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成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36495閱讀:607來源:國知局
成像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子照相方式的成像裝置例如復印機或打印機。



背景技術:

在電子照相方式的成像裝置中,安裝有用于將形成于片材上的未定影的調色劑圖像定影為定影圖像的定影裝置。在此,加熱輥和加熱帶被稱為可旋轉加熱部件(可旋轉定影部件),并且加壓輥和加壓帶被稱為可旋轉加壓部件。

近來,作為片材,已使用包含大量重質碳酸鈣作為填料的片材。為了增強片材的質感,存在增加碳酸鈣的填充量的傾向,原因是所得到的片材具有高的白色度、出色的不透明性、廉價性等。然而,主要包括碳酸鈣并在這樣的片材上生成的片材粉末(紙粉)與主要包括諸如高嶺土或滑石這樣的另一種填料的片材粉末相比易于摩擦帶電。

為此,當包含大量碳酸鈣的片材經過夾持部時,片材粉末易于被靜電地吸附到可旋轉加熱部件的表面。因此,當片材粉末沉積在可旋轉加熱部件的表面上時,調色劑在該部分處逐漸累積。當調色劑的累積量增加時,存在調色劑轉印到片材等上并導致圖像缺陷的可能性。

所以,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在日本特開專利申請2009-103789中,已經提出使用印有純色圖像(solidimageprinted)的片材作為清潔片材(下文中稱為清潔片材)的方法。具體地,通過利用調色劑(調色劑顆粒)之間的沉積力,將累積的調色劑轉印到清潔片材的純色圖像部分上,使得可旋轉加熱部件被清潔。

然而,即使在將印有純色圖像的清潔片材簡單地引入夾持部中的情況下,對可旋轉加熱部件的表面的清潔效果也存在限制。這是由于沉積在可旋轉加熱部件上的片材粉末會大量地從片材的相對于寬度方向的端部部分生成。也就是說,在可旋轉加熱部件的表面上,與跟片材的接觸區域相比,片材粉末的累積會向寬度方向的兩個端側移動。因此,可旋轉加熱部件的相對于寬度方向的兩個端部部分不能被適當地清潔,并且存在導致圖像缺陷的因素的可能性。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成像裝置,包括:成像部分,用于在片材上形成調色劑圖像;可旋轉加熱部件和可旋轉加壓部件,用于在夾持部處定影由成像部分在片材上形成的調色劑圖像;執行部分,用于執行清潔模式以用于通過將由成像部分在其上形成有預定調色劑圖像的片材引入夾持部中來清潔可旋轉加熱部件;以及變更機構,用于當在清潔模式中將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順次地引入夾持部中時,相對于可旋轉加熱部件的寬度方向使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對于可旋轉加熱部件的位置關系彼此不同。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中的成像裝置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2是實施例1和2中的傾斜進給機構、片材移位機構和轉印輥的示意圖。

圖3是片材移位機構的圖示。

圖4是片材移位機構的圖示。

圖5是片材移位機構的圖示。

圖6是定影裝置的圖示。

圖7是與實施例1中的清潔模式相關的序列圖。

圖8是與實施例1中的清潔模式相關的控制方塊圖。

圖9是與實施例1中的清潔片材的進給位置相關的圖示(雙面(打印)一個片材)。

圖10是與實施例1中的清潔片材的清潔位置相關的圖示(單面(打印)兩個片材)。

圖11a、11b、11c、11d和11e是實施例2中的定影裝置的圖示。

圖12a是用于示出定影帶位置和傳感器之間的關系的表。

圖12b是用于示出定影帶移位控制的流程圖。

圖13是與實施例2中的清潔片材的進給位置相關的圖示。

圖14是與實施例3中的積分計數器相關的序列圖。

圖15是與實施例3中的清潔推薦顯示相關的序列圖。

圖16是與實施例4中的清潔模式相關的序列圖。

圖17是與實施例4中的清潔片材的進給位置相關的圖示。

圖18是與實施例5中的清潔片材的進給位置相關的圖示。

圖19是與實施例6中的清潔片材的進給位置相關的圖示。

圖20是與實施例6中的清潔模式相關的序列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將更具體地描述本發明。順便提及,這些實施例中的每一個都是本發明的最佳模式的示例,但是本發明不限于這些實施例中所述的各種結構。也就是說,在本發明的概念的范圍內,可以用其他已知的構造代替實施例中所述的構造。

<實施例1>

在實施例1中,在包括輥式定影裝置的成像裝置中,使用設在轉印部分的上游的片材移位機構來進給用于清潔的片材(記錄材料)。

(1-1)成像裝置的整體結構

圖1是根據該實施例1的成像裝置1的示例的示意性結構圖。該成像裝置1是電子照相激光束打印機。也就是說,成像裝置1能夠在記錄材料(下文中稱為片材)p(pa、pb)上形成輸出的調色劑圖像,所述調色劑圖像對應于從與cpu(控制器:執行裝置)13可通信地網絡連接的主機裝置300輸入的電氣圖像信息。

圖8是該實施例中的控制方塊圖。cpu13基于來自操作部分(控制臺部分)200或主機裝置300的輸入信號控制移位量控制器12、圖像位置控制器41、作業管理部分(控制器)14等。主機裝置300是個人計算機(pc)、圖像讀取器、傳真機等。移位量控制器12控制隨后描述的片材移位機構(變更機構:記錄材料位置控制機構)3。圖像位置控制器41控制隨后描述的激光掃描器5c。

在裝置1的內部,相對于片材進給路徑的片材進給方向,按照從上游側(記錄材料進給方向上游側)朝向下游側的順序,設置有片材進給機構7、片材傾斜進給機構2、片材移位機構3、成像部分5、定影裝置(定影部分)6等。

成像部分5是用于在圖像承載部件5a上形成未定影的調色劑圖像并且用于將調色劑圖像轉印到片材p上的成像裝置。在該實施例中,成像部分5是轉印式電子照相成像機構。成像部分5包括作為圖像承載部件的鼓式電子照相感光部件(下文中稱為鼓)5a。鼓5a在箭頭的順時針方向上以預定速度(處理速度)由驅動部分(未示出)旋轉地驅動。此外,在鼓5a的周邊,作為可作用于鼓5a的處理裝置,沿著顯影旋轉方向設置有充電器5b、圖像曝光裝置5c、顯影裝置5d、轉印裝置4、以及清潔裝置5e。

充電器5b是用于將旋轉鼓5a的表面充電成預定極性和預定電位的充電裝置,并且在該實施例中是從電源部分(未示出)向其施加預定充電偏壓的接觸充電輥(導電輥)。

曝光裝置5c是用于使帶電表面經歷對應于圖像信息的圖像曝光的圖像曝光裝置。在該實施例中,曝光裝置5c是從cpu13輸入圖像信號的激光掃描器。掃描器5c用從激光源發射并對應于圖像信號進行調制的激光掃描鼓表面,同時旋轉多面鏡,掃描光的光束通過反射鏡偏光并通過fθ透鏡聚焦在鼓5a的母線上,從而實現鼓表面暴露于光l。結果,在由充電器5b均勻地充電成預定極性和預定電位的鼓表面上形成對應于圖像信號的圖案的靜電潛像。

顯影裝置5d是用于將形成于鼓5a的表面上的靜電潛像用調色劑(顯影劑)可視化(顯影)為未定影的調色劑圖像的顯影裝置。

轉印裝置4是用于將形成于鼓5a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到進給至成像部分5的轉印位置t的片材p上的調色劑圖像轉印裝置。在該實施例中,轉印裝置4是從電(電壓)源部分(未示出)向其施加預定轉印偏壓的轉印輥(導電輥)。轉印輥4以預定的壓力與鼓5a壓接。壓接部分是轉印位置(調色劑圖像轉印部分,下文中稱為轉印夾持部)t。清潔裝置5e是用于在調色劑圖像轉印到片材p上之后通過從鼓5a的表面移除殘留沉積物質(例如轉印殘留調色劑)來清潔鼓表面的鼓清潔裝置。

片材進給機構7是用于將片材p進給到成像部分5的轉印夾持部t的片材進給裝置。該實施例中的片材進給機構7包括構成上和下兩段以作為片材收容部分的的第一盒和第二盒7a、7b。尺寸不同的多個片材p(pa、pb)分別被收容在盒7a、7b中,同時由尺寸管控板(側導板)管控從而平行于片材進給方向堆疊。

在此,上和下是相對于重力方向而言的。在該實施例的裝置中,對于具有包括大小尺寸在內的各種尺寸的片材p中的任何一種,片材p在成像期間的進給都通過以寬度方向上的中心為基礎的、所謂的基于中心的進給來執行。

當從操作部分200或主機裝置300向cpu13中輸入打印作業時,在其中收容具有指定尺寸的片材p的盒7a或7b所用的分離輥(進給輥)8a或8b被驅動。由此,片材p從盒7a或7b中逐一地分離并經過片材進給路徑10,然后被引入傾斜進給機構2中。傾斜進給機構2是用于校正(矯正)片材p的傾斜運動的機構。傾斜進給機構2將在章節(1-2)中進行具體描述。

從傾斜進給機構2出來的片材p由片材移位機構3在片材進給路徑的平面中沿著片材寬度方向(這是垂直于片材進給方向(記錄材料進給方向)b的方向)移動預定的移位量。然后,由片材移位機構3以預定方式移位的片材p被引入成像部分5的轉印夾持部t中,并且順次地經歷來自鼓5a側的未定影調色劑圖像的轉印。片材移位機構3將在章節(1-3)中進行具體描述。

從轉印夾持部t出來的片材p從鼓5a的表面順次地分離(剝離)并被引入定影裝置6中。然后,在定影裝置6中,調色劑圖像通過加熱和加壓而定影在片材p上成為定影圖像。在單面打印模式的情況下,在定影裝置6中將圖像定影于其上的片材p進入排出進給路徑并且排出到裝置的外部。定影裝置6將在章節(1-4)中進行具體描述。

在雙面打印模式的情況下,在第一面(第一表面)上已形成有圖像并從定影裝置6出來的片材p被引入雙面進給路徑(雙面路徑部分)11(在其中片材p被翻轉),并且再次朝向傾斜進給機構2進給。然后,調色劑圖像在轉印部分t處轉印并形成于片材p的第二面(第二表面)上。片材p再次被引入定影裝置6中,使得形成于第二面上的調色劑圖像被定影。片材p被排出到裝置的外部成為雙面成像的產品。

(1-2)傾斜進給機構2

圖2是傾斜進給機構2、片材移位機構3和轉印輥4的部分的示意性平面圖。針對從片材進給機構7向進給路徑10進給的片材p,傾斜進給機構2不僅在片材p進入片材移位機構3之前執行傾斜運動校正,而且還相對于與片材進給方向b垂直的片材寬度方向對齊(橫向對齊)片材p。

wpmax是在成像裝置1中可使用(可進給)的片材p的最大寬度尺寸。傾斜進給機構2包括傾斜進給輥22,其由抵接板21和作為一對上下輥的片材進給輥對組成。抵接板21設在片材進給路徑10中片材最大寬度尺寸wpmax的一個側部,并且內表面側是用于將片材側邊緣抵靠在其上的管控表面21a。管控表面21a是平行于片材進給方向b的表面。

抵接板21布置成能夠通過包括由cpu13控制的步進馬達(未示出)的移位機構21a在垂直于片材進給方向b的方向d(片材寬度方向)上移動(位置可調節)。

傾斜進給輥22相對于片材進給方向b設在抵接板21的上游。傾斜進給機構2包括用于旋轉地驅動傾斜進給輥22的驅動機構部分(未示出)、以及切換機構部分(未示出),切換機構部分用于在輥對以預定夾持壓力彼此接觸的接觸狀態和輥對彼此間隔開的間隔狀態之間切換上下輥對。驅動機構部分和切換機構部分由cpu13控制。

傾斜進給輥22設置成使旋轉軸線方向相對于片材進給方向b傾斜,以使得從進給機構7進給的片材p朝向抵接板21的管控表面21a側移位和移動,同時被夾住和夾持。由此,片材p由傾斜進給輥22在箭頭c的方向上朝向抵接板21傾斜地進給。傾斜進給輥22設定成具有弱到預定程度的夾持壓力。為此,即使當片材p從進給機構7側傾斜地移動和進給時,片材p的傾斜運動也能在片材p旋轉時通過片材p沿著抵接板21的管控表面21a的運動進行校正。此外,執行片材p的橫向對齊。

通過傾斜進給機構2經歷傾斜運動的校正和橫向對齊的片材p到達作為片材移位機構3的上下輥對的移動輥對31、32之間的夾持部并且被夾持在輥對31、32之間。當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達輥對31、32并且被夾持在輥對31、32之間時,cpu13通過切換機構的操作將該對傾斜進給輥22彼此間隔開。可以根據片材p的進給速度和尺寸(相對于進給方向的尺寸)來計算(演算)上述定時。

替代地,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構造,在其中提供用于檢測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達輥對31、32并且被夾持在輥對31、32之間的傳感器,并且通過基于從傳感器輸入的片材檢測信號操作切換機構而將這對傾斜進給輥22彼此間隔開。

這對傾斜進給輥22彼此間隔開,從而消除由傾斜進給輥22對片材p的夾持。由此,隨后描述的由片材移位機構3使片材p在垂直于片材進給方向b的片材寬度方向上執行預定量的運動而不受傾斜進給輥22的阻礙。

(1-3)片材移位機構

片材移位機構3(主動對齊機構,下文中稱為移位機構)設置用于調節片材p相對于轉印夾持部t的寬度方向(縱向方向)的進給位置以抑制由于進給位置變化等引起的片材上的圖像位置變化。此外,存在一種機型,其中在片材經過定影夾持部期間片材對定影部件的相對于寬度方向的相對位置由移位機構3對每一個片材進行移位,這類似于該實施例中的成像裝置1,并且由相對于寬度方向的片材端部部分的毛刺對定影部件表面的磨損得以減輕。

移位機構3相對于片材進給方向設在成像部分5的轉印夾持部t的上游,并且接收通過傾斜進給機構2經歷傾斜運動校正和橫向對齊的片材p。為了將片材p與鼓5a上的圖像的主掃描位置(鼓5a的母線方向)對準,當片材p在主掃描方向上移動時將片材p朝向轉印夾持部t進給。也就是說,朝向轉印夾持部t進給的片材在垂直于片材進給方向b的片材寬度方向上以隨后描述的移位量移動。

圖3是移位機構3的圖示。移位機構3包括移位輥對31、32,它們是上下平行輥,設置成使得旋轉軸線方向是垂直于片材進給方向b的片材寬度方向。

下側輥32的軸32a的一個端側和另一端側分別通過定影裝置框架板11l、11r經由軸承部件41進行支撐,從而能夠旋轉并能夠在推力方向上滑動(可移動)。上表面輥31的軸31a的一個端側和另一端側相對于上下方向分別插入設在裝置框架板11l、11r中的長形孔42中,從而能夠旋轉并能夠沿著長形孔42在上下方向上滑動(可移動)。

在此,在該實施例中,圖3中的一側或一個端側是左手側,并且另一側或另一端側是右手側。在下面的描述中,所述一側或一個端側稱為左側或左端側,并且所述另一側或另一端側稱為右側或右端側。

輥31和32通過連接框架43連接在裝置框架板11l、11r之間。框架43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伸長的上側板部分43a以及在上側板部分43a的左右兩側向下彎曲90°的左右腳板部分43l、43r。

下側輥32的軸32a的左側可旋轉地插入設在左側腳板部分43l中的圓形孔44中,并且由止動環45防止其在推力方向上相對于左側腳板部分43l的運動。此外,軸32a的輥側可旋轉地插入設在右側腳板部分43r中的圓形孔44中,并且由止動環45防止其在推力方向上相對于右側腳板部分43r的運動。

上側輥31的軸31a的左側相對于上下方向插入設在左側腳板部分43l中的長形孔46中,從而能夠在長形孔46中旋轉并且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沿著長形孔46滑動(可移動)。此外,由止動環45防止軸31a的左側在推力方向上相對于左側腳板部分43l的運動。此外,上側輥31的軸31a的右側相對于上下方向插入設在右側腳板部分43r中的長形孔46中,從而能夠在長形孔46中旋轉并且能夠在上下方向上沿著長形孔46滑動(可移動),并且進一步地,由止動環45防止軸31a的左側在推力方向上相對于右側腳板部分43r的運動。

在框架43的左右部分處,分別設有用于使上側輥32朝向和遠離下側輥32移動的輥接觸和分離機構47l、47r。在該實施例中,接觸和分離機構47l、47r中的每一個都是電磁螺線管柱塞。也就是說,在框架43的左右部分處,分別固定地設置有螺線管47a。左右螺線管47a中的每一個的柱塞47b都向下布置,并且在其下端部部分處設有軸承部分47c。

上側輥31的軸31a的左側可旋轉地插入左側軸承部分47c中,并且軸31a的右側可旋轉地插入右側軸承部分47c中。此外,作為推壓部件47d的螺旋彈簧47d在外部與左右柱塞47b中的每一個接合,使得螺旋彈簧47d被壓縮地設在螺線管47a和軸承部分47c之間。由cpu13對左右螺線管47a的通電進行開關控制。

當通過彈簧47d的橋接力斷開對左右螺線管47a的通電時,左右柱塞47b被一直下壓到輥31抵靠輥32并被輥32接受。由此,上側輥31保持在接觸狀態,其中上側輥31通過彈簧47d的橋接力而以預定的推壓力接觸下側輥32,使得用于夾持和進給片材p的夾持部n3形成于輥31、32之間。

另一方面,當通過螺線管47a的磁力接通對左右螺線管47a的通電時,左右柱塞47b分別抵抗彈簧47d的橋接力而被上拉。由此,上側輥31從下側輥32被上拉并移動預定量,并且保持在間隔狀態,其中輥31與輥32以間距α間隔開,如圖5所示。也就是說,輥31保持在處于輥31和32之間的夾持部n3被消除的狀態。

在下側輥32的一個端側設置有驅動部分33,其具有旋轉地驅動該輥32的功能以及在片材寬度方向(這是垂直于片材進給方向b的方向)上移動輥31、32的移位功能。

在該實施例中,驅動部分33布置在左側裝置框架板11l側。也就是說,輥32的軸32a的左側端部部分從軸承部件41突出到裝置框架板11l的外側。寬齒輪g2固定地設置到突出的軸部分。第一馬達(移位輥馬達:步進馬達)m1側的齒輪g1與該齒輪g2接合。馬達m1固定地設置到裝置框架(未示出)。

馬達m1的驅動由cpu13進行開關控制。馬達m1在預定的旋轉方向上被驅動,使得旋轉力由齒輪g1、g2驅動到軸32a。由此,在片材進給方向上旋轉地驅動下側輥32。當上側輥31接觸下側輥32時,輥31通過輥32的旋轉而旋轉。也就是說,馬達m1被驅動,使得輥31、32執行用于在進給方向b上進給片材p的旋轉操作。當輥31與下側輥32間隔開時(圖5),上側輥31不旋轉。

此外,在軸32a的左側端部部分處,軸承部件34在齒輪g2的外側通過止動環45設在軸32a上,同時被禁止在推力方向上移動。此外,第二馬達(移位馬達:步進馬達)m2和帶輪35b設置到裝置框架(未示出)。傳動帶(正時傳動帶)35c延伸和張設在帶輪35b和設于馬達2的軸上的驅動帶輪35a之間。此外,軸承部件34經由連接部分34a與傳動帶35c的下側傳動帶部分連接。

如圖3所示,在連接部分34a位于朝向l側的位置sl處的情況下,包括輥31、32的框架43在左右裝置框架板11l、11r之間朝向左側裝置框架板11l側移位和移動。也就是說,框架43位于左側移位位置e處。

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在連接部分34a位于朝向r側的位置sr處的情況下,包括輥31、32的框架43在左右裝置框架板11l、11r之間朝向右側裝置框架板11r側移位和移動。也就是說,框架43位于右側移位位置f處。

馬達m2由cpu13經由移位量控制器12進行控制。也就是說,實現馬達m2通過預定控制脈沖數進行正轉和驅動的控制以及馬達m2通過相同的脈沖數進行反轉和驅動的控制。在馬達m2的正轉驅動開始時,連接部分34a將處于位置sl(圖3)和位置sr(圖4)之間的中間位置sc定位為原始位置。

在此狀態下,當馬達m2通過預定控制脈沖數進行正轉和驅動時,傳動帶35c在逆時針方向上旋轉移動,使得連接部分34a在右側方向上從原始位置sc移動預定控制量。然后,連接部分34a移動到并停止在預定右側端部位置sr。由此,軸32a在右方向上滑動和移動,使得包括輥31、32的框架43在左右裝置框架板11l、11r之間沿著右側移位位置f的右方向r移動預定控制量,如圖4所示。

然后,如圖4所示,當框架43朝向右側裝置框架板11r側在方向r上移位和移動預定控制量時,馬達m2通過與正轉驅動期間相同的預定脈沖數進行反轉和驅動。由此,連接部分34a從預定右側端部位置sr返回和移動到預定原始位置sc。通過該運動,框架43返回和移動到初始位置。

此外,在連接部分34a位于原始位置sc處的狀態下,當馬達m2通過預定控制脈沖數進行反轉和驅動時,傳動帶35c在順時針方向上旋轉移動,使得連接部分34a在左方向上從原始位置sc移動預定控制量。然后,連接部分34a移動并停止在預定左側端部位置sl處。由此,軸32a在右方向上滑動和移動,使得框架43在左右裝置框架板11l、11r之間沿著左側移位位置l的左方向l移動預定控制量,如圖3所示。

然后,如圖3所示,當框架43沿著方向r朝向左側裝置框架板11l側移位和移動預定控制量時,馬達m2通過與反轉驅動期間相同的預定脈沖數進行正轉和驅動。由此,連接部分34a從預定左側端部位置sl返回和移動到預定原始位置sc。通過該運動,框架43返回和移動到初始位置。

如上所述,馬達m2通過預定控制脈沖數進行正轉和驅動并且通過相同的脈沖數進行反轉和驅動。由此,輥31、32在片材進給路徑平面中沿著與片材p的進給方向b垂直的片材寬度方向r、l執行往復移動操作(移位)。

在裝置1的片材移位機構3中,左側移位位置e和右側移位位置f之間的片材p的可移動量為6mm(相對于中心位置在每一側為3mm)。在一側為3mm的該移動量被設定成大于2mm,這是在成像期間片材p的相對于片材寬度方向的每一個左右最小留白寬度。通過這樣做,能夠進一步實現在隨后描述的定影輥60的清潔模式(清理模式)的執行期間的清潔效果。

cpu13執行關于移位機構3的以下控制。在正常狀態期間,連接部分34a位于原始位置sc。在此狀態下,對螺線管37a的通電被控制為斷開。由此,上側輥31處于上側輥31接觸下側輥32的接觸狀態。

cpu13基于片材p的進給開始信號而接通馬達m1。由此,輥31、32在片材進給方向上被旋轉地驅動。在此狀態下,從傾斜進給機構2側沿著板21的管控表面21a進給的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達輥31、32之間的夾持部n3并且被夾持在輥31、32之間。cpu13以下述的方式對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達輥31、32之間的夾持部n3并且被夾持在輥31、32之間進行檢測。

也就是說,通過根據從片材進給機構7開始片材進給的時間、片材p的進給速度、以及從片材進給機構7到夾持部n3的片材p的進給路徑長度進行計算(演算)來完成檢測。或者,通過設在輥31、32之間的夾持部n3的片材出口側的片材傳感器(未示出)來完成檢測。cpu13基于檢測信號促使傾斜進給機構2中的傾斜進給輥22的輥對彼此間隔開。由此,消除了由傾斜進給輥22對片材p的夾持。

此外,cpu13基于上述檢測信號通過預定控制脈沖數旋轉地驅動移位機構3的第二馬達m2。然后,包括輥31、32的框架43在朝向左側移位位置e(圖3)的左方向l上或者在朝向右側移位位置f(圖4)的右方向r上移動。也就是說,夾持在輥31、32之間的片材p在沿著b方向進給的同時相對于與片材進給方向b垂直的片材寬度方向在左方向l或右方向r上移動(移位)。

因此,通過改變用于使第二馬達m2進行正轉和驅動的控制脈沖數,即可改變片材p相對于轉印夾持部t的縱向方向(寬度方向)的進給位置。

然后,在夾持于輥31、32之間并且沿b方向進給的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達轉印夾持部t時,cpu13接通對左右螺線管47a的通電。由此,輥31從輥32被上拉并且處于間隔狀態(圖5)。也就是說,消除了由輥31、32對片材p的夾持。片材p在轉印夾持部t處被夾持并且隨后被進給。

cpu13例如以如下方式對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達轉印夾持部t并且在轉印夾持部t處被夾持進行檢測。也就是說,通過根據片材p的前端部部分到達夾持部n3并且在夾持部n3處被夾持的時間、由輥31、32給出的片材進給速度、以及夾持部n3和轉印夾持部t之間的片材進給路徑長度進行計算來完成檢測。或者,通過設在轉印夾持部t的片材出口側的片材傳感器(未示出)來完成檢測。

當通過計算或者通過片材傳感器(未示出)檢測到由轉印夾持部t進給的片材p的后端部部分經過傾斜進給機構2的處于間隔狀態的輥22的輥對的位置時,cpu13促使輥對從間隔狀態返回到接觸狀態。

此外,當通過計算或者通過片材傳感器(未示出)檢測到片材p的后端部部分經過處于間隔狀態的輥31、32時,cpu13斷開對左右螺線管47a的通電。由此,輥31、32從間隔狀態返回到接觸狀態。在此狀態下,片材移位機構等待來自傾斜進給機構2側的后續片材p的到達。

(1-4)定影裝置6

圖6是與該實施例相關的定影裝置6的結構的圖示。該定影裝置6包括作為可旋轉加熱部件和可旋轉加壓部件的兩個平行的加熱輥(下文中稱為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它們形成用于對由成像部分5形成于片材p上的未定影調色劑圖像k進行定影的夾持部n。在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的每一個的內部,分別設有鹵素加熱器62a、62b。此外,定影裝置6包括分離爪66、67等,用于在片材經過夾持部之后防止片材p圍繞定影輥60卷繞。

該定影裝置6是加熱輥的類型,其中,在其上靜電地承載未定影調色劑圖像k的片材p在夾持部n處被夾持和進給,所述夾持部是在箭頭方向上旋轉的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之間的壓接部分,并且調色劑圖像k通過加熱和加壓而定影(熔融定影)。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之間的壓接可以具有包括以下構造的任何構造:將加壓輥61壓靠在定影輥60上的構造、將定影輥60壓靠在加壓輥61上的構造、以及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兩者彼此壓靠的構造。

定影輥60外徑為50mm并且包括(厚度)約12mm的si橡膠層作為厚度約為12mm的中空al芯金屬上的中間層,并且通過在si橡膠層上涂覆(厚度)約20μm的諸如ptfe這樣的含氟樹脂材料而形成表面層。加壓輥61外徑為50mm,并且在厚度為12mm的中空al芯金屬上按照以下(描述)的順序形成(厚度)25μm的硅橡膠層和(厚度)約50μm的pfa管的離型層。

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能夠彼此壓接和彼此間隔開,并且均由未示出的驅動馬達驅動。鹵素加熱器62a、62b用紅外輻射加熱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的內表面。63a、63b是溫度檢測元件例如熱敏電阻、熱電堆等。基于溫度檢測元件63a、63b的輸出信號來檢測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的表面溫度,并且通過溫度控制裝置64控制鹵素加熱器62a、62b。在該實施例中,在成像期間,執行控制從而將定影輥60保持在160℃并且將加壓輥61保持在100℃。

在其上承載未定影調色劑圖像k的片材p被插入定影夾持部n(其構成定影輥(定影部件)60和加壓輥(加壓部件)61之間的壓接部分)中,并且被夾持和進給通過定影夾持部n。然后,未定影調色劑圖像k在定影夾持部n處通過加熱和夾持壓力被定影為片材p上的定影圖像。

(1-5)清潔模式(清理模式)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使用相對于片材進給方向設在轉印夾持部t上游側的片材移位機構3來引入用于清潔定影裝置6的定影輥60的清潔片材。也就是說,在該實施例中,當片材在清潔模式中(的操作中)插入夾持部n時,片材移位機構3用作變更機構以用于變更用于相對于定影輥60的寬度方向對定影輥60進行清潔的片材的相對位置。

圖7示出了該實施例中的定影輥60的清潔模式的執行流程圖。通過操作部分200上的執行鍵200a或者諸如外部連接的pc這樣的主機裝置300將該模式的執行指令300a輸入到cpu13中。執行鍵200a是手動輸入裝置,用戶可以通過該手動輸入裝置將清潔模式的執行指令任意地輸入到cpu13中。

然后,cpu13操作片材進給機構7,使得單個片材p被進給到成像部分5(s501)。對于該裝置1,在設有多個盒(如7a和7b所示)作為片材收容部分的情況下,能夠以如下的方式執行片材的進給。也就是說,用戶可以在執行清潔模式期間能夠在進給片材p之前選擇盒,或者也可以基于優先順位能夠自動地選擇片材進給盒。在該實施例中,進給的是能夠在裝置中使用并且具有最大寬度的片材。

然后,當片材p到達移位機構3時,cpu13將預定控制脈沖p(-)輸入到馬達m2中并且控制移位機構3,使得片材p相對于寬度方向從寬度中心朝向左側(圖3中的l方向)移位3mm(s502)。然后,由成像部分5在該片材p的第一面(表面)上形成全表面純黑圖像(用于清潔的預定圖像),從而準備好用于清潔的片材(下文中稱為清潔片材)pc(s503)。

此時,成像被實現為使得該清潔片材pc的相對于寬度方向的左右留白寬度最小,即在裝置1中的左右兩側的每一側均為2mm。也就是說,關于用于清潔的圖像,調色劑圖像形成于片材p的相對于寬度方向的能夠形成圖像的整個區域上。順便提及,關于清潔片材pc的相對于進給方向的前端和后端留白,這些留白對清潔效果沒有影響并且因此可以是任意值,但是在該實施例的模式中被設定為10mm。

因此,在清潔片材pc朝向左側移位3mm的狀態下,在第一面上形成有純黑圖像的清潔片材pc經過定影裝置6。由此,在成像期間在左右端部部分處沉積在定影輥表面上的污染物中,左側污染物接觸清潔片材pc的圖像部分并且通過借助調色劑(調色劑顆粒)之間的結合力轉印到清潔片材pc側上而被移除。

cpu13將經過定影裝置6的清潔片材pc引入雙面進給路徑(雙面路徑部分)11中。由此,清潔片材pc被翻轉和進給以使得圖像形成于第二面(表面)上(s504)。通過以下述的方式控制清潔片材pc相對于轉印夾持部t的進給位置來實現這樣的在清潔片材pc的第二面上的成像。

也就是說,cpu13將預定控制脈沖p(+)輸入到馬達m2中并且控制移位機構3,使得清潔片材pc通過移位機構3在與第一面相反的方向上,即從寬度中心朝向右側(圖3中的r方向)移位3mm(s505)。然后,類似于第一面,由成像部分5形成純黑圖像(s506)。該清潔片材pc經過定影裝置6,使得在此時移除(清潔)右側端部部分處的定影輥上的污染物。然后,經過定影裝置6的清潔片材pc被排出到裝置1的外部(s507),使得清潔模式結束。

在該實施例中,如圖9所示,通過進給單個清潔片材pc的兩個面(表面),清潔片材pc經過定影夾持部t兩次。

上面在該實施例1中描述的定影裝置6的清潔執行構造總結如下。

提供用于執行清潔模式的執行部分13,其中,由成像部分5在其上形成預定圖像的清潔片材pc被插入并經過夾持部n,并且清潔片材pc清潔定影輥60。此外,提供變更機構3,以用于在清理模式中當片材被插入并經過夾持部n至少兩次時相對于定影輥60的寬度方向變更片材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對于定影輥60的相對位置。相對位置的變化量大于在成像期間可選擇的片材的相對于寬度方向在一個端側和另一端側的最小留白寬度。

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片材是相同的(單個)片材,并且第二面片材是這樣的片材,其使得在第一面上形成預定圖像并且經過夾持部n的第一面片材被翻轉,并且隨后進行雙面進給到達成像部分5,并且由此在第二面上形成預定圖像。

在沒有雙面進給路徑(雙面路徑部分)11的小型成像裝置等中,即使當兩個清潔片材pc依次經歷如圖10所示的單面進給時,控制系統也可以獲得類似的效果。也就是說,在上述情況下,第一面片材和第二面片材是獨立的兩個片材。

此外,為了減輕由于片材p的寬度方向端部部分處的毛刺引起的定影輥表面的磨損,在片材p經過定影夾持部期間片材p與定影輥60的相對于寬度方向的相對位置通過控制移位機構3而對每一個片材進行移位的情況下,可以執行以下控制。

關于馬達m2的控制脈沖數,在成像期間使用的控制脈沖數p處于pmin-pmax的范圍內。另一方面,在清潔模式期間使用的控制脈沖數p(-)、p(+)被設定成滿足p(-)<pmin,p(+)>pmax的關系。

由此,清潔片材pc可以經過在成像期間片材p所經過的區域的外側,使得清潔片材pc上的未定影調色劑圖像能夠可靠地接觸調色劑污染物并且因此可以移除調色劑污染物。

<實施例2>

在該實施例中,在包括帶式定影裝置6的成像裝置中,類似于實施例1,使用設在轉印夾持部t的上游的片材移位機構3進給用于清潔的片材pc。

在該實施例中,考慮作為帶式定影裝置6中的可旋轉加熱部件的加熱帶(下文中稱為定影帶)的移位控制來控制清潔片材pc相對于轉印夾持部t的進給位置(經過位置)。也就是說,要考慮到利用帶移位控制實現的定影帶的位置變化,并且控制進給位置。為此,與在實施例1中框架不在縱向方向上移動的情況相比,在清潔片材pc經過定影夾持部期間需要大幅度地變更清潔片材pc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進給位置。

(2-1)

圖11a-e是該實施例中的定影裝置6的結構圖。在該實施例中,定影裝置6是感應加熱帶式的定影裝置。在其上承載未定影調色劑圖像k的片材p被引入夾持部n6中并且被夾持和進給通過夾持部n6,所述夾持部是作為在定影裝置6中以約200℃加熱的可旋轉加熱部件的定影帶130和作為可旋轉加壓部件的加壓帶120之間的壓接部分。然后,未定影調色劑圖像k在夾持部n6處通過加熱和夾持壓力而在片材p上定影成為定影圖像。圖像定影于其上的片材p被排出到裝置的外部。

圖11a是定影裝置6的截面圖,圖11b是左側(一個端側)的側視圖,并且圖11c是右側(另一端側)的側視圖。加壓帶120圍繞兩個支撐輥延伸,這兩個支撐輥是具有為帶賦予帶張力的功能從而能夠以預定張力(例如,200n)循環和旋轉的加壓輥121和張緊輥122。作為加壓帶120,可以在加壓帶具有耐熱性質的情況下適當地選擇加壓帶。例如,使用這樣的帶,所述帶通過用例如厚度為300μm的硅橡膠涂覆例如厚度為50μm、寬度為380mm且周長為200mm的鎳金屬層并且通過用作為表面層的pfa管涂覆硅橡膠而形成。

定影帶130圍繞兩個支撐輥延伸,這兩個支撐輥是具有為帶賦予帶張力的功能從而能夠以預定張力(例如,200n)循環和旋轉的驅動輥131和轉向輥132。作為定影帶130,可以在定影帶由感應加熱線圈135加熱且具有耐熱性質的情況下適當地選擇加壓帶。例如,使用這樣的帶,所述帶通過用例如厚度為300μm的硅橡膠涂覆例如厚度為75μm、寬度為380mm且周長為200mm的諸如鎳金屬層或不銹鋼層這樣的磁性金屬層并通過用作為表面層的pfa管涂覆硅橡膠而形成。

墊125在作為加壓帶120和定影帶130之間的壓接部分的定影夾持部區域中設在對應于片材入口側(加壓輥121的相對于片材進給方向的上游側)的加壓帶120的內側。墊125例如由硅橡膠形成。墊125以預定壓力(例如,400n)壓靠在加壓帶120上,并且與加壓輥121一起形成夾持部n6。

加壓輥121例如是由實心不銹鋼形成的外徑為的輥,其用于拉伸加壓帶120,并且設在加壓帶120和定影帶130之間的定影夾持部區域的片材出口側。此外,張緊輥122例如是由不銹鋼形成的外徑為且內徑為的中空輥,并且用作帶拉伸輥。如圖11b和11c所示,張緊輥122的兩個端部部分由軸承126支撐,并且由張力彈簧127將20kgf的張力施加到帶120。

墊支架137在作為定影帶130和加壓帶120之間的壓接部分的定影夾持部區域中設在對應于片材入口側(驅動輥131的相對于片材進給方向的上游側)的定影帶130的內側。支架137例如由不銹鋼(sus材料)形成。支架137以預定壓力(例如,400n)被壓向加壓墊125,并且與驅動輥131一起形成定影夾持部n6。

驅動輥131例如是通過圍繞由實心不銹鋼形成的外徑為的芯金屬表面層一體地模制耐熱硅橡膠彈性層而形成的輥。該輥131設在定影帶130和加壓帶120之間的定影夾持部區域的片材出口側,并且其彈性層通過加壓輥121的壓接而以預定量彈性變形。

此外,轉向輥132例如是由不銹鋼形成的外徑為且內徑約為的中空輥。此外,轉向輥132不僅用作用于調節定影帶相對于垂直于定影帶130的移動方向的寬度方向的蛇行的轉向輥,而且還用作帶拉伸輥。

通過作為驅動源的馬達(未示出),將驅動從外部部分輸入到驅動輥131中,使得定影帶130通過驅動輥131的旋轉而進給。為了穩定地進給片材p,驅動在定影帶130和驅動輥131之間可靠地傳遞。在定影裝置左側的定影帶130的端部部分附近,提供用于檢測帶端部部分位置的傳感器部分150。定影帶130的端部部分位置由傳感器部分150檢測,并且基于此改變轉向輥132的傾斜度,從而執行帶的移位控制。

轉向輥支撐臂154由固定在側板140的外側的軸151支撐,從而能夠圍繞該軸151旋轉。該臂154設有可旋轉地且在帶張力方向上可滑動地支撐轉向輥132的轉向輥軸承153。此外,臂154設有用于在帶張力方向上推壓軸承153以為帶賦予張力的張力彈簧156,從而將20kgf的張力施加到定影帶130。

在臂154的周邊處,扇形齒輪152被固定并與能夠通過步進馬達159的驅動而被旋轉驅動的蝸桿157接合。定影帶130的端部部分位置由傳感器部分150檢測,并且取決于此,步進馬達159旋轉預定轉數,從而改變轉向輥132的傾斜度,并且因此執行帶的移位控制。

傳感器部分150包括兩個傳感器150a、150b、傳感器標志物150c、以及傳感器臂150d。此外,傳感器部分150包括用于在跟隨傳感器臂150d和定影帶130的運動的同時操作傳感器臂150d的傳感器彈簧150e,并且傳感器臂150d被加壓并以3kgf的力接觸到定影帶130的端部表面。此外,通過傳感器150a、105b的相應的on/off信號的組合,執行沿著輥131、132的軸向方向的帶130相對于帶寬度方向的的位置檢測(帶移位檢測)。

在上文中,轉向輥132、臂154、扇形齒輪152、蝸桿157、步進馬達159等是用于使定影帶130在垂直于片材進給方向b的方向上移動的框架位置控制機構。此外,傳感器部分150是框架位置檢測裝置,用于檢測定影帶130在垂直于片材進給方向b的方向上的移動位置作為框架位置信息。

在圖12a中示出了傳感器150a、b的on/off信號的組合和此時的定影帶130的端部表面位置之間的關系,此時的位置在圖11e中示出,并且在圖12b中示出了移位控制流程圖。順便提及,當相應的傳感器150a、150b被標志物遮擋光時,信號為off;當光穿過標志物時,則輸出on信號。

如圖12a和12b所示,定影帶130在傳感器150a為on并且傳感器150b為off的位置(步驟s106)以及傳感器150a為off并且傳感器150b為on的位置(步驟s109)之間往復移動。此外,執行移位控制以使得定影帶130存在于該區間中。

該區間的距離是相對于定影帶130的旋轉軸線方向距定影帶130的中心位置±1.5mm。基于通過帶移位控制由傳感器部分150檢測到的定影帶130的位置,預定的驅動脈沖經由馬達驅動器160輸出到步進馬達159(步驟s107,s110)。轉向輥132由馬達159驅動并且相對于驅動輥131傾斜±2°,從而執行控制(s108,s111)。

在移位控制被禁止的狀態下,當定影帶130的端部(邊緣)表面到達距中心位置±3mm的位置時,傳感器150a、150兩者都為off(步驟s03)。此時,cpu13判斷產生異常(步驟s104),并且停止定影裝置6的加熱和定影帶的旋轉操作(步驟s105)。

(2-2)清潔模式<考慮到定影部件的移位位置的移位量>

同樣在該實施例中使用的帶式定影裝置6中,關于執行定影帶的清潔時的流程,基于圖7的流程來執行清潔模式。

然而,經歷如上所述的移位控制的定影帶130和清潔片材pc之間的寬度方向位置關系(縱向位置關系)可以相對于清潔片材pc的寬度方向進給位置優選地被考慮以便獲得如圖13所示的清潔效果。也就是說,在定影帶130通過移位控制而沿寬度方向移位的情況下,要防止清潔片材pc的清潔效果因移位而失去。為此,需要通過考慮定影帶130的一側移動量和一側最小留白來確定清潔片材pc的相對于寬度方向的一側移動量。

在該實施例中,定影帶130的一側移動量為1.5mm,并且因此在定影帶表面上生成寬度為3mm的調色劑污染物。此外,一側最小留白為2mm,并且因此清潔片材pc的一側移動量被設定成5.5mm,從而不小于5.0mm。通過這樣做,在定影帶130通過移位控制執行沿寬度方向的往復移位操作的任何狀態下,清潔片材pc的寬度方向位置都朝向兩個端部移位5.5mm并且經過定影帶130。由此,能夠可靠地移除(清潔)定影帶130上的調色劑污染物。

此外,作為另一方法,由cpu13鑒別定影帶130的寬度方向位置,并且在較好地實現清潔效果的時候清潔片材pc才能夠經過定影帶130。也就是說,當清潔片材pc相對于寬度方向朝向左側移位并且經過定影夾持部n6時,控制實現為使得在定影帶130相對于寬度方向位于左側表面的時候清潔片材pc才經過定影夾持部n6。另一方面,當清潔片材pc相對于寬度方向朝向右側移位并且經過定影夾持部n6時,控制實現為使得在定影帶130相對于寬度方向位于右側表面的時候清潔片材pc才經過定影夾持部n6。

通過這樣做,可以更有效地移除在正常進給位置之外沉積在定影帶130上的調色劑污染物。

此外,作為又一方法,將考慮一種這樣的方法,其中通過由用于定影帶130的移位控制機構(移位機構)移動定影帶130來執行清潔模式,從而僅變更定影帶130的寬度方向位置而不變更片材p的進給位置。

在此情況下,至少與正常操作相比,需要增加定影帶和加壓帶的移動寬度。為此,移位控制機構復雜化。此外,存在定影帶和加壓帶完全移位(到端部)并破損的可能性。此外,定影帶和加壓帶相對于寬度方向在兩個端部之間往復移動需要時間,并且因此執行清潔所需的時間變長。根據該結果,即使在帶式定影裝置中,也可以如該實施例那樣優選地由片材移位機構3控制清潔片材pc的進給。

此外,為了變更可旋轉加熱部件和清潔片材pc之間的相對位置,作為用于移動可旋轉加熱部件的替代方法,提供用于使定影裝置(可旋轉加熱部件和可旋轉加壓部件)自身往復移動的機構。此外,還有一種用于與往復移動操作同步地進給清潔片材pc的方法。在該方法中,與跟定影帶130的移位控制同步地進給清潔片材pc的情況相比,定影裝置6可以移動到期望位置并停止在該位置,使得對其產生的不利影響小。

上述定影裝置6的清潔執行構造總結如下。提供變更機構,用于當片材在清理模式中被插入并經過夾持部至少兩次的情況下,相對于定影帶130的寬度方向變更片材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對于定影帶130的相對位置。

作為變更機構,提供移位機構和片材移位機構3兩者,它們能夠如上所述地在寬度方向移動可旋轉加熱部件或可旋轉加壓部件。此外,片材移位機構3在寬度方向上的最大移動量大于相對于用于移位定影部件的位置的移位機構的寬度方向的最大移動量。

<實施例3>

在實施例1和2中,清潔模式被描述為當用戶感覺到需要清潔定影裝置的可旋轉加熱部件時可以任意執行的清潔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一種控制構造,其中,在成像裝置中預先設定用于自動執行清潔模式的控制模式,或者在操作部分200的屏幕部分200b(圖8)上根據需要顯示用于提示用戶執行清潔模式的推薦消息。

在該實施例3中,將描述清潔計數器(用于鑒別可旋轉加熱部件的表面的污染程度的鑒別裝置)16(圖8)。圖14和圖15是與實施例3中的清潔計數器16相關的序列圖。

當在正常打印期間由片材進給機構7進給片材p時,cpu13檢查預先登記的片材p的寬度尺寸(s301)。此外,通過步驟s302、s304,讀取根據寬度尺寸分組的進給計數器,并且每次進給都將計數值加1(s303、s305、s308)。

在此,包括a4r等并且為257mm或更小的寬度尺寸是第一寬度尺寸組,包括a4等并且為297mm或更小的寬度尺寸是第二寬度尺寸組,包括超過a4的13英寸紙等的寬度尺寸是第三寬度尺寸組。此外,當具有大寬度尺寸的大尺寸片材被進給到一定程度時,具有在寬度尺寸方面比大尺寸片材小的尺寸的小尺寸片材在兩個寬度方向端部部分處沉積的定影部件表面污染物由大尺寸片材的圖像部分等逐漸移除。

根據該結果,與步驟s306、s309中一樣,當大尺寸片材的累計進給數量不小于預定片材數量時,在寬度尺寸方面小于大尺寸片材的小尺寸片材所用的進給計數器被復位(s307、s310)。

然后,通過用于第一至第三寬度尺寸組的進給計數器,鑒別是否需要用于定影部件的清潔模式。在該實施例的定影裝置中,已知在定影部件上粘附的污染物開始于相同尺寸紙的約30000個片材的片材進給。所以,通過步驟s401-s403,對通過計數器進行鑒別,并且基于鑒別信息,檢查執行清潔模式的必要性和片材寬度尺寸。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任何寬度尺寸計數器,在30000個片材或以上的情況下進行是否需要清潔的鑒別。然而,取決于定影裝置6的類型,由于定影裝置中的片材的所謂非片材通過部分的溫度上升的趨勢不同等原因,用于每個寬度尺寸組的需要進行清潔的閾值也可以有所變化。

然后,在cpu13識別到需要執行清潔模式之后,cpu13執行預先在裝置中設定的控制序列。也就是說,cpu13可以在打印期間自動執行清潔模式,或者可以通過在操作部分200的屏幕部分200b上顯示需要進行清潔來提示用戶執行清潔模式。

由此,通過由內部計數器實現定影部件的污染物累積的預測控制,用戶能夠有效地執行定影部件的清潔而不會污染產品并且不會無用地浪費打印片材。

<實施例4>

接下來,將描述實施例4。該實施例的基本構造類似于實施例1。在該實施例中,用清潔片材至少清潔加壓輥61是該實施例的特征所在。在下面,將具體地描述該實施例。

(4-1)清潔模式(清理模式)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使用相對于片材進給方向設在轉印夾持部t的上游側的片材移位機構3來引入用于清潔定影裝置6的加壓輥61的清潔片材。順便提及,在該實施例中,也是結合加壓輥61來清潔定影輥60的構造。

也就是說,當至少兩個片材在隨后描述的清潔模式(的操作)中插入夾持部時,片材移位機構3被用作變更機構,以用于相對于加壓輥61的寬度方向變更第一和第二片材相對于加壓輥61的相對位置。

圖16示出了該實施例中的定影輥和加壓輥的清潔模式的執行流程圖。該模式的執行指令300a通過操作部分200上的執行鍵200a或者諸如外部連接的pc這樣的主機裝置300輸入到cpu13中。執行鍵200a是手動輸入裝置,用戶可以通過該手動輸入裝置將清潔模式的執行指令任意地輸入到cpu13中。

然后,cpu13操作片材進給機構7,使得單個片材p被進給到成像部分5(s501)。如該裝置1中那樣,在設有多個盒(如7a和7b所示)作為片材收容部分的情況下,能夠以如下方式執行片材的進給。也就是說,用戶可以在執行清潔模式期間能夠在進給片材p之前選擇盒,或者也可以基于優先順位能夠自動選擇片材進給盒。在該實施例中,進給的是能夠在裝置中使用并且具有最大寬度的片材。

然后,當第一片材p到達移位機構3時,cpu13將預定控制脈沖p(-)輸入到馬達m2中并且控制移位機構3,使得片材p相對于寬度方向從寬度中心朝向左側(圖3中的l方向)移位3mm(s502)。然后,由成像部分5在該片材p的第一面(表面)上形成全表面純黑圖像(用于清潔的預定圖像),從而形成用于清潔的片材(下文中稱為清潔片材)pc(s503)。

此時,成像被實現為使得該清潔片材pc的相對于寬度方向的左右留白寬度最小,即在裝置1中的左右兩側的每一側均為2mm。順便提及,關于清潔片材pc的相對于進給方向的前端和后端留白,這些留白對清潔效果沒有影響并且因此可以是任意值,但是在該實施例的模式中被設定為10mm。

因此,在清潔片材pc朝向左側移位3mm的狀態下,在第一面上形成有純黑圖像的清潔片材pc經過定影裝置6。由此,在成像期間在左右端部部分處沉積在定影輥表面上的污染物中,左側污染物接觸清潔片材pc的圖像部分并且通過借助調色劑(調色劑顆粒)之間的結合力轉印到清潔片材pc側上而被移除。

cpu13將經過定影裝置6的清潔片材pc引入雙面進給路徑(雙面路徑部分)11中并且翻轉清潔片材pc,并且將清潔片材pc返回到成像部分5并進給清潔片材pc(雙面進給)(s504)。在成像部分5處,不在該清潔片材pc的第二面上形成調色劑圖像,并且清潔片材pc原樣經過轉印夾持部t,并且被引入定影裝置6中(s505)。

通過如上所述在清潔片材pc被翻轉并且圖像部分面向下的狀態下將清潔片材pc再次引入定影夾持部n中,在左右(兩個)端部部分處沉積在加壓輥表面上的污染物中的左側污染物被轉印到清潔片材pc側上并且由清潔片材pc移除。然后,由此被再次引入定影夾持部n中并且經過定影夾持部n的第一清潔片材pc被排出到裝置1的外部。由此,在沉積到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上的污染物中,左側端部部分的污染物由第一清潔片材pc的圖像部分移除。

接下來,cpu13進給第二片材p(s506)并且將預定控制脈沖p(+)輸入到馬達m2中,并且控制實現為使得片材p通過移位機構3相對于寬度方向從寬度中心朝向右側(圖3中的r方向)移位3mm(s507)。然后,通過成像部分5在該第二片材的第一面上形成全表面純黑圖像,從而形成第二清潔片材pc(s508)。

因此,在第二清潔片材pc朝向右側移位3mm的狀態下,在第一面上形成有純黑圖像的第二清潔片材pc經過定影裝置6。由此,通過第二清潔片材的圖像部分移除定影輥表面上的右側污染物。

cpu13將經過定影裝置6的第二清潔片材pc引入雙面進給路徑11中并且翻轉清潔片材pc,并且將清潔片材pc返回到成像部分5并進給清潔片材pc(雙面進給)(s509)。在成像部分5處,不在該第二清潔片材pc的第二面上形成調色劑圖像,并且清潔片材pc原樣經過轉印夾持部t,并且被引入定影裝置6中(s510)。

通過如上所述在第二清潔片材pc被翻轉并且圖像部分面向下的狀態下將第二清潔片材pc再次引入定影夾持部n中,加壓輥表面上的右側污染物被轉印到清潔片材pc側上并且由清潔片材pc移除。然后,由此被再次引入定影夾持部n并且經過定影夾持部n的第二清潔片材pc被排出到裝置1的外部。由此,在沉積到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上的污染物中,右側端部部分的污染物由第二清潔片材pc的圖像部分移除。由此,清潔模式結束。

因此,在該實施例中,如圖17所示,兩個清潔片材pc通過雙面進給而經過夾持部n總共四次,使得可以移除(清潔)在左右(兩個)端部部分處沉積到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上的污染物。

上面在該實施例中所述的定影裝置6的清潔執行構造總結如下。提供用于執行清潔模式的執行部分13,其中,由成像部分5在第一面上形成預定圖像的清潔片材pc被插入并經過夾持部n,并且隨后該片材被反轉(翻轉)并被再次插入和經過夾持部n,并且因此清潔片材清潔加壓輥61。此外,提供變更機構3,其用于當至少兩個片材在清理模式中被插入并經過夾持部時,相對于加壓輥61的寬度方向變更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對于加壓輥61的相對位置。

在上述清潔模式中,相對位置的變化量大于在成像期間可選擇的片材的相對于寬度方向在一個端側和另一端側的最小留白寬度。

此外,為了減輕由于片材p的寬度方向端部部分處的毛刺引起的定影輥和加壓輥60、61這兩者的表面的磨損,在相對于寬度方向處于定影夾持部n和片材p之間的相對位置通過控制移位機構3而對每一個片材進行移位的情況下,可以執行以下控制。

關于馬達m2的控制脈沖數,在成像期間使用的控制脈沖數p處于pmin-pmax的范圍內。另一方面,在清潔模式期間使用的控制脈沖數p(-)、p(+)被設定成滿足p(-)<pmin,p(+)>pmax的關系。

由此,清潔片材pc可以經過在成像期間片材p所經過的區域的外部,使得清潔片材pc上的未定影調色劑圖像能夠可靠地接觸調色劑污染物并且因此可以移除調色劑污染物。

<實施例5>

如圖18所示,該實施例5中的清潔模式的特征在于類似于實施例4地在兩個清潔片材的兩面上形成純色圖像。

也就是說,執行部分13在清理模式中通過以下控制執行用于清潔加熱輥60的清理模式(清潔模式)。也就是說,當通過成像部分5在相應的第一面上形成預定圖像的第一和第二片材被插入并經過夾持部n時,由變更機構3相對于加熱輥60的寬度方向變更第一和第二片材相對于加熱輥60的相對位置。相對位置的變化量大于在成像期間可選擇的片材的相對于寬度方向在一個端側和另一端側的最小留白寬度。

在實施例1中,僅在第一面上形成純色圖像,并且一面上的純色圖像部分經過夾持部n兩次,使得定影輥60和加壓輥61這兩者的表面污染物被移除。如該實施例2中那樣,當在第二面上進一步地形成純色圖像時,在定影輥側,清潔輥的圖像表面接觸定影輥兩次,使得可以清潔定影輥。為此,也可以通過單個片材進給來移除定影輥上未完全移除的殘留污染物,使得可以更有效地清潔定影輥和加壓輥。

<實施例6>

在該實施例6的清潔模式中,如圖19所示,類似于實施例4和5,兩個雙面清潔片材pc被進給,同時進一步設計清潔片材pc的寬度方向進給位置。由此,能夠有效地移除(清潔)特別是加壓輥61的端部部分表面的污染物。

圖20示出了該實施例中的流程。當執行清潔模式時,從片材進給裝置7進給第一片材(s501)。在該實施例中,關于該第一片材的第一面,移位機構3被控制成使得通過將預定控制脈沖p(-)輸入到馬達m2中而使片材朝向左側移位(s502)。然后,在第一片材的第一面上形成純色圖像(s503)。該清潔片材pc被引入定影裝置6中,使得定影輥60在左側端部部分中的污染物被移除。

cpu13將經過定影裝置6的第一清潔片材pc引入雙面進給路徑11并且翻轉清潔片材pc,并且進給第一清潔片材pc以用于雙面打印(s504)。經過雙面進給路徑11的清潔片材被再次供應到移位機構3。在此,關于作為清潔片材的第一片材的第二面,移位機構3被控制成使得通過將預定控制脈沖p(+)輸入到馬達m2中而使片材朝向右側移位(s505)。該片材再次被引入成像部分5的轉印夾持部t中,從而在第二面上形成純色圖像(s506)。

將該清潔片材pc引入定影裝置6中(s507)。由此,通過清潔片材pc的第二面的圖像部分移除定影輥60的右端部部分側的污染物,并且通過清潔片材pc的面向下的第一面的圖像部分移除加壓輥61的右端部部分側的污染物。經過定影裝置6的第一清潔片材pc被排出到裝置1的外部。

然后,cpu13進給第二片材p(s508)。關于該第二片材的第一面,移位機構3被控制成使得片材以與第一片材的第一面相反的順序移位,即通過將預定控制脈沖p(+)輸入到馬達m2中使第二片材的第一面朝向右側移位(s509)。然后,在該第二片材的第一面上形成純色圖像(s510)。將該清潔片材pc引入定影裝置6中,從而再次執行定影輥60的右側端部部分側的清潔。

cpu13將經過定影裝置6的第二清潔片材pc引入雙面進給路徑11并且翻轉第一清潔片材pc,并且進給第一清潔片材pc以用于雙面打印(s511)。經過雙面進給路徑11的清潔片材被再次供應到移位機構3。在此,關于作為清潔片材的第二片材的第二面,移位機構3被控制成使得通過將預定控制脈沖p(-)輸入到馬達m2中使片材朝向左側移位(s512)。將該片材再次引入成像部分5的轉印夾持部t中,從而在第二面上形成純色圖像(s513)。

將該清潔片材pc引入定影裝置6中(s514)。由此,通過清潔片材pc的第二面的圖像部分執行定影輥60的左端部部分側的清潔,并且通過清潔片材pc的面向下的第一面的圖像部分移除加壓輥61的左端部部分側的污染物。經過定影裝置6的第一清潔片材pc被排出到裝置1的外部。由此,清潔模式結束。

上述清潔模式總結如下。清潔模式是這樣的模式,其中,通過一個執行指令,在成像部分5處在其第一面上形成純色圖像的至少兩個片材經歷雙面進給并且經過上述夾持部n總共四次。此外,相對于片材的夾持部n,關于下列各項之間的相應關系:

1)第一片材的第一面的通過位置和第二片材的第二面的通過位置,

2)第二片材的第一面的通過位置和第二片材的第二面的通過位置,和

3)第一片材的第二面的通過位置和第二片材的第二面的通過位置,

移位機構(位置控制機構)3被控制成使得片材在正常成像期間相對于片材經過夾持部n的通過位置在相反的寬度方向上移動預定量。

由此,通過在相應的相反方向上移位第一面和第二面的進給位置來進給第一和第二清潔片材。由此,當表面中的第二面經過定影夾持部n時,即當加壓輥61側被清潔時,通過總是保持新鮮的調色劑圖像表面存在于旨在被清潔的縱向位置側的側后表面側就能夠可靠地移除(清潔)加壓帶的表面污染物。

實施例5和6中的定影裝置6的清潔執行構造總結如下。由成像部分5在第一面上形成預定圖像的片材被插入并經過夾持部n,并且隨后將該片材反轉(翻轉),并且由成像部分5在第二面上形成預定圖像的記錄材料被再次插入并經過夾持部n。由此,提供用于執行清理模式(在該清理模式中清潔加壓輥61)的執行部分13。提供變更機構3,其用于當至少兩個記錄材料在清理模式中被再次插入并經過夾持部時,相對于加壓輥61的寬度方向變更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對于加壓輥61的相對位置。

此外,當由成像部分5在相應的第一面上形成預定圖像的第一和第二片材被插入并經過夾持部時,執行部分13通過變更機構3變更第一和第二片材的上述相對位置。由此,加熱輥被清潔。

相對位置的變化量大于在成像期間可選擇的片材的相對于寬度方向在一個端側和另一端側的最小留白寬度。

<實施例7>

在該實施例中,在包括圖11a-e所示的帶式定影裝置6的成像裝置中,類似于實施例4,使用設在轉印夾持部n的上游的片材移位機構3進給用于清潔的片材pc。

(7-1)清潔模式<考慮到定影帶和加壓帶的移位位置的移位量>

同樣在該實施例中使用的帶式定影裝置6中,關于執行定影帶和加壓帶的清潔時的流程,基于圖16的流程來執行清潔模式。

然而,定位帶130和加壓帶120的寬度方向位置(縱向位置)通過移位控制而移動,并且因此,可以優選地考慮清潔片材pc的寬度方向進給位置以便獲得清潔效果。也就是說,在定影帶130和加壓帶120通過移位控制在寬度方向上移位的情況下,要防止清潔片材pc的清潔效果因移位而失去。為此,需要通過考慮定影帶130和加壓帶120的一側移動量和一側最小留白來確定清潔片材pc的相對于寬度方向的一側移動量。

在該實施例中,定影帶130和加壓帶120的一側移動量為1.5mm,并且因此在定影帶130和加壓帶120的表面上生成寬度為3mm的調色劑污染物。此外,一側最小留白為2mm,并且因此清潔片材pc的一側移動量被設定成5.5mm,從而不小于5.0mm。通過這樣做,在定影帶130和加壓帶120通過移位控制執行沿寬度方向的往復移位操作的任何狀態下,清潔片材pc的寬度方向位置都朝向兩個端部移位5.5mm并且經過定影帶和加壓帶。由此,能夠可靠地移除(清潔)定影帶和加壓帶上的調色劑污染物。

此外,作為另一方法,由cpu13鑒別定影帶和加壓帶的寬度方向位置,并且在較好地實現清潔效果的時候清潔片材pc才能夠經過定影帶和加壓帶。也就是說,當清潔片材pc相對于寬度方向朝向左側移位并且經過定影夾持部n6時,控制實現為使得在定影帶和加壓帶中的需要對清潔予以特別重視的部件相對于寬度方向位于左側表面的時候清潔片材pc才經過定影夾持部n6。另一方面,當清潔片材pc相對于寬度方向朝向右側移位并且經過定影夾持部n6時,控制實現為使得在定影帶和加壓帶中的需要對清潔予以特別重視的部件相對于寬度方向位于右側表面的時候清潔片材pc才通過定影夾持部n6。

通過這樣做,可以更有效地移除在正常進給位置之外沉積在定影帶130上的調色劑污染物。

此外,作為又一方法,將考慮一種這樣的方法,其中通過由移位控制機構(定影部件的位置控制機構的)移動定影帶130來執行清潔模式,從而僅變更定影帶和加壓帶的寬度方向位置而不變更片材p的進給位置。

在此情況下,至少與正常操作相比,可以優選地增加定影帶和加壓帶的移動寬度。為此,移位控制機構復雜化。此外,存在定影帶和加壓帶完全移位(到端部)并破損的可能性。此外,定影帶和加壓帶相對于寬度方向在兩個端部之間往復移動需要時間,并且因此執行清潔所需的時間變長。根據該結果,即使在帶式定影裝置中,也可以如該實施例那樣優選地由片材移位機構3控制清潔片材pc的進給。

此外,為了變更可旋轉定影部件和可旋轉加壓部件與清潔片材pc之間的相對位置,作為用于移動可旋轉定影部件的替代方法,提供用于使定影裝置(可旋轉加熱部件和可旋轉加壓部件)自身往復移動的機構。此外,還有一種用于與往復移動操作同步地進給清潔片材pc的方法。在該方法中,與跟定影帶和加壓帶的移位控制同步地進給清潔片材pc的情況相比,定影裝置6可以移動到期望位置并停止在該位置,使得對其產生的不利影響小。

上述定影裝置6的清潔執行構造總結如下。提供變更機構,用于在清理模式中變更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相對于定影帶或加壓帶的相對位置。作為變更機構,提供定影圖像位置控制機構和片材移位機構(記錄材料位置控制機構)3,它們能夠在寬度方向上移動可旋轉加熱部件或可旋轉加壓部件。此外,片材移位機構3在寬度方向上的最大移動量大于定影部件位置控制機構的相對于寬度方向的最大移動量。

<實施例8>

在實施例4-7中,清潔模式被描述為用于可旋轉定影部件和可旋轉加壓部件的清潔模式,當用戶感覺需要到清潔定影裝置時可以任意執行該清潔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一種控制構造,其中,在成像裝置中預先設定用于自動執行清潔模式的控制模式,或者在操作部分200的屏幕部分200b(圖8)上根據需要顯示用于提示用戶執行清潔模式的推薦消息。

在該實施例中,將描述清潔計數器(用于鑒別可旋轉定影部件和可旋轉加壓部件的表面的污染程度的鑒別裝置)16(圖8)。圖14和圖15是與清潔計數器16相關的序列圖。

當在正常打印期間由片材進給機構7進給片材p時,cpu13檢查預先登記的片材p的寬度尺寸(s301)。此外,通過步驟s302、s304,讀取根據寬度尺寸分組的進給計數器,并且每次進給都將計數值加1(s303、s305、s308)。

在此,包括a4r等并且為257mm或更小的寬度尺寸是第一寬度尺寸組,包括a4等并且為297mm或更小的寬度尺寸是第二寬度尺寸組,包括超過a4的13英寸紙等的寬度尺寸是第三寬度尺寸組。此外,當具有大寬度尺寸的大尺寸片材被進給到一定程度時,具有在寬度尺寸方面比大尺寸片材小的尺寸的小尺寸片材在兩個寬度方向端部部分處沉積的可旋轉定影部件和可旋轉加壓部件表面污染物由大尺寸片材的圖像部分等逐漸移除。

根據該結果,與步驟s306、s309中一樣,當大尺寸片材的累計進給數量不小于預定片材數量時,在寬度尺寸方面小于大尺寸片材的小尺寸片材所用的進給計數器被復位(s307、s310)。

然后,通過用于第一至第三寬度尺寸組的進給計數器,鑒別是否需要用于可旋轉定影部件和可旋轉加壓部件的清潔模式。在該實施例的定影裝置中,已知在可旋轉定影部件和可旋轉加壓部件上粘附的污染物開始于相同尺寸紙的約30000個片材的片材進給。所以,通過步驟s401-s403,對通過計數器進行鑒別,并且基于鑒別信息,檢查執行清潔模式的必要性和片材寬度尺寸。

在該實施例中,通過任何寬度尺寸計數器,在30000個片材或以上的情況下進行是否需要清潔的鑒別。然而,取決于定影裝置6的類型,由于定影裝置中的片材的所謂非片材通過部分的溫度上升的趨勢不同等原因,用于每個寬度尺寸組的需要進行清潔的閾值也可以有所變化。

然后,在cpu13識別到需要執行清潔模式之后,cpu13執行預先在裝置中設定的控制序列。也就是說,cpu13可以在打印期間自動執行清潔模式,或者可以通過在操作部分200的屏幕部分200b上顯示需要進行清潔來提示用戶執行清潔模式。

由此,通過內部計數器對定影部件的污染物累積進行預測控制。由此,用戶能夠有效地執行可旋轉定影部件和可旋轉加壓部件的清潔而不會污染產品并且不會無用地浪費打印片材。

順便提及,作為清潔片材而進給的片材可以不是能在裝置中使用的具有最大寬度尺寸的片材,而且也可以是寬度小于最大寬度的片材。

此外,用于在記錄材料p上形成未定影調色劑圖像k的成像部分5不限于使用電子照相處理的成像部分。成像部分5也可以是分別使用靜電記錄處理和磁記錄處理的那些成像部分。成像部分5也可以是用于形成彩色圖像的成像部分。成像部分的類型不限于轉印類型,而且也可以是使用感光紙或靜電記錄紙作為記錄材料而形成調色劑圖像的直接類型。

[工業實用性]

根據本發明,提供了能夠有效地清潔可旋轉加熱部件的成像裝置。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临朐县| 青川县| 临颍县| 忻城县| 开平市| 靖远县| 临西县| 亳州市| 南昌县| 黄梅县| 建水县| 南城县| 启东市| 桦南县| 万山特区| 姜堰市| 元谋县| 准格尔旗| 商洛市| 柯坪县| 玉龙| 资源县| 浦县| 彝良县| 赣榆县| 盐边县| 威宁| 新源县| 崇文区| 临泉县| 通化县| 吉木萨尔县| 安达市| 洛浦县| 靖江市| 泾源县| 正宁县| 岳池县| 凤翔县| 饶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