例是在作為轉動支持部件27A的金屬體,例如不銹鋼的薄膜管的內周面里設置面狀發熱體22,在轉動支持部件27A的外周側對定影套筒21進行支持。 通過該構成,不僅能確保定影套筒21的轉動移動穩定性,還因為能夠以高剛性的金屬制的轉動支持部件27A來支持定影套筒21,而使得組裝時的操作變得容易。另外,因為面狀發熱體22不會與定影套筒21直接接觸滑動,因而就不必擔心會發生面狀發熱體22表面的保護層(滑動摩擦層)或絕緣層的滑動磨損后,因為阻抗發熱體22b或電極層22c等導電體露出后的電氣短路。還有,因為轉動支持部件27A是金屬體而使得熱容量增大,所以就存在著預熱時的升溫速度比圖1所示構成慢的缺點。圖16(b)所示的轉動支持部件27A本身的功能雖然與圖16(a)相同,但是采用的構成是通過在轉動支持部件27A的外周側里設置面狀發熱體22,來對圖16(a)的向定影套筒21的傳熱進行改善。但是,卻不能避免熱量從面狀發熱體22背面(轉動支持部件27A 一側)的流出(損失)。圖16(c)所示是對圖16(b)中的轉動支持部件27A進行替換,以導熱率低的固體樹脂來構成轉動支持部件27B的構成。由此,就可以抑制熱量從面狀發熱體22背面(轉動支持部件27B—側)的流出(損失),但是,一般來說樹脂的耐熱性比金屬低,而高耐熱性樹脂的價格過高而造成成本上的問題。圖16(d)所示是對圖16(c)中的固體樹脂制的轉動支持部件27B進行替換,以聚酰亞胺樹脂的發泡體來構成轉動支持部件27C的構成。通過采用聚酰亞胺樹脂的發泡體就能夠確保作為轉動支持部件所需要的絕熱性和剛性。另外,如圖16(e)所示地,在由聚酰亞胺發泡體構成的轉動支持部件27C的內周部里設置輔助用的樹脂部件27D后,可以進一步提高剛性。(圖像形成裝置)接著,對本發明所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進行說明。圖17所示是本發明所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全體構成圖。如圖17所示,圖像形成裝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機。在位于圖像形成裝置本體1 上方的罐收納部101里,可以自由裝卸(自由更換)地設置了對應于各色(黃色、品紅色、 青色、黑色)的四個調色劑罐102Y、102M、102C、102K。在罐收納部101下方配設中間轉印組件85。與各色(黃色、品紅色、青色、黑色) 對應的造像部4Y、4M、4C、4K并列設置,與該中間轉印組件85的中間轉印帶78對向。在各造像部4Y、4M、4C、4K分別配設感光體鼓5Y、5M、5C、5K。又,在感光體鼓5Y、 5M、5C、5K周圍,分別配設帶電部75Y、75M、75C、75K,顯影部76Y、76M、76C、76K,清潔部77Y、 77M、77C、77K,消電部(沒有圖示)等。并且,在各感光體鼓5Y、5M、5CjK上實行造像處理 (帶電工序,曝光工序,顯影工序,轉印工序,清潔工序),在各感光體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圖像。感光體鼓5Y、5M、5C、5K由沒有圖示的驅動馬達驅動按圖17順時鐘方向回轉。并且,在帶電部75位置,使得感光體鼓5Y、5M、5C5K表面均勻帶電(帶電工序)。此后,感光體鼓5Y、5M、5C5K表面到達從曝光部3發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通過在該位置的曝光掃描,形成與各色對應的靜電潛像(曝光工序)。此后,感光體鼓5Y、5M、5C5K表面到達與顯影裝置76對向的位置,在該位置對靜電潛像進行顯影,形成各色調色劑像(顯影工序)。此后,感光體鼓5¥、511、5(、漲表面到達與中間轉印帶78及一次轉印偏壓輥79¥、 79M、79C、79K的對向位置,在該位置,感光體鼓5Y、5M、5C、5K上的調色劑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78上(一次轉印工序)。此時,在感光體鼓5¥、511、5(、漲上殘存少量的未轉印調色劑。此后,感光體鼓5Y、5M、5C5K表面到達與清潔部77的對向位置,在該位置,殘存在感光體鼓5Y、5M、5C、5K上的未轉印調色劑由清潔部77的清潔刮板機械回收(清潔工序)。最后,感光體鼓5Y、5M、5C.5K表面到達與沒有圖示的消電部的對向位置,在該位置,除去感光體鼓5Y、5M、5C、5K上的殘留電位。這樣,結束在感光體鼓5Y、5M、5C、5K上實行的一系列的造像處理。此后,經顯影工序在各感光體鼓5Y、5M、5C5K上形成的各色調色劑像疊合轉印到中間轉印帶78上。這樣,在中間轉印帶78上形成彩色圖像。在此,中間轉印組件85由中間轉印帶78、四個一次轉印偏壓輥79Y、79M、79C、79K、 二次轉印支撐輥82、清潔支撐輥83、張緊輥84、中間轉印清潔部80等構成。中間轉印帶78 由3個輥82-84架設支承,同時,通過驅動一個輥82回轉,朝著圖17中的箭頭方向作環狀移動。
17
四個一次轉印偏壓輥79Y、79M、79C、79K和感光體鼓5Y、5M、5C、^(2間各自夾著中間轉印帶78,形成一次轉印夾持部。并且,對一次轉印偏壓輥79Y、79M、79C、79K施加與調色劑極性相反的轉印偏壓。并且,中間轉印帶78朝著箭頭方向移動,順序通過各一次轉印偏壓輥79Y、79M、 79C、79K的一次轉印夾持部。這樣,感光體鼓5Y、5M、5C5K上的各色調色劑像疊合在中間轉印帶78上進行一次轉印。此后,各色調色劑像疊合轉印的中間轉印帶78到達與二次轉印輥89的對向位置。 在該位置,二次轉印支撐輥82與二次轉印輥89之間夾入中間轉印帶78,形成二次轉印夾持部。并且,形成在中間轉印帶78的四色調色劑像轉印到運送到該二次轉印夾持部位置的記錄媒介P上。此時,在中間轉印帶78上殘存沒有轉印到記錄媒介P上的未轉印調色劑。此后,中間轉印帶78到達中間轉印清潔部80位置。并且,在該位置,回收中間轉印帶78上的未轉印調色劑。這樣,結束在中間轉印帶78上實行的一系列的轉印處理。在此,運送到二次轉印夾持部位置的記錄媒介P從配設在裝置本體1下方的供紙部12經由供紙輥97以及定位輥98等運送。更詳細地說,在供紙部12收納多張重疊的轉印紙等記錄媒介P。并且,若驅動供紙輥97朝著圖17所示逆時針方向回轉,則最上面的記錄媒介P朝著定位輥對98間供給。運送到定位輥對98的記錄媒介P在停止回轉的定位輥對98的輥夾持部位置一時停止。然后,與中間轉印帶78上的彩色圖像同步后,驅動定位輥對98回轉,將記錄媒介P 朝著二次轉印夾持部運送。這樣,在記錄媒介P上轉印所希望的彩色圖像。此后,在二次轉印夾持部位置轉印彩色圖像的記錄媒介P向著定影部20位置運送。接著,在該位置通過定影帶21及加壓輥31的熱和壓力,將被轉印在表面里的彩色圖像定影到記錄媒介P上。此后,記錄媒介P經排紙輥對99的輥之間,排出到裝置外。通過排紙輥對99排出到裝置外的記錄媒介P作為輸出圖像順序碼放在堆垛部100上。這樣,結束圖像形成裝置的一系列的圖像形成處理。如上所述,本發明所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由于設置了具有前述構成的定影裝置, 所以就構成了包括能夠穩定定影溫度,提高定影品質的定影裝置的圖像形成裝置。還有,本發明雖然是以圖面來說明實施方式的,但是,本發明不局限于前述各實施方式,在本發明的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除了前述各實施方式所示之外,還可以對前述各實施方式進行適當的變更,專利說明書的公開內容不局限于上述的說明。本專利申請的基礎和優先權要求是2010年03月16日、在日本專利局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JP2010-058725其全部內容在此引作結合。
權利要求
1.一種定影裝置,其包括 定影部件,其為轉動的環狀輪帶;加壓部件,其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側里,被配置為可以按壓該定影部件; 抵接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內周側里,通過所述加壓部件的按壓來介由所述定影部件與所述加壓部件抵接后形成夾持部;發熱體,其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內周側里被配置為抵接或鄰近于該定影部件,來對所述定影部件進行加熱;支持手段,其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內周側里被配置為夾著所述發熱體,以規定的位置來支持該發熱體;溫度檢測手段,其被配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轉動方向中的所述發熱體的下游側、所述抵接部件的上游側里,其特征在于,根據該溫度檢測手段的檢測結果來控制所述定影部件的溫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度檢測手段被配置為相對于所述定影部件的內周面是接觸或非接觸的。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度檢測手段在所述定影部件的軸方向里被配置有多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裝置,其特征在于多個的所述溫度檢測手段的配置位置到轉動方向上的所述夾持部的距離都是大致相同的。
5.一種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項所述的定影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穩定地控制定影溫度,并提高定影品質的定影裝置及其圖像形成裝置,其包括轉動的環狀帶的定影套筒(21)、在定影套筒(21)的外周側里,被配置為可以按壓該定影套筒(21)的加壓輥(31)、被配置在定影套筒(21)的內周側里,通過加壓輥(31)的按壓介由定影套筒(21)與加壓部件抵接后形成夾持部的抵接部件(26)、在定影套筒(21)的內周側里被配置為抵接或鄰近于該定影套筒(21),來對定影套筒(21)進行加熱的面狀發熱體(22)、在定影套筒(21)的內周側里被配置為夾著面狀發熱體(22),以規定的位置來支持該面狀發熱體(22)的發熱體支持手段(23),被配置在定影套筒(21)的轉動方向中的面狀發熱體(22)的下游側、抵接部件(26)的上游側里的熱敏電阻(33)、根據該熱敏電阻(33)的檢測結果來控制定影套筒(21)的溫度。
文檔編號G03G15/20GK102193442SQ20111005352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7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6日
發明者下川俊彥, 今田高廣, 吉川政昭, 吉永洋, 山口嘉紀, 巖谷直毅, 德田哲生, 池淵豐, 瀬下卓彌, 石井賢治, 藤本一平, 長谷岳誠 申請人:株式會社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