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雙面發光電風扇。
背景技術:
現時的普通風扇為了更方便日常使用,都在風扇上設置光源,這種結構的風扇一般只在一側設置,而且光源直接向外照射,要么光線太弱,效果不足,要么亮度太高,對人眼有所影響,而且發光面積小,效果并不好,而且風扇要兩側設置光源,就需要兩側都安裝光源,部件和結構更為復雜,成本高且效果也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緊湊,而且發光效果好的雙面發光電風扇。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雙面發光電風扇,包括殼體,所述殼體上設置有前后兩側貫通的槽型的出光孔,殼體內于所述出光孔處安裝有導光板,所述導光板側邊安裝有向導光板照射發光的LED燈帶,且導光板通過安裝架與殼體緊固連接,所述安裝架設置有與殼體通過螺栓或螺釘緊固連接的連接部。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光源為LED燈帶貼合在所述導光板一側邊緣并一同連接在所述安裝架內,安裝架兩側設置有與所述出光孔對應的開孔。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安裝架包括兩側相互套合的內框和外框,所述內框內側設置有匹配嵌入所述導光板和LED燈帶的凹陷部,內框和所述外框側邊設置有對應讓位LED燈帶一端通過并穿出的開口,安裝架的連接部為外框兩側的連接耳,所述殼體內對應所述連接耳凸起設置有連接柱,通過螺釘或螺栓穿過連接耳的螺孔與殼體的連接柱連接。
進一步,所述外框邊緣內壁匹配扣合所述內框邊緣側壁,內框的側壁上凸起設置有卡條,外框設置有對應卡接所述卡條的卡孔。
進一步,所述內框和外框的開孔向內翻邊抵接所述導光板,且殼體于所述出光孔的邊緣匹配分別與內框和外框的開孔內側和導光板。
進一步,所述連接耳側邊與所述外框之間設置有肋板,且連接耳邊緣凸起設置有對應包裹殼體的連接柱的圍邊。
進一步,所述殼體內側于出光孔處設置有肋板,且出光孔邊緣設置有斜邊。
進一步,所述殼體于出光孔下側的底座部分內設置有蓄電池,所述蓄電池與所述LED燈帶電連接。
進一步,所述殼體底側設置有對應所述蓄電池的可拆蓋板。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電風扇通過導光板兩側大面積均勻發光,其結構高效、簡單、緊湊,且發光照明效果很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安裝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導光板、安裝架和LED燈帶的安裝結構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和圖2,本發明的一種雙面發光電風扇,包括殼體1,所述殼體1上設置有前后兩側貫通的槽型的出光孔11,殼體1內于所述出光孔11處安裝有兩面與殼體1前后兩側對應一致的導光板2,所述導光板2側邊安裝有向導光板2照射發光的LED燈帶3,所述LED燈帶3發出的光線經過導光板2折射從兩面射出,且導光板2通過安裝架4與殼體1緊固連接,所述安裝架4左右兩端設置有與殼體1通過螺栓或螺釘緊固連接的連接部,LED燈帶3也可改用其他光源代替,通過導光板2將LED燈帶3的光線均勻且大面積地從出光孔11向殼體1兩側照射,結構簡單,而且效果非常好,殼體1為前后合體結構,也易于與導光板2連接。
所述光源為LED燈帶3貼合在所述導光板2一側邊緣并一同連接在所述安裝架4內,安裝架4兩側設置有與所述出光孔11對應的開孔。
所述安裝架4包括兩側相互套合的內框41和外框42,所述內框41內側設置有匹配嵌入所述導光板2和LED燈帶3的凹陷部,內框41和所述外框42側邊設置有對應讓位LED燈帶3一端通過并穿出的開口,安裝架4的連接部為外框42兩側的連接耳421,所述殼體1內對應所述連接耳421凸起設置有連接柱,通過螺釘或螺栓穿過連接耳421的螺孔與殼體1的連接柱連接。
所述外框42邊緣內壁匹配扣合所述內框41邊緣側壁,內框41的側壁上凸起設置有卡條411,外框42設置有對應卡接所述卡條411的卡孔422。
所述內框41和外框42的開孔向內翻邊抵接所述導光板2,且殼體1于所述出光孔11的邊緣匹配分別與內框41和外框42的開孔內側和導光板2,內框41和外框42配合防止導光板2邊緣漏光,同時內框41和外框42的開孔對應以出光孔11作為定位。
所述連接耳421側邊與所述外框42之間設置有肋板,且連接耳421邊緣凸起設置有對應包裹殼體1的連接柱的圍邊,方便安裝時定位和固定。
所述殼體1內側于出光孔11處設置有肋板,且出光孔11邊緣對應所述安裝架4設置有斜邊。
所述殼體1于出光孔11下側的底座部分內設置有蓄電池6,所述蓄電池6與所述LED燈帶3電連接,蓄電池6位于殼體1底座部分使風扇放置更為平穩,同時更好地利用整體的空間結構。
所述殼體1底側設置有對應所述蓄電池6的可拆蓋板61,方便更換。
以上所述,只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而已,但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達到本發明的技術效果,都應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