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光纖連接配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SC光纖適配器。
背景技術:
光纖之間是由適配器通過其內部的開口套管連接起來的,以保證光纖連接器之間的最高連接性能。SC光纖適配器是一種適配SC接頭的光線適配器,SC接頭是標準方型接頭,傳輸設備側光接口一般用SC接頭。市面上的SC光纖適配器一般是將分開的兩個殼體通過膠水粘接或超聲波焊接在一起,但是在使用過程中連接的兩個殼體之間應力較小,實際使用過程中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存在斷開的隱患.
為克服上述問題,公開號為CN203849460U的中國專利《光纖適配器》公開了一種光纖適配器,包括殼體、內襯套、陶瓷套管以及蓋板,所述內襯套的數量至少兩個且對稱卡接于所述殼體內,所述陶瓷套管內置于所述內襯套,所述蓋板彈性卡接固定在所述殼體上。
但是該光纖適配器存在以下缺點:端板兩側通過凸設的彈性卡扣將端板扣緊在殼體上,彈性卡扣發生形變時兩側于端板之間的間隙變大,使用過程中外部的灰塵容易進入光線適配器內部,另外,實際使用過程中灰塵也容易通過端板與法蘭的接觸面之間的間隙進入到光纖適配器內部,導致灰塵進入光纖適配器后影響光纖之間的連接和通信。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SC光纖適配器,具有防塵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SC光纖適配器,包括兩端帶有容納腔的殼體、設置于所述容納腔內用于固定SC接頭的彈性夾、插芯、固設于所述彈性夾上用于安裝所述插芯的套筒,所述殼體一體成型且內部設有連通于兩端所述容納腔且供所述套筒插接的通孔,所述殼體上設有所述套筒插入所述通孔后用于將所述彈性夾固定于所述殼體上的鎖定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SC光纖適配器的殼體一體成型,裝配SC光纖適配器時將插芯插入套筒后將套筒和彈性夾放入容納腔內,將套筒插入通孔,用鎖定件將彈性夾固定在殼體上,再將第二個彈性夾上的套筒插入通孔內并套設于插芯上,用鎖定件將第二個彈性夾固定于容納腔內,將SC光纖適配器裝配完成,由于SC光纖適配器的殼體一體成型,殼體上沒有供灰塵進入縫隙,不使用時用防塵帽封住SC光纖適配器的容納腔封住,使用時SC接口插入容納腔內,外部的灰塵既不會從一體成型的殼體上進入,又不會從容納腔內進入,達到防塵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彈性夾包括一對相對設置的彈性片、連接于所述彈性片的連接片。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連接片將兩片彈性片固定在一起,SC接頭插入時彈性片發生形變后復位,將SC接頭鎖定在容納腔內。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鎖定件包括設置于所述通孔內壁的卡槽、設置于所述套筒外壁用于嵌入所述卡槽的卡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套筒插入通孔后,卡塊嵌入卡槽后抵緊卡槽的側壁和底壁,使套筒軸向和周向均固定于通孔內,從而將固定連接于套筒的彈性夾固定的殼體上。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通孔內壁設有用于所述套筒插接時預定位的定位鍵,所述套筒外壁設有供所述定位鍵嵌入的定位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定位鍵和定位槽進行預定位,裝配時既能方便定位和插入,又能保證套筒、彈性夾放入的角度不會出現偏差。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定位鍵相交于所述卡槽設置于所述通孔內壁,所述定位槽穿設過所述卡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卡塊嵌入卡槽后,卡塊內的定位槽兩側內壁抵接定位件的兩側,使套筒在周向上不會發生轉動,達到套筒周向固定更加牢固。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鎖定件為設置于所述容納腔底壁用于扣緊所述連接片兩側的彈性扣,所述連接片靠近所述容納腔底壁時側壁接觸所述彈性扣后所述彈性扣發生形變遠離所述連接片,所述連接片端面抵接于所述容納腔底壁時所述彈性扣復位扣緊于所述連接片上相對于所述容納腔底壁的端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時將套筒插入通孔后推動彈性夾靠近容納腔底部,彈性夾上的連接片靠近容納腔底壁時連接片接觸彈性扣后推動彈性扣發生形變遠離連接片,連接片端面抵接于容納腔底壁時,彈性扣復位后抵緊連接片上相對于容納腔底壁的端面,將彈性夾上的連接片固定于殼體上,達到固定彈性夾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彈性扣包括設置于所述容納腔底壁的彈性支撐片、設置于所述彈性支撐片一端的定位鉤,所述定位鉤上設有用于接觸所述連接片側壁的弧形導向面、用于抵緊所述連接片相對所述容納腔底壁端面的定位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連接片靠近容納腔底壁時,連接片側壁接觸到定位鉤的弧形導向面,推動定位鉤遠離連接片側壁并使彈性支撐片發生形變,當連接片端面抵接于容納腔底壁時,彈性支撐片復位后定位鉤扣在連接片上對應容納腔底壁的端面上,定位鉤上的定位面抵緊和固定連接片。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容納腔底壁上設有限位柱,所述連接片上設有供所述限位柱插接的限位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容納腔底壁上的限位柱插接于連接片上的限位孔后,使連接片無法相對于容納腔底壁移動,使彈性夾上的套筒無法相對于通孔轉動,達到周向固定的作用,其次,裝配時將限位孔對準限位柱進行裝配,達到裝配過程中定位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套筒固設于所述連接片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SC接頭被彈性夾固定在容納腔內時,套筒固定在彈性夾上,套筒一端插接于通孔內,另一端供SC接頭內的插頭從套筒的開口處插入到插芯內。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殼體由金屬制成且外部設有金屬夾片。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金屬材質的殼體更加耐磨,使用壽命更長,外部設有金屬夾片,用于與光纖連接器配合。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殼體一體成型,沒有縫隙,使外部的灰塵無法從進入,達到防塵的效果;其次,殼體采用金屬材料制成,內部應力大,材質堅硬而耐磨,避免使用過程的斷裂和磨損,延長SC光線適配器的使用壽命;再次,通過限位柱限位孔配合,或者定位件定位槽配合,使彈性夾裝配時定位精確,節省裝配時間;相對于現有技術中需要扣緊端板,減少裝配端板的步驟,達到裝配方便快捷,提高裝配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的殼體、插芯、彈性夾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1的殼體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1的殼體的A部位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實施例1的彈性夾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實施例1的彈性架的B部位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實施例2的殼體、插芯、彈性架的連接關系示意圖;
圖8是實施例2的殼體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9是實施例2的彈性扣的結構關系示意圖。
圖中:1、殼體;11、容納腔;111、限位柱;12、通孔;121、卡槽;122、定位鍵;2、彈性夾;21、彈性片;22、連接片;221、限位孔;3、插芯;4、套筒;41、卡塊;42、定位槽;5、鎖定件;51、彈性扣;511、彈性支撐片;512、定位鉤;5121、弧形導向面;5122、定位面;6、金屬夾片。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1:一種SC光纖適配器,如圖1到圖2所示,包括一體成型的金屬殼體1、放置在殼體1兩端內部的彈性夾2、設置在殼體外側的金屬夾片6,使用時將SC接頭從殼體1一端插入,彈性夾2發生形變后復位,將SC接頭卡緊在SC光纖適配器內。
如圖2所示,殼體1的兩端設有用于容納SC接頭或防塵帽的容納腔11,由于SC接頭是方型,容納腔11也是與SC接頭配合的方形腔。殼體1內設有連通兩端容納腔11的通孔12,通孔12含有插芯3,使兩端的容納腔11內的SC接頭插入插芯3后能接觸進行信號傳輸。
如圖5所示,彈性夾2為一對平行的彈性片21、連接于兩個彈性片21一端的連接片22,連接片22與彈性片21一體成型,彈性片21上遠離連接片22上還設有鉤,用于配合SC接頭。連接片22的中部還設有固定連接的套管,用于安裝插芯3。套管一端位于兩塊彈性片21之間,另一端突出于連接片22端面后用于插入通孔12內,殼體1上設有當套管插入通孔12后將彈性夾2固定在殼體1上的鎖定件5。
如圖4到圖6所示,鎖定件5包括設置在通孔12內壁的多個弧形的卡槽121、設置在套筒4外壁上用于嵌入卡槽121內的卡塊41,卡塊41具有彈性。通孔12內壁還設有用于預定的定位鍵122,與卡槽121相交,套筒4外壁設有與定位鍵122配合的定位槽42,定位槽42穿過卡塊41,使卡塊41中存在一個缺口。裝配時將套筒4插入通孔12內,使定位鍵122嵌入定位槽42內后將彈性夾2朝向容納腔11底壁推動,具有彈性的卡塊41發生輕微的形變,卡塊41位于卡槽121處時嵌入到卡槽121內,抵緊卡槽121的內壁和底壁,將套筒4固定在通孔12內,由于套筒4固定設置在彈性夾2的連接片22上,即達到了將彈性夾2固定在殼體1上的作用。兩端的套筒4對接后,將中空的插銷固定在通孔12內。
如圖2所示,使用SC光纖適配器時,將SC接頭插接在兩端的容納腔11內,彈性夾2將SC接頭固定在容納腔11內,SC接頭上的插柱從套筒4的開口處插入,進入到套筒4內中空的插芯3中,兩端的插柱再插芯3內接觸后進行信號的傳輸。
實施例2:一種SC光纖適配器,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如圖7到圖9所示,鎖定件5為設置在容納腔11底部的多個彈性扣51。彈性扣51分布在連接片22的兩側,包括設置在容納腔11底壁的彈性支撐片511、設置在彈性支撐片511一端的定位鉤512,定位鉤512靠近容納腔11底壁的端面為定位面5122,定位鉤512其他端面為弧形狀的弧形導向面5121。容納腔11的底壁還一體設有限位柱111,連接片22上設有限位孔221。
如圖7到圖9所示,裝配時,將彈性夾2的連接板上的限位孔221對準限位柱111朝向容納腔11底壁推動,連接片22靠近容納腔11底壁時接觸到定位鉤512的弧形導向面5121,對弧形導向面5121產生作用力使兩側的彈性支撐片511撐開,彈性支撐片511上的定位鉤512遠離連接片22;當連接片22抵接到容納腔11的底壁時,連接片22的側壁離開弧形導向面5121,彈性支撐片511在自身彈力的作用下復位,上端的定位鉤512扣緊,定位面5122抵緊在連接片22上相對容納腔11底壁的端面上,將連接片22固定在容納腔11的底壁,由于彈性夾2上連接片22與彈性片21一體成型,容納腔11為殼體1內部的腔,即達到將彈性夾2固定到殼體1上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