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16年3月28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o.2016-063958的全部公開內容被以引證的方式援引于此。
本發明涉及能夠使先前的介質與后續的介質部分重疊地進行運送的打印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有出于提高吞吐量的目的而能夠將先前的介質(例如,紙張。以下相同。)與后續的介質部分重疊地進行運送的打印裝置(例如,專利文獻1)。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打印裝置中,利用桿按壓先前的介質的后端部,使先前的介質的后部與后續的介質的前部重疊(參照該專利文獻1的圖2的st5和st6)。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168237號公報
而且,在先前的介質的打印中進行使先前的介質與后續的介質重疊的動作。在現有技術中,在該重疊動作中,通過利用桿按壓先前的介質的后端部而使介質彎曲。但是,當使打印中的介質彎曲時,基于該彎曲的應力向前方傳遞,該介質的打印部分的狀態有可能產生變化(例如,錯位或變形)。而且,在打印中,當介質的打印部分的狀態產生變化時,打印品質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在將先前的介質與后續的介質重疊地運送的打印裝置中,能夠抑制針對被運送的介質的打印品質的降低。
以下,對用于解決上述課題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進行記述。
解決上述課題的打印裝置具有:打印部,其在被運送的介質上進行打印;輥對,它們配置于所述打印部的緊前,通過夾持著所述介質進行旋轉而將所述介質向所述打印部運送;以及運送方向變更機構,其配置于所述輥對的上游側,變更被所述輥對夾持之前的所述介質的運送方向,在先前運送的所述介質被所述輥對夾持的狀態下進行所述打印部的打印時,所述運送方向變更機構變更后續的所述介質的運送方向以使得后續的所述介質的前端部與先前的所述介質重疊。
根據該結構,在使先前的介質與后續的介質重疊時,先前的介質不會在被輥對夾持的狀態下被強制性地彎曲,因此不會產生對先前的介質施加過大的應力那樣的情況。因此,在將先前的介質與后續的介質重疊地運送的打印裝置中,能夠抑制針對被運送的介質的打印品質的降低。
在上述打印裝置中,優選為,在設所述輥對為第一輥對時,所述打印裝置還具有運送所述介質的第二輥對,該第二輥對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輥對靠上游側的位置,所述運送方向變更機構是配置于所述第二輥對的下游側的緊后方的翼,所述翼具有沿著與所述第二輥對的切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面,所述面與被所述第二輥對夾持著進行運送的所述介質接觸而變更運送方向。
根據該結構,通過使被第二輥對夾持進行運送的介質的前端在翼處與沿著跟第二輥對的切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的面接觸,能夠在被第一輥對夾持之前變更介質的運送方向。因此,僅設置這樣的翼即可,因此能夠使運送方向變更機構的結構簡單。
在上述打印裝置中,優選為,在設所述輥對為第一輥對時,所述打印裝置還具有運送所述介質的第二輥對,該第二輥對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輥對靠上游側的位置,所述運送方向變更機構具有:夾持可變輥對,它們配置于比所述第二輥對靠下游側的位置;以及夾持控制機構,其形成或解除所述夾持可變輥對的夾持。
在該結構中,利用夾持控制機構來形成或解除夾持可變輥對的夾持,由此,被比該輥對靠上游側的第二輥對夾持進行運送的介質通過與夾持可變輥對接觸或不接觸而變更該介質的運送方向。
在上述打印裝置中,優選為,所述運送方向變更機構由能夠切換引導方向的變更引導件或能夠切換夾持點處的切線方向的變更輥對構成,所述變更引導件或所述變更輥對與被運送的后續的所述介質接觸而變更所述介質的前端部的運送方向,由此使后續的所述介質的前端部與先前的所述介質重疊。在該結構中,通過切換變更引導件的引導方向或變更輥對的切線方向來變更介質的運送方向。
在上述打印裝置中,優選為,所述運送方向變更機構通過抽吸控制、吹風控制或帶電控制來變更后續的所述介質的前端部的運送方向,使后續的所述介質與先前的所述介質重疊,在所述抽吸控制中抽吸用于使先前的所述介質的后部與后續的所述介質的前部重合的空間中的空氣,在所述吹風控制中向所述空間噴射空氣進行吹風,在所述帶電控制中使在所述空間內移動的所述介質帶電。在該結構中,通過抽吸控制、吹風控制或帶電控制,針對介質以非接觸的方式變更介質的運送方向。
在上述打印裝置中,優選為,所述翼被支承成能夠以沿著所述輥對的軸線方向的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根據該結構,能夠通過使翼旋轉來變更介質的運送方向。
在上述打印裝置中,優選為,所述翼被支承成能夠以沿著所述輥對的軸線方向的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并在其旋轉方向上被向使得所述面與所述第二輥對的切線的交叉角度變大的方向施力。根據該結構,利用克服對該翼的作用力并與該翼接觸的介質來變更翼的傾斜。即,介質的剛性越高,翼傾斜得越大。
在上述打印裝置中,優選為,關于所述翼,利用翼旋轉控制裝置,與所述介質的種類對應地變更所述面與所述切線方向的交叉角度。根據該結構,與介質的種類對應地,能夠預先利用翼旋轉控制裝置變更與介質的運送方向的變更有關的翼的面的角度。
在上述打印裝置中,優選為,所述運送方向變更機構使所述介質在與所述介質的運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呈波狀彎曲。根據該結構,由于介質呈波狀彎曲,因此剛性高,抑制了介質朝向運送方向的前方下垂的情況。因此,抑制了介質的由運送方向變更機構引導的方向偏離設定方向的情況。
在上述打印裝置中,優選為,所述運送方向變更機構能夠在向上與向下之間切換所述介質的前端部的運送方向。根據該結構,能夠在將后續的介質重疊于先前的介質之上的運送方法與將后續的介質重疊于先前的介質之下的運送方法之間進行切換。
附圖說明
圖1是復合機的立體圖。
圖2是復合機的剖視圖。
圖3是復合機的放大剖視圖。
圖4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的示意圖。
圖5是翼及其周邊部分的立體圖。
圖6是打印裝置的控制框圖。
圖7是示出打印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圖,并且是沿著圖5的a-a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8a是示出介質的重疊運送動作的示意圖。
圖8b是示出介質的重疊運送動作的示意圖。
圖8c是示出介質的重疊運送動作的示意圖。
圖8d是示出介質的重疊運送動作的示意圖。
圖8e是示出介質的重疊運送動作的示意圖。
圖9是打印裝置的動作的時序圖。
圖10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的示意圖。
圖11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中的介質的重疊運送動作的示意圖。
圖12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中的介質的重疊運送動作的示意圖。
圖13是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中的介質的另外的重疊運送動作的示意圖。
圖14是第四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的示意圖。
圖15是示出第四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中的介質的重疊運送動作的示意圖。
圖16是第五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的示意圖。
圖17是第六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的示意圖。
圖18是第七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的示意圖。
圖19是第八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的示意圖。
圖20是示出第九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中的介質的重疊運送動作的示意圖。
圖21是示出第九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中的介質的重疊運送動作的示意圖。
圖22是示出后續介質鉆入先前介質之下的情形的示意圖。
圖23是其他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的示意圖。
圖24是示出其他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的運送輥對的變形例的示意圖。
圖25是其他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的示意圖。
標號說明
11:復合機;12、1201、1301、1401、1501、1601、1701、1801、1901:打印裝置;25:打印部;30:中間輥;30a:旋轉軸;33:運送輥對(輥對、第一輥對);69:第二輥對;7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1:翼;79:翼旋轉控制裝置;1222:夾持可變輥對;1224:夾持控制機構;1226:第二輥對;1323:變更引導件;1521、1621:變更輥對;1721:抽吸控制機構;p:介質;pa:先前介質;pb:后續介質。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參照附圖對包含打印裝置在內的復合機進行說明。另外,在下文中,設打印部在打印時移動的方向為“掃描方向x(寬度方向x)”,設介質在與打印部對置的部位處被運送的方向為“運送方向y”,而且設朝向鉛直方向的下側的方向為“重力方向z”。另外,不對運送路徑上除了與打印部對置的部位之外的部位處的介質的運送方向標注標號“y”,僅稱為“運送方向”。在圖3中用單點劃線示出了介質的運送路徑。
如圖1所示,復合機11具有:打印裝置12,其具有打印功能;圖像讀取裝置13,其具有圖像讀取功能;以及自動原稿輸送裝置14,其將原稿輸送到圖像讀取裝置13。打印裝置12具有主體蓋部151和長方體狀的主體15,該主體蓋部151以能夠相對于主體15的未圖示的上表面開口進行開閉的方式配置。圖像讀取裝置13具有:掃描器主體131,其以內設有讀取機構的方式構成于主體蓋部151;以及蓋部133,其能夠以相對于原稿臺132(參照圖2)進行開閉的方式轉動,其中,原稿臺132構成掃描器主體131的上表面部。自動原稿輸送裝置14組裝在蓋部133上,能夠與蓋部133一同在開閉方向上轉動。蓋部133能夠與自動原稿輸送裝置14一同在覆蓋原稿臺132的閉位置與使得原稿臺132以能夠載置原稿的狀態露出的開位置之間移動。
并且,在主體蓋部151的側面前側(運送方向y上的下游側)設置有凹狀的把持部152。用戶通過對把持部152進行把持并向上方抬起以使主體蓋部151與圖像讀取裝置13和自動原稿輸送裝置14一同向開方向轉動,從而從圖1所示的閉位置配置成打開了主體15的上部的未圖示的開位置。在主體蓋部151位于開位置的狀態下,構成主體15的殼體153內的打印機構露出,從而用戶能夠進行維修作業,該維修作業包括墨水盒等墨水收容體39(參照圖3)的更換作業和介質堵塞的清除作業等。
圖1所示的自動原稿輸送裝置14具有:原稿載置臺141,其能夠放置多張原稿;一對原稿邊緣引導件142,在要使放置于原稿載置臺141上的原稿在寬度方向上進行定位時操作該一對原稿邊緣引導件142;以及原稿支承件143,其能夠支承原稿的從原稿載置臺141伸出的部分。
在原稿載置臺141的下側設置有原稿排出部144,該原稿排出部144供自動原稿輸送裝置14所輸送的原稿在圖像讀取裝置13掃描之后排出。自動原稿輸送裝置14具有:一對壁部145,它們配置于在與原稿的運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隔著原稿載置臺141的兩側;以及側板146,其與原稿排出部144的排出口對置配置。因此,原稿排出部144被一對壁部145、原稿載置臺141以及側板146包圍。在側板146上設置有供用戶確認被排出到原稿排出部144的原稿的凹部147。因此,除了能夠通過凹部147來確認被排出到原稿排出部144的原稿之外,還能夠從凹部147拿取被排出的原稿。另外,原稿支承件143可以采用透明色的部件。通過采用透明色的部件,即使在使用自動原稿輸送裝置14來掃描較小的尺寸的原稿(例如a6尺寸)的情況下,也能夠透過原稿支承件143來確認該較小的尺寸的原稿被排出到原稿排出部144的情況,從而防止忘記拿原稿。
如圖1所示,在打印裝置12的前表面上部設置有矩形板狀的操作面板16,該操作面板16具有電源按鈕17和觸摸面板方式的顯示部18。除此之外,在操作面板16上還設置有操作按鈕161、電源led162、fax接收led163、打印作業接收led164以及錯誤告知led165。操作按鈕161在打印執行中作為取消按鈕發揮功能,在打印待機中作為復印按鈕發揮功能。在作為復印按鈕對操作按鈕161進行了操作的情況下,如果未圖示的傳感器檢測到在原稿載置臺141上載置有原稿,則驅動自動原稿輸送裝置14并對被輸送的原稿進行掃描。另一方面,在該傳感器是非檢測狀態且原稿載置臺141上沒有載置原稿的情況下,對載置于原稿臺132上的原稿進行掃描。另外,在主體15上,在操作面板16的側方設置有未圖示的usb槽的蓋部154。
并且,在打印裝置12的操作面板16的下側設置有:排出口19,其排出完成打印的介質p;以及滑動式的排出堆積部20,其接受從排出口19排出的介質p。能夠通過手動操作使排出堆積部20在圖1所示的收納位置與圖2所示的展開位置之間滑動。并且,在主體15的殼體153的排出堆積部20的下側設置有前表面開口且向深處延伸的由收容空間構成的盒收容部155。在盒收容部155中以可插拔狀態安裝有能夠收納多張介質p的上下兩層的盒21、22。另外,在主體15的兩側面的底部設置有凹狀的搭手部156(但在圖1中僅示出一方),用戶能夠在抬起復合機11時把持該搭手部156。
接下來,參照圖2和圖3對復合機11中的尤其是打印裝置12的內部結構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在殼體153內收容有:運送機構24,其運送介質p;以及打印部25,其對運送來的介質p進行打印。運送機構24具有將盒21、22內的介質p一張一張地向打印部25輸送的輸送機構26。輸送機構26具有:臂部件27,其以能夠以基端部為中心進行轉動的方式被支承于主體15內的與各盒21、22的插入部分對應的部位;以及輸送輥28(拾取輥),其設置于臂部件27的前端部。另外,在下文中,在以第一盒21側和第二盒22側來區分輸送輥28的情況下,使用標號281表示第一盒21側的輸送輥28,使用標號282表示第二盒22側的輸送輥28。
并且,盒21、22具有:側端邊緣引導件211、221,它們能夠與被載置(放置)的介質p的寬度方向兩側的側端碰觸而將介質p在寬度方向上定位;后端邊緣引導件212、222,它們能夠與介質p的輸送方向上的上游側的端部(后端)碰觸而將后端定位;以及未圖示的爪部,其能夠與介質p的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的端部(前端)碰觸而將前端定位。放置于盒21、22內的介質p通過其前端與爪部碰觸而被保持于盒21、22內。另外,爪部配置于在插入盒21、22的過程中不與輸送輥28接觸的位置。
利用未圖示的彈簧對臂部件27向圖2的順時針方向施力。在將盒21、22插入到盒收容部155內的過程中臂部件27暫時向逆時針方向轉動,然后借助該作用力返回,輸送輥28以規定的作用力與盒22內的多張介質p中的最上位的一張介質p接觸。
如圖2所示,在主體15的盒收容部155的深處(該圖2中的右方),在與盒21、22的輸送方向(在圖2中為右方向)上的端部對置的位置分別配置有傾斜狀的分離板157、158(分離壁部)。假設即使利用輸送輥28送出了多張介質p,通過在分離板157、158的面上滑動,也僅將最上位的一張分離并向輸送方向上的下游側輸送。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壁分離方式作為將介質p單張分離的分離方式。另外,也可以采用使介質p通過一對分離用的輥對之間而將介質p單張分離的輥分離方式來代替壁分離方式。
而且,如圖2所示,輸送機構26具有經由分離板157、158來運送從各盒21、22送出的介質p的運送通路261、262。兩個運送通路261、262在上層的盒21側的分離板157的上方位置匯合。另外,在下文中,將上層(第一層)的盒21稱為“第一盒21”,將下層(第二層)的盒22稱為“第二盒22”。
如圖2所示,運送來自下層的第二盒22的介質p的運送通路262為了回避第一盒21而向進深方向(該圖3中的右方向)偏移,其中,第二盒22位于上層的第一盒21的下側。關于第一盒21和第二盒22,取出側的正面端部213、223共面,但與第二盒22對應的后端邊緣引導件222、輸送輥282以及分離板158比與第一盒21對應的后端邊緣引導件212、輸送輥281以及分離板157分別向進深方向偏移。
并且,如圖2所示,輸送機構26具有:大徑的中間輥30,其配置于兩個運送通路261、262的匯合部263(參照圖3)的斜上方位置;以及小徑的第一從動輥31和第二從動輥32,它們與中間輥30的外周面抵接。從盒21、22中的被選擇的一方送出的介質p通過運送通路261、262中的相對應的一方到達匯合部263,從匯合部263借助中間輥30的旋轉而在被夾持于中間輥30與兩個從動輥31、32之間的狀態下在沿著中間輥30的外周的路徑上被運送。而且,介質p從中間輥30與第二從動輥32的夾持部位被朝向運送輥對33(第一輥對)送出。
并且,如圖2和圖3所示,在比中間輥30與第二從動輥32的夾持部位靠運送方向的緊下游側的位置,配置有作為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0的引導部件55,該引導部件55對從該夾持部位送出的介質p進行引導而將其送出方向變更為目標方向。在輸送介質p時,從中間輥30與第二從動輥32的夾持部位送出的介質p被以如下路徑運送:沿著引導部件55的上表面(后述的抵接面72)被向大致水平方向的下游側引導,在到達傾斜狀的頂壁部56后沿著頂壁部56的傾斜狀的面保持上限高度,同時朝向斜下方。并且,在中間輥30與運送輥對33之間配置有支承部件57,該支承部件57在被輸送的介質p處于從引導部件55處下垂的狀態時支承其下垂部分,或支承從引導部件55落下后的介質p的后端部。
如圖3所示,支承部件57具有凹曲面,該凹曲面的支承介質p的上表面的運送方向上的上游側部分越向下游側越低,比該凹曲面的部分靠運送方向上的下游側的部分是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平坦面。并且,支承部件57在其運送方向上的下游側端部具有突端部57e。支承部件57的突端部57e是輸送通路與翻轉通路40的分支部位,該輸送通路形成將從盒21、22輸送來的介質p向運送輥對33引導的下路徑,該翻轉通路40將在一個面(單面)上進行了打印后從運送輥對33反運送來的作為雙面打印的對象的介質p向中間輥30引導。
如圖2和圖3所示,運送機構24具有:運送輥對33,它們在通過打印部25能夠進行打印的打印區域的路徑上運送從輸送機構26輸送來的介質p;以及排出輥對34,它們排出打印部25進行打印后的介質p。長條狀的擺動部件58在被未圖示的彈簧向該圖2、圖3中的逆時針方向施力的狀態下以該圖2、圖3所示的斜向傾斜的待機姿勢的狀態配置在比運送輥對33靠運送方向y上的稍微上游側的位置。擺動部件58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按壓肋581和翼部582。按壓肋581具有對介質p的后端部向下施力以按壓介質p的后端部的翹起的功能。
這里,按壓肋581的能夠與介質p接觸的突端部位于比連結運送輥對33的夾持位置與支承部件57的突端部57e的假想線向下方向(重力方向z)偏移的位置。雖然按壓肋581的突端部位于上述假想線上是理想的,但考慮制造上的公差,為了避免比上述假想線向上方向偏移的不良情況,而在利用擺動部件58的彈簧載荷向下方對按壓肋581施力的狀態下,使按壓肋581的突端部比上述假想線向下方向偏移。
并且,如圖2和圖3所示,在運送方向y上的運送輥對33與排出輥對34之間的位置配置有支承臺35,該支承臺35能夠支承沿著運送路徑被運送的介質p。運送輥對33由運送驅動輥33a和運送從動輥33b構成,該運送從動輥33b能夠隨著運送驅動輥33a的旋轉而從動旋轉。并且,排出輥對34由排出驅動輥34a和排出從動輥34b構成,該排出從動輥34b能夠隨著排出驅動輥34a的旋轉而從動旋轉。并且,在運送方向y上的排出輥對34與支承臺35之間的位置設置有按壓輥34c,該按壓輥34c從上側按壓被排出輥對34夾持之前的介質p的前端部以防止其翹起。
如圖2和圖3所示,打印部25具有:滑架36,其以能夠被導軌部37引導著在掃描方向x上往復運動的狀態被保持于支承臺35的上方位置;以及打印頭38,其安裝于滑架36的與支承臺35對置的一面側。滑架36例如被上下一對的導軌部37在兩個部位支承,并且在運送方向y和重力方向z上被定位的狀態下且在能夠沿掃描方向x移動的狀態下被引導。在滑架36的上部安裝有與墨水顏色相同數量的多個墨水收容體39。打印頭38在掃描方向x上移動的過程中將從安裝于滑架36的上部的墨水收容體39供給來的墨水朝向介質p排出。因此,在打印中每當被間歇地運送的介質p停止時,利用打印頭38一行一行地進行打印。通過排出輥對34等的旋轉,將打印后的介質p從排出口19排出并堆疊于排出堆積部20上。在用戶使排出堆積部20從圖1所示的收納位置向運送方向滑動而突出之后,轉動該排出堆積部20的前端部分,由此將其展開為圖2所示的使用時的狀態。另外,本實施方式的墨水收容體39由墨水盒構成,但也可以是能夠通過墨水管(都未圖示)從安裝于主體15的內側或外側的墨水箱接受墨水的供給并暫時貯存墨水的中轉器。
并且,本例的打印裝置12具有雙面打印功能。在主體15內設置有翻轉通路40(轉向通路),該翻轉通路40將向運送方向y運送且打印部25在一個面(單面)上進行了打印后的介質p向與運送方向y相反的一側反運送而引導至匯合部263。翻轉通路40在通過支承部件57的下側的路徑上延伸,與各運送通路261、262的匯合部263匯合。一個面(正面)的打印結束了的介質p被沿著通過翻轉通路40的運送路徑f3反運送,從而到達匯合部263,再從匯合部263被導入到中間輥30與第一從動輥31的夾持部位。詳細而言,在介質p通過翻轉通路40時,翼部582將轉向時的介質p向下側引導、向翻轉通路40引導。當介質p的前端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地與翼部582接觸時,翼部582朝向運送方向y的下游側轉動,由此不會限制介質p。另一方面,在為了在另一面(反面)上進行打印而介質p轉向時,即使介質p的前端從下游側朝向上游側地與翼部582接觸,翼部582也不轉動,從而將轉向后介質p引導到翻轉通路40。
而且,介質p在沿著中間輥30的外周被運送的過程中其正反發生翻轉,以通過運送輥對33而成為另一面與打印頭38對置的朝向的狀態被向打印部25運送。而且,通過打印部25在介質p的另一面(反面)上進行打印,而在介質p上進行了雙面打印。結束了雙面打印的介質p被堆疊于排出堆積部20上。
而且,如圖2所示,圖像讀取裝置13是平頭型的掃描裝置,具有:原稿臺132,其具有原稿載置玻璃板134;以及掃描器滑架135,其能夠沿著掃描方向x在原稿載置玻璃板134的下方位置往復移動。并且,如圖2和圖3所示,在主體15內的比運送路徑靠上方的位置設置有電源單元59。電源單元59例如將來自商用交流電源的電力轉換為直流,對打印裝置12、圖像讀取裝置13以及自動原稿輸送裝置14供給驅動所需的電力。
如圖3所示,在主體15內的比支承臺35靠運送方向y的下游側的位置設置有殘余量傳感器201,該殘余量傳感器201檢測墨水收容體39的墨水殘余量。在掃描方向x上在規定位置配置一個殘余量傳感器201。在滑架36上,在能夠與殘余量傳感器201對置的位置以在掃描方向x上排成一列的狀態開設有多個被檢測用的孔361。來自各墨水收容體39的墨水經由被檢測用的孔361的上側而被提供給打印頭38。在伴隨著滑架36在掃描方向x上的移動而孔361位于殘余量傳感器201的上方時,殘余量傳感器201通過孔361來檢測來自與孔361對應的墨水收容體39的墨水,如果有墨水,則成為非檢測狀態,如果沒有墨水,則成為檢測狀態。為了被殘余量傳感器201檢測到,多個孔361需要沿著掃描方向x排成一列。在滑架36上設置有圖3所示的調節用撥盤202,通過操作調節用撥盤202使滑架36繞著重力方向z的軸線進行轉動而能夠調節其姿勢角。通過滑架36的姿勢角的調節,能夠將多個孔361全部排列成殘余量傳感器201能夠進行檢測的沿著掃描方向x的一列。
在本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2中,與基于打印作業的打印條件對應地從多種輸送方式中選擇一種。在接收到普通紙且帶狀打印且單面打印的打印作業的情況下,打印裝置12選擇伴隨著重疊連送的重疊輸送方式,該重疊連送是指將先前的介質p與后續的介質p維持一部分重疊的狀態并一同運送至后續的介質p的打印開始位置。在接收到其他打印條件的打印作業的情況下,打印裝置12選擇正常輸送方式,在正常輸送方式下,以使先前的介質p與后續的介質p隔開間隔的狀態將后續的介質p運送至打印開始位置。在選擇了重疊輸送方式的情況下,進行使后續介質的前端部與先前介質的后端部重疊的重疊動作,該先前介質是先被運送的介質p,該后續介質是接著先前介質被運送的介質p,然后,當先前介質的打印結束時,進行在維持此時的重疊狀態下將先前介質和后續介質一同運送至后續介質的打印開始位置的重疊連送。并且,在重疊動作之后且在重疊連送之前,進行使后續介質的前端與運送輥對33抵靠來校正其偏斜(斜行)的消除偏斜動作。另外,即使在選擇了重疊輸送方式的情況下,只要當關于先前介質和后續介質的后述的可重疊條件成立時,就可以進行重疊連送。
并且,在重疊動作的重疊方式中具有上重疊和下重疊,該上重疊是將后續介質的前端部重疊于先前介質的后端部的上側,該下重疊是將后續介質的前端部重疊于先前介質的后端部的下側。本實施方式的重疊動作以上重疊的方式進行。因此,需要將后續介質的前端部重疊于先前介質的后端部的上側。因此,引導部件55將從中間輥30的與第二從動輥32的夾持部位送出的介質p的送出方向變更為容易進行上重疊的靠上側的引導方向,以使得通過重疊動作使先前介質和后續介質以正確的重疊順序重疊。通過使從中間輥30的最終夾持處以規定的輸送速度送出的介質p沿著引導部件55的上表面而將其送出方向變更為更上側的大致水平方向,使被沿大致水平方向送出后的介質p沿著頂壁部56的傾斜狀的面而保持上限位置,并朝向運送輥對33運送。由此,使后續介質從上側(打印面側)重疊于先前介質的上重疊的成功頻率更高。
圖3所示的引導部件55可以被固定為能夠將介質p向重疊動作時的送出方向引導的姿勢(例如水平姿勢),但在不進行重疊動作時,不優選在將送出方向向靠上側變更時對運送中的介質p施加抵抗負載。因此,優選為,將引導部件55設置成能夠在引導位置(圖3所示的位置即第一位置)與退避位置(第二位置)之間移位,其中,在重疊動作時,引導部件55在該引導位置處成為引導介質p時的姿勢,在重疊動作之外時,引導部件55在該退避位置處成為不引導介質p的姿勢或減輕被引導的介質p所受到的負載的姿勢。
在將引導部件55設置成能夠移位的情況下,關于移位方向,列舉了以下兩種方式。首先,引導部件55的引導位置在兩種方式中是同樣的,引導部件55配置于處于如下姿勢(例如水平姿勢)的引導位置,該姿勢使得介質p盡可能向運送方向y上的下游側且向水平方向飛出,從而將后續介質重疊于先前介質之上。而且,一種方式是使引導部件55以其上游側的端部為支點在退避位置與上述的引導位置之間轉動的轉動方式,在該退避位置處引導部件55成為朝向斜下的姿勢。另一種方式是使引導部件55沿水平方向(運送方向y)在退避位置與引導位置之間滑動移動的滑動方式,在該引導位置處,引導部件55與轉動方式同樣地以水平的姿勢向路徑中突出,在該退避位置處,引導部件55為水平的姿勢但處于不向路徑中突出的位置。
并且,關于使引導部件55移位的機構,列舉有如下方式:利用彈簧的作用力(彈簧載荷)使引導部件55保持于引導位置,與介質p的挺直(コシ)強度(即剛性)對應地,彈簧載荷負于介質p的挺直度而引導部件55向退避位置移位。例如在由照片紙張等厚紙構成的介質p的情況下,引導部件55負于介質p的挺直度而向退避位置移位時的移位量相對較大,在由普通紙等薄紙構成的介質p的情況下,介質p的挺直度較弱,因此引導部件55退避時的移位量相對較小。由于這樣引導部件55以與介質p的挺直強度對應的移位量退避,因此能夠減輕介質p從引導部件55承受的負載。另外,利用彈簧施壓使引導部件55移位的機構既能夠應用于轉動方式也能夠應用于滑動方式。
并且,也能夠使用螺線管或電動馬達等動力源來實現使引導部件55移位的機構。即,能夠利用動力源的動力使引導部件55在引導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移位。使用了該動力源的機構既能夠應用于轉動方式也能夠應用于滑動方式。
并且,使圖3所示的按壓肋581的突端部比連結了運送輥對33的夾持位置與支承部件57的突端部57e的假想線向下方向偏移的原因如下。
在按壓肋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線高的位置的情況下,先前介質的后端部翹起,會在將后續介質的前端部重疊于先前介質的后端部時成為障礙(原因1)。并且,在按壓肋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線低的位置的情況下,先前介質會被按壓肋581的突端部按壓至比上述假想線靠下方處,因此,先前介質的比該按壓部位稍微靠上游側的部分被按壓于支承部件57的突端部57e,其結果為,先前介質的位于比突端部57e靠上游側的位置的部分翹起。該情況在將后續介質的前端部重疊于先前介質的后端部時也會成為障礙(原因2)。
而且,在按壓肋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線低的位置的情況下,被按壓肋581的突端部向下方按壓的介質p的前端會抵靠于運送輥對33中的通過涂敷氧化鋁等粉末等而進行了防滑處理的一個運送驅動輥33a,由于該抵靠的部位的防滑作用而導致限制了介質p的前端朝向運送輥對33的夾持部位的滑動,無法進行預想的消除偏斜動作(原因3)。
當以理想的方式進行設計使得按壓肋581的突端部位于上述假想線上時,有可能陷入上述的不良狀況。因此,通過以按壓肋581的突端部位于比上述假想線低的位置的方式進行設計,消除了上述原因1的問題。并且,按壓肋581被彈簧載荷向下方施力,并能夠借助介質p的挺直度而向上方動作。由此,也消除了上述原因2和原因3的問題。
并且,校正介質p的偏斜的消除偏斜動作是通過使介質p的姿勢按照以下所示的狀態1~狀態5的順序轉變而進行的。首先,利用引導部件55使介質p一邊沿著頂壁部56一邊被朝向下游運送(狀態1)。接著,介質p的前端抵靠于停止著的運送輥對33,在抵靠之后也利用中間輥30對介質p施加朝向下游的運送力(狀態2)。進一步地,由于在停下的介質p的一部分與頂壁部56碰觸的狀態下施加來自中間輥30的運送力,因此介質p的從上述碰觸的位置起的下游部分朝向下方向撓曲(狀態3)。隨著介質p的撓曲增加,與頂壁部56碰觸著的位置逐漸向上游側移動,同時撓曲向下方向進一步增加(狀態4,參照圖8a)。而且,借助產生的撓曲的力使介質p的前端的端邊沿著運送輥對33,由此校正了介質p的偏斜(狀態5)。利用運送輥對33來運送校正偏斜后的介質p,由此在偏斜被校正了的狀態下在介質p上進行打印。
這里,對在選擇了重疊輸送方式的情況下打印裝置12進行判斷的可重疊條件進行說明。在可重疊條件成立的情況下允許重疊連送。在可重疊條件中包含有留白條件,該留白條件是以能夠使先前介質的后端留白長度(下邊距)與后續介質的前端留白長度(上邊距)重疊連送的條件表示的。關于留白條件,在先前介質的后端留白長度處于約30mm~約80mm的范圍內和后續介質的前端留白長度為約15mm以上這兩者都滿足的情況下,允許重疊連送。
關于留白條件,在先前介質的后端留白長度和后續介質的前端留白長度中的任意一方都滿足下述的條件的情況下允許重疊連送。這里,如圖3所示,設運送輥對33的夾持位置與引導部件55的下游端位置的距離為lu、設運送輥對33的夾持位置與最上游噴嘴#q的距離為ln、設最下游噴嘴#1與按壓輥34c的距離為lr。作為第一個條件,先前介質的后端留白長度收斂于“距離ln+α~距離lu”之間。這里,后續介質的前端部重疊于距離ln+α中的α部分。第二個條件是后續介質的前端留白長度在距離lr以上。能夠通過縮短圖3中的距離lr或lu來減小重疊連送所需的留白量。另外,也可以簡單地使距離ln+α為距離ln的二倍的值即2·ln。
先前介質的后端留白長度需要至少30mm的原因如下。即,作為一例,從打印頭38的最上游噴嘴#q到運送輥對33的夾持位置的距離ln為約13mm,而且作為供后續介質的前端部重疊的區域,從運送輥對33的夾持位置朝向運送方向y的上游需要約15mm,因此總計約28mm。而且稍微考慮介質p自身在運送方向y上的長度的制造誤差,先前介質的后端留白長度需要至少總計約30mm。
并且,先前介質的后端留白長度在80mm以下的原因如下。即,從運送輥對33的夾持位置到引導部件55的運送方向y上的下游端的距離lu為約80mm。因此,當超過80mm時,先前介質的后端會到達引導部件55,無法使后續介質的前端重疊。
而且,后續介質的前端留白長度需要約15mm的原因如下。即,從打印頭38的最下游噴嘴#1到按壓輥34c的距離lr為約14mm,稍微考慮制造公差,則需要約15mm。并且,后續介質需要約15mm的前端留白長度的原因如下。即,在對后續介質的打印(墨水排出)開始之前,如果不預先按壓后續介質的前端,則在墨水排出時介質p會向打印頭38側卷曲,產生介質p與打印頭38的摩擦。因此,處于從打印頭38的最下游噴嘴#1到按壓輥34c的范圍內的介質p的前端部留白。并且,先前介質與后續介質的重疊量根據先前介質的后端留白長度而變化。即,在先前介質的后端留白長度是最小的30mm的情況下,減去了從打印頭38的最上游噴嘴#q到運送輥對33的夾持位置的距離即約13mm后的約17mm是先前介質與后續介質的重疊量。
并且,在先前介質的后端留白長度是最大的80mm的情況下,減去了從打印頭38的最上游噴嘴#q到運送輥對33的夾持位置的距離即約13mm后的約67mm是先前介質與后續介質的重疊量。這樣,先前介質與后續介質的重疊量根據先前介質的后端留白長度而在約17mm~約67mm的范圍內變化。
參照圖4,對運送機構24的從輸送輥28到排出輥對34(第一輥對)的區間的運送部的構造進行詳細敘述。
運送機構24的該區間的運送部具有中間輥30、兩個從動輥31、32、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0、以及運送輥對33和排出輥對34,該兩個從動輥31、32在它們與中間輥30之間夾持著介質p進行從動旋轉,該運送輥對33和排出輥對34在介質p的運送路徑上配置于比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0靠下游側的位置。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0在運送路徑上配置于比兩個從動輥31、32靠下游側的位置。另外,第二從動輥32和中間輥30構成運送介質p的第二輥對69,該第二輥對69配置于比運送輥對33靠上游側的位置。
如圖4所示,中間輥30配置于比輸送輥28靠上方的位置。
第一從動輥31的直徑和第二從動輥32的直徑小于中間輥30的直徑。在中間輥30周圍配置有第一從動輥31和第二從動輥32。第一從動輥31在運送路徑上配置于輸送輥28側。第二從動輥32在運送路徑上配置于比第一從動輥31靠下游側的位置,并且配置于比中間輥30的旋轉軸30a靠上方且比中間輥30的旋轉軸30a靠近運送輥對33的位置。
運送輥對33在運送機構24的運送路徑上配置于比打印部25靠上游的位置,并且配置于比第二從動輥32靠下方的位置。并且,運送輥對33與第二從動輥32的兩軸之間的距離隔開規定距離。該情況下的規定距離至少比介質p的長度(沿著運送方向的縱方向上的長度)短。其原因是為了消除介質p的偏斜。即,消除偏斜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的:在介質p的前端抵靠于運送輥對33的狀態下并且在介質p的后部被中間輥30與第二從動輥32夾持的狀態下,借助中間輥30的驅動將介質p向前方推出。
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0具有上述的引導部件55。引導部件55例如構成為使介質p的前端抬起的翼(flap)71。
翼71將中間輥30和第二從動輥32所運送的介質p朝向比中間輥30與第二從動輥32的切線dx靠上方處引導。
如圖5所示,例如,翼71具有供介質p抵接的抵接面72。抵接面72例如構成為平面或彎曲面。另外,翼71能夠由多個桿(pole)構成。在該情況下,各桿被配置成長度方向沿著運送引導方向。
翼71配置在第二從動輥32的緊后(在運送路徑上為下游側)。翼71上的與中間輥30的旋轉軸30a垂直的截面上的上側的線(在下文中,稱為“翼71的上側的線du”)的延長線與切線dx交叉,該切線dx是中間輥30與第二從動輥32的切線。即,翼71具有與第二輥對69(中間輥30和第二從動輥32)的切線交叉的面。并且,優選為,使翼71的上側的線du為水平。即,翼71被設置成不妨礙介質p的運送。
并且,翼71能夠構成為使介質p在與介質p的運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且與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即介質p的寬度方向)上彎曲的部件。例如,能夠通過在翼71的上表面上設置肋而使介質p彎曲。通過介質p的彎曲,抑制了介質p朝向運送方向的前方下垂。而且,更優選為,介質p呈波狀彎曲。
而且,翼71改變介質p的運送方向。因此,在具有剛性的介質p的情況下,該介質p有可能在通過第二從動輥32和翼71時彎折。因此,如上所述,翼71能夠根據介質p的種類而變更該翼71的傾斜。例如,在剛性高的介質p時(即,挺直度高時),翼71能夠朝向下游側而向下方傾斜。這樣的翼71的傾斜控制是利用馬達進行控制的,或是機械地進行控制的。
圖7所示的機構是翼71的傾斜控制機構的轉動方式的例子。
翼71以沿著運送輥對33的軸線方向的軸線為旋轉中心進行旋轉。例如,翼71的旋轉軸設置于翼71的下部。并且,在翼71的端部(與介質p所通過的端部相反一側的端部)安裝有彈簧73。翼71被彈簧73以使端部(介質p所通過的端部)向上方移動的方式施力。即,翼71被向下述方向施力,該方向是使得抵接面72與包含第二從動輥32和中間輥30的切線dx在內的面(即夾持面)的交叉角度θ(參照圖7)變大的方向。并且,利用止擋件限制了翼71的旋轉。翼71與止擋件抵接的位置是基準位置。翼71能夠從基準位置向與施力方向da相反的方向旋轉。設定彈簧73的力,使得通過具有剛性的介質p與翼71接觸而翼71克服彈簧73的力進行旋轉。根據這樣的結構,通過具有剛性的介質p的前端與翼71接觸而變更翼71的傾斜。另外,為了使翼71旋轉,也可以設置用于使翼71旋轉的裝置(在下文中,稱為“翼旋轉控制裝置79”)。翼旋轉控制裝置79具有使翼71旋轉的馬達。根據翼旋轉控制裝置79,能夠與介質p的種類對應地在介質p通過翼71之前預先設定翼71的傾斜。
參照圖4,對運送輥對33與第二從動輥32之間的空間構造進行說明。
在運送輥對33與第二從動輥32之間設置有用于使先前的介質p的后部與后續的介質p的前部重合的空間(在下文中,稱為“重疊空間sp”)。
重疊空間sp構成為用于使介質p的后部自然下落的空間。具體而言,重疊空間sp構成為,使得在運送介質p而介質p的后端通過第二從動輥32時,介質p的后端能夠向比第二從動輥32靠下方處移動。即,重疊空間sp在運送路徑上沿上下方向設置有落差。
重疊空間sp構成為頂壁部56與支承部件57之間的空間。即,重疊空間sp構成為利用頂壁部56來限制介質p向上方移動并利用支承部件57來限制介質p向下方移動的空間。
頂壁部56配置于下述那樣的位置。即,頂壁部56配置于比連結運送輥對33的夾持部位、和中間輥30與第二從動輥32的夾持部位的線(在下文中,稱為“假想線”)靠上方的位置,并且配置于能夠抑制介質p從假想線大幅地向上方移動(或彎曲)的位置。通過該結構,利用頂壁部56抑制了在消除偏斜時施加于介質p的力的損失。
支承部件57在比中間輥30的旋轉軸30a低的位置支承介質p。由此,確保了介質p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動的落差。確保該落差是為了可靠地使介質p重疊(參照后述內容)。并且,優選為,支承部件57在比運送輥對33的夾持部位高的位置支承介質p。由此,除了運送輥對33的運送力之外重力的分力(朝向運送方向的分力)也作用于介質p,因此介質p被順暢地運送。
接下來,對各輥和打印頭38的驅動機構進行說明。
打印裝置12具有三個馬達(在下文中,稱為“第一馬達631”~“第三馬達633”)作為驅動機構(參照圖6)。
利用第一馬達631來驅動輸送輥28和中間輥30。即,輸送輥28與中間輥30聯動。輸送輥28與中間輥30的旋轉比被設定為規定值。
利用第二馬達632來驅動運送輥對33的運送驅動輥33a和排出輥對34的排出驅動輥34a。利用第三馬達633來驅動打印頭38。利用控制裝置600來控制第一馬達631、第二馬達632以及第三馬達633。
參照圖6對控制裝置600進行說明。
控制裝置600根據三個傳感器(在下文中,稱為“第一傳感器634”~“第三傳感器636”)的輸出信號來控制第一馬達631~第三馬達633的驅動,從而控制介質p的運送位置。例如,控制裝置600通過第一馬達631、第二馬達632以及第三馬達633的驅動控制使先前的介質p與后續的介質p重疊。
第一傳感器634~第三傳感器636檢測介質p的有無。
第一傳感器634在運送路徑上配置于運送輥對33的緊前(上游側)。第二傳感器635在運送路徑上配置于運送輥對33與第二從動輥32之間,并且配置于比頂壁部56靠下方的位置。第三傳感器636在運送路徑上配置于第二從動輥32的緊前(上游側)。
例如,第一傳感器634~第三傳感器636構成為具有通過介質p的接觸而旋轉的桿的開關。這樣的第一傳感器634~第三傳感器636在檢測到介質p時為“開”狀態,在沒有檢測到介質p時為“關”狀態。控制裝置600根據第一傳感器634~第三傳感器636從“關”向“開”的切換而判定為介質p的前端通過了傳感器附近。控制裝置600根據第一傳感器634~第三傳感器636從“開”向“關”的切換而判定為介質p的后端通過了傳感器附近。
例如,第一傳感器634構成為具有上述的擺動部件58(桿)的開關。即,關于擺動部件58,如上所述,當介質p的前端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地與翼部582接觸時,翼部582朝向運送方向y的下游側轉動。第一傳感器634構成為通過擺動部件58的轉動而成為“開”狀態,并且構成為在“開”狀態時向控制裝置600輸出規定信號。
參照圖8a~圖8e以及圖9對打印裝置12的動作進行說明。另外,這里,對將后續的介質p重疊于先前的介質p的重疊運送動作(重疊連送)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先前的介質p稱為“先前介質pa”,將先前的介質p后續的介質p稱為“后續介質pb”。
當打印開始時,控制裝置600以低速(在下文中,稱為“第一速度”)驅動第一馬達631,使輸送輥28和中間輥30旋轉。由此,從第一盒21(或第二盒22)拾取先前介質pa并利用中間輥30進行運送。當先前介質pa的前端通過第一從動輥31和第二從動輥32而到達第一傳感器634時,第一傳感器634檢測到先前介質pa的前端(即,從“關”朝向“開”的切換)。當第一傳感器634檢測到先前介質pa的前端時,根據該檢測,控制裝置600使第一馬達631在從該檢測時機開始進行規定量的旋轉后停止。
接著,如圖8a所示那樣,執行先前介質pa的消除偏斜。具體而言,控制裝置600使第二馬達632停止并驅動第一馬達631。即,在先前介質pa碰觸到運送輥對33的狀態下,利用中間輥30的旋轉驅動而向前方推出先前介質pa。
接著,在經過規定時間后,執行先前介質pa的進紙(頭出し)。具體而言,控制裝置600驅動第一馬達631和第二馬達632來運送先前介質pa直至先前介質pa的前端到達打印開始位置。當先前介質pa到達打印開始位置時,控制裝置600驅動第三馬達633,利用打印部25開始打印。
然后,與打印行進對應地,控制裝置600間歇地驅動運送輥對33、排出輥對34以及中間輥30以間歇地運送先前介質pa。另外,將在運送停止的期間打印部25往復移動而執行打印的一系列動作稱為“一程”,將在一個介質p上的最后的行程(一程)稱為“終程”。
隨著先前介質pa的打印的進行,介質p間歇地前進。當先前介質pa的后端通過輸送輥28時,利用輸送輥28拾取后續介質pb。此時,輸送輥28的旋轉速度被控制為比運送輥對33和排出輥對34的旋轉速度慢。由此,使先前介質pa的后端與后續介質pb的前端分離。
如圖8b所示,在先前介質pa的后端通過第三傳感器636,第三傳感器636檢測到先前介質pa的后端時(即從“開”朝向“關”的切換。參照圖9的時刻t1),根據該檢測,提高第一馬達631的旋轉速度。以規定的高速度(比第一速度快的速度)驅動第一馬達631。通過第一馬達631的高速驅動,中間輥30高速旋轉,后續介質pb的移動變快,后續介質pb接近先前介質pa。
在先前介質pa的后端通過第三傳感器636后,先前介質pa的后端通過第二從動輥32和翼71。這樣,由于先前介質pa的后端不再被支承,因此先前介質pa的后部下降。另一方面,在先前介質pa的后部下降前后的期間以高速運送后續介質pb而使得后續介質pb接近先前介質pa。因此,當后續介質pb的前端通過了第二從動輥32和翼71時,高速運送的勢頭增強,后續介質pb的前端通過先前介質pa的后部的上方(參照圖8c)。這樣,先前介質pa的后部與后續介質pb的前部重疊。
如圖8c所示,后續介質pb的前端在通過先前介質pa的后部的上方時,會通過第二傳感器635的附近。控制裝置600根據第二傳感器635檢測后續介質pb的前端的情況(參照圖9的時刻t2)來判定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的重疊是否成功。
在從第三傳感器636檢測到先前介質pa的后端的時刻起經過了規定時間后,控制裝置600停止第一馬達631的高速驅動。
由此,如圖8d所示,后續介質pb的運送停止直至先前介質pa的打印的終程的前一個行程結束。
如圖8e所示,在先前介質pa的打印的終程的前一個行程結束時(參照圖9的時刻t3),控制裝置600一同驅動第一馬達631和第二馬達632。由此,利用運送輥對33來運送先前介質pa,并且利用運送輥對33和中間輥30來運送后續介質pb。然后,在從第一馬達631和第二馬達632的旋轉開始經過了規定時間ta后(即時刻t4),控制裝置600僅使第二馬達632停止。即,在使后續介質pb的前端抵靠于停止狀態的運送輥對33的狀態下,控制裝置600驅動中間輥30而向前方推出后續介質pb(圖9的時刻t4以后的規定時間)。由此,執行了后續介質pb的消除偏斜。在執行消除偏斜后,執行后續介質pb的進紙。另外,在控制上,圖8e所示的后續介質pb被看作先前介質pa,重復進行進紙以后的動作。
接下來,對控制裝置600執行的重疊的判定進行說明。
在使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的上述的運送處理中,也能夠預想到沒有產生重疊的情況。例如,也預想到在后續介質pb的前端通過翼71時后續介質pb的前部下垂的情況。在該情況下,當伴隨著后續介質pb朝向前方的運送而后續介質pb的前端與先前介質pa的后端抵接時,后續介質pb不與先前介質pa重疊。這樣,出于檢測先前介質pa沒有與后續介質pb重疊的情況的目的,優選設置上述的第二傳感器635。
如圖8c所示,當后續介質pb的前端通過規定高度位置(從支承部件57向上方高出規定距離的規定高度位置)或比規定高度位置高的位置時,后續介質pb的前端被第二傳感器635檢測到。另一方面,在后續介質pb的前端通過比規定高度位置低的位置時,第二傳感器635沒有檢測到后續介質pb的前端。控制裝置600根據在規定的時機第二傳感器635檢測到后續介質pb的前端(即,從“關”朝向“開”的切換。圖9的時刻t2)這一情況,判定為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并且,控制裝置600根據在規定的時機第二傳感器635沒有檢測到后續介質pb的前端(即,維持“關”狀態)這一情況,判定為先前介質pa沒有與后續介質pb重疊。另外,這里,規定的時機表示從后續介質pb的前端通過了第三傳感器636的時刻起經過規定時間后的時機。
對打印裝置12的作用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打印裝置12具有沿上下方向具有階梯差的運送路徑作為使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的手段。具體而言,在運送路徑上的打印部25的上游側設置有重疊空間sp。在重疊空間sp內是介質p的前部被夾持、后部沒有被支承并且后部能夠向下方移動的狀態。即,重疊空間sp具有能夠供介質p的后部從規定的高度向下方移動的空間。通過將這樣的重疊空間sp設置于運送路徑的中途,當由于介質p的前方移動而介質p的后部不再被支承時,介質p的后部會向下方移動。由于介質p的后部向下方移動,因此后續的介質p能夠被配置于先前的介質p的上方。這樣,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能夠重疊。
簡而言之,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0在先前介質pa被運送輥對33(第一輥對)夾持的狀態時且是在先前介質pa上正進行打印的狀態(包含能夠進行打印的狀態)時,變更后續介質pb的運送方向以使后續介質pb與先前介質pa重疊。
根據這樣的介質p的重疊手段,具有不容易對打印的介質p施加較強的應力這樣的優點。即,在使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先前介質pa不會被強制性地彎曲,因此不容易產生對先前介質pa施加過大的應力(使介質的打印區域發生錯位那樣的應力。以下相同。)那樣的情況。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2,能夠得到下述那樣的效果。
(1)打印裝置12具有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0。當在先前介質pa被運送輥對33(第一輥對)夾持的狀態下對介質p進行打印時(包含能夠進行打印時),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0變更后續介質pb的運送方向以使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根據該結構,當在先前介質pa被運送輥對33夾持的狀態下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先前介質pa不會被強制性地彎曲。因此,不容易產生對先前介質pa施加過大的應力那樣的情況。因此,在將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地運送的打印裝置12中,抑制了針對介質p的打印品質的降低。
(2)在上述打印裝置12中,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0構成為配置于第二輥對69的下游側的緊后的翼71,其中,第二輥對69位于比運送輥對33(第一輥對)靠上游側的位置。翼71具有沿著與第二輥對69的切線方向交叉的方向的抵接面72。翼71的抵接面72配置于使得被第二輥對69夾持著的被運送的介質p的前端與該抵接面72接觸的位置,通過該接觸來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通過該結構,能夠在介質p被運送輥對33(第一輥對)夾持之前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因此,僅設置這樣的翼71作為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的手段即可,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0的結構簡單。
(3)在上述打印裝置12中,翼71被支承成能夠以沿著運送輥對33的軸線方向的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參照圖7)。根據該結構,通過使翼71旋轉來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
(4)例如,翼71在旋轉方向上被向使得抵接面72與第二輥對69的切線的交叉角度θ變大的方向(即朝向基準位置的方向)施力。根據該結構,介質p與翼71接觸并且介質p的按壓力克服作用力(施力)而使翼71旋轉,通過如上這樣發揮作用來變更翼71的傾斜。即,介質p的剛性越高,翼71傾斜得越大。
(5)并且,翼71能夠構成為利用翼旋轉控制裝置79而與介質p的種類對應地變更抵接面72與第二輥對69的切線的交叉角度θ。根據該結構,能夠利用翼旋轉控制裝置79預先變更與介質p的運送方向的變更有關的翼71的抵接面72的角度。
(6)翼71能夠構成為在與介質p的運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使介質p呈波狀彎曲。例如,在翼71的抵接面72上設置肋,以使在與介質p的運送方向垂直的截面上該介質p的截面為波狀。根據該結構,由于介質p彎曲,因此抑制了介質p朝向運送方向的前方下垂的情況。因此,抑制了介質p的由運送方向變更機構70引導的方向偏離設定方向的情況。由此,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不重疊的頻率降低。
<第二實施方式>
參照圖10和圖11對第二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201進行說明。
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201中,作為運送方向變更機構1220,具有其他形態的運送方向變更機構1220來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翼71。運送方向變更機構1220具有可移動輥1221,該可移動輥1221能夠形成或解除其與中間輥30之間的夾持。另外,可移動輥1221和中間輥30構成“夾持可變輥對1222”。夾持可變輥對1222配置于比運送輥對33(第一輥對)靠上游側的位置。
并且,具有第四從動輥1225來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從動輥32。第四從動輥1225在中間輥30的外周配置于最高位置附近。另外,第四從動輥1225和中間輥30構成第二輥對1226。
可移動輥1221配置于第四從動輥1225的下游側。如圖10所示,可移動輥1221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該第一位置是接近中間輥30的位置,該第二位置像圖11所示那樣位于遠離中間輥30的位置。在可移動輥1221被配置于第一位置時,可移動輥1221和中間輥30之間構成夾持(即夾持可變輥對1222的夾持),在可移動輥1221被配置于第二位置時,解除可移動輥1221與中間輥30之間的夾持。利用使可移動輥1221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機構(在下文中,稱為“夾持控制機構1224”)來驅動可移動輥1221以形成或解除夾持。
參照圖10,對不使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的介質p的運送進行說明。在介質p的運送中,在不使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利用夾持控制機構1224將可移動輥1221配置于第一位置。此時,在比可移動輥1221靠下游側的運送路徑上,介質p的前端朝向下方移動。
如圖11所示,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時,利用夾持控制機構1224將可移動輥1221配置于第二位置。由此,介質p在重疊空間sp內像下述那樣移動。即,當介質p的前端通過第四從動輥1225時,前端朝向上方(或者幾乎水平地)移動。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時,介質p的前端逐漸下降,與運送輥對33碰觸,前端被運送輥對33夾持。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而后端通過第二輥對1226時,后端向下方移動。然后,當后續的介質p被第四從動輥1225送出時,與先前的介質p同樣地,前端朝向上方地移動,因此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
在本實施方式中,運送方向變更機構1220具有形成或解除夾持可變輥對1222的夾持的夾持控制機構1224。在該結構中,利用夾持控制機構1224來形成或解除夾持可變輥對1222的夾持,由此,被比夾持可變輥對1222靠上游側的第二輥對1226夾持著運送的介質p與夾持可變輥對1222接觸或不接觸,由此該介質p的運送方向被變更。
并且,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在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在先前介質pa正被運送輥對33夾持的狀態下,先前介質pa不會被強制性地彎曲,因此不容易產生對先前介質pa施加過大的應力那樣的情況。由此,抑制了針對介質p的打印品質的降低。
<第三實施方式>
參照圖12和圖13對第三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301進行說明。在第三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301中,作為運送方向變更機構1320,具有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的引導機構1321來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翼71。引導機構1321具有輥對1322和變更引導件1323,該變更引導件1323對介質p進行引導。變更引導件1323具有上引導部件1323a和下引導部件1323b。上引導部件1323a和下引導部件1323b分開以使得一張介質p能夠通過它們之間。上引導部件1323a與下引導部件1323b平行配置。上引導部件1323a和下引導部件1323b在維持平行狀態且確保了分開寬度為規定寬度以上的狀態下聯動地旋轉。變更引導件1323的一個開口部配置于輥對1322的夾持部位附近,變更引導件1323的另一開口部朝向運送輥對33側。
構成重疊空間sp的上側的上側限制部件1316限制后續介質pb朝向上方的移動。
構成重疊空間sp的下側的下側限制部件1317在下游側具有階梯部1318,在比階梯部1318靠上游側設置有能夠供后續介質pb貫穿插入的空間。階梯部1318支承由運送輥對33夾持的先前介質pa的后部。
如圖12所示,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時,變更引導件1323被配置成隨著朝向運送路徑的下游側而向上方傾斜。由此,介質p在重疊空間sp內像下述那樣移動。即,當介質p的前端通過輥對1322時,前端沿著變更引導件1323朝向上方移動。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時,介質p的前端逐漸下降,前端與運送輥對33碰觸,前端被運送輥對33夾持。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而后端通過輥對1322時,后端被下側限制部件1317的階梯部1318支承。然后,當后續介質pb被輥對1322送出時,前端朝向上方移動,因此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
如圖13所示,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下時,變更引導件1323被配置成隨著朝向運送路徑的下游側而向下方傾斜。作用類似于將后續介質pb配置于先前介質pa之上的情況。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切換變更引導件1323的引導方向來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并且,變更引導件1323能夠在向上和向下之間切換介質p的前端部的運送方向。因此,能夠在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的運送方法與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下的運送方法之間切換。
并且,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在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在先前介質pa被運送輥對33夾持的狀態下,先前介質pa不會被強制性地彎曲,因此不容易產生對先前介質pa施加過大的應力那樣的情況。由此,抑制了針對介質p的打印品質的降低。
<第四實施方式>
參照圖14和圖15對第四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401進行說明。在第四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401中,作為運送方向變更機構1420,具有可切換翼1421、引導部件1423以及旋轉機構1424來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翼71,其中,可切換翼1421能夠切換運送方向,旋轉機構1424使可切換翼1421和引導部件1423旋轉。
可切換翼1421配置于第二從動輥32的下游側。并且,可切換翼1421在前端側(與旋轉軸相反一側)具有介質分離爪1422。介質分離爪1422通過與中間輥30的接觸而將沿著中間輥30移動的介質p從中間輥30的外周面分離。
可切換翼1421能夠旋轉,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旋轉,在該第一位置處像圖14所示那樣第一介質分離爪1422離開中間輥30,在該第二位置處像圖15所示那樣介質分離爪1422與中間輥30接觸。可切換翼1421的外表面1421a(與朝向中間輥30的面相反一側的面)構成為與第二輥對1469的夾持面交叉的面。并且,可切換翼1421的外表面1421a構成為在可切換翼1421被配置于第二位置時隨著從介質分離爪1422的前端朝向下游側而朝向上方(參照圖15)。
引導部件1423具有沿著中間輥30的外周面的形狀的面。引導部件1423與可切換翼1421聯動。具體而言,當可切換翼1421被配置于第一位置時,引導部件1423配置于第一位置。當可切換翼1421配置于第二位置時,引導部件1423配置于第二位置。引導部件1423的第一位置是在其與中間輥30之間形成使介質p通過的路徑的位置。引導部件1423的第二位置是引導部件1423的下游側的前端遠離中間輥30的外周面的位置,并且是其與可切換翼1421的外表面1421a之間形成使介質p通過的路徑的位置。
參照圖14對不使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的介質p的運送進行說明。在介質p的運送中,在不使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可切換翼1421被配置于第一位置,并且引導部件1423被配置于第一位置。此時,介質p通過可切換翼1421與中間輥30之間,介質p以介質p的前端朝向下方地移動的方式被運送。
如圖15所示,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時,可切換翼1421被配置于第二位置,并且引導部件1423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由此,介質p在重疊空間sp內像下述那樣移動。即,當介質p的前端通過第二從動輥32而與介質分離爪1422接觸時,介質p沿著可切換翼1421的外表面1421a移動。這樣,介質p的前端朝向上方移動。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時,介質p的前端逐漸下降,與運送輥對33碰觸,前端被運送輥對33夾持。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而后端通過可切換翼1421時,后端向下方移動。然后,當后續介質pb被第二從動輥32送出時,前端朝向上方移動,因此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
并且,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在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在先前介質pa被運送輥對33夾持的狀態下,先前介質pa不會被強制性地彎曲,因此不容易產生對先前介質pa施加過大的應力那樣的情況。由此,抑制了針對介質p的打印品質的降低。
<第五實施方式>
參照圖16對第五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501進行說明。
在第五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501中,作為運送方向變更機構1520,具有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的變更輥對1521來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翼71。變更輥對1521構成為能夠旋轉的輥對。變更輥對1521配置于第二從動輥32的下游側。變更輥對1521能夠以變更輥對1521整體的方式進行旋轉,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旋轉,在該第一位置處,像圖16的虛線所示那樣變更輥對1521的切線隨著朝向運送路徑的下游而朝向水平方向,在該第二位置處像圖16的實線所示那樣變更輥對1521的切線隨著朝向運送路徑的下游而朝向上方。
在介質p的運送中,在不使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變更輥對1521被配置于第一位置。此時,利用變更輥對1521使介質p在水平方向上移動。
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時,變更輥對1521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由此,介質p在重疊空間sp內像下述那樣移動。當介質p的前端通過變更輥對1521時,介質p沿著變更輥對1521的切線方向移動。即,介質p的前端朝向上方移動。當介質p進一步朝向前方移動時,介質p的前端逐漸下降,與運送輥對33碰觸,前端被運送輥對33夾持。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而后端通過變更輥對1521時,后端向下方移動。然后,當后續介質pb被第二從動輥32送出時,前端朝向上方移動,因此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另外,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下時,變更輥對1521能夠配置于第三位置,在該第三位置處變更輥對1521的切線隨著朝向運送路徑的下游而朝向下方。
在本實施方式中,變更輥對1521自身旋轉來切換變更輥對1521的切線方向。即,通過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因此,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在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在先前介質pa被運送輥對33夾持的狀態下,先前介質pa不會被強制性地彎曲,因此不容易產生對先前介質pa施加過大的應力那樣的情況。由此,抑制了針對介質p的打印品質的降低。
另外,變更輥對1521可以構成為能夠在向上與向下之間進行切換介質p的前端部的運送方向(即,在第二位置與第三位置之間的切換)。在該結構的情況下,能夠在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的運送方法與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下的運送方法之間進行切換。
<第六實施方式>
參照圖17對第六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601進行說明。
在第六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601中,作為運送方向變更機構1620,具有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的變更輥對1621來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翼71。變更輥對1621構成為能夠移動的輥對。變更輥對1621配置于第二從動輥32的下游側。變更輥對1621能夠以變更輥對1621整體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移動,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第一位置是像圖17的虛線所示那樣變更輥對1621的夾持部位的高度位置與運送輥對33的夾持部位的高度位置(在下文中,稱為“基準高度位置”)相等的位置。第二位置是像圖17的實線所示那樣變更輥對1621的夾持部位的位置比運送輥對33的夾持部位的高度位置高的位置。
在介質p的運送中,在不使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變更輥對1621被配置于第一位置。
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時,變更輥對1621被配置于第二位置。由此,介質p在重疊空間sp內像下述那樣移動。當介質p的前端通過變更輥對1621時,介質p沿著變更輥對1621的切線方向移動。即,介質p的前端在比基準高度位置高的位置移動。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時,介質p的前端逐漸下降,與運送輥對33碰觸,前端被運送輥對33夾持。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而后端通過變更輥對1621時,后端向下方移動。然后,當后續介質pb被第二從動輥32送出時,前端在比基準高度位置高的位置移動,因此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變更輥對1621自身在上下方向上移動而在上下方向上切換變更輥對1621的切線的位置(夾持部位的位置)。即,通過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
另外,變更輥對1621可以構成為能夠將變更輥對1621的夾持部位的高度位置在比基準高度位置高的位置(第二位置)與比基準高度位置低的位置(第三位置)之間進行切換。根據該結構,能夠在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的運送方法與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下的運送方法之間進行切換。
并且,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在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在先前介質pa被運送輥對33夾持的狀態下,先前介質pa不會被強制性地彎曲,因此不容易產生對先前介質pa施加過大的應力那樣的情況。由此,抑制了針對介質p的打印品質的降低。
<第七實施方式>
參照圖18對第七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701進行說明。
在第七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701中,作為運送方向變更機構1720,具有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的抽吸控制機構1721來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翼71。抽吸控制機構1721抽吸用于使先前介質pa的后部與后續介質pb的前部重合的重疊空間sp中的空氣。例如,抽吸控制機構1721具有輥對1722、第一抽吸裝置1723以及第二抽吸裝置1724。輥對1722配置于第二從動輥32的下游側。第一抽吸裝置1723配置于上側限制部件1716的上游側。第二抽吸裝置1724配置于下側限制部件1717的上游側。第一抽吸裝置1723通過抽吸重疊空間sp的上部的空氣而使介質p向上方移動。第二抽吸裝置1724通過抽吸重疊空間sp的下部的空氣而使介質p向下方移動。
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時,第一抽吸裝置1723進行動作。由此,介質p在重疊空間sp內像下述那樣移動。通過第一抽吸裝置1723的動作而上部的氣壓降低,因此當介質p的前端通過輥對1722時,介質p的前端朝向上方移動。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時,介質p的前端逐漸下降,與運送輥對33碰觸,前端被運送輥對33夾持。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而后端通過輥對1722時,后端向下方移動。然后,當后續介質pb被第二從動輥32送出時,通過第一抽吸裝置1723的抽吸,前端朝向上方移動,因此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另外,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下時,第二抽吸裝置1724進行動作。其作用類似于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時的作用。并且,能夠通過第一抽吸裝置1723和第二抽吸裝置1724的動作的切換而在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的運送方法與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下的運送方法之間進行切換。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701,針對介質p以非接觸的方式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
并且,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在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在先前介質pa被運送輥對33夾持的狀態下,先前介質pa不會被強制性地彎曲,因此不容易產生對先前介質pa施加過大的應力那樣的情況。由此,抑制了針對介質p的打印品質的降低。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像下述那樣變更。例如,能夠使用吹風控制機構來代替抽吸控制機構1721。吹風控制機構向用于使先前介質pa的后部與后續介質pb的前部重疊的重疊空間sp噴射空氣。例如,吹風控制機構向介質p的下表面或上表面噴射空氣。由此,改變介質p的運送方向。根據這樣的結構,也能夠得到類似于本實施方式的效果。
<第八實施方式>
參照圖19對第八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801進行說明。
在第八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801中,作為運送方向變更機構1820,具有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的靜電控制機構1821來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翼71。靜電控制機構1821通過帶電控制使在重疊空間sp內移動的介質p帶電。例如,靜電控制機構1821具有輥對1822、帶電裝置1823以及電位控制裝置1824。輥對1822配置于第二從動輥32的下游側。帶電裝置1823使介質p的前端帶負電。電位控制裝置1824對上側限制部件1816和下側限制部件1817的電位進行控制。
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時,通過帶電裝置1823的動作使介質p帶負電,使上側限制部件1816為高電位。由此,介質p在重疊空間sp內像下述那樣移動。由于介質p的前端帶負電,因此當介質p的前端通過輥對1822時,介質p的前端朝向上側限制部件1816移動。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時,介質p的前端消除靜電并逐漸下降,與運送輥對33碰觸,前端被運送輥對33夾持。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而后端通過輥對1822時,后端向下方移動。然后,當后續介質pb被第二從動輥32送出時,后續介質pb也與先前介質pa同樣地前端帶負電,因此前端朝向上方移動,因此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另外,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下時,通過帶電裝置1823的動作使介質p的前端帶負電(即進行帶電控制),使下側限制部件1817為高電位。其作用類似于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的作用。并且,能夠通過上側限制部件1816和下側限制部件1817的電位的切替控制而在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的運送方法與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下的運送方法之間進行切換。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801中,針對介質p以非接觸的方式變更介質p的運送方向。
并且,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在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在先前介質pa被運送輥對33的狀態下,先前介質pa不會被強制性地彎曲,因此不容易產生對先前介質pa施加過大的應力那樣的情況。由此,抑制了針對介質p的打印品質的降低。
<第九實施方式>
參照圖20和圖21對第九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901進行說明。
在第九實施方式的打印裝置1901中,作為運送方向變更機構1920,具有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和輥對1922來代替第一實施方式的翼71。輥對1922配置于第二從動輥32的下游側。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設置于支承部1923,該支承部1923配置在輥對1922與運送輥對33之間。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構成為從支承部1923的介質p的滑動接觸面突出的突起。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的上游側的端面構成為與滑動接觸面垂直地延伸的面。
在要將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之上時,在先前介質pa的后端通過了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時,使后續介質pb高速移動并通過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通過該動作,介質p在重疊空間sp內像下述那樣移動。
當介質p的前端通過輥對1922時,朝向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移動,然后介質p的前端與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接觸。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時,介質p的前端超過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向前方移動,與運送輥對33碰觸,前端被運送輥對33夾持。當介質p進一步向前方移動而后端通過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時,控制裝置使后續介質pb以高速向前方移動。當后續介質pb的前端與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接觸時,后續介質pb的前端朝向上方移動。由于后續介質pb進行高速移動,因此后續介質pb的前端超過先前介質pa的后端,然后下降。這樣,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
另外,像本實施方式那樣,在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的上游側的端面與支承部1923的滑動接觸面垂直時具有以下的效果。即,當介質p在介質p的前端與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抵接的狀態下向前方移動時,介質p的前部彎曲。借助該彎曲,彎曲被消除而介質p的前端超過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時的介質p的前端的移動距離(從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起朝向前方的移動距離)比運送方向變更構造物1921的上游側的端面是傾斜面的情況下要大。由此,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不重疊的頻率減小。
根據該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在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重疊時,在先前介質pa被運送輥對33夾持的狀態下,先前介質pa不會被強制性地彎曲,因此不容易產生對先前介質pa施加過大的應力那樣的情況。由此,抑制了針對介質p的打印品質的降低。
<其他實施方式>
·參照圖22和圖23對其他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介質p被保存在高濕度環境下時有時由于溶脹而翹曲。當介質p翹曲時,有可能無法適當地進行上述那樣的先前介質pa與后續介質pb的重疊。例如,如圖22的a部分所示,當先前介質pa的后部向上方翹曲時,后續介質pb的前端有可能鉆入先前介質pa的后部之下。為了抑制這樣的情況,例如只要在使后續介質pb重疊于先前介質pa的規定的期間(例如,終程后的期間。即、不會給打印品質帶來影響的期間。)像圖23所示那樣利用輥1100壓制先前介質pa的后部即可。根據這樣的結構,抑制了后續介質pb的前端鉆入先前介質pa的后部之下的情況。
·參照圖24對消除先前介質pa的后部的翹曲的另一例子進行說明。在該例子中,利用隔開規定距離排列的多個輥1110,使介質p沿著與運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變形為波狀。通過該結構,介質p的剛性(表示不容易彎曲)提高,抑制了介質p的后部向上方翹曲。另外,優選在介質p的打印的終程后的期間使輥1110與介質p接觸。這是為了利用基于多個輥1110實現的介質p的變形來抑制打印品質的降低。
·參照圖25對實施方式的中間輥30的變形例進行說明。在第一實施方式等中,中間輥30由一個輥構成,但也可以如圖25所示由多個輥1121~1125構成。輥1121~1125分別與從動輥1126~1130成組。在該情況下,利用最下游側的輥1121和與該輥1121成組的從動輥1126來構成第二輥對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